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213972807437

    這是因為寶寶和媽媽在一起會比較有安全感,所以做什麼事都要找媽媽,您可以多帶孩子出去玩,擴大寶寶的生活空間,讓她多接觸一些人,特別是同齡的小朋友,因為小朋友之間是很容易學習和溝通的。另外也要讓寶寶多和爸爸等家人多接觸,比如一起玩玩遊戲,做做戶外運動等,給寶寶一個接觸更多家人的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慢慢就會好起來的。 解決策略 1、提前預防 在寶寶還不懂得認生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帶寶寶多接觸其他人。比如,讓家裡其他人員幫著給寶寶餵奶、喝水、換尿布、逗著說話、抱著玩、做簡單的遊戲,讓寶寶不太熟悉的人逗寶寶玩等,透過與其他人的接觸,幫助寶寶適應他可能接觸到的各種社會環境。 2、逐步擴大交往範圍 對於認生的寶寶,媽媽可以從寶寶比較熟悉的人開始,讓寶寶習慣跟媽媽或者撫育人以外的人交往,然後讓寶寶逐漸接觸“熟悉的人比較多,而陌生人比較少”的環境,在熟悉了有少數陌生人在場的環境之後,再擴大他的接觸範圍,讓寶寶一點點適應與陌生人交往以及適應陌生環境的能力。 3、彆強迫寶寶和陌生人交往 需要注意的是,在解決寶寶怕生問題時絕不能一廂情願勉強寶寶和誰親近,這樣只會進一步加深寶寶的排外心理。當陌生人到來時,如果寶寶怕生,可以允許他熟悉情況後再逐漸和陌生人接近。如果寶寶不願意跟陌生人親近,不要強迫他,更不要讓他單獨與陌生人在一起。此外,在遇見寶寶不認識的人時,父母要很正式地向陌生人介紹寶寶,並且不管寶寶多認生,都以輕鬆愉快的態度面對陌生人,這樣可以幫助寶寶很快消除顧慮。與陌生人磨合的機會多了,寶寶害怕的心理自然就可以得到緩解並最終得到克服。 4、嘗試投寶寶所好 一般寶寶比較喜歡年輕女性和小寶寶,因此,讓寶寶接觸陌生人可從這些人群入手。當帶寶寶到戶外玩耍、去親友家或有友人來自己的家中做客時,父母可抱著寶寶先與那些漂亮阿姨或者小朋友打招呼,講幾句話,讓寶寶逐漸意識到除了家裡人外,周圍還有許多別的人,他們也都是和藹可親的,用不著害怕。媽媽可以根據寶寶的這些特點,儘量圍繞寶寶的喜好來擴充套件寶寶的社交圈子。 5、找機會發揮寶寶強勢 平時多觀察寶寶,看他究竟對哪些事物感興趣,然後根據他的興趣培養寶寶特長,讓他有更多的機會表現自己,這樣可以增強寶寶自信心。寶寶的自信心增強了,怯生的心裡也就會逐漸減弱。 6、培養寶寶安全感 父母對寶寶的態度、情感要穩定,不要忽冷忽熱。照料寶寶、與寶寶接觸的時間最好固定,儘可能避免寶寶長時間見不到媽媽,尤其不能以“再怎樣,我就不要你了”、“把你給誰誰”之類的語言威嚇寶寶。 7、切忌溺愛寶寶 被溺愛的寶寶很多會膽小。比如看見寶寶正爬向床邊,不要表現得過於吃驚;寶寶磕碰了一下,不必過分安撫;寶寶要自己拿杯喝水,就讓寶寶自己拿等等。多數寶寶對成人的態度很敏感,如果父母對寶寶總是很擔心、很焦慮,寶寶多半就會變得比較膽小。過分認生就是這種養育方式造成的後果之一。 8、交往的方式要得當 寶寶在跟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時,喜歡離對方有一定的距離,不喜歡陌生人觸及自己的身體。因此,當你抱著寶寶遇到熟人時,可先自然地與對方打個招呼,談談話,待寶寶習慣後再告訴寶寶對方是誰。等到寶寶與陌生人熟悉之後,才可以讓他們摸摸寶寶甚至抱抱寶寶,千萬不能很突然地將寶寶交給“陌生人”抱,以免加強他的戒備和緊張心理,反而讓他更為害怕。 (二)在家見客人害怕:很多1歲以後的小兒還很認生,初見生人時總是疑心重重。如果家裡來了客人,小兒就會躲在大人身後不願接近,但也會時不時地偷偷窺視客人。不過沒一會兒,打量一陣之後,便想去接近客人。最後還要拉拉交情。起初,小兒可能只是站在近處觀望,或者表情嚴肅地遞過來一件東西,然後又縮手拿回去。再不然就把屋裡能拿得動的東西一件一件搬過來,全部堆在客人的懷裡,漸漸地就和客人熟悉了,併成了好朋友。 有許多成年人不知道這時期孩子的心理特點,一見有個小傢伙在那裡打量自己,想也不想就過去抱起他,嘴裡又說又道的,結果嚇得孩子直往父母的懷裡鑽,甚至大哭起來。這樣一來,孩子就大方不起來了。作為父母,應在客人一來時就提醒客人:“孩子認生,先別理他,我們聊一會兒,他就會主動來找你的。” 1歲~1歲半的小兒正處於既有與人交往的願望,又怕生人的心理狀態時期。因此在小兒會走後,應該經常讓他與生人接觸、熟悉,如經常帶他出去逛逛商店,每天領他到別的小朋友玩的地方去,儘管他一時同別的孩子還玩不到一起,但孩子還是有興趣的,慢慢地他就會同別的孩子一起玩了。如果孩子3歲以前很少接觸到別的孩子,那麼,3歲以後得花很長時間才能習慣同別人一起玩。 二:對現象害怕: 孩子“害怕”就是“膽小”嗎?當了爸爸媽媽,恐怕就回憶不起來自己小的時候了。實際上,1—3歲的幼兒正在努力分清“我”和“我以外”的事物,正在學習“我”和周圍環境怎麼相處。由於年齡的關係,這個過程比我們想象得慢了許多,他們會對一些以前不熟悉的環境(比如快速移動的物體、嘈雜的聲音、陌生的環境)感到緊張和恐懼,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包括怕黑、怕水、怕高。專家說,這些都只能說明幼兒還沒有適應周圍的環境,並不意味著孩子有什麼不對。當然,也就不能說明孩子“膽小”。 當幼兒已經感到緊張和害怕了,家長千萬不可當著外人批評他“你怎麼這麼膽小”,這等於在教會他:以後你遇到事情,凡是不知該怎麼辦時,就是膽小!也不能假裝沒有看見或堅持讓孩子一個人待在引起緊張的環境裡(比如黑屋子),讓這麼小的孩子獨自面對恐懼是毫無道理的,況且這樣做也培養不出勇敢的孩子。1—3歲的幼兒在心理上正處於建立信任和委託感的階段,在此階段中,孩子受到驚嚇時保護是惟一正確的做法。如果你不保護他,他可能更害怕,可能真會變成“膽小鬼”,長大後也不會有充分的自信。 具體做法: 父母可以預先告訴孩子可能出現的變化。比如孩子害怕大的聲音,那麼走在鐵路旁,你要先告訴孩子:來了一輛大火車,如果你不想聽汽笛聲,先把耳朵捂上。這是讓孩子做個決定,是提供機會讓他選擇。但有些媽媽會對孩子說“快捂上耳朵,火車來了,汽笛聲該嚇著咱們了”,這樣說等於告訴他害怕是對的,你希望他這麼做。 要馬上撫愛受到驚嚇的孩子。孩子已經受到驚嚇,告訴他“別怕”一點用處都沒有。你要慢慢地跟他說話,輕輕地拍拍他或緊緊地抱住他,父母是他最信任的人,這樣做會讓他感到安全。“恐懼”這東西是透過教育、經歷和被自己信任的人切實保護才能擺脫的。 不要總提使孩子受到驚嚇的事。安撫孩子的最好辦法不是不停地說話,控制住你自己,儘量少說,只是摟緊他。等他恢復正常後,不要繼續談論使他害怕的那件事,不要試圖幫他分析什麼,“噢,寶貝兒,剛才叔叔把咱們舉到半空,嚇著咱們了是不是?”這樣的話毫無安撫意義,反倒強調了恐懼。 除了上述三點,專家們還建議讓環境的變化慢一點,小一點,讓孩子能逐步適應。大多數孩子都能克服恐懼。記住一句話:不要著急。 三:孩子的害羞: 其實只是對陌生的客人或環境所產生的迴應,雖然害羞不是太大的問題,但孩子過分害羞,也會引起一連串的問題,妨礙孩子正常社會交往的發展。時間長了,害羞的孩子還會表現出內向、沉默、膽小、缺乏自信、沒有主見等,在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爸爸媽媽應該鼓勵孩子跨過害羞這道影響人際交往的障礙,您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 * 玩“勇敢者”遊戲 玩是孩子的天性,害羞的孩子也愛玩,不過,您應該注意他平時更喜歡玩什麼遊戲。許多害羞的孩子更喜歡玩一些沒有傷害性的安靜的遊戲,如看書、畫畫、拼圖、搭積木等,比起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耍,他可能更喜歡一個人玩。 您應該鼓勵他多進行戶外運動,多在戶外和小夥伴們一起玩遊戲。對害羞的孩子來說,嘗試玩沙子、抓蟲子、拍皮球等“髒髒”的遊戲,在臺階上跳上跳下、相互追逐、搶皮球等“危險”的遊戲都需要一點勇氣。孩子在戶外活動中難免嗑嗑碰碰,父母不要大驚小怪,這些“勇敢者”的遊戲可是幫孩子練膽量的好辦法。 * 讓孩子開口的技巧 在超市、商場、公園、遊樂場等公共場所,讓孩子多開口和陌生人交流也可以幫助孩子克服害羞的心理。不過,爸爸媽媽要耍點小“花招”。例如,陪孩子去商場買玩具時,讓他自己對營業員說:“我想買這個玩具,請問多少錢?”如果孩子不願開口,就不買玩具。 一開始,他不好意思說的話,您就先說一遍,讓孩子學著再說一遍,不管孩子說得好不好,聲音夠不夠大,您都應該鼓勵他。說得多了,孩子就習慣了。在鼓勵孩子開口說話的同時,您也可以教他正確使用禮貌用語,這樣,人們會更喜歡您的孩子。對孩子來說,也增加了開口說話的自信心。 * 越早自理越不怕生 如果您的孩子很害羞,那麼您應該反省一下,在平時的生活中是不是給了孩子太多的保護?過多的保護和代勞只能束縛住孩子的手腳,時間長了,孩子就變得不愛探索新事物了。 孩子到了2歲以後,您就可以開始培養他的自理能力,從一開始的自己睡覺,到自己上廁所,自己刷牙洗臉,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自己收拾玩具等。自理能力強的孩子比那些“父母包辦”的孩子更活躍,更願意探索陌生的人和事。 * 幫孩子找個外向的小朋友 學齡前的孩子很容易因為愛玩相同的遊戲而成為朋友。如果您的孩子內向,害羞,那就告訴他的幼兒園老師,讓老師多安排外向大膽的孩子和他一起玩。有條件的話,您也可以在小區的鄰居中給孩子找個外向的小朋友,讓他們經常在一起玩。 * 害羞的孩子更需要鼓勵 有的孩子大大咧咧,做錯了事就算多說他幾句也沒問題。可批評害羞的孩子時,您就要注意您的措辭。儘量以鼓勵為主,不要在言語上無意中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平時,不要在別人面前給孩子戴上“這孩子就是害羞”之類的“帽子”,這種定性的話只會起到負面的強化作用。時間長了,孩子會以為他就是害羞的孩子。 * 讓孩子當“小司令” 害羞的孩子在一群孩子中往往不“出挑”,因為不管做什麼事,他都躲在別人的後面。因為害羞,他會失去在人前表現的機會,表現的機會少了,孩子更害羞了。這是一個很打擊孩子自信心的惡性迴圈。 您不妨找幾個年齡比孩子小的小孩,讓他們和您的孩子一起玩。您的孩子雖然害羞,但因為比其他孩子年齡大,遊戲中他就會處於主動的位置。不管是玩什麼遊戲,出什麼主意,他都會自然地成為孩子中的“小司令”。 四:愛粘著媽媽: 首先寶寶在這個年齡出現愛粘大人的情況是正常的、也比較常見。在1-2歲這個階段,寶寶對親近的人的依戀比較強烈。由於寶寶運動能力的發展,他們可以去主動接近親近的人並探索周圍環境。同時他們把母親或看護人看作一個“安全基地”,當有安全需要時,又返回看護人身邊。這個階段的寶寶可能會出現“分離焦慮”—離開看護人時感到不安,對陌生人採取謹慎與迴避的態度,與親人分離時常表現反抗、緊張、恐懼。 這種情況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改善。等到寶寶兩歲以後,逐漸能調節自己的行為,能夠忍耐同父母的短期分離,相信父母會回到他身邊。 就像您所說的那樣,如果突然偷偷離開寶寶,會給他帶來一種不安全的感覺,他會害怕媽媽突然離開他,因而對您的依戀就更強了。每天上班前,告訴寶寶“媽媽上班去了,等到幾點鐘,媽媽就回來了,寶寶乖乖在家,等媽媽回來陪寶寶玩。”用非常肯定的語氣告訴寶寶媽媽必須去上班,過一段時間媽媽肯定會回來。另外,應該有人來照看並陪寶寶玩,讓他感覺媽媽不在的時候也一樣安全、快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德保的特產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