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磨史作鏡

    改改重發!

    個人覺得,作為一個對陽明心學做初步瞭解的人來說,知道且大體理解這樣三句話就差不多了,十一個字:

    第一句曰:心外無物

    心之官則思,古人說心其實都是在說大腦,進一步而言就是人的意識。陽明心學用教科書的評價來說,“是徹頭徹尾的唯心主義”,唯心到家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即是理。換成哲學語言就是否認客觀第一性,認為意識決定物質,沒有意識也就沒有物質,或者說存在的毫無意義,等於不存在。王陽明為了說明這一點,舉了一個非常有名的例子:他說你看那園中之花,你沒看它時,你的心和花同歸於寂,只有當你看到它時,花的顏色、形狀、名字、香味兒等才突然靚麗起來,可見此花只在你的心裡,不在別處。

    其實,我們的一些俗語也能體現這一點,比如:“眼睛為實耳聽為虛”,按說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客觀存在嘛,為什了非要親眼見過才算數?可見你不經過自己意識,那些存在都是打問號的。還有網路上常說的“無圖無真相”,真相是客觀存在,為什麼需要看到圖(圖必須真實)才算在你的心裡“發生了”!心外無物啊!

    第二句曰:知行合一

    這句話名氣就更大了,現在的人理解這句話大都認為是言行一致,先知後行的意思。而王陽明最反對的就是先知後行,他認為知和行是一件事,不可當做兩件事割裂開去理解,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他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他還舉例說,如果一個人虐待父母,你能說他“知道”孝順嗎?顯然不能,所以知而不行還是未知。

    同時,他還強調“一發念處便是行了”,這是把意識領域歸為實踐領域,強調更嚴格的道德修煉,不讓他所說的“心中賊”有在心中立腳的空間。這個和後來曾經出現的“狠鬥私字一閃”有殊途同歸之妙!

    第三句曰:致良知

    這其實是王陽明哲學思想的核心和基石。何謂“良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方面良知就是我們所理解的道德層面的良知、善念,仁義等。另外更重要的方面,良知又是陽明心學的最高本體,所有他的心學體系就是圍繞良知構建的,這是“神”一樣的存在!相當於其他宗教或學說的浮屠、絕對精神等。

    致,就是透過錘鍊達到實現,靠什麼?知行合一,靠格物致知,知就是良知,也是知行合一的知。

  • 2 # 兔撕子

    不過真的是瞭解的不多,王陽明作為一位可以成為聖人的人,心學講的基本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知行合一。

    不過聖人的言論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理解的王聖人的意思就是,理論聯絡實際,不能讀死書,認死理,思維要發散,以不變應萬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覺得美國成功的運用所謂西方民主搞亂了與自己敵對的中東國家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