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家醫聯醫生集團
-
2 # 白老師談健康
痄腮是因感受痄腮時邪,壅阻少陽經脈引起的時行疾病。臨床以發熱、耳下腮部漫腫 疼痛為主要特徵。預後大多良好,但病情嚴重者可出現邪陷心肝變證,而見昏迷、痙厥; 年長兒可能合併毒竄睪腹變證,而出現少腹疼痛、睪丸腫痛等。本病一年四季均有發生, 而冬春兩季較易流行。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以5~9歲為最多,常在兒童中集體流行。 患病後可獲終身免疫。
古代醫家對本病認識較早,如明代《外科正宗·痄腮》 論曰: “痄腮乃風熱、溼痰所 生,有冬溫後天時不正,感發傳染者多,兩腮腫痛,初發寒熱。” 《瘍科心得集》 雲: “此 因風溫偶襲少陽,經脈失和所致。” 《溫疫論》 亦說: “溼熱毒邪,少陽相火上攻耳下,硬 結作痛。”
現代醫學稱之為流行性腮腺炎。該病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以腮腺的非化膿性腫脹及疼痛為特徵,並有延及全身其他腺體組織的傾向,大多有發熱和輕 度全身不適。常見併發症為不同程度的腦炎,青春發育期後可併發睪丸炎或卵巢炎。
【病因病機】
一、病因
感受痄腮時邪。該病邪屬於風溫邪毒。
二、病機
1. 基本病機 腮毒壅阻。
2. 常證病機
(1) 腮毒在表 耳下腮部為足少陽膽經循行之處,邪入少陽,經脈失和,氣血鬱滯, 執行不暢,凝聚區域性則腮部漫腫疼痛,甚則咀嚼不利。
(2) 熱毒蘊結 風溫邪毒壅阻少陽經脈,邪鬱不解,熱甚化火,則出現高熱不退,煩 躁頭痛,腮腫堅硬。
3. 變證病機
(1) 邪陷心肝 手足少陽相通,且少陽與厥陰互為表裡,熱毒熾盛,正氣不支,邪陷 厥陰,熱甚生風,擾亂心神,出現高熱、抽搐、昏迷。
(2) 毒竄睪腹 足厥陰之經循少腹,絡陰器,邪毒蘊結,自少陽傳入厥陰,則少腹疼 痛、睪丸腫痛。
【臨床表現】
發病前2~3周多有痄腮接觸史。一般起病較急,初起可有發熱惡寒,當日或次日即 見腮部腫脹,通常先於一側,1~2日後波及對側,亦有兩側同時腫大,或始終限於一側 者。腫脹以耳垂為中心向四周蔓延,腫脹部位疼痛,張口進食特別在吃酸性食物時疼痛加 劇。腮腫表面不紅,邊緣不清,觸之微熱,按之有彈性,有輕度壓痛,口內腮腺導管口常 見紅腫。腮部腫大常在2~3日達高峰,此時全身症狀也較前加重,再經4~5天后腮腫逐 漸消退,全身症狀亦漸消失。整個病程約1~2周。
較大患兒和青春期後,在患痄腮的同時,少數可發生睪丸腫痛和脘腹疼痛。亦有少數 痄腮重證患兒,在腮腫高峰時會出現高熱、嗜睡、抽搐等變證。
【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1.初病時可有發熱,1~2天后以耳垂為中心漫腫,邊緣不清,皮色不紅,壓之疼痛或 有彈性,通常先發於一側,後波及對側。腮腺腫脹經4~5天開始消退,整個病程1~2周。
2. 腮腺管口可見紅腫。
3. 發病前2~3周有痄腮接觸史。
二、鑑別診斷
1.發頤 是以面頰腫脹,邊緣清楚,表皮泛紅,疼痛明顯,腮腺導管口可見膿液為 主症。多見於成人。常繼發於傷寒、溫病等之後。多為單側發病,無傳染性。現代醫學稱 之為化膿性腮腺炎。
2. 痰毒 以頜下疼痛,可捫及花生或鴿蛋大的腫塊,邊緣清楚,質硬有觸痛,可化 膿為主症。發病無季節性,無傳染性。可有原發病,如急性乳蛾等。現代醫學稱之為急性 淋巴結炎。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 辨輕重
(1) 輕證 無發熱或發熱不甚,腮腫輕微,質地較軟,無明顯張口困難。
(2) 重證 高熱不退,腮腫明顯,質地較硬,脹痛拒按,張口困難。
2. 辨常證變證
(1) 常證 以腮部症狀為主,全身症狀較輕。
(2) 變證 在腮部腫脹的同時,出現高熱、頭痛、嗜睡、昏迷、抽搐諸症,或可見睪 丸腫痛、少腹疼痛與脘腹疼痛。
二、治療原則
1. 基本治則 解毒消腫。
2.具體治法 起病之初,溫毒在表則疏風解表,散結消腫; 熱毒壅盛證治以清熱解 毒,軟堅散結。變證邪陷心肝證治以清熱解毒,息風開竅; 毒竄睪腹證治以清肝瀉火,活 血止痛。本病宜採用內服藥物與外治法結合治療,有助於腮部腫脹的消退。
三、分證論治
(一) 常證
1. 腮毒在表
證候表現: 輕微發熱惡寒,一側或雙側耳下腮部,或頜下漫腫疼痛,邊緣不清,觸之 痛甚,咀嚼不便,或有咽紅。舌質紅,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證候分析: 此證為病之初起,溫毒在表,邪較輕淺。風溫邪毒從口鼻而入,鬱於肌表, 表裡失和,開合失司,故輕微發熱惡寒,或有咽紅,舌質紅,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腮 頜乃少陽經絡所循之處,溫毒壅滯少陽經絡,氣血執行不暢,故腮腫疼痛,咀嚼不便。
治法: 疏風清熱,解毒散結。
方劑: 銀翹散 ( 《溫病條辨》) 加減。
方解: 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辛涼透表為君; 荊芥、淡豆豉逐邪外出為臣; 薄荷辛 散表邪,牛蒡子、甘草、桔梗宣肺祛邪,利咽散結,竹葉、蘆根清熱生津,皆為佐使藥。
加減: 加板藍根專解溫毒,殭蠶祛風通絡散結; 浙貝母清熱解毒,軟堅散結。腮腫明 顯加馬勃、夏枯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 熱甚加葛根、黃芩、石膏以清熱; 咽喉腫痛加馬 勃、玄參清熱利咽; 納少嘔吐加竹茹、陳皮清熱和胃。
2. 熱毒蘊結
證候表現: 高熱不退,多見兩側腮部腫脹疼痛,堅硬拒按,張口、咀嚼困難,口渴引 飲,煩躁不安,或伴頭痛,咽紅腫痛,食慾不振,嘔吐,便秘溲赤。舌質紅,舌苔黃,脈 滑數。
證候分析: 熱邪入裡,毒熱熾盛,故高熱不退,舌質紅,舌苔黃,脈滑數; 熱毒結聚 少陽,故見兩側腮部腫脹疼痛,堅硬拒按,張口、咀嚼困難,咽紅腫痛; 毒熱內蘊,則煩 躁不安,頭痛,嘔吐,食慾不振,便秘溲赤; 邪熱傷津耗液,故見口渴引飲。
治法: 清熱消腫,解毒散結。
方劑: 普濟消毒飲 (《景嶽全書》) 加減。
方解: 方中黃芩、黃連、連翹、板藍根清熱解毒; 牛蒡子、薄荷、殭蠶疏散風熱; 玄 參、馬勃、桔梗、甘草清熱利咽消腫。
加減: 腮部腫痛,硬結不散者,加夏枯草、昆布、海藻軟堅散結; 高熱、煩躁者,加 生石膏、知母清熱瀉火; 便秘者,加大黃、芒硝通腑洩熱。
(二) 變證
1. 邪陷心肝
證候表現: 在腮部尚未腫大或腮腫後5~7天,壯熱不退,頭痛項強,嗜睡,嚴重者 昏迷,驚厥,抽搐。舌質絳,舌苔黃,脈數。
證候分析: 熱毒熾盛,則壯熱不退; 邪熱上擾清陽,則見頭痛; 邪毒內陷心營,擾亂 心神,故嗜睡,昏迷; 熱毒擾動肝風,熱鬱經絡,筋脈拘急,故見抽搐,項強; 舌質絳, 舌苔黃,脈數為熱毒熾盛,邪入營血之象。
治法: 解毒散結,息風開竅。
方劑: 清瘟敗毒飲 (《疫疹一得》) 加減。
方解: 方中黃芩、黃連、連翹、板藍根、蒲公英清熱解毒; 玄參、丹皮清熱涼血解 毒; 殭蠶、鉤藤息風止痙,散結化痰; 夏枯草平肝散結。
加減: 昏迷、抽搐明顯者,另服紫雪丹、至寶丹以加強清熱息風開竅的作用。
2. 毒竄睪腹
證候表現: 腮部腫脹消退後,睪丸腫脹疼痛,或少腹疼痛,或脘腹疼痛,可伴有發 熱,嘔吐,溲赤便結。舌質紅,舌苔黃,脈數。
證候分析: 此類變證,多見於青春期患者。足厥陰肝經循少腹絡陰器,邪毒內竄厥 陰,蘊結不散,故睪丸腫脹疼痛,或少腹疼痛。熱毒鬱於肝經,條達疏洩失調,故見發 熱,腹痛,嘔吐。舌質紅,舌苔黃,脈數為邪毒未散之象。
治法: 清肝瀉火,解毒散結。
方劑: 龍膽瀉肝湯 (《蘭室秘藏》) 加減。
方解: 龍膽草瀉肝膽之實火,兼清下焦溼熱; 山梔子、黃芩清熱瀉火; 木通引溼熱下 行,從小便而出; 柴胡疏理肝膽,暢其條達; 當歸、赤芍、桃仁活血化瘀; 延胡索、川楝 子疏肝瀉熱,理氣止痛。
加減: 睪丸腫痛較劇,或脘腹刺痛,可加荔枝核、橘核,以行氣散滯。
四、其他療法
1. 中成藥
(1) 板藍根沖劑 疏風清熱,解毒消腫。用於溫毒在表證。每次1/2~1袋,每日 2次。
(2) 五福化毒丸 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用於熱毒蘊結證。每次1/2~1丸,每日 2次。
(3) 蒲地藍消炎口服液 清熱解毒,抗炎消腫。溫毒在表,毒熱蘊結皆可應用。每次 1/3~1支,每日3次。
2. 外治法
(1) 如意金黃散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溫毒在表,毒熱蘊結皆可應用。以醋或清茶 調敷患處,每日2~3次。
(2) 重樓解毒酊 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溫毒在表,毒熱蘊結皆可應用。塗患處,每 日2~3次。
(3) 青黛散2g,醋或清水調成糊狀,塗患處,每日2~3次。
(4) 新鮮仙人掌1塊,去刺,搗泥或切成薄片,貼患處,每日1~2次。
【預防與調護】
一、預防
1.痄腮流行期間,易感兒應少去公共場所,以避免傳染; 並且應經常檢查兒童腮部, 有可疑者應及時隔離觀察。
2. 接種麻風腮三聯疫苗進行預防接種。
3. 有接觸史的易感兒童應觀察3周。
二、調護
1. 發現患兒應及時隔離治療,直至腮腫完全消退為止。
2. 患兒發熱期間應臥床休息,禁食肥膩、酸辣等食物,以流食、半流食為宜,注意 口腔衛生,多飲水。
3. 保持居室空氣流通,避免復感外邪。
4. 併發睪丸炎者用丁字帶保護。
回覆列表
“流腮”,是兒童和青少年中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具有高度傳染性。好發於兒童,也可見於成年人中。
流行性腮腺炎起病大多較急,有發熱、寒意、頭痛、咽痛、食慾不佳、噁心、嘔吐、全身疼痛等,數小時至1~2天后,腮腺即顯著腫大。發熱自38~40℃不等,症狀輕重也很不一致,成人患者一般較嚴重。
流行性腮腺炎會透過人與人之間接觸傳播,也會透過飛沫傳播,春天是疾病高發的季節,一定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空氣汙染引發病毒感染的危機,時刻做好消毒工作。
在生活中要經常洗手消毒,避免病從口入;衣物被子等貼身物品要經常換洗晾曬,避免細菌滋生導致疾病發生;餐具要用熱水消毒,避免病毒傳播等都是非常好的預防措施。
流行性腮腺炎透過人直接傳播,因此如果發現疑似腮腺炎的症狀,一定要及時確診及時做好隔離措施,及時對症做好相應治療,以免因為疏忽大意帶來更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