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問題,中科院遺傳與發育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張正斌、李世景、王亞飛等人做過專門研究,下面就把他們研究的主要結論簡介如下。
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從1880年到2012年的一百多年間,全球地表平均氣溫大約上升了0.85℃。而中國的氣象資料顯示,自1913年以來,中國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0.91℃,最近60年氣溫上升的趨勢更為明顯,大約每10年升高0.23℃,變暖幅度幾乎是全球的兩倍。
那麼氣候變化對中國的農作物生產到底有什麼影響?張正斌等人分別對小麥、水稻、玉米和大豆這四種主要糧食作物的情況做了疏理。
小麥是中國北方的主要糧食作物,也是中國的第三大糧食作物。總產佔糧食總產的百分之二十多。根據王連喜等人的分析,近五十年裡,冬小麥種植區域不斷北移,可種植面積以每10年約20萬公頃的速率增加。過去溫度較低的北部地區只能種植春小麥,而隨著氣候變暖,越來越多的地區用冬小麥替代了春小麥。
隨著氣候變暖,小麥的生育期提前且縮短,有利於籽粒幹物質積累,產量增加。然而由於氣候變化造成乾旱頻發,對冬小麥生產也產生了不少負面影響。
總體來說,氣候變化對於小麥生產或利大於弊。
水稻是世界及中國第二大糧食作物。據熊偉等人的研究,中國水稻主產區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不大,在東北地區還集中表現出較大面積和比例的增產。
不過,氣候變暖會使水稻的成熟天數被大大縮減,造成稻米的品質下降。
玉米是世界及中國第一大糧食作物。
和小麥類似,隨著氣候變暖,玉米可種植區範圍不斷擴大,種植北界不斷北移。比如,東北玉米產量增加,其中大約有四分之一是氣候變暖的貢獻。
不過,2016年黃淮夏玉米遇到高溫危害,形成籽粒不育的“花棒子”,減產明顯。
中美貿易戰,大豆是一個重要主角。
據一些人的研究,近50年來,中國大豆適宜種植面積持續增加,在東北地區表現明顯。一定程度的增溫對大豆增產能夠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但若超過適宜範圍,卻向著不利的方向發展,導致產量下降。
河南省也是重要的大豆種植區。黃淮夏大豆區近年來經常遇到高溫乾旱,結實率下降。
總體來看,氣候變暖對中國冬作物、北方春作物的影響,好處更多;對於中國夏作物,負面影響更多一些。
在同樣的緯度下,我們的氣候是偏冷的。因此氣候變暖,對中國的農作物生產似乎是好處更多一些。不過,這種影響是十分複雜的,各家的看法可能也會有所不同,這裡是一家之言。
對於這個問題,中科院遺傳與發育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張正斌、李世景、王亞飛等人做過專門研究,下面就把他們研究的主要結論簡介如下。
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從1880年到2012年的一百多年間,全球地表平均氣溫大約上升了0.85℃。而中國的氣象資料顯示,自1913年以來,中國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0.91℃,最近60年氣溫上升的趨勢更為明顯,大約每10年升高0.23℃,變暖幅度幾乎是全球的兩倍。
那麼氣候變化對中國的農作物生產到底有什麼影響?張正斌等人分別對小麥、水稻、玉米和大豆這四種主要糧食作物的情況做了疏理。
小麥——或利大於弊小麥是中國北方的主要糧食作物,也是中國的第三大糧食作物。總產佔糧食總產的百分之二十多。根據王連喜等人的分析,近五十年裡,冬小麥種植區域不斷北移,可種植面積以每10年約20萬公頃的速率增加。過去溫度較低的北部地區只能種植春小麥,而隨著氣候變暖,越來越多的地區用冬小麥替代了春小麥。
隨著氣候變暖,小麥的生育期提前且縮短,有利於籽粒幹物質積累,產量增加。然而由於氣候變化造成乾旱頻發,對冬小麥生產也產生了不少負面影響。
總體來說,氣候變化對於小麥生產或利大於弊。
水稻——影響不大水稻是世界及中國第二大糧食作物。據熊偉等人的研究,中國水稻主產區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不大,在東北地區還集中表現出較大面積和比例的增產。
不過,氣候變暖會使水稻的成熟天數被大大縮減,造成稻米的品質下降。
玉米——有利有弊玉米是世界及中國第一大糧食作物。
和小麥類似,隨著氣候變暖,玉米可種植區範圍不斷擴大,種植北界不斷北移。比如,東北玉米產量增加,其中大約有四分之一是氣候變暖的貢獻。
不過,2016年黃淮夏玉米遇到高溫危害,形成籽粒不育的“花棒子”,減產明顯。
大豆中美貿易戰,大豆是一個重要主角。
據一些人的研究,近50年來,中國大豆適宜種植面積持續增加,在東北地區表現明顯。一定程度的增溫對大豆增產能夠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但若超過適宜範圍,卻向著不利的方向發展,導致產量下降。
河南省也是重要的大豆種植區。黃淮夏大豆區近年來經常遇到高溫乾旱,結實率下降。
總體來看,氣候變暖對中國冬作物、北方春作物的影響,好處更多;對於中國夏作物,負面影響更多一些。
在同樣的緯度下,我們的氣候是偏冷的。因此氣候變暖,對中國的農作物生產似乎是好處更多一些。不過,這種影響是十分複雜的,各家的看法可能也會有所不同,這裡是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