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天承
-
2 # 春風踢碎鬼門關
默克爾走人,在很多國家眼裡是很奇怪的,但在德國是見怪不怪的事,不要以為有了成績就可以穩坐總理寶座。
我記得德國的統一不就是科爾的成績嗎?科爾為了德國的統一也費勁了心思,德國統一後科爾的聲望達到最頂峰,滿以為可以連任總理,卻被無情地被拋棄,那時候的科爾的眼淚吸引了我,我對德國感到不可思議。後來就想明白了,人家德國不在乎你,只在乎自己的感受。
默克爾同理也是如此,雖然德國在默克爾的管理下有了不俗的成績,但不意味著就可以長期執政,一個人在位子上久了,老百姓會很厭煩的,總像換個人再看看。這只是一種效應。這在很多國家都是一種常見的現象。
默克爾的大部分時間政績卓著,但也抵不過最近一段時間的失誤,最近一段時間德國的難民人數大增給德國帶來很大的生態變化,以前的那種方式似乎不管用了,而外國記者作為第一線人員對民眾感覺最深厚,也知道該做改變了。所以這些記者對默克爾走人是很歡迎的。、
結論就是,默克爾走人是無奈的選擇,是德國的變化帶來的結果,是好是壞還要看以後。
-
3 # 寒舍29
默克爾宣佈辭任基民盟主席,2021年不再競選連任總理。現在確實是她走人開始倒計時了,雖然這個倒計時比較長,達三年之久。
16日名為“德國趨勢”的最新民調顯示,56%的受訪者希望默克爾能完成總理任期,41%的受訪者希望默克爾提前讓位。
德華人暫時不希望這位大媽這麼快離開。
記者職業最喜歡什麼?當然是有新聞。默克爾治下的德國有新聞嗎?除了清淡如水的通稿,沒有美國總統與各方的互懟,沒有美國與各國的互懟,沒有英國脫歐親歐之爭,沒有義大利預算之爭,沒有法國帥哥總統與媽咪夫人的花邊新聞,也沒有普京時而顯示個人肌肉、時而顯示俄羅斯的肌肉的新聞。
你看,默克爾肥大簡單的外套,除了顏色,十八年不變,拍照時總是比劃菱形手勢。另外,你要拍一個默大媽的笑容,真的很難好嗎?
但默克爾對德國的貢獻是巨大的,不容置疑!
在1998-2003年間,德國經濟增長率年平均只有1.2%,而失業率則從9.2%攀升到11.1%,以至於被外界輕蔑地嗤為“歐洲病夫”。
而在默克爾治下,德國經濟增長遠超英法日,失業率降至5.5%,一舉成為歐洲經濟復甦的火車頭。
從2005年默克爾執政以降,美國次貸危機、全球金融危機、歐洲債務危機、阿拉伯之春/冬、烏克蘭危機、難民危機、英國退歐與民粹興起等等紛至沓來,充滿不確定性。
而默克爾的堅定、謹慎、克板、理性,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裡,給了德華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一種安定的確定性。
-
4 # 吹雪無痕1224
默克爾執政時期的德國,將“歐洲病夫”轉變為了“歐洲發動機”,促使德國經濟快速發展。默克爾的謹慎、冷靜、精確就像她一成不變的樸素服裝希望,為世界人民所讚賞。但是,默克爾宣佈退出黨主席和總理連選,外國記者叫好,並不是默克爾做的不好,而是希望德國能有新的氣象!我還是非常喜歡默克爾本人和希望她連任!為默克爾總理喝彩!
-
5 # 毛開雲
第一,為默克爾功成名就、光榮身退叫好。默克爾當四屆德國總理,成為國際政壇常青樹,為德國經濟發展、為世界經濟走出低谷,肯定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傳奇終究也會謝幕,默克爾不可能一直當總理,總有走人的時候。既然默克爾決定走人了,應該是功成名就、光榮身退,駐德外國記者應該為其叫好。
第二,為德國後繼有人叫好。默克爾之下的德國,不僅實現了經濟發展,而且成為歐盟的帶頭大哥和主心骨。默克爾退休後,德國何去何從,歐盟何去何從,是外界關注的話題。可喜的是,德國政壇最近湧現了不少新生力量,默克爾後繼有人,可以放心交班、安享晚年。
第三,為德國成為新聞富礦叫好。嚴格說來,默克爾時期,無論默克爾個人還是德國,大的新聞確實不多,像特朗普式的醜聞和緋聞更少,作為媒體記者當然少了新聞源。更換新總理後,記者看到的不再是默克爾一成不變的穿衣風格,不再是德國喜歡的新聞通稿,取而代之的是可能成為媒體記者的新聞富礦:德國的改革,德國在歐盟、在世界上發揮更大的作用,甚至德國新領導人的花邊新聞等,都可能是記者感興趣的話題。
-
6 # 風神翼龍12
難民問題是默克爾的德國政府繞不過去的話題。大量中東北非的難民湧入歐洲,給西歐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與政治危機。最直接的變化是社會動盪,經濟下滑,民族矛盾激化,恐怖主義勢力陰影籠罩,保守主義與右翼民粹勢力抬頭。
當然,難民問題默克爾政府不是罪魁禍首,指望德國獨自應對危機也不現實。但是,面對難民危機默克爾政府的應對卻很難說是及格。指望中歐國家關閉難民通道也太一廂情願了吧?難民問題如遲遲無法解決,德國民眾的不滿情緒只會越積越深。
德,法作為歐洲領頭羊,與美國的關係很難說是融洽,甚至是磕磕絆絆。在特朗普任期也基本看不到改善的跡象,這對歐盟與美國的經貿關係以及北約事務都造成了嚴重挑戰。接下來德國政府的選擇將對歐洲與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默克爾的任期還有三年結束,是否像科爾一般被民意拋棄,可以說默克爾政府還有艱難的路要走。
-
7 # 一線天
默克爾夫人離開德國政壇走人,記者們紛紛喝彩。估計,其心態有兩種。一種人是,讚許默克爾執政期間為德國做的顯著貢獻,歡呼為她送行。另一種人是,心中竊喜,慶祝默克爾的下臺,可以停止她一些對德國不利的政策,尤其是接納難民的問題。哦,或許還有些人是隨大流,不帶政治偏向,只是有感而發的一種應景喝彩,完後就各自喝咖啡去了。
-
8 # 英武
駐德國的外國記者叫好?是因為除了難民問題,默克爾的第四人總理任期到2021年結束,現在更多的記者瞄準的焦點是:誰將會是接任者。而這個問號,會在下個月的基民盟(CDU)黨派會議,就是一個大看點了!至於說駐德外國記者叫好,是因為接下來可能更多關注的是:接班人、默克爾的遺產能夠持續多久,還有默克爾是否能夠熬過3年,到2021年圓滿卸任?
因為難民問題,讓默克爾確實開始走下坡路,但是默克爾對於德國來說,確實是值得讚賞的好領導人,更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
默克爾過去的13年裡,經歷很多讓德國透過政治危機和重重困境,從而駕奴了這個國家,但她也承認:我們的錯誤是在難民到來之前,我們之前沒有幫助決定誰可以找我們,誰不能......我們沒有為這項任務做好準備!
-
9 # 聽濤觀雪973
感謝邀請。對默克爾走人,駐德外國記者叫好問題,本人認為有兩種可能性,一是部分人認為正是默克爾率先接納難民給歐洲出了難題,製造了混亂,使得西方國家處於被動境地,同時也給一向標榜人權至上的西方國家抹了黑,他們認為默克爾走人或許能給問題的解決帶來轉機。二是有些人認為默克爾領導下的德國,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在對外關係上也處理的較為恰當,對此,連續四任總理的默克爾功不可沒。除了以上兩點,還可能有人對墨守陳規的默克爾這張老臉,看膩了,真想換張新面孔,這完全是審美上的視覺疲勞,換一換可能暫時有一種新鮮感,久了呢?未必真的好!
-
10 # 馥郁75716347
筆者認為:
1、默克爾在任四屆期間,讓德國遇到世界金融危機時,始終讓德國處於穩健上升期,讓德國經濟沒有受到損害,還不斷提升了德國在歐盟中處於領導地位,這是美國和英國等二戰戰勝國最不願意看到的事。
2、默克爾推行的接收難民的政策,給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社會治安帶來了隱患,所以歐洲其他國把責任推到默克爾身上,但是歐洲其他國家,卻把造成難民眾多的罪魁禍首,發起戰爭的美國、英國和法國排出了,讓沒有發起這些戰爭的德國領導人默克爾來背鍋。
3、默克爾作為世界政壇上的長青樹,其執政能力相當強,這會讓德國變得銀強大,這就會給其他歐洲國家和主導歐洲國家的美國(美國想的是讓歐洲國家之間國力相互牽制,這樣美國才能長期,達到控制歐洲的目的)帶來潛在的威脅,這也就是為什麼默克爾走人,使其他駐德國的外國記者,叫好的主要原因。
回覆列表
德國駐外記者用一個詞來總結默克爾時代德國政治的氛圍,那就是——“無聊”。儘管默克爾帶領下的德國取得很多讓世人矚目的成就,可是平穩無波瀾的政治背景,讓許多人提不起勁。當默克爾10月底宣佈放棄競選黨主席,2021年不再連任總理時,柏林的駐外記者們紛紛叫好。許多人認為,後默克爾時代,德國政治將充滿變革的力量,將變得不可預測,也將更生動有趣,將更妙不可言。
德國政治的無聊從各個選舉可見一斑。當美國選舉精彩紛呈時,德國各黨派卻一片和諧,缺乏話題性。去年德國大選,默克爾與社民黨候選人舒爾茨之間的電視辯論,根本就沒有爭奪總理大位的波瀾壯闊,更像一次無聊的“工作懇談會”。
究其原因,除德華人缺乏幽默感外,與德國社會在二戰後一直追求社會共識有關。德國政治家,包括媒體一直保持“政治正確”,以免重蹈歷史覆轍,像特朗普式做法在德國不受歡迎。其結果是,領國奧地利誕生歐洲最年輕總理,中立國瑞士月月有公投,德國卻一片死寂。“默克爾的標誌是她慎重、由論據推動、枯燥卻精準有效的政策風格”,據《紐約時報》寫道。
無聊也許也是優勢。默克爾的冷靜和謹慎,讓德國從二戰後的百廢待興,一躍成為歐洲大哥大:拯救歐元區,協調歐盟內部分歧等等。默克爾的衣著也凸顯其執政風格,她穿統一風格和款式的外套,只在顏色上變一下;她與國外領導人合影時,都做“默克爾菱形”手勢。
難民危機也改變了一切。默克爾的謹慎執政不靈了。這也是她政治生涯對於德國民眾最大的汙點。當柏林聖誕市場發生恐襲事件時,美國CNN報道幾小時後,德國媒體才開始報道,還“謹慎”地沒有指明是恐怖襲擊。默克爾也是一天後才發表講話,一年後才會見受害者家屬。柏林社會學者馬塞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種謹慎低調的作風,曾成功了10年,但現在面臨混亂的歐洲,更需要當機立斷,隨時變通的執政手段。擺明告訴世人,默克爾不能勝任接下來的世界局勢,德國需要新的出路。
許多媒體讚揚,默克爾放棄黨主席和總理連任是一種明確的選擇。《明鏡》週刊預測,德國政治將迎來真正的革新機會。儘管離2021還有幾年,記者已發現許多新變化。比如小黨崛起,綠黨獲得23%的支援率,選擇黨為13%,自民黨接近10%。
德國的政治新風正在颳起,各黨個性人物紛紛出現。自民黨主席林德納爾被稱為“德國馬克龍”,年輕、顏值高,敢於挑戰老式德國政治。甚至,在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黨內,也突然出現一批新的重量級人物。其中,默克爾的“老對手”默茨和被稱為“小默克爾”的基民盟秘書長克蘭普-卡倫鮑爾比起默克爾更為搶眼。
“德國政治新氛圍已經形成。”馬塞爾說,尤其是德國移民人口因難民潮大增,移民帶來新的社會文化對本土文化的衝擊,儘管有許多問題,但讓德國社會將更加多元、全球化,並推動政治的開放。在許多外國記者看來,德國政治變得有趣,不會讓德國變成一盤散沙,相反,會讓德國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