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樺姐談養育
-
2 # 寒石冷月
舔狗這個詞用在青春期孩子身上不太好,如果站在教育學和心理學角度增看待青春期少年的成長,恰說明青春期孩子在這個特殊的成長階段,有別於兒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交特點。
青春期孩子為什麼不再乎家人呢?源於父母對其印象和評價已經定位。就拿一些不被父母所欣賞的青春期少年來說,經常被父母批評就會反感父母,不願意接受管教,這些行為表現,並不是青春期少年發自內心的痛恨父母,而是不願意受約束,想尋求屬於自己的自由。但是恰又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不得不依賴於父母。同時,不少青春期少年由於多年來受父母的溺愛和過度保障,慢慢地就習慣於這種安逸和享受,反而認為這是他們應得的。如此說來,父母的不當教育卻常常被忽略了。
青春期孩子不再乎身邊的朋友,是源於忌妒或不滿心理在作怪。在青春期階段裡,有些少年特別容易自我欣賞,這種過於追求自我的心理,往往會不在乎別人的感受,尤其是最熟悉的朋友。在他(她)看來,大家彼此都特別熟悉,有什麼話都可以說,甚至是一些諷刺挖苦的話都可以脫口而出。但這常常會使朋友“受傷”,因此,經常能看到不少個過於自我的青春期少年沒有朋友,因為都被其得罪光了。朋友少了,自然會陷入孤獨狀態,這就是我們常看到的青春期“孤獨症”。
青春期孩子為什麼特別願意在他(她)不熟悉的人面前表現的很好呢?如果你細心去觀察,會發現不少青春期少年在家裡完全不在乎父母,也不再乎身邊的朋友,卻在面對一些不熟悉的人時,表現的出人意料的友好或通情達理。其實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因為對青春期少年來說,打心眼裡也不想把全世界都得罪了。這種有選擇的社交行為表現,如果家長能理解,你應該欣慰才是,至少你的孩子還有自尊心,還有上進心。如果孩子真的什麼人都不在乎那可就麻煩了,說明人格有問題。
結束語:在青春期這個特殊的成長階段裡,很多孩子所表現出來的不佳行為,會隨著青春期慢慢結束而逐漸有所好轉。如果家長暫時看不慣孩子目前在青春期的表現,你千萬別誤認為孩子一輩子就這付德性了。待成人之後,隨著孩子心態的逐步成熟,思考問題能力的不斷提升,會慢慢改變自我,這時的孩子開始真正進入自我教育的新階段。有原則地寬容與理解孩子,儘可能減少矛盾與衝突,多肯定與鼓勵,會讓青春期少年感受到溫暖,感受到接納,內心的不良情緒才會少有發作。
-
3 # 夏醬老師
這個行為不算奇怪。其實“舔狗”是大自然法則的一種體現,“好勝和酸葡萄心理”則是這個法則的催化劑。“雲中鶴”徐志摩,曾經也是舔狗一枚。
你所說的“當別人的舔狗”中的這個“別人”,主要指的是“異性”吧?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們都會出現這樣類似的問題,甚至在成年後依然如此。如果想要知道為什麼,其實道理也很簡單,耐心看我給你解釋。
狼群會透過一定的肢體語言來傳遞資訊和規章制度,幼狼會透過舔舐母狼的嘴,來促使母狼反芻來對幼狼進行餵食。當這個習性反映在狗的身上,也是一樣的,就是小狗如果看到成狗在吃東西時,如果它想吃,就會去舔成狗的嘴。
狗在舔舐主人的時候,一是在表達好感,二也是表示它想吃東西來。
當這一自然法則被挪用到人類身上時,它本身的意義就發生了巨大轉變:主要用來形容“兩性關係”,指的是一方明知道對方對自己不感興趣,卻仍然毫無尊嚴地去討好對方,去貼對方的冷屁股。
“重色輕友”,不是一句玩笑話青春期的孩子們,在荷爾蒙激素的刺激下,他們會聞到空氣中漂浮著一股香甜的氣息。這句話並不是文藝青年說的,而是事實。
荷爾蒙會在青春期孩子們9-15歲的階段開始大量外洩,時間大約持續2-4年左右。在這段時期內,大量分泌的荷爾蒙會在每個人的身上形成自己獨特的味道,即被稱之為“體香”。
而這種所謂的體香,自己是肯定聞不到的,只有在ta身邊的人才能聞得到,尤其是異性。
當一個孩子遇到了ta喜歡的異性時,就會被這種時有時無的香甜氣味所吸引,並被其刺激神經中樞,從而引起身體和精神上的興奮。
這種吸引力,不是父母的疼愛所能替代的,也不是同性朋友們的友情所能改變的。
1. 好勝心理
2. 酸葡萄心理
其實這兩種心理實際上是同一種,都是為了達到自己的某一個目的而用盡各種方法,哪怕是一再突破自己的底線。
最氣人的是,每個自嘲為舔狗的人都曾經下一萬次決心不再這麼卑微,但只要對方稍一示好,就立刻開始第一萬零一次的搖尾巴。
這也是很多“舔狗”無法立刻中止這種行為的核心問題。
最著名的舔狗中,“雲中鶴”徐志摩算是響噹噹的一號人物。
他18 歲的時候就在父母的安排下,娶了富家女張幼儀。生活過的平安喜樂。但是到了23歲的時候,他在英國倫敦偶遇到了心目中的女神林徽因。徐志摩認為他找到了自己一生的摯愛,深陷情中不可自拔。為此不惜拋棄自己的結髮妻子,撇下即將出生的孩子,只為追求他所謂的愛情。但是林徽因並不愛他,不久就和梁思成結成伴侶,無情的拒絕了他。
總結語: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家長不要覺得奇怪,也不要出現打罵的行為。在感情生活中,必定是一方主動、一方被動。家長要做的是,怎樣因勢利導,不要讓孩子在青春期中的行為,影響現在的學業,更不要影響了將來成年後的三觀。喜歡一個人不是錯誤,為愛付出也不是錯誤,錯誤的是:在一條的錯誤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
4 # 宇宙最好老師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特別強烈,因為對於家庭和朋友都比較熟悉和了解,所以他們比較容易看到這些人身上的不好的地方,這也是我們很多人都容易犯的錯誤,對身邊的人比較苛刻而對陌生人比較寬容。
自我膨脹的青春期青春期的很多孩子都是自以為是,以為對家庭和社會了解的足夠透徹,所以他們才對家人或者朋友表現出不屑,這是基於對自我實力的絕對肯定,當然也是對自我認識的不足,我們在學生青春期這個過程中,應該讓學生逐步的去認識自己,逐步的認識社會。
不要讓他們養成自大自以為是的想法。
獵奇心裡嚴重,喜歡社會人那一套青春期的孩子的力氣心裡是特別嚴重的,他們渴望走出校園,走出家庭,走入社會,去了解社會的執行規則,也特別願意和社會上的人去接觸,渴望像他們一樣去做事情。
不過他們接觸到的社會人多數都是一些負面的人,因為真正的社會上有正經事做的人是沒時間和這些孩子接觸的都是一些別有用心的或者流氓地痞市井商販才花盡心思的和學生建立關係。
這也是很多中學生容易受到侵害的原因,因為他們和社會上的這些不良人員接觸的過於頻繁,學到了很多社會上不良的習氣。
青春期的孩子特別容易迷信權威或者明星青春期的孩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特別容易迷信權威,特別相信某一領域的專家和某一領域的明星說的話,或者宣傳的觀點,他們把這些人說的話奉為真理,而且堅定地相信,並且用這樣的標準去要求自己。
這種情況特別容易迷失自己,失去自己的判斷能力,所以一旦發生這樣的情況,我們的廣大老師和家長一定要及時進行干預。
-
5 # 媽媽V幫
每個人在家裡和在外面的表現可能都會不一樣,但青春期的孩子這個反差是最大的。青春期的特點是情緒波動大、容易衝動,所以不管是在溫順的時候,還是在反抗的時候,都會表現得比較極端。有句老話說,什麼年紀幹什麼年紀的事。青春期孩子之所以在家在外反差大,是因為他們這個年紀就是一個矛盾的年紀:又叛逆又迷茫,又想獨立又需要幫助,又想彰顯個性又需要一個接納自己的小團體。在家人眼裡,他們還只是個孩子,除了學習壓力大,其他事情都不用操心,但實際上他們面臨的壓力有時候是家長想象不到的。就像《少年的你》裡被同學孤立、欺負的陳念,她的媽媽覺得努力賺錢供她上學就好了,但她在女兒出事之前卻無法想象女兒的艱難和絕望。陳念在媽媽眼裡是獨立的,可她的內心卻是孤獨的、無助的。可是,被欺負的孩子們,總要繼續上學呀,面對這樣的壓力,大部分人選擇了順從,成了“大佬”的小跟班,就像那個陳念護送她回家、後來卻害慘了陳唸的同學。這些孩子回到家裡,有可能會變得容易被激惹、也有可能對家人擺出一副不屑一顧的樣子,一方面他們覺得在家裡還是比較安全的,因為家人不會傷害他;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怕家長看到自己真實的一面,會奚落、責備自己,或者給一些自己根本不敢嘗試的建議。當然,這個例子是比較極端,除了被同學欺負以外,現實中有更多的孩子,他們只是選擇一些自以為酷的方式,來證明自己長大了,來保證自己不會因為依賴父母而被同學看扁。畢竟,這麼大的孩子,是渴望被同齡人認可的、被社會認可的年紀了。
回覆列表
對於這個問題,先撇開感恩教育一說,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為何孩子對家人或朋友不屑一顧,卻當別人的舔狗?
有一種可能,就是這個人給了孩子內心渴望,但家人和朋友給不了的東西。有一部影片《小孩子不笨2》,裡面有一個場景就是一個青春期少年,自己最擅長的blog獲得了冠軍,但是媽媽卻認為,這些都是無用的,對他各種否定。每天,對他除了指責,就是指責。某一天,他遇到了一幫小混混,他們特別欣賞他的才華,決定讓他管理他們幫會的網站。頓時讓這位青少年有一大大的成就感,終於遇到肯定和欣賞他的人了。後來,他爸爸來找他,他就是不肯回去,他覺得在爸媽面前,不管怎麼努力,他們都不滿意。而這幫小混混卻總能鼓勵到他,激勵到他。很多人,總說現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父母,不孝順父母。其實,這個問題,不要去抱怨孩子,先問問自己,到底做什麼事,說了什麼話,讓孩子這麼的不願意親近自己。抱怨別人,問題永遠得不到解決。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想對父母好,他想對父母好,但是使不上那個勁。
網上有過一個影片,一邊是問媽媽們,“如果滿分是10分,你會給孩子打幾分?”有的媽媽說8分,有的媽媽說7分。原因,都是孩子的各種不是。但是,問到孩子們,“如果滿分是10分,你會給媽媽打幾分?”孩子們都是脫口而出10分。後來,媽媽們回看,孩子們的回答,都淚流滿面。
其實,孩子愛我們,比我們愛他們多的多。可為何,等孩子們長大了,會有很多讓我們不能接受的行為出現,這個就要問問我們自己,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了什麼樣的種子?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
我們在不經意中,總是在要求孩子要怎樣怎麼樣,應該做什麼做什麼。我們何曾要求過自己,要做好父母的角色,做好孩子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