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漫談君
-
2 # znnb12345
唐代著名詩人,文學家杜甫,雖出生於大家,,但是所處的時代戰亂不堪,命運的安排有那麼陰差陽錯,所以杜甫就有了對待時局有自己的看、態度,隨著唐玄宗的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一天的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最後被流放,杜甫參加考試落榜,但是為了自己的仕途他開始輾轉在各個權貴之門,最後都不是很理想,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苦的生活。後來杜甫被授予一個小官,但是他不願就此官職,於是朝廷就認命他為右衛率府兵曹參軍,其實就是一個看管兵器的小官,杜甫因為已經年過四十四,不得不為了生計而認命,杜甫揹負著對於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沉重責任感,忠實地描繪出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悲哀,使詩歌深入地走向現實生活,走向人民
-
3 # 大悔憶智周
請原諒我沒文化,我不懂什麼樣的人是“士大夫”,但我知道,杜甫雖然在盛唐只是一個比較優秀的詩人,但到了晚唐,到了宋朝,一些偉大的詩人如白居易、李商隱、蘇東坡、王安石、黃庭堅終於發現了杜甫的偉大,並且奉杜甫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詩人。
杜甫的偉大,是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那些各個時代最優秀的詩人解讀、發現的,他的詩歌藝術的博大精深不用說,直到今天,他關於人和大自然和諧相處才能身心愉悅的綠色意識和珍惜士兵、普通人生命的人文主義思想還是先鋒前衛的!
杜甫不被“士大夫”認識,是因為他太艱深太超前太不譁眾取寵。
他的人格的偉大更不是凡夫俗子可以理解的。
他出身高貴,十三世祖杜預是明朝之前唯一同時入了文廟和武廟的文武雙全的杜預。他詩人世家,祖父杜審言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他認為“詩是吾家事”。他憂國憂民,他的生活日常卻是提了口袋和窮人一道去官倉擠陳米,到山裡撿橡實、挖黃獨以供家人充飢,他還勞動人民,開荒種地,他很少吃到飽飯,他最愛的兒子是餓死的,他在生命垂危的時候,還在船上抱病伏枕寫下最後一首包舉永珍、燭照深微的長詩。他的屍骸,直到他孫子,才有點錢入土為安!他飽飯沒吃幾頓,奉獻給人類的,卻是無價的文化珍寶!
而他可以把剛到手的幾十畝果園轉手送給一個剛結識的朋友,他寧願自己茅廬獨破一家凍死天下寒士廣廈千萬間,他專門寫詩一首勸親戚不要妨礙一個老婦到堂前打棗,非親非故,只因為那老婦“無食無兒一婦人”。
他忠於妻子忠於友誼,他在短暫的為官生涯裡反對同僚花街柳巷,搞得職場關係很差。李白犯了附逆大罪差點殺頭終被流放,他寫許多詩想念擔憂。
“杜甫一生所遭受的苦難,遠遠超過了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正是這種巨大的災患和痛苦,成就了杜甫,使他從自身的艱難和痛苦,體察到他人的艱難與痛苦,體察到整個時代的艱難與痛苦,使他執著于思考如何擺脫當時的社會危機和災難,思考人類的命運、人生的價值、文化創造的價值。杜甫把所有的痛苦和思考,在心中進行體驗、咀嚼、思考、提煉,變成了一篇篇動人的詩篇,他飽嘗痛苦,卻讓人們看到的是友誼、親情、善良、忠誠、正直、堅毅、勇敢、創造、和平、仁愛這些人類精神文明的永恆價值。這樣,杜甫的詩歌實際上也就有了超越時代和地域的意義,具有了永恆的價值和意義。”“元稹寫的杜甫墓誌銘認為:從有詩人以來,還沒有人像杜甫這樣偉大。”(世界文化名人傳記《杜甫》,段炳昌著)
杜甫是一位偉大的天才,同時又是一位虔誠的修煉者,他的詩是“詩史”,他人格偉大,被推崇為“詩聖”。
回覆列表
杜甫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作品請自行百度),被稱為“詩聖”,也稱得上是中國古代為數不多的頂尖詩人之一。杜甫在我們現代人的眼中,是個充滿“正能量”的人物,地位是極高的——心繫天下,有著濃郁的愛國主義思想,關懷百姓,為黎民蒼生奔走呼號。
但透過分析兩《唐書》可知,在中國古代傳統士大夫眼中,杜甫是個不折不扣的“混子”——他是個屢試不第的“差生”,是個不得皇帝歡心的小官,是個依附別人的幕府職員,是個連死法都非常搞笑的可憐蟲。這些人是打心眼裡瞧不上杜甫。我將一一梳理兩《唐書》中杜甫的各色形象,對其進行還原辨析,力求“重塑”一個更為真實的杜甫。
一 屢試不第
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詔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新唐書)
杜甫是讀書人,應該透過科舉考試來步入仕途。可杜甫考了好幾次進士都沒有考中,困居長安。後來杜甫也謀得官位,但是是透過獻文章的方式(唐時向皇帝或重臣獻文章可獲得官位),得到了玄宗的欣賞,先準備授予他河西尉,最終給了他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官位。
不管是河西尉,還是右衛率府胄曹參軍,都屬於地方官。尉是縣尉,縣尉是縣裡的最底層官員(除去吏)。唐朝的縣分為七級,重要性依次下降。而河西所在的地區,稱不上是一個排名靠前的縣。胄曹參軍,也只是一個管軍械的小官。做這樣官的人,大多數都在日後默默無聞,終其一生也做不到大官。
杜甫沒有透過科舉入仕,釋褐所任官又稱不上“清要”,像他這樣經歷的人,不但仕途前景灰暗,還會被正統計程車大夫看不起。這也是兩《唐書》中對杜甫評價不高的原因之一。
兩《唐書》中記載,杜甫做官後,多次向玄宗獻上歌頌玄宗功德的賦,並且對自己也不吝讚美,不但高調讚揚祖上的榮譽,而且還希望玄宗能信任他,給他大官做。至於他的才能,雖然不如春秋戰國時的諸子百家,但與揚雄、枚皋等人相比,自是毫不遜色。有這樣優秀的臣子,皇帝怎麼能忍心不用呢?
這番話,可以說是毫不謙虛。杜甫的性格里確實有高傲的成分,但我也毫不懷疑,杜甫這番話,也被修史的宋人加工過,因而體現了宋士大夫對杜甫的暗貶之意。
二 拾遺生涯
後來,安祿山作亂,玄宗逃往蜀地,杜甫也離京避難。肅宗繼位後,杜甫準備去投奔肅宗,卻在路上被叛軍捉住。等到至德二年,杜甫才逃出來,找到肅宗,肅宗任命他為左拾遺。
拾遺和補闕,官品不高,分別是八品上和七品上,從官品上看是個小官。但唐朝的官職不能單看官品,還要看實際職責。拾遺和補闕有左右之分(左拾遺,右拾遺,補闕同),左拾遺、補闕屬於門下省,右拾遺、補闕屬於中書省。拾遺,補闕的主要職責是糾正皇帝過失,屬於皇帝的近臣,可以經常見到皇帝,還經常能得到皇帝的賞賜。
在杜甫的詩作《臘日》中,我們就能印證上文所說。
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洩春光有柳條。
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在臘日肅宗召見大臣,杜甫顯然也在被召見之列。並且肅宗還賜給他“口脂面藥”(一種防凍藥),讓他感覺寒冷的冬天已經過去,溫暖的感覺直上心頭。
但是兩《唐書》中對杜甫的拾遺生涯只有一條記載:惹怒皇帝被貶官。杜甫與因作戰失敗而被罷相的大臣房琯交情很深,就上書直言說不應該以這種罪名罷免大臣。直惹得肅宗大怒,要把杜甫下三司論罪。幸得同僚求情,認為杜甫作為拾遺,有責任上言。如果對杜甫論罪,則會閉塞言路。肅宗這才作罷。不久之後,杜甫就出為華州司功參軍,草草結束了他的拾遺生涯。
兩《唐書》中這樣草草、片面記載杜甫的拾遺經歷,是相當片面的。
三 幕府生活
唐朝中後期,有節度使出現。節度使可以自任官員作為幕僚,組成幕府,成為自己的班子。只需要在事前或事後向朝廷申請,便會得到同意,而且很多時候朝廷也無力干涉節度使的任官。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
甫於成都浣花裡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舊唐書)
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詣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常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中銜之。一日,欲殺甫,集吏於門,武將出,冠鉤於簾者三。左右走報其母,為救得止。(新唐書)
根據兩《唐書》,杜甫入蜀後,依靠世交嚴武。嚴武是當時蜀地的節度使,杜甫當了嚴武的幕僚。嚴武對杜甫招待很好,但是杜甫卻不領嚴武的情,認為這都是應該的。並且,杜甫性格急躁,沒有容人之量,還經常做出格之事,在嚴武來見他的時候,衣衫不整,連頭巾都不戴,甚至還說,你爹(那樣差勁的人)怎麼生出來這麼個好兒子!
嚴武脾氣也不好,但《舊唐書》說他還是容忍了杜甫,《新唐書》說嚴武氣得差點殺了杜甫。總之,杜甫就是個不知恩圖報,不知滿足的放蕩無行之人。
但真實情況是這樣嗎?差距還是比較大。
首先,杜甫是嚴武的幕僚,雖然有些名義性,但他還是要去上班的,他的生活並不是整日“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蕩”,而是隻有假日才能放鬆。杜甫寄人籬下,也沒少恭維嚴武,時時寫奉承嚴武功業的詩,有時還會與嚴武進行詩文唱和。杜甫有可能不喜歡這樣的恭維,但依我看來,他至少不會直接表現出來,更無像兩《唐書》中所寫那樣出言不遜之理。
從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可以看出,杜甫的生活質量相當不好。僅能有房子住,有飯吃,非常艱苦,還不時受到惡劣天氣的影響。這與兩《唐書》所說,實在是相去甚遠。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節選)
四 悲劇結局
後來,嚴武去世,蜀地征戰不止,杜甫萌生了出川歸鄉的念頭。但他晚年並沒有得歸故鄉,而是漂泊湘漢,孤獨終老。兩《唐書》都認為,杜甫是吃東西撐死的——杜甫在外遊歷時遇到大水,好久沒吃東西。後來相識的聶縣令用小船去接他,給他準備了牛肉白酒。杜甫吃得太多,竟撐死了。
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大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遊嶽祠,大水瀑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為設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新唐書)
但根據馮至先生的《杜甫傳》,這個說法分明是無稽之談,只是一個不雅的傳說罷了。其實杜甫是病死的,他晚年疾病纏身,在詩作中也多有提及。最後杜甫在湘江的舟中,孤獨死去。至於兩《唐書》為何不選擇令人信服的病死說,而偏要採用這種“戲劇性”的結局,類似“春秋筆法”,其用意是顯而易見的。
總結
杜甫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卻沒有得到當時以及之後士大夫的承認。這與他屢試不第,靠獻文章做官,任官品級低,前途差,甚至杜甫的性格都有關係。兩《唐書》專挑杜甫之醜事,甚至不惜採用非主流、不可信之說法。
兩《唐書》中對杜甫寫詩之才絕口不提,抹殺了他最大的長處,悲夫!我們既不應該相信兩《唐書》中對杜甫的刻意詆譭,也不應只是對杜甫交口稱讚,而應持一種探索的態度,努力在厚厚的故紙堆中,撥開重重迷霧,找出那個真正的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