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慕若

    主要是劉邦、朱元璋出身微賤,出身地和生活環境在鄉野市井中,當然小時候的玩伴都是同類出身微賤的人。中國歷史上尤其是實現大一統的帝王裡,也只有他倆是“起於微時”的,其他如嬴政如劉秀如李淵如趙匡胤等不是王侯將相,就是勳貴官員之家。有人反對,劉邦也不是泗水亭亭長麼?好吧,朱元璋還當過百夫長呢!我們說的是出身,劉邦他老子往上數都是平頭百姓吧,朱元璋他爹朱五四交不起租子還讓人給逼死了呢。

    我們知道秦末天下大亂,天下黔首(老百姓)揭竿而起反抗暴秦,同理,元末苛捐雜稅民不聊生,再加上民族仇恨,漢民族百姓群起反元。“揭竿而起”啥概念?因為沒有啥像樣的武器,拿起竹竿就算刀槍了!一個好漢三個幫,周圍的兄弟自然都是好幫手,大家的目的一樣,造反!再加上同鄉優越的同源性,鄉里鄉親,拐著彎的親戚,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再就是時勢造英雄,光腳不怕穿鞋的!所以,劉邦身邊屠狗的樊噲、吹鼓手的周勃、做小買賣的盧綰、當地派出所的民警蕭何曹參最後一起“拉大旗扯虎皮”最後成了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最後都成了將軍丞相。同樣的,朱元璋身邊的徐達、湯和等也是如此。不過和個人努力也是分不開的,像徐達、湯和都是行伍出身,從低等兵勇一刀一槍拼殺上來的,有多年的作戰經驗,這可能就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生動詮釋。

  • 2 # 豫北老崔

    在歷史之中只有劉邦和朱元璋算是從底層一度成為開國帝王,熟知兩位帝王有幾個共同點,能成為一代帝王除了決勝千里之外的謀士外,驍勇善戰的將軍也是必不可少。

    讓人奇怪的是朱元璋與劉邦手下的這些開國棟樑之才,其中有一部分是他們兒時的玩伴,他的玩伴為何都是如此英雄,是人傑地靈還是時勢造英雄。

    棟樑之才需要不世之才發現如同伯樂識得良駒也

    從底層打拼到一代帝王的劉邦與朱元璋,巧合的是他們周圍的玩伴皆為棟樑之才,難道是巧合把當時的大將能人全部聚集在一起,是天意讓朱元璋劉邦成為一代帝王。往往看似巧合之處其背後必有因果,不管何時何地其實都有大量人才,而人才的關鍵一點在能否被賞識,被發現。

    相對而言,就是這些人才需要一個機遇讓他們展露實力,而這個機遇包括時代和伯樂也就是不世之才。人才很多也從來不缺,缺的是伯樂,劉邦與朱元璋恰恰就是這種不世之才的伯樂。

    不世之才恰逢其時從而發掘身邊的人才,讓這些人才展現出自己的實力。人們常說時勢造英雄,其實英雄遍地都是,唯獨缺伯樂。

    也間接證明一個人想成為不世之才要善於發掘身邊的人才,而想成為人才遇到伯樂才是重中之重。

    資源優先供給與歷練造就棟樑之才

    現實社會常常被人調侃的一句話,老鄉見老鄉背後來一槍,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展現出社會無奈的同鄉之情。但是在古人眼裡對同鄉這一關係是及其看重的,往往都是用行動來照顧自己的同鄉。

    劉邦與朱元璋迫於局勢起兵某大業,開始只是同鄉支援共同起義,然隨著勢力的增長人員增加,勢必在這些不世之才眼中分出親近與否。

    剛起步階段資源肯定相對來說及其匱乏,倘若發生戰事,劉邦與朱元璋肯定會把資源優先供給於自己的同鄉,有資源的優勢他們這些同鄉自然而然會展露頭角。

    當然只是有資源的優勢也不一定能展現自己的才幹,亂世之中每天不再上演優勝劣汰的法則,而在這種法則之中的人們不正如同在歷練一般。

    朱元璋與劉邦不也是從一個底層,對於兵法權術開始完全也是一無所知的狀態,更不用提治國之手段更是毫無建樹,歷練之中的成長讓他們從一個對權術、兵法一無所知到亂世之梟雄。

    朱元璋與劉邦這些不世之才在歷練中得到成長,其手下這些棟樑之才不外如是,所以說,資源優勢加上歷練也是這些人成為棟樑之才的原因。

    勝者為王讓我們只識得成功者身邊的棟樑而不識失敗者身邊的干將

    朱元璋與劉邦手下棟樑的成長經歷斷然離不開歷練的結果,此地的歷練無非就是與敵對之人的戰役。

    能讓這些棟樑歷練的敵對之人自然也非庸者,朱元璋與劉邦手下棟樑在歷練之中往往有勝有負。常言到驕兵必敗也,如此說來他們成長之中必然也經歷過慘敗,而戰勝他們之人的能力可見一般。

    人們往往潛意識裡會有一種共識,成功者乃是戰無不勝之英雄,失敗者則反之。我們以公平公正的態度去審視那些失敗者,他們當真是一無是處麼。

    勝者為朱元璋與劉邦,功成名就的同時其手下各個成為了棟樑之才,而失敗者的手下何嘗不是,只是他們是失敗者我們選擇性將他們忘記。如果互換位置,劉邦與朱元璋的手下自然也會變成默默無聞,那些失敗者的下屬自然也會成為棟樑之才。

    人才遇到伯樂、資源優勢、經歷歷練等於成功,在成功之後其家鄉就是人傑地靈,其人被稱之為人傑,時勢造就出英雄。

    人人皆為人才,功成名就除了各種優勢之外主要還是要靠自己,自己無靠山而把自己當一座大山,無天下自己就是天下,遇山開路,遇水架橋何嘗不成乎。

  • 3 # 一葉碧雲

    時勢造英雄

    劉邦朱元璋兒時玩伴最後都成了開國棟樑,“草根”都逆襲成英雄,歸根到底還是“時勢造英雄”!

    首先,時勢相當於舞臺,沒有舞臺,再大的能耐都被埋沒。

    劉邦朱元璋的兒時玩伴,地地道道都是草根,大多數是農民、小商小販、無業遊民或官府的下層官吏。像樊噲,屠狗的;周勃,喪事吹鼓手;夏侯嬰,官府馬車伕;曹參,獄吏;稍微有點文化的,是蕭何,是什麼主吏掾,就是沛縣組織部長……因為跟隨劉邦,最後都是王侯將相。

    而他們封王拜相的原因,還是因為秦末那個亂世“舞臺”。

    都說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因為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大亂,群雄烽起,那時候的天下就是一個大舞臺,誰都可能上來唱大戲,誰唱到最後,誰就贏了。

    因為舞臺太大,所以什麼人都可以上臺“表演”,沒有什麼門第啊、學歷啊、名人推薦啊這些門檻限制,有利於“好演員”脫穎而出。為了讓自己的“表演”進行到底,每個上臺的人都會使出最大能耐,最後,還留在臺上的,都成了“明星”。

    所以,亂世才有大舞臺。沒有亂世,只是太平時代的話,那麼束縛人才的條條框框就出來了。草根們,哪怕你再有能耐,大部分也只能做普普通通的殺豬屬狗、小商小販、市井無賴之徒。

    不獨劉邦、朱元璋的玩伴。三國亂世不也是群星璀璨?劉備就是賣草鞋的、關羽就是個亡命徒、張飛和樊噲差不多殺豬的、諸葛亮就是有文化的農夫、許褚就是個農民、甘寧就是個水匪……因為有了三國亂世大舞臺,他們才能“粉墨登場”、盡情表演。

    所以,大批次的“草根”能逆襲,亂世大舞臺是根本原因。

    其次,嚴酷的時勢倒逼“草根們”潛能最大限度地開發。

    亂世舞臺雖大,危險也大!因為說是舞臺,更像是擂臺,上臺對打的,都是搏命的。打贏了,留在舞臺上繼續表演,打輸了,不是下臺拍拍屁股走人,而是有可能把命留在舞臺上。

    所以,亂世形勢是非常嚴峻的。因為是亂世,一切法度、道德什麼的都崩塌了,一切的約束都沒有了,剩下的就是“叢林法則”。

    草根們已經進入叢林,就要想方設法在叢林中生存下來。為了生存,為了更好地生存,草根們勢必最大限度地開發自己的潛能。

    比如,樊噲,本來只會殺狗,既然帶兵打仗了,就要琢磨怎麼殺人了,怎麼在殺人的同時不被敵人殺,琢磨來琢磨去,就琢磨出個將軍來了。

    比如,蕭何,本來是縣組織部長,管幹部的。跟了劉邦以後,就琢磨著怎麼管經濟,琢磨來琢磨去,就由組織部長琢磨出個後勤部長出來了。劉邦入咸陽的時候,別人都去搶金銀珠寶,唯獨蕭何去府庫把各種圖冊律令收藏起來,這使他最清楚知道關中巴蜀地區有多少田畝、有多少人丁、有多少稅賦,這樣劉邦在前線“敗家”,他在後方源源不斷地輸送人丁、糧草,最後成了開國丞相。

    比如,周勃,本來就是喪事吹鼓手,其它也沒什麼特長。但是一旦跟隨劉邦打仗,就是一股不要命的狠勁,打仗不是衝鋒在前就是殿後,反正哪裡危險哪裡就有周勃同志的影子。史記裡記載周勃打仗的,不是“先登”就是“破之”、“殿”……我在想,周勃同志是不是吹喪吹多了,見慣了生死,所以打仗才不怕死的?

    比如,朱元璋,本來大字不識一個,後來投奔紅巾軍,一邊學打仗一邊學文化,最後不僅能文縐縐地寫聖旨,還能作詩呢。

    嚴酷的時勢,倒逼“草根”們發揮最大潛能,當潛能發揮到極致,量變引起質變,最後自然就“脫胎換骨”了。

    其三,“草根”自身的進取與努力是“逆襲”的動力。

    亂世雖然是大舞臺,但也是賽馬場!你得在比賽中不被淘汰才行……

    被淘汰的原因一般有兩個:一是對手太強大;二是你自己放棄了。

    劉邦芒碭山斬蛇起義,堅定不移一直跟著劉邦走到底的,才有機會封侯拜相。而開始就怯場的、中途遛號的,最後都是塵歸塵、土歸土。

    所心,“草根”要逆襲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你自己得願意進步、自己願意為夢想積極進取才行。

    周勃作為喪事吹彭手,如果沒有趕上亂世,也許就一輩子幫人送終了。但是跟隨劉邦起事後,打了幾個勝仗,特別是攻下下邑後,被賜爵“五大夫”。要知道,秦朝是實行20級軍功爵,漢朝基本沿襲,五大夫是第9級軍功,第10級就是左庶長了。五大夫是高階爵位。喪事吹鼓手做夢也想不到跟著劉季這個無賴混幾年能混出這麼高的爵位來,所以幹勁更大,積極性更高,最後終於逆襲成為人中龍鳳。不僅如此,周勃還注意培養下一代,他兒子周亞夫不僅像他老爹那樣能打,還懂兵法,後來的七國之亂就是這位“喪事吹鼓手二世”平定的。

    樊噲作為屠夫,如果沒趕上亂世,也許就禍害一輩子狗了。但跟隨劉邦起事,像周勃一樣不要命,每次攻城,先登上城最多的就是樊噲。爵位也隨著戰功飈升。戰碭東,斬首15級,賜爵國大夫;攻濮陽,先登城,斬首23級,賜爵列大夫;破李由軍,斬首16級,賜上間爵;成武卻敵斬首14級俘虜11人,則爵五大夫;擊趙,斬侯1人,斬首68級,俘虜27人,賜爵卿;攻宛陵,斬首8級,俘虜44人,賜爵封號賢成君;酈卻敵,斬24,虜40,賜重封;鴻門宴救駕,賜爵列侯。在樊噲心裡,每次攻城和殺人,都意味著爵位不停地往上竄,也正是這種成就感激勵著“屠狗輩”成為“開國元勳”。

    反觀那些掉隊的,芒碭起義時,有一批人就走了,後來也就默默無聞了。還有一些人中途掉隊的,比如曹無傷,出賣劉邦又被項羽出賣,也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了……

    其實,真正幫助劉邦走向成功的,文依靠張良、武依靠韓信。這兩位在戰略上幫助劉邦確立了爭天下的目標。而劉邦的發小們,忠實地把戰略計劃執行到位。而當張良功成退隱、韓信等異姓王被剪滅,劉邦的這些發小們就顯得特別“出類拔萃”了……

    偉人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

    陳勝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永遠不要小瞧身邊的普通人,30年後,誰在河東,誰在河西,天知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動的四個字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