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老師談健康

    尿液中有超過正常數量的膿細胞,即稱膿尿。患者排出的新鮮尿液呈乳白色,甚至伴膿塊,為肉眼膿尿;或鏡檢尿液內白細胞數異常增多,為鏡下膿尿。正常尿液中含有少量的白細胞,尿離心後鏡檢白細胞通常不超過3~5個/HP。

    膿尿是中醫、西醫共同病名,尚可歸屬於濁病、淋證範圍。臨床上有虛、實之分,但以實證居多。常見證型有毒流少陰證、溼熱蘊結證、正虛毒戀證等。由於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一般經正規治療,並去除病因均能獲效,預後良好。

    病因病機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

    清·林佩琴《類證治裁》:“諸淋皆腎虛膀胱生熱,故小水澀而不利也。”

    由以上可知,膿尿既可是區域性感邪、不潔性交、淋毒熱邪、外傷等,熱邪溼毒內侵溺竅,燻蒸膀胱,正邪相搏,氣血壅滯,化腐為膿;又可是肝腎兩傷,腎虧氣化失司,溼濁不化,久蘊成膿,正虛邪戀;亦可他處感染溼熱毒邪,熱毒傷絡,循經瘀滯溺道,流注膀胱,而成膿尿。加之累勞、飲酒、外感等因素誘發。雖然本病有虛實之分,但以實證、熱證居多。

    發病機制及病理

    膿尿的發生主要是由於泌尿生殖系感染、腫瘤、結石、梗阻性疾病,過敏性炎症、異物、有害物質刺激或創傷;鄰近泌尿道臟器的感染波及尿路所致。其中感染是最常見病因,有非特異性感染與特異性感染兩類。非特異性感染常見細菌是大腸桿菌、變形桿菌、葡萄球菌等;特異性感染主要是結核病和淋病,其他如支原體、真菌、滴蟲、皰疹病毒等。此外,泌尿系腫瘤、結石、損傷、前列腺增生、神經源性膀胱、尿道狹窄及泌尿系先天性異常等繼發感染或造成梗阻亦可引起膿尿。發生的部位主要在泌尿生殖系統,發生感染時都有可能產生膿尿,疾病常包括腎盂腎炎、腎積膿、腎周圍膿腫破潰與腎臟相通、膀胱炎、前列腺炎或膿腫、尿道炎及附近器官炎症(如盆腔膿腫)等。在未普及使用抗生素的年代,發病率較高。

    診斷與鑑別診斷

    1.診斷

    本病診斷並不複雜,透過病史、臨床症狀和尿常規即可明確。①一般膿尿僅見尿液略帶混濁;②嚴重感染、晚期泌尿繫結核,或鄰近器官有膿腫潰破,進入腎盂或膀胱時,肉眼可見大量膿尿,尿色混濁或乳白;③臨床症狀或輕或重,常隨不同原因、不同疾病而異,兼症或有或無;④尿液沉澱後,顯微鏡檢每高倍視野膿細胞超過10個以上者,即稱為膿尿,嚴重者膿細胞成堆;⑤一般不主張使用介入性方法去診斷。

    2.鑑別診斷

    ①在收集小便標本時,應避免汙染。因白細胞在鹼性尿中,2小時即可破壞50%,故小便標本務必新鮮。②乳糜尿,雖有尿混濁,但乳糜試驗陽性,尿常規可以有膿細胞或紅細胞。

    辨證施治

    參考“菌尿”有關內容。

    轉歸及預後

    參考“菌尿”有關內容。

    預防與調護

    參考“菌尿”有關內容。

    臨床經驗

    1.膿尿溺竅時流穢濁如膿,色白如泔,乃溼熱內蘊,用苓術二陳煎(豬苓、茯苓、澤瀉、白朮、半夏、陳皮、炙甘草),或徒薪飲(陳皮、黃芩、麥冬、黃柏、白芍、茯苓、丹皮),以清熱利溼。若真元不固,時下白濁,凝如膏糊,或小便頻數,用萆薢分清飲,以分清滲濁固精。如溺竅時有穢物,如瘡之膿,如眼之眵,淋漓不斷,濁色發赤,治宜清心降火,用加味清心飲(茯苓、石蓮、益智仁、麥冬、人參、遠志、石菖蒲、白朮、澤瀉、甘草、車前子、燈心草,有熱加薄荷)。如有敗精瘀濁,先理濁腐,用虎杖散(虎杖、杜牛膝、麝香)。如精滑不固,治當補腎,用菟絲子丸。

    2.膿尿和其他化膿性病變一樣,其病因病理均是受邪之後區域性氣血凝滯,營氣不從,醞釀化熱,熱勝肉腐,逆於肉裡則為癰疽,逆於尿道則為膿尿。

    《內經》雲:“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膀胱水府也”;《巢氏病源》說:“津液之餘者,入胞則為小便。”可見膿尿的發生與腎和膀胱關係最為緊密。但肺主氣,為水之上源,肺受邪,失肅降之能;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熱移於小腸;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等等,均可引起溼熱下注,膀胱氣化功能失司,熱勝肉腐,逆於尿道而成膿尿,與其他“五臟六腑”均難割捨。有鑑於此,特引證清代名醫王旭高先生“三焦火治法、五臟六腑火治法”一節,供各位同道治療膿尿時參考。

    三焦火、五臟六腑火治法:上焦火,黃芩、桑白皮、甘草,甚則石膏;中焦火,黃連、甘草;下焦火,黃柏、知母;肺火,黃芩、麥冬;心火,犀角、黃連、甘草;肝火,羚羊角、山梔、龍膽草、青黛;脾火,川連、防風、山梔;腎火,知母、黃柏;大腸火,條芩、槐花;小腸火,木通、鮮生地;膽經火,龍膽草、苦參、豬膽汁;心包火,犀角、連翹、犀黃;膀胱火,黃柏、車前子;三焦火,山梔為主;其餘即上中下三焦之火也。

    現代研究進展

    1.曹式麗三聯療法治療慢性腎衰合併膿尿

    (1)清熱解毒利溼貫穿治療始終:尿路感染臨床以尿頻、尿急、尿痛、膿尿和菌尿為特徵。尿路感染在中醫中多屬淋病範疇。曹教授提出溼熱存在於尿路感染全過程的理論觀點,認為熱毒與溼邪鬱結,致膀胱氣化不利,溼熱之邪瀰漫三焦而發生本病。但由於臨床治療往往難以把握祛邪與扶正的側重,或因清利太過而致傷津劫液,耗氣傷陽而轉發虛證;或因補益過早而使餘邪未盡,病情遷延或反覆發作。因此為了徹底清除病邪,曹教授強調治療必須做到合理用藥。根據中藥藥理學作用,結合病邪的性質(溼熱)與部位(尿路),清熱解毒利溼宜選用甘寒、味薄之品,如:金銀花、連翹、射干、板藍根、錦燈籠等;並選擇偏於入下焦和兼入血分之品,如:白花蛇舌草、金線重樓、敗醬草、馬齒莧、生地榆、土貝母、半支蓮、鳳尾草、白頭翁、土茯苓、銀花藤、紅藤等。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清利溼熱藥物能顯著抑制尿道致病性大腸桿菌P菌毛的表達,使其在人尿道上皮細胞的黏附能力下降,容易透過尿流和尿道蠕動而排出體外,因而有利於患者臨床症狀消除和化驗指標改善。清熱解毒利溼中藥還具有廣泛的抗病原微生物、抗毒素、抗炎、解熱、抗腫瘤及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抑制變態反應等作用;同時某些藥物還具有調節胃腸道運動,促進消化液分泌,抗潰瘍的作用。

    (2)調理中焦脾胃重視整體治療:中醫防治慢性腎衰感染併發症,十分重視全身狀況對區域性病灶的影響。曹教授總結臨床經驗,強調本病無論標本緩急,在疾病的整個過程中,均與中焦脾胃密切相關,脾胃的症狀往往較為突出。脾胃為轉樞,中運失健,溼濁內生,樞機不力,加之外邪引動,則上焦霧露瀰漫,痰濁壅塞,可凌心迫肺;下焦通調失司,清濁不分,溼濁阻瀆,可下迫膀胱,故病勢之消長進退與中焦脾胃狀況呈正相關。常用:陳皮、半夏、厚朴、砂仁、旋覆花、代赭石、炒白朮、黨參、雞內金等。代表方有平胃散、旋覆代赭湯、小半夏湯、溫脾湯合三仁東加減。

    (3)活血化瘀通絡適用病邪久稽:曹教授認為溼熱久積,阻礙氣機,灼傷血絡而成瘀,即朱丹溪所謂的“溼熱傷血”、“溼熱燻蒸而為瘀”理論。主張慢性腎衰合併尿路感染遷延不愈,小便淋瀝不暢,並有持續腰痛,舌質紫暗,脈細澀等血瘀證候時,必須調治其氣血,根據其瘀血程度,選擇適當活血化瘀之品,輕證者選用辛通暢絡之丹參、當歸、赤芍、桃仁、紅花、川芎、劉寄奴等;重證者配合蟲類搜剔,水蛭、全蠍、地龍、土鱉蟲等,通血絡、助氣化、利小便。經多年臨床應用驗證,活血化瘀藥不僅可增加腎血流量,提高腎小球濾過率,增加尿量,促進尿路細菌的排洩,緩解膀胱刺激症狀;同時對於消除血尿、減輕腰痛,改善腎臟實質損害等均具有積極的作用。

    董某,61歲,2005年7月首診發現腎功能不全,現已2年餘(血肌酐維持於260~370μmol/L之間),反覆尿路感染病史近10年,現症尿頻、尿急、尿痛伴小腹墜脹,舌紅苔黃膩脈細數,體溫37.8℃,尿常規:白細胞540個/μl,紅細胞60個/μl,尿蛋白(+);血常規:白細胞10.6×109/L,血紅蛋白108g/L。診為慢性腎衰合併急性尿路感染。證屬溼熱下注膀胱,傷及血絡。治宜清熱利溼通淋,活血通絡。藥用:柴胡15g,萆薢15g,石韋15g,金銀花30g,連翹10g,萹蓄草15g,瞿麥草15g,土貝母15g,土茯苓30g,紅藤15g,澤瀉15g,六一散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患者服藥1周後,尿頻、尿急、尿痛症狀明顯減輕,複查尿常規:白細胞260個/μl,紅細胞20個/μl,尿蛋白(+);血常規:白細胞6.6×109/L,血紅蛋白109g/L,繼予上方去石韋,土茯苓改為15g,金銀花減為20g,加烏藥10g,砂仁10g。連續服藥2周後再次複查尿常規:白細胞40個/μl,紅細胞10個/μl,尿蛋白(±)。繼服此方加減4周後,尿常規轉陰。複查腎功能:血肌酐344μmol/l,尿素氮12.7mmol/L,尿酸298μmol/L。

    2.包曉星等培元活血通淋法治療膿尿

    臨床資料:共61例,臨床表現為小便不暢、淋瀝不已,腰痠痛、低熱,乏力,夜尿增多,或有水腫、膿尿。

    治療方法:治療組用培元活血通淋中藥治療。黃芪30g,山茱萸肉10g,山藥20g,丹皮15g,丹參15g,澤蘭10g,車前子(包煎)15g,土茯苓30g,白花蛇舌草30g,烏藥10g,生甘草5g,萹蓄10g。低熱者去黃芪,加黃柏10g,知母10g;畏寒明顯者加菟絲子10g,巴戟天10g,附子10g,肉桂5g;腰痠痛明顯者加杜仲10g,桑寄生10g,懷牛膝10g;有膿尿者去黃芪,加忍冬藤30g,半枝蓮30g。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療程8周,隨訪半年。對照組予抗生素治療,一般情況下給予低劑量抑菌治療(每晚睡前口服1次單劑量抗生素),復發時則按照藥敏試驗選擇用藥,主要選擇半合成青黴素、頭孢黴素、喹諾酮類,視患者具體情況單用或聯用。療程8周,隨訪半年。

    治療結果: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中藥治療組療效優於西藥對照組。

    討論:傳統認為腎間質纖維化與細菌感染持續存在密切相關,現在發現機體針對感染產生的抗體免疫反應也不容忽視。有研究證實,腎虛不足的本質所在是全身免疫能力低下,而膀胱溼熱留戀則是區域性免疫應答過強的表現。在治療上,宜標本兼顧、扶正祛邪,用培元活血通淋法。中藥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車前子清利溼熱,丹皮、丹參、澤蘭、烏藥等活血化瘀。方中的藥物多具有免疫調節作用,且已被證實。在益腎基礎上加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藥物,既增強了體質,提高了機體的免疫能力,又能清除餘邪,促進纖維組織吸收,改善病變部位的血液迴圈,從而有效地控制復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沿CDMA技術演進下去,4G使用的LTE會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