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津海之聲河北旗艦店
-
2 # 海之聲馬鞍山中心
耳聾幼兒的生理不足正在逐步得到改善,但社會各界人事也應關注耳聾幼兒的心理健康。只有身心的共同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才能促進耳聾幼兒不斷向前發展與進步,努力學習,與健全人一起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
-
3 # 海之聲重慶七星崗旗艦中心
耳聾幼兒的生理不足正在逐步得到改善,但社會各界人事也應關注耳聾幼兒的心理健康。只有身心的共同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才能促進耳聾幼兒不斷向前發展與進步,努力學習,與健全人一起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
預防和消除耳聾幼兒自卑心理的對策
古人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就是說,一個人小時侯接受的影響與教育以及由此形成的習慣,恰似“與生俱來”一般,終身都會起作用。耳聾幼兒除了聽覺障礙所造成的聽力和語言障礙外,他們的生理年齡與正常幼兒是一樣的,而心理年齡相對於生理年齡卻是偏小。所以對耳聾幼兒的自卑心理教育我們應該結合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的共同力量。具體方法有:
(一)父母創造預防和消除耳聾幼兒自卑心理的條件
美國兒童心理學治療專家霍夫曼指出:當家長的須關注自己的孩子有沒有自卑心理,一旦發現,應儘早幫助克服和糾正,以避免隨年齡的增長最終形成自卑性格。耳聾和其它障礙相對比,最大的差別就是聽障所帶來的不便和煩惱是隱性的,不易被正常人察覺到。因為正常人之間的交流藉助於聽覺,用口語來表達和傳遞自己的思想感情。耳聾幼兒在心理遇到挫折或是打擊時不知道如何表達,一般會埋藏在心理,旁人是無法輕易察覺的到的。所以家庭教育對耳聾幼兒自卑心理的預防和消除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另外一點,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還在於孩子的心理發展與其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父母行為習慣以及情緒反映直接相關。讓家庭介入的具體做法是:
第一,耳聾幼兒父母統一思想,做到積極配合。
在確診初期,為預防耳聾幼兒產生自卑心理,耳聾幼兒的父母和家庭主要成員應接受孩子是耳聾幼兒的現實。家長認真聽取醫生的診斷和建議,採用最好的最有利於幼兒發展的方法對其進行治療和教育。如使用助聽器,到聾人學校學習口語和手語,到康復中心進行治療等。使耳聾幼兒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康復或是學習,接近正常幼兒。如耳聾幼兒已存在自卑行為表現,家長應該以樂觀生活態度感染幼兒,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對其進行潛移默化改變。家長若擁有剛強的意志,豁達的心胸,百折不撓的精神,那耳聾幼兒的自卑心理自然會慢慢消失,並從新擁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環境。[幼兒園教案網]
第二,耳聾幼兒父母接受心理治療或輔導的學習,找出適合的教育方法。
耳聾幼兒父母應該知道,自己孩子和健全孩子的生活、學習存在著差異。自己可能對如何正確教育孩子不清楚,所以應該接受專業心理治療和生活輔導的學習。那些單單依靠專門醫務人員對幼兒進行的心理健康輔導和治療是不正確的。家長透過學習,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家庭的具體情況對自卑心理進行預防和治療,從而保證耳聾幼兒的身心同時健康發展。例如:
(1)讓孩子正視自己的缺點,瞭解人無完人的道理。透過正確認識,但又不過分看中自己缺陷的情況下,使耳聾的殘疾不在成為耳聾幼兒產生自卑的根源。
(2)家長要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彌補聽力上的不足,活出一個快樂而美麗的人生來。卡耐基曾經說過:“成功=85%的人際交往15%的努力。”雖然耳聾幼兒在交往上處於劣勢,是弱者,但具備了良好的性格和心態後,甚至可以彌補聽障這一缺陷。
(3)家長要讓幼兒注意到耳聾自身的優勢。晚上睡覺可以不受任何聲音的打擾;學習時可以不受別人打攪全神貫注;因為聽不見而推測周圍動態從而悟性極高等等
(4)家長給耳聾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口語環境和生長空間。一口流利的口語是聾健交往的基礎。一個和諧、理解的家庭生長空間,避免了溺愛和無條件的遷就。跟孩子進行情感交流,感受到溫暖和愛護。
總之,學前期的心理發展是基於親子互動中對壓力承受水平的表達,因此,要想從根本上預防和消除耳聾幼兒自卑心理,家庭就必須介入,否則很難實現實質性的突破。
(二)學校創新教育預防和消除耳聾幼兒自卑心理
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聾人學校教育雖然不能培養出“完人”,但可以培養出“全人”,即全面發展的人。耳聾幼兒的全面發展,包括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同步發展。聾人學校在注重耳聾幼兒知識和生存能力培養的同時,要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學校應配備專門的心理諮詢教師,另外還應從各個途徑針對耳聾幼兒自卑心理進行預防和消除。主要方法有:
1、培養看話、聽話能力
口語是健全人賴以交際的最基本工具。手語是聾人世界交流的工具,是耳聾人的母語。而看話聽話能力則是架起耳聾人與健全人溝通的橋樑。在聾人學校,耳聾幼兒會得到簡單手語和口語的教育,至於看話聽話的能力則不再教授範圍之內。但是耳聾人與健全人的交流方式藉助於手語和口語是不夠的。原因在於大多數的健全人是沒有學習手語,看不懂手語的人。會口語的耳聾人可以讓別人聽懂自己說的話,但是卻不理解別人說的,最終會因為交流溝通方式障礙產生消極的負面情緒,不利於預防和消除耳聾人自卑心理。因此,聾人學校應具備教授看話聽話能力的正規專業教師。在剛入學時就對耳聾幼兒進行看話聽話能力的培養。耳聾兒童透過眼睛可以從說話者的神態、表情、動作、上下文環境以及交流時的背景來綜合判斷對方所說的是什麼意思。需要注意的是看話聽話能力需要耳聾幼兒用心感受對方所說的話,增加正確率。看話聽話能力的學習使耳聾幼兒更好的理解對話,避免猜疑和孤獨的產生。此外,與其它時期的耳聾人相比,在耳聾幼兒時期克服先天障礙是事半功倍的事情。原因有二:一是雖然耳聾使人喪失聽覺,但是他們的發音器官是好的。經過專門的訓練,仍可以學會說話。甚至有的耳聾幼兒得到及時發現和治療後,可以恢復的和健全人一樣。二是0——7歲是幼兒認知的重要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對幼兒及時進行糾正和教育,可以最大程度的補償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最大程度的發揮他們的潛力。
2、注重教育、教學改革
現代科學和經濟的發展,各種新生事物不斷產生。學校教育運用現代科技也是越來越普及了。聾人學校也應該與正常學校相同,引進先進的課堂教學方法,不斷加強學校的科學技術實力,促進教學理念的不斷創新。例:耳聾教師要定期學習,接受先進的教育思想與方法,使耳聾幼兒的教育與世界耳聾教育相接軌;採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突破傳統的耳聾教師在黑板上寫,讓耳聾幼兒看口型找書學習的教學方法,用計算機這一既可展示直觀與宏觀事物的教學工具向耳聾幼兒傳授知識。這些教育教學方法與健全幼兒的同步,使耳聾幼兒可以想象自己與健全幼兒接受同等水平教育,達到心理層面上的平衡。消除耳聾幼兒與健全幼兒接觸時無共同語言,拒絕交流等尷尬局面的產生,消除耳聾幼兒與同齡人的隔閡。
3、增加情感、思想交流
聾人學校的教師不僅要作到“傳道受業解惑”,還要作到從心理上給予耳聾幼兒更多關懷,幫助耳聾幼兒樹立自尊自信自強的信念。耳聾幼兒在受到挫折或委屈後,心理產生的鬱悶不知道如何正確宣洩,一般會選擇沉默自閉的形式逃避,避免自己再度受到傷害。教師在這一時期起著關鍵的作用。因為耳聾幼兒在聾人學校接觸學習的事物較多,相對的,也較易產生矛盾。在校的聾人教師可以及時的發現並瞭解事情或矛盾的經過,運用正確的方法引導耳聾幼兒解決內心的問題,杜絕可能產生自卑心理的所有隱患。另外,教師應從生活上、思想上,學習上無微不至的照顧他們,平時儘可能的多接觸他們,細心的觀察他們的情緒,使他們對自己產生一種信任感。這樣就算耳聾幼兒自己不願對教師傾訴,教師自己也可以從他們日常的行為和情緒中觀察到他們的異常,給予及時的開導和抒解。
(三)社會集體力量預防和消除耳聾幼兒的自卑心理教育
人是社會的人,耳聾人也是。社會生活知識至為廣泛,其中有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方面的知識,有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社會交往等方面的知識,還有家務勞動與處理親戚、鄰里、小夥伴關係的知識。要讓自卑耳聾幼兒參與社會的活動,體會生命的意義,脫離無語手語的世界,用眼睛和心靈去感受這個多彩的社會。這種教育無需專門進行,只需與社會生活本身結合起來,寓教育於日常生活中。
聾人學校應組織耳聾幼兒集體外出參觀,或認識成人的勞動,或參觀革命紀念館,有條件的還可以組織耳聾幼兒參加量一些適合的社會性勞動(如拾樹葉、抬麥穗等)。這既有利於培養耳聾幼兒的勞動觀念,提高他們的認識,還發展了他們的社會性。社會性意識的提高,耳聾幼兒心胸與意識也逐漸開闊和清晰。他們會樂意與人分享他們的想法,失敗和成功。從而不會導致與人群的脫離,輕視自己等自卑現象甚至自卑心理的出現。
家長不僅要支援耳聾學校組織的外出參觀、訪問等活動,讓孩子從中接受社會教育,還要利用節假日帶孩子外出走親訪友,讓孩子認識社會,讓孩子接受社會教育。
一是參觀。家長不能把耳聾幼兒束縛在學校和家庭這個狹窄的範圍內。應該帶耳聾幼兒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風土人情。知道一些在家裡和學校學不到的知識。如參觀農村、商店、街道、名勝古蹟。參觀農村主要是耳聾幼兒認識成人的勞動,使他們認識勞動創造財富的道理,加深他們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性認識,從而愛惜糧食、愛惜勞動財富,並進而熱愛勞動和熱愛勞動人民。拉近耳聾兒童與社會、正常人的距離。參觀名勝古蹟主要是讓耳聾幼兒感受中國古老而燦爛的文化,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秀麗,使他們視野開闊,胸襟豁達,正式自己的渺小,知道困難與挫折是對自己的一種磨練,使自卑心理喪失產生的溫床——心理環境。
二是訪問。家長結合走親訪友和慰問傷老病殘幼的方式,讓耳聾幼兒不斷的與不同的人進行接觸,瞭解不同階層家庭的生活情況,體會人間冷暖,學會關心他人寬容他人,在內心裡減少對陌生人的恐懼,增強其面對困難與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這樣鍛鍊了耳聾幼兒的情感,使其不輕易向外界的干擾投降。
社會本身應對耳聾幼兒這個特殊群體採取正確的態度。首先要淨化社會文化(如廣告、音像製品等),透過每年9月第四個星期日的國際聾人節發放傳單或是小冊子,對廣大人民群眾做宣傳,告訴他們與耳聾人的正確交流方式,消除他們對耳聾的偏見。提倡正常人都來愛耳護耳,對耳聾人伸出友誼之手。其次,社會要從耳聾角度出發,給他們的生活提供便利。如:助聽器的生產與普及;正常人基本手語的學習;在購物場所有可以與耳聾人溝通的專業服務人員等等。這樣有利於耳聾人與健全人一樣生存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擁有同等的地位。最後,社會應給耳聾幼兒提供全面參與和均等的機會,讓耳聾幼兒發揮他們的天賦及才能。
耳聾幼兒的生理不足正在逐步得到改善,但社會各界人事也應關注耳聾幼兒的心理健康。只有身心的共同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才能促進耳聾幼兒不斷向前發展與進步,努力學習,與健全人一起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