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是在陳壽著寫的《三國志》等史料的基礎上,借鑑民間傳說以及其他文學作品再次加工而成,大的歷史事件和脈絡都很真實,但是對人物的描寫和故事的描述裡有人為刻意加工的藝術特點,畢竟是小說,所以也無可厚非。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與《紅樓夢》、《西遊記》和《水滸傳》並稱中國四大名著。
現在所見刊本以明朝嘉靖本為最早,分為二十四卷,二百二十四則。清代毛宗崗父子對其進行了修改,成為現在通行的120回本。
《三國演義》從東漢末年開始,到魏蜀吳三國鼎立,乃至三國歸晉,描寫了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到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全國的近100年、長達一個世紀的歷史。
《三國演義》全書如果按照戰爭的脈絡,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曹操打敗了實力強大的袁紹,在北方的爭奪戰中處於比較有利的局面。
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劉備在赤壁之戰後,開始攻城掠地,三國雛形逐步形成。
公元219年結束的漢中爭奪戰。劉備在打敗劉璋奪取西川后,又在漢中攆走了曹操後自立為漢中王,三國鼎立開始。
公元263年魏國發動滅蜀戰役,蜀漢滅亡。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是三國走向統一的標誌。
《三國演義》前三十回,歷史上能出現的重要角色幾乎都已經紛紛亮相(除了諸葛亮)。魏蜀吳的創始人曹操、劉備和孫權都在前三十回裡出現。
我按照人物的重要程度,按照諸侯、大將和謀士大致分了三個部分,來描述他們的特點。
雖說都是諸侯級別,也分為中央諸侯和地方諸侯兩種。
1、中央諸侯。董卓類(包括何進、王允、李傕、郭汜等人)
這類人的特點就是身居高位,不是大將軍就是丞相、司徒等三公之職,手裡有實權,屬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他們挾天子以令諸侯,這裡面尤其以董卓最為亮眼。
漢靈帝駕崩,時為大將軍的何進與其妹何皇后擁立劉辯為帝。為了徹底剷除宮中張讓等宦官勢力,何進聽了袁紹主意,召丁原、董卓等地方勢力進京。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知道後,先下手為強,在宮裡誅殺了何進。
董卓趁亂進京,先是兼併了何進的兵馬,接著利誘丁原手下大將呂布歸降,殺了丁原,把丁原的兵馬也吞併了。至此以後,手握重兵、大權獨攬的董卓,行廢立之事,廢了幼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漢獻帝)。天下諸侯群起而攻之,董卓打不過,逼著皇帝和文武大臣還有幾百萬洛陽百姓遷都到了長安。
司徒王允等設計拉攏呂布,在長安殺了董卓。王允和呂布分掌朝政。
董卓部下的李傕、郭汜等人聽從謀士賈詡的建議,聚攏兵馬,反攻長安,殺了王允,趕走了呂布。李傕郭汜把持朝政,恣意妄為,倆人又內鬥不止,不久被殺。
這類人的特點就是上場就很牛逼,都是把皇帝拿捏在手中,恣意妄為,所以相互之間就會有紛爭,再加上全國其他割據勢力的征討,這些人很快就死掉了,屬於曇花一現的人物。
地方割據的諸侯。曹操類(包括袁紹、袁術、劉表、呂布、劉備、孫權等人)
曹操、劉備和孫權是魏蜀吳三國的創始人,全部閃亮登場。這類人的普遍特點是割據一方,手下有兵有將有糧有地盤。
曹操見董卓殘暴無道、妄自廢立,就跑出洛陽,回到陳留招兵買馬,先是舉義旗聯合各路諸侯討伐董卓。後又打敗李傕、郭汜等人,迎駕漢獻帝到許都。曹操遂挾天子以令諸侯,號令天下。其後,曹操殺呂布,逐劉備,滅袁術,收張繡,官渡大敗袁紹,成為了天下第一大諸侯。
袁紹本來比曹操發展有前途。官渡之戰前,他已經擁有冀青幽並四郡,兵強馬壯,戰將如雲,謀士如雨,當時大部分人都覺得袁紹會打敗曹操,成為北方的雄主。
如果袁紹有曹操或者劉備、孫權一樣知人善任的能力,我也覺得袁紹能打敗曹操。
因為,袁紹打敗曹操的機會太多了。曹操與劉備在徐州交戰之時,袁紹如果趁虛突襲曹操的大後方許都,曹操肯定自顧不暇,袁紹卻因為小孩子生病,沒有心情為理由,拒絕派兵。官渡之戰,許攸建議乘著曹操缺糧,分兵襲取許都,讓曹操前後受累,首尾不能兼顧,可以打敗曹操。袁紹還是不聽。
還有田豐和沮授等謀士給袁紹很多好的建議,袁紹一個也沒用。
但凡袁紹採納其中任何一條建議,天下格局肯定會有大的變化。
可惜的是,袁紹靠著袁氏四世三公的大背景,聚了很多良臣猛將,但是他不會用人,再加上他外寬內忌,不念忠誠等等原因,袁紹的失敗也就在所難免。
呂布和袁術之流更不是曹操對手,先後被曹操消滅。
劉表割據荊州,不思進取,唯有自保。更別說益州劉璋、漢中張魯、西涼馬騰、韓遂之輩,遂割據一方,然都是目光狹隘,不能成大事之人。
江東孫權,承繼父親孫堅和兄長劉策基業,知人善任,舉賢任能,割據江東六郡八十一州,能力強。
劉備起身於微末,但他素有大志,身邊又有關羽、張飛,糜竺、孫乾等不棄不離,雖四處飄零,居無定所,然其頭頂大漢皇叔的金字招牌,廣樹恩德,天下有名。在與曹操煮酒論英雄時,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把劉備抬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地位。後來的發展也確實證明了曹操識人能力的確超一流!
這些地方諸侯,曹操、袁紹、袁術、劉備和孫權算一類,都有平天下之心,也都在往這個方向努力。袁術還自立為帝,當了幾年皇帝呢。就憑這一點,我也要把袁術歸類到曹操這一級別。
呂布、劉表、劉璋、張魯還有馬騰、韓遂等人也就是地方割據勢力,從沒想過統一天下,只求有一塊根據地自保而已。所以說,他們的結局也都一樣,全部被滅。
關羽類(張飛、趙雲、張遼、張郃、張繡、徐晃、周瑜、太史慈等)
這類人的特點很明顯,就是不停的找合適的主人。有的一次成功,有的找了好多次才成功。
關羽、張飛還有周瑜等都是從一而終。
趙雲剛開始在公孫瓚帳下聽命,不受重用,遂投奔了劉備。
張遼先跟丁原,再跟董卓,後跟呂布,最後投降了曹操。
張郃跟隨袁紹,官渡之戰投降了曹操。
張繡先是跟著叔父張濟,張濟死後跟了劉表,最後聽從賈詡建議,歸順了曹操。
徐晃跟隨楊奉,後投奔曹操。
太史慈報恩孔融,幫助孔融打退管亥後,投奔揚州刺史劉繇,劉繇兵敗,投了孫策,孫策死,歸了孫權。
《三國演義》前三十合裡,武將主角無疑是關羽。無論是他和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還是討伐黃巾軍立功,還有溫酒斬華雄、土山約三誓、斬顏良誅文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對關羽的人物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
這類武將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他們的特點很簡單,就是找到心儀的主公,情願當一名武將,幫助主人攻城掠地,建立功勳。至於說那些沒有找到合適的主人而被滅殺的武將,都是曇花一現,噹噹綠葉也就結束了。比如華雄、顏良之類,皆被關羽秒殺。
荀彧類(李儒、陳宮、賈詡、田豐、許攸、沮授、荀攸、程昱、郭嘉、陳群等)
謀士的作用跟上面說的武將類似。找到明君,你的才華得以施展,功成名就,恩澤後世。
像荀彧、荀攸、郭嘉、程昱、陳群等一開始就投靠了明主曹操,才華得以施展,結局都不錯。至於說後來荀彧死亡跟曹操有關係,那也無關大雅。
這裡面重點說下賈詡。
賈詡原本是董卓手下的謀士。因為有大謀士李儒在董卓身邊,並沒有賈詡什麼事,但是後來賈詡的幾次跳槽,我認為是經典中的經典。
第一次跳槽。王允聯合呂布等殺了董卓後,欲對其餘黨李傕、郭汜等斬盡殺絕。這時候賈詡給李傕、郭汜出主意,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收攏兵馬,殺回長安。李傕、郭汜等人聽從了賈詡的計謀,果然打敗了呂布,殺了王允,掌握了朝政。
第二次跳槽。李傕、郭汜屬於扶不起來的阿斗,雖說掌握了朝廷大權,二人卻互相猜忌,大打出手。賈詡一看不好,就跟著張濟跑了。張濟死,他的侄子張繡接管了兵馬,聽從賈詡建議,依附於劉表。與曹操多次交手,只要張繡聽從賈詡的計謀,全部獲勝。特別是宛城之戰,張繡聽從賈詡建議,先是降了曹操,但是曹操做人不地道,不跟張繡打招呼,擅自霸佔其寡嬸(張濟的妻子),張繡知道後大怒,就用賈詡計謀,先讓胡車兒灌醉典韋,偷了他的雙戟,然後趁夜偷襲曹操的中軍大營。這次曹操損失慘重,自己雖然逃出生天,可是手下的大將典韋、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皆死於亂軍之中。
第三次跳槽。這次跳槽最成功。曹操因為在官渡要與袁紹決戰,不計前嫌,再次招降張繡。張繡說與曹操有仇,怕曹操不能想容,就想投靠袁紹。賈詡給他分析投靠曹操有三大好處,說第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第二,袁紹強大,曹操弱小,投降曹操才會得到重用。第三,曹操有王霸之志,明德於四海,必然不計前嫌,會重用我們。
張繡聽從賈詡建議,一起到許都投降了曹操。曹操大喜,封張繡為揚武將軍,封賈詡為執金吾使。
賈詡的第三次跳槽最為成功。他在曹魏善始善終,受到曹操、曹丕和曹叡三代君王的重用。
作為一名謀士,一旦不幸輔佐了一名庸主,如果不能急流勇退去找新的明君,那下場必然身敗名裂,被殺身亡。李儒、陳宮、田豐、沮授等都是這這樣的人。許攸雖說也棄暗投明,可惜他嘴角不好,被曹操手下大將許褚殺死。
以上觀點均按《三國演義》解讀,與其他史料無關。謝謝您的閱讀。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是在陳壽著寫的《三國志》等史料的基礎上,借鑑民間傳說以及其他文學作品再次加工而成,大的歷史事件和脈絡都很真實,但是對人物的描寫和故事的描述裡有人為刻意加工的藝術特點,畢竟是小說,所以也無可厚非。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與《紅樓夢》、《西遊記》和《水滸傳》並稱中國四大名著。
現在所見刊本以明朝嘉靖本為最早,分為二十四卷,二百二十四則。清代毛宗崗父子對其進行了修改,成為現在通行的120回本。
《三國演義》從東漢末年開始,到魏蜀吳三國鼎立,乃至三國歸晉,描寫了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到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全國的近100年、長達一個世紀的歷史。
《三國演義》全書如果按照戰爭的脈絡,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曹操打敗了實力強大的袁紹,在北方的爭奪戰中處於比較有利的局面。
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劉備在赤壁之戰後,開始攻城掠地,三國雛形逐步形成。
公元219年結束的漢中爭奪戰。劉備在打敗劉璋奪取西川后,又在漢中攆走了曹操後自立為漢中王,三國鼎立開始。
公元263年魏國發動滅蜀戰役,蜀漢滅亡。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是三國走向統一的標誌。
《三國演義》第三十回,曹操火燒袁紹的糧草,袁紹官渡之戰失敗。《三國演義》前三十回,歷史上能出現的重要角色幾乎都已經紛紛亮相(除了諸葛亮)。魏蜀吳的創始人曹操、劉備和孫權都在前三十回裡出現。
我按照人物的重要程度,按照諸侯、大將和謀士大致分了三個部分,來描述他們的特點。
第一類,諸侯級別雖說都是諸侯級別,也分為中央諸侯和地方諸侯兩種。
1、中央諸侯。董卓類(包括何進、王允、李傕、郭汜等人)
這類人的特點就是身居高位,不是大將軍就是丞相、司徒等三公之職,手裡有實權,屬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他們挾天子以令諸侯,這裡面尤其以董卓最為亮眼。
漢靈帝駕崩,時為大將軍的何進與其妹何皇后擁立劉辯為帝。為了徹底剷除宮中張讓等宦官勢力,何進聽了袁紹主意,召丁原、董卓等地方勢力進京。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知道後,先下手為強,在宮裡誅殺了何進。
董卓趁亂進京,先是兼併了何進的兵馬,接著利誘丁原手下大將呂布歸降,殺了丁原,把丁原的兵馬也吞併了。至此以後,手握重兵、大權獨攬的董卓,行廢立之事,廢了幼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漢獻帝)。天下諸侯群起而攻之,董卓打不過,逼著皇帝和文武大臣還有幾百萬洛陽百姓遷都到了長安。
司徒王允等設計拉攏呂布,在長安殺了董卓。王允和呂布分掌朝政。
董卓部下的李傕、郭汜等人聽從謀士賈詡的建議,聚攏兵馬,反攻長安,殺了王允,趕走了呂布。李傕郭汜把持朝政,恣意妄為,倆人又內鬥不止,不久被殺。
這類人的特點就是上場就很牛逼,都是把皇帝拿捏在手中,恣意妄為,所以相互之間就會有紛爭,再加上全國其他割據勢力的征討,這些人很快就死掉了,屬於曇花一現的人物。
地方割據的諸侯。曹操類(包括袁紹、袁術、劉表、呂布、劉備、孫權等人)
曹操、劉備和孫權是魏蜀吳三國的創始人,全部閃亮登場。這類人的普遍特點是割據一方,手下有兵有將有糧有地盤。
曹操見董卓殘暴無道、妄自廢立,就跑出洛陽,回到陳留招兵買馬,先是舉義旗聯合各路諸侯討伐董卓。後又打敗李傕、郭汜等人,迎駕漢獻帝到許都。曹操遂挾天子以令諸侯,號令天下。其後,曹操殺呂布,逐劉備,滅袁術,收張繡,官渡大敗袁紹,成為了天下第一大諸侯。
袁紹本來比曹操發展有前途。官渡之戰前,他已經擁有冀青幽並四郡,兵強馬壯,戰將如雲,謀士如雨,當時大部分人都覺得袁紹會打敗曹操,成為北方的雄主。
如果袁紹有曹操或者劉備、孫權一樣知人善任的能力,我也覺得袁紹能打敗曹操。
因為,袁紹打敗曹操的機會太多了。曹操與劉備在徐州交戰之時,袁紹如果趁虛突襲曹操的大後方許都,曹操肯定自顧不暇,袁紹卻因為小孩子生病,沒有心情為理由,拒絕派兵。官渡之戰,許攸建議乘著曹操缺糧,分兵襲取許都,讓曹操前後受累,首尾不能兼顧,可以打敗曹操。袁紹還是不聽。
還有田豐和沮授等謀士給袁紹很多好的建議,袁紹一個也沒用。
但凡袁紹採納其中任何一條建議,天下格局肯定會有大的變化。
可惜的是,袁紹靠著袁氏四世三公的大背景,聚了很多良臣猛將,但是他不會用人,再加上他外寬內忌,不念忠誠等等原因,袁紹的失敗也就在所難免。
呂布和袁術之流更不是曹操對手,先後被曹操消滅。
劉表割據荊州,不思進取,唯有自保。更別說益州劉璋、漢中張魯、西涼馬騰、韓遂之輩,遂割據一方,然都是目光狹隘,不能成大事之人。
江東孫權,承繼父親孫堅和兄長劉策基業,知人善任,舉賢任能,割據江東六郡八十一州,能力強。
劉備起身於微末,但他素有大志,身邊又有關羽、張飛,糜竺、孫乾等不棄不離,雖四處飄零,居無定所,然其頭頂大漢皇叔的金字招牌,廣樹恩德,天下有名。在與曹操煮酒論英雄時,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把劉備抬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地位。後來的發展也確實證明了曹操識人能力的確超一流!
這些地方諸侯,曹操、袁紹、袁術、劉備和孫權算一類,都有平天下之心,也都在往這個方向努力。袁術還自立為帝,當了幾年皇帝呢。就憑這一點,我也要把袁術歸類到曹操這一級別。
呂布、劉表、劉璋、張魯還有馬騰、韓遂等人也就是地方割據勢力,從沒想過統一天下,只求有一塊根據地自保而已。所以說,他們的結局也都一樣,全部被滅。
第二類,大將級別關羽類(張飛、趙雲、張遼、張郃、張繡、徐晃、周瑜、太史慈等)
這類人的特點很明顯,就是不停的找合適的主人。有的一次成功,有的找了好多次才成功。
關羽、張飛還有周瑜等都是從一而終。
趙雲剛開始在公孫瓚帳下聽命,不受重用,遂投奔了劉備。
張遼先跟丁原,再跟董卓,後跟呂布,最後投降了曹操。
張郃跟隨袁紹,官渡之戰投降了曹操。
張繡先是跟著叔父張濟,張濟死後跟了劉表,最後聽從賈詡建議,歸順了曹操。
徐晃跟隨楊奉,後投奔曹操。
太史慈報恩孔融,幫助孔融打退管亥後,投奔揚州刺史劉繇,劉繇兵敗,投了孫策,孫策死,歸了孫權。
《三國演義》前三十合裡,武將主角無疑是關羽。無論是他和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還是討伐黃巾軍立功,還有溫酒斬華雄、土山約三誓、斬顏良誅文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對關羽的人物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
這類武將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他們的特點很簡單,就是找到心儀的主公,情願當一名武將,幫助主人攻城掠地,建立功勳。至於說那些沒有找到合適的主人而被滅殺的武將,都是曇花一現,噹噹綠葉也就結束了。比如華雄、顏良之類,皆被關羽秒殺。
第三類,謀士級別荀彧類(李儒、陳宮、賈詡、田豐、許攸、沮授、荀攸、程昱、郭嘉、陳群等)
謀士的作用跟上面說的武將類似。找到明君,你的才華得以施展,功成名就,恩澤後世。
像荀彧、荀攸、郭嘉、程昱、陳群等一開始就投靠了明主曹操,才華得以施展,結局都不錯。至於說後來荀彧死亡跟曹操有關係,那也無關大雅。
這裡面重點說下賈詡。
賈詡原本是董卓手下的謀士。因為有大謀士李儒在董卓身邊,並沒有賈詡什麼事,但是後來賈詡的幾次跳槽,我認為是經典中的經典。
第一次跳槽。王允聯合呂布等殺了董卓後,欲對其餘黨李傕、郭汜等斬盡殺絕。這時候賈詡給李傕、郭汜出主意,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收攏兵馬,殺回長安。李傕、郭汜等人聽從了賈詡的計謀,果然打敗了呂布,殺了王允,掌握了朝政。
第二次跳槽。李傕、郭汜屬於扶不起來的阿斗,雖說掌握了朝廷大權,二人卻互相猜忌,大打出手。賈詡一看不好,就跟著張濟跑了。張濟死,他的侄子張繡接管了兵馬,聽從賈詡建議,依附於劉表。與曹操多次交手,只要張繡聽從賈詡的計謀,全部獲勝。特別是宛城之戰,張繡聽從賈詡建議,先是降了曹操,但是曹操做人不地道,不跟張繡打招呼,擅自霸佔其寡嬸(張濟的妻子),張繡知道後大怒,就用賈詡計謀,先讓胡車兒灌醉典韋,偷了他的雙戟,然後趁夜偷襲曹操的中軍大營。這次曹操損失慘重,自己雖然逃出生天,可是手下的大將典韋、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皆死於亂軍之中。
第三次跳槽。這次跳槽最成功。曹操因為在官渡要與袁紹決戰,不計前嫌,再次招降張繡。張繡說與曹操有仇,怕曹操不能想容,就想投靠袁紹。賈詡給他分析投靠曹操有三大好處,說第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第二,袁紹強大,曹操弱小,投降曹操才會得到重用。第三,曹操有王霸之志,明德於四海,必然不計前嫌,會重用我們。
張繡聽從賈詡建議,一起到許都投降了曹操。曹操大喜,封張繡為揚武將軍,封賈詡為執金吾使。
賈詡的第三次跳槽最為成功。他在曹魏善始善終,受到曹操、曹丕和曹叡三代君王的重用。
作為一名謀士,一旦不幸輔佐了一名庸主,如果不能急流勇退去找新的明君,那下場必然身敗名裂,被殺身亡。李儒、陳宮、田豐、沮授等都是這這樣的人。許攸雖說也棄暗投明,可惜他嘴角不好,被曹操手下大將許褚殺死。
《三國演義》前三十個回合,該出場的重要人物幾乎全部出場。除了諸葛亮這個大神級別的人物。三國演義裡按照諸侯,武將和謀士我分了三大類,主角人物就是下面這幾個人:董卓、袁紹、曹操、劉備、呂布、關羽、張飛、趙雲、袁術、孫策等人,哪怕就是漢獻帝,還有其他文臣武將和以張讓為首的宦官們,也都是打醬油的,屬於配角。以上觀點均按《三國演義》解讀,與其他史料無關。謝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