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間無情人有錢
-
2 # 老花32
跟房價一樣,都是炒上去的。
00年以前前,大陸市場銷售的主流的耳塞只有日系廠家在做,Sony的888,愛華的553,741,都算是頂級的一批耳塞中,銷量最高的,價格也都是100~400,歐美系的品牌還沉浸在音箱和頭戴式動圈耳機的開發中無法自拔。
後來森海成了第一家吃螃蟹成功的,成功推出了三頻連貫且均衡的mx500和mx400,售價200以內,大氣的聲音加高性價比,迅速侵佔了日系市場,並讓森海,歌德,AKG,拜亞等頭戴式耳機品牌進入華人視野。
在此之前,不到400元的Sony的頭戴式耳機V600還是頭戴和監聽的最大優選方案。後來歐系一批200~600左右到頭戴迅速佔領中端和低端市場。湧現出很多高性價比耳機。高階頭戴耳機中除去奧菲斯,k1000等廠家用來炫技實用度和價效比超低的奇葩之外,知名度比較高的旗艦就是森海的HD580和HD600,也就1500~2000的價格。
再看看現在的耳塞或耳機,就是在拼價格,品牌外觀口碑銷量成了首選,聲音放在後面,完全符合有錢人的消費模式,不賣對的,只賣貴的。真正想要價效比高點的耳機,建議還是淘淘老型號
-
3 # 浩辰影視
耳機有很多種,有些買手機盒子裡面就送耳機的,如果講究很好的音質,那就得買很好的耳機了。
一分價一分貨說這個說法還是是不錯的,如果不講究很好的音質一百以內的耳機都有很多價效比高的耳機的。
漫步者,JBL都有高性價比有線或著無線耳機,對於一般來說音質也不錯了。
想要更好專業的音質那就更高的價格買很專業的耳機,如果平常用不追求更好那就買一般耳機就好了。
-
4 # 混音師天職TimChan
基本上是的。或者說很多商品也基本上是這樣。
不過麼當然所有商品也有價格虛高的。
虛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潮牌效應,明星效應等等。這兩個尤為明顯。
在這麼多耳機裡面,在圈內被吐槽最多的估計就是beats了,音質不怎樣,就是樣子好看點,代言的人有名氣點,然後價格比較虛高。大概是音質200,價格2000的感覺。另外蘋果耳機差不多也是這樣感覺
另外我個人覺得還有BO和BOSE也有些虛高。這兩款耳機在某孔雀綠色裝修的電器連鎖店就能隨便試聽,從幾百到3-4千都有,當然也不是每一間都那麼全,但是我還是都走了好多家聽了。音質來說,不差,但是打著商務定位,針對有點小錢有點追求,但是又不是真的那麼懂聽的白領,價格也是稍微虛高了一些些。感覺是 如果音質值800塊,價格會賣到1500這樣的感覺
四大品牌,還有鐵三角,這些專攻音訊系統的,價格都還比較公道。基本上一分錢一分貨。
而索尼,飛利浦,這些小電器方面做的比較雜的,耳機價格也稍稍有那麼一丟丟虛高。比喻的話,音質值的話500塊,會賣到價格700塊,大概這樣的感覺
還有很多都可以評價,但是就不說了,因為耳機聽著爽不爽,還有個人的因素,包括喜好,聽力,對於價格的敏感等等。同一副耳機,有人覺得值那個錢,有人覺得不值,很難統一的。
-
5 # 程運志
我發表一下個人的見解,首先耳機的價格,從大的角度來講基本是一分錢一分貨的。但是呢,也有一些特別情況。 比如倉庫清倉之類的活動,就有可能貴的便宜賣;也有佔用地理優勢,方圓幾公里就一家,把便宜貨賣得很貴。可能大家會想到網店上的,網上的有假貨也有真貨,但基本也是一個樣,一分錢一分貨,我買過最多五百塊的的耳機,用了三個月掉了,但音質確實好……拮据的時候也買過十多塊的耳機,音質確實一般,而且還經常接觸不良,不是這個就是那個問題,沒有貶低那個價位產品,可能是我真的沒有遇到便宜買到好貨的情況……但我堅信確實有這樣的。
-
6 # 寂雪無聲
我耳機玩了小十年了,是從低端的mx500 px100一直玩到森海和拜亞的量產旗艦,耳塞和頭戴都玩過。拋開現在很多首飾性質的樣子貨,這個東西總體來說是一分價錢一分貨,十分價錢三分貨,兩千檔拉千元內耳機的距離要比五千元檔拉兩千元檔的距離大,而萬元到五千檔有時候並不容易分開差距。就像我手頭玩的HD800S和T1MK2我並不覺得和009有素質差距,更多是風格的區別。
至於好耳機為什麼那麼貴,我覺得沒有有些人說的是炒的價格,這是由高階耳機的消費群體小,而高階耳機研發成本高,還有高階耳機市場是寡頭市場,賣方具有定價權共同決定的。畢竟製作一副高階耳機是一件非常困難和精細的事情,需要很長時間的研發,調整,尤其是頭戴大耳機,大到新單元的研發,小到耳罩厚度對調音的影響,都是一個費錢的過程,這些研發成本攤銷到小眾的消費群體上自然很貴,這個行業的廠家單件產品沒有百分之三百往上的利潤很可能存活不下去。而對於高階消費者選擇很少,而且玩到高階的消費者對聲音也極其挑剔,所以也就接受廠商的高利潤定價。
有點跑題了拉回來,之所以我開頭說是一分價錢一分貨,十分價錢三分貨是因為這是個邊際效用遞減的過程。從一個非常粗糙平面什麼密度聲場都沒有聲音如k420到聲音差不多立體有一定聲場密度如K701,你只需要花幾百塊錢就可以。但要聲場擴大一點點,聲音再真實一點點,那就要多掏大幾千,算上整套系統隨隨便便就上萬了,錢多花了十倍,提升也就百分之二十不到,而且還不好量化。還有對於廠商來說技術提高對於產品的提升也是邊際效用遞減的,比如從DT880到T1,拜亞動力研發出新的線圈技術,新的腔體設計,這麼多新技術,實際體驗的差別我個人聽來也不是天翻地覆,聲音是更加真實,自然,但要硬究素質,差不多也就是現在兩代手機日常使用速度的差別,不對比有時候都察覺不到。而且這個東西對於人耳來說是有極限的,最簡單的是現在很多耳機能做到10hz-40khz,但人耳實際的極限聽音範圍是20hz-20khz,剩下什麼解析之類的,現在量產旗艦都到了人的極限了,錄製的東西都能纖毫畢現。還有我要說些可能玄學的東西,那就是底蘊。我現在耳機選擇還是喜歡玩森海拜亞這樣的大廠,因為我相信大廠調音的功力,也就是所謂的廠家的底蘊,他們的調音師對聲音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並把這些帶到自己的產品裡,這是一些小廠無法做到的,製作一個hifi器材不僅要懂電學聲學,還要懂音樂。
接下來要譴責一下,現在華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對生活享受質量要求也提高了,有很多山寨廠商和非專業出身的廠商開始進來要分一杯羹,畢竟那麼高的利潤率,還有玄學成分,在自己產品還沒過硬的情況下無底線的定高價再找一些槍手寫槍文,來坑一些沒什麼聽音經驗的新手,因為貴的東西容易開腦放。我去過幾次展會,聽到一些沒什麼名氣的高價器材,其中很多聽完以後我的反應都是什麼破玩意,也敢定這麼高的價。這讓hifi的水越來越深。
最後奉勸準備入坑或剛入坑的燒友們,多聽少看,理性發燒,杜絕yy,杜絕腦放。耳機儘量買大廠,淘寶的小作坊很多都沒法做到左右單元匹配,還談什麼hifi,而且大廠質量有保障。
-
7 # 清24855818
感謝提問!
對於這個問題,答案必須是肯定的啊。我們在選購耳機時不光是聽感佔決定性因素,還會加上外觀的考慮或者是線材以及圈鐵結構的選擇。不可置否,貴的耳機特別是大品牌存在著品牌溢價的現象,但是大家要知道,耳機的生產要求能力是十分高的,全世界到目前為止也並沒有很多家能具備專業級調音的工作室。所以大家還是努力掙錢,買上自己喜歡的耳機,享受音樂,享受生活!
-
8 # 趙日金141
基本上是這樣的。以普通耳機論,本人買過一個vivo手機,隨機耳機600,感覺比其它手機耳機好。又換了個vivo,耳機680,音質比600強的太多了。查報價,600為99元,680為159元。後來又單買了個vivo的800,價格500,音質更好了。又用2000元的森海塞爾聽,音質又有提高。這麼說吧,音質好的程度與錢不是成正比的,這要看各人的興趣爰好與經濟承受能力。
-
9 # 眯乎兒
給想玩兒耳機的朋友幾點建議。首先,聲音的感知是見仁見智,主觀很重要,適合自己就好。耳機分為高阻和低阻。一般耳機均為低阻,16歐姆以下,一般播放器都能適應,注意耳機的額定功率與播放器的功率相對應。在32歐姆以上為高阻,常用於高階耳機,對播放器的功率要求較嚴,基本用專用耳放推動。耳機常有軟硬之分,是因為振膜的不同而產生。選用耳機的軟硬也要根據常聽的音樂而定。當然價格更重要,耳毛靈敏的要選好耳機。否則買貴了就是浪費。耳毛靈敏度可以透過測試而定。耳毛不是耳膜,高音的感知全靠耳毛。玩兒耳機的高中低一定不止5個,否則就不是玩兒。
-
10 # 撫長劍兮
什麼東西都是。一分錢一分貨,兩分錢兩分貨,但是要三分貨就要五分錢……耳機也不例外(beats例外,小白交學費系列)。
很簡單的經濟學原理,邊際成本,東西的售價很多時候會考慮邊際成本。一個東西賣的越多它均攤的成本就越低。
對於很多高階定位的,它的目標銷售就不高,能均攤的成本也不多,造成售價就非常高。
廣告會讓好的東西銷量更好,差的銷量更差。當然鉅額廣告費也要均攤在成本中。對於beats這種,很多人並不會意識到它會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對於同級別的),而且目標使用者不一樣。
售價是要綜合考慮的,比如中國產很多耳機因為本身成本就低,而且定位銷量就很大。看上去信價比就很高。
而國外的成本很多會很高,定位低端的很多都缺乏競爭力,除非它的銷量特別好等。定位高階的自然價格高的離譜。
回覆列表
如今對於耳機市場來說,百元價位的耳機可以說大行其道,甚至連幾十元的耳機近兩年在各大電商網站上也是銷量暴漲,搜尋“耳機”兩個字,你會發現那些一百元以內的耳機佔滿了整個螢幕,銷量更是高的驚人;很多使用這類耳機的使用者都喜歡將耳機玄學化,哪怕耳機再爛,我說好聽就好聽!另外還有一個現象屬於“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很多人都認為那些上千元的耳機其實成本都很低,根本不值那個價;然而從世界上第一家耳機公司成立到今天已將近100年的歷史(拜亞動力是歷史最悠久的耳機公司),那些知名的耳機品牌也絕對不是靠拼命壓縮成本堅持下來的,而那些根本不瞭解耳機制造業卻喜歡侃侃而談的人,你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千元耳機的價值在哪裡。 筆者不是專業做耳機的,也不懂製造業裡那麼高深的理論知識,但身邊卻有一些從事於耳機研發和製造的朋友,他們對於耳機的設計和製造過程會更熟悉,關於耳機的製造成本和定價這類問題也更有發言權;而針對於這些問題筆者已經向身邊的朋友做了諮詢,今天就整理出來供小白使用者參考;同時也看一看市面上那些十幾元的耳機和上千元耳機的差距究竟在哪裡。一款耳機從研發到正式上市要經過很多道程式,每一道程式都需要成本,而對於一款售價幾千元的耳機來說,單是研發的成本可能就很高,這其中包括研發工程師團隊的工資、裝置/軟體的費用和工程機的生產加工費。工程機屬於樣品,是用來檢驗和送測的;因此在外觀、聲學結構、線材等方面可能都會進行調整和改進(如果是藍芽耳機的話還會更復雜);並且這個過程可能還會反覆多次的進行,而每一次都是需要耗費成本的,最終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