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神山共享音樂
-
2 # 小跑學英語
輔導作業時,學生聽不進去?
學生聽不進去,要分析原因可能是學生自身問題也可能是家長或者教師周圍環境問題,總之輔導者要有耐心信心;學生需要的輔導,不是幫助解題,而是理清思路,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一,專注力。要根據學生的專注力時間長短進行輔導。七八年級學生最有效的專注力學習時長大概40分鐘左右,時間過長會造成疲憊感,出現不耐煩,不想聽,不想學,記不住的現象。所以要合理分配時間,勞逸結合提高專注力。
二,鼓勵激發學習興趣。學生不想學習,要考慮知識的難易程度,把握學生的學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次性全部是難題或者太容易的題目,而是一步步的讓他們嚐到甜頭,激發大腦潛能意識,鼓勵其自行解決問題,並且集中10分鐘左右時間給與相應的指導。幫助實現學習目標。
三,諮詢並耐心聽學生不想學習的原因。當事人是最清楚自己不想被輔導的原因。有些是完全沒基礎,輔導的基礎太高跟不上進度,有些是輔導的確實是不切實際的內容,對於基礎不好的,要降低難度。另外周圍環境很重要,家裡要有相應的學習環境,保持安靜寬敞的學習地方,減少干擾學習的事情。
總之,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循序漸進,勞逸結合,希望有幫助。
-
3 # 阿國王子
現在老師要求家長要檢查孩子的作業並且要簽字,所以基本上寶媽們都會陪孩子做作業的時候,那輔導孩子作業肯定會遇到孩子不耐煩的時候。
我家大寶今年上三年級了,這幾年他的學習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我在管理。平時都是我輔導他的學習,其實開始很長一段時間孩子都會出現這種不耐煩的情緒,那樣我也特別生氣,脾氣一下就上來恨不得給他兩下。可自從去年暑假的時候,我看到他們班有個媽媽發的朋友圈上面把一個暑假的作息時間安排的很好,而且上面還特別註明了完成了和沒有完成的獎勵個懲罰措施。我看了之後有所感觸,之後我在每學期開學的前兩天我都會和我小孩一起制定學習計劃,實行獎勵機制,孩子完成的很好。
其實這個獎勵機制不是說要真的給他好多錢或要買什麼貴的玩具些,其實獎勵他做一天的小大人,讓他來做主一天的事情,這樣不僅他開心,也順便可以鍛鍊他的一些能力。或者給他做一頓豐盛的午餐。亦或者陪他去打籃球什麼的看他的愛好。
-
4 # 學在清歡
古人說:“棍棒下出孝子”,孩子不聽話,打就行了!️
言歸正傳,現在陪孩子寫作業,已經成了很多家長的難題。有人說“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附上網上各種段子和截圖,讓各位家長開心一下,然後繼續投入到與孩兒的鬥爭中。
是不是看到這些熊孩子,瞬間覺得自家孩子已經好很多了。
那作為家長,到底如何高效陪孩子寫作業了?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不要隨時打斷孩子。思維都是有一定連貫性的,據研究表明:專心致志的做一件事,被打斷後重新回到被打斷前狀態至少需要10分鐘。有的家長看到孩子有一個錯誤,就迫不及待為孩子指出來讓他立刻改正,這就會頻繁打斷孩子的思路,讓孩子根本沒辦法集中思考,從而進入做錯―被打斷―做錯―被打斷…的死迴圈,多次之後,孩子無法集中精力,加之做事情的時候被打斷會很暴躁,孩子自然也就不想學習不想聽你講甚至會發脾氣了。所以,不要在孩子一邊學習時一邊指出錯誤,而且做完之後,一次檢查一次指出!
2.家長樹立學習榜樣。很多家長在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習慣性看手機刷抖音刷文章等,然後孩子在一旁做作業。孩子也是一個會思考的小人兒,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做作業,家長卻在旁邊玩,一點都不關心他,心裡肯定會有一定落差,不願意聽話也是正常的。這裡建議家長們在孩子學習的時候,不要看手機,可以看看書看看報或者實在不想看書就練字帖。家長一直在陪著孩子一起學習,孩子自然高興,學習激情也會增加。
做到以上最基本的兩點,輔導孩子就成功了一半。剩下的接著看吧!!3.充分了解孩子學習能力。孩子成長都有一個對應的階段,就像走路,不能剛學會走就要求孩子要跑,學習也是一樣。自己的孩子在學習上幾斤幾兩自己心裡都有一定數,所以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孩子有一些逆反,有可能是孩子存在學習技能上的不足,或者是因為年齡小,或者是其他原因,而家長對他們期望過高,從而形成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孩子就不願意聽家長的了。這時候,要以鼓勵為主,降低自己要求,適應孩子成長髮展規律。如果要求很高,孩子達不到要求,孩子內心容易產生挫敗感,而不願意聽家長的話,家長也心累。
4.孩子選擇,家長監督。很多家長跟孩子一起寫作業前都會詢問孩子的作業情況,一般語數外都分別有作業,大多數家長不會與孩子討論先做哪一個科目,而且自己為孩子作決定,讓孩子被動學習,自然孩子學習沒有動力,而且感受不到家長對自己的尊重,產生逆反情緒,與家長唱對臺戲。其實,在陪孩子寫作業前,與孩子一起商量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每個科目大概花的時間,讓孩子制定自己每天的作業表。這樣,孩子有了更多的自主權,更容易主動學習,而家長在這個過程中,起的最大作用是監督,在孩子分心或者做其他無關的事的時候,就適當提醒,這樣的“友情提示”,孩子更容易接受。
讓孩子快樂學習,讓家長快樂輔導!適合孩子的永遠是最重要的。耐心交流,孩子也一定會理解你!
-
5 # 賞出好孩子玩出聰明娃
我們夫妻都是高中老師,但是從小到大幾乎不會給孩子輔導作業,所以我們的觀點是,父母壓根就不應該去給孩子輔導作業,說的難聽點,是家長沒事找事。我們認為,當孩子在做作業時碰到困難的時候,更多的是建議孩子去看看教科書、查查工具書,實在做不出,家長可以讓孩子帶著問題去學校,讓老師來承擔這個輔導的工作。
為什麼家長儘量不要去輔導,一是因為大部分家長不知道如何引導孩子去解題,孩子有可能聽不懂,你想想老師是專業的都不能讓孩子一下子搞懂,家長更難了;二是因為長期輔導孩子會造成孩子對家長的依賴,反過頭來,會忽視課堂上教師的講解。試問,如果你小學可以輔導,初中行嗎?高中行嗎?三是家長長期充當輔導員的角色,讓孩子感覺到白天沉重的課堂延伸到了家庭,本來就對老師沒有多少好感,會給你這個家長老師好臉色看嗎?
所以,儘量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吧,如果確實家長要介入的,一般你就籤個名,寫點說明,表示已經知曉這件事情就好了。
-
6 # 一碗海椒面
每年的開學季,全國各地的新生父母幾乎都不約而同上演了一場: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的大戲。前有南京媽媽輔導作業被氣到腦梗,後有蘇州爸爸氣到把手拍成骨折。似乎這一切的背後,無不體現出中國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問題上的嘔心瀝血!
然而本來一個溫馨的家庭場景,為什麼會因為輔導作業變成了一個個的“”悲劇”呢?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往往是低年級中一二年級的孩子因為認知能力的不足,良好學習習慣的缺失才需要父母的輔導。然而不論是作為普通職員的父母,還是高材生父母,往往會因為孩子幾次不會,就認為孩子沒有認真學,從而讓孩子自己覺得被冤枉了很委屈!如果經常否認孩子,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不願意也不想去聽父母的意見或者想法。其實:一二年級的孩子,我們應該學會用正確的眼光去的看待他們,不能攀比更不能期望過高。把孩子當成孩子,把自己當成孩子。多去肯定孩子的每一個小小進步,孩子才有信心努力學習。
第二:課堂知識沒吸收,重複練習讓孩子產生疲憊心理由於低年級的孩子自控能力比較差,上課愛走神。所以經常出現課堂的知識,下課就忘記。但是父母或者老師對他有要求,孩子重複練習而吸收能力跟不上,就很容易讓孩子不耐煩。我的個人意見是父母可以把輔導變成趣味遊戲,增加輔導作業的趣味性。比如我女兒小學一年級要求記錄和背誦的單詞,我都是寫在小卡片上面,我們一起用中文卡片找英文卡片,玩消消樂的遊戲。枯燥的長時間練習,很容易消耗大人和孩子的耐心承受力,不光吸收不進去,而且讓彼此都很疲倦。
第三:父母沒給孩子制定規則比如我女兒有一堂課的作業是抄寫單詞,抄寫抄寫重複性的東西孩子就覺得很沒意思,表現出煩躁,不耐煩的心態。重複的和複雜的作業是導致孩子不耐煩的根源,後面我告訴孩子如果在半小時之內寫完,可以獎勵孩子玩英語單詞消消樂10分鐘。親子游戲也做了,知識也學到了,對孩子的規則也制定了。
第四:父母才是最應該控制情緒的那個人我的鄰居自從孩子讀小學後,家裡因為輔導作業發出的嘶吼聲在孩子上學後就沒有停過。其實父母越是緊張激動的情緒對待孩子,越容易讓孩子不耐煩。這就跟彈簧力的作用力是一樣的,而且據心理學家研究,長期處於父母暴力控制下的孩子,長大了叛逆的可能性更大。所以父母最應該讓孩子感受家庭的溫暖和愛,只有這種氛圍下滋養的孩子,才不容易情緒不穩定!
-
7 # 孫老師談孩子教育
孩子的年齡特徵,決定了孩子的注意力只能是5~6分鐘;過了這5~6分鐘,孩子的注意力就會分散,就會不耐煩,聽不進輔導。
孩子不耐煩時,家長千萬不要和他“對著幹”,繼續講題,逼著他聽。
這樣沒什麼效果。
這時候,家長要和孩子“順著幹”。
停下輔導,給他講一個笑話、講一個小故事,或者領著他出去看一會兒花壇裡的花卉。
總之,等孩子的心情好了,不煩了,家長再開始輔導。
這樣效果比較好。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會增長,而且意志品質也會增強;那麼,“不耐煩”的毛病也就會逐漸消失。
-
8 # 春筍少年
這時候,孩子情緒出現了問題,要先從情緒入手。
第一:接納孩子的情緒;同時,讓孩子冷處理自己的情緒
家長這時需要先接納,而不是繼續施壓、批評、罵吼,否則只會讓孩子的情緒繼續惡化。同時,讓孩子放鬆放鬆,先讓情緒平靜下來。
第二:轉化理念:變主動輔導為被動響應
家長先不要主動輔導。讓孩子先做,等他來找家長輔導時再去輔導,變主動為被動響應。 面對孩子,主動送溫暖一般都不討好,並且容易引起孩子反感。
第三:從孩子視角去講解,多些耐心
家長容易從成年人的視角給孩子講解,邏輯太強而不形象具體,這讓孩子很難理解。
同時,家長在講解過程中多些耐心,多做分解,儘量將問題揉碎了去講。
回覆列表
我自己每天就要面對這樣一個熊娃。輔導作業時教一遍不會,兩遍不會,三遍不會,N遍以後還是不會。結果是孩子哭鼻子,撓腮跺腳,家長氣的雞飛狗跳,臉紅脖子粗。獅子一般的吼聲方圓5公里都聽得到。
我想說的是,首先家長心情要淡定,把那種火爆的脾氣壓一壓,不要動不就動“上衣架”的氣勢。越在這種情況下越要給孩子一些鼓勵,要懂得教育方法,越教不會的知識越要舉例反三,要反覆的練,越是遇到這樣的熊娃,家長越要有耐心。要找出多種適合教肓自己孩子的方法入手,找出孩子比較有興趣的問題入手,把當前的題目給他分劃掉,分散孩子的急躁心裡,再慢慢把當前的題目引進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