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銜筆書史
-
2 # 老漁破船
作為“十二時辰”計時方法中陰陽相對的子午時辰雖然最為對立,卻在時辰裡屬於最好的兩個時辰,從古人對“子時”的“早子時與夜子時”的稱謂就能看出,這是後話。如題的“午時三刻是現代時間的幾點鐘?有什麼講究?”。午時即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當代時間的11點至 13點。從上古時期開始,人們把太陽行至正中天空時作為到集市去交易的時間標誌,商品交換的最初活動在日中時辰進行便來自於此。 應該說午時是很好的時辰。再說“午時三刻”,按十五分鐘為一刻計算,當正午的節點前後各一刻鐘時,這個時間段的半個小時應該是午時的作用時間,既午時三刻末開始的午時四至五刻,現代時間的十一點四十五至十二點十五是午時作用時間。按陰陽說的輪轉,這時候的陽氣最甚,這個時間段的天體運動使Sunny的直射作用將所有固體物質的陰影在這個時間裡消除,或固定。老漁覺得,古人午時的貨幣交易應該是對暗箱的防範吧!至於“午時三刻推出午門問斬”便是極陽之時在極陽之地行刑後,使惡貫滿盈的兇險之徒的煙飛灰滅,魂飛魄散而失去再入輪迴的可能。(圖片來自百度)
-
3 # 樹德漢碩
嚴格地說午時三刻就是午時辰第三刻,指當地時間十一點三十分至四十五分。時間是六十進位制,六十秒為一分,六十分為一小時,一天一晝夜為二十四小時。中國古人把一天二十四小時分成十二時辰,每個時辰兩小時,每個時辰又分八刻,每刻十五分九百秒。十二時辰又用十二地支代之,子起亥終。子時是23點至1點,午時是11點至13點。
卯酉分晝亱,子午分陰陽。古人把卯起到申定日晝,西起到寅定為夜晚;把子到已定為陽,午到亥定為陰。子為日始,亥為日終,亥盡陰極陽生,已盡陽極陰生。子午相對定陰陽,卯酉相對論晝亱,已亥是陰陽臨界,寅申是晝夜臨界,亥子是日與日臨界,也是陰陽分界,已午是陽陰分界,也是日半前後分界。用細論,已亥不用後四,子午不用前四,特別是後二,前二,原因是怕日與日分界不清,陰陽不清,晝夜不清。用時應以地方光黑時為準,要注意地方光黑時差。自球自西東自轉而生太陽東昇西落,晝夜光黑不同有時差。我們現在使用的臺北時間,是指東經120度線的光黑時間,嚴格說是杭州時間,廣州在東經113度左右,廣州光黑時比杭州遲了20分左右,也而遲了一刻多鐘,這一點是要注意的。
看小說電視,常見說,午時三刻推午門外斬首,午門是正南之門,這是多以坐北朝南而論,有北高尊南低卑習慣,午門外即出屋外為野不屬屋宅內管了。為何選午時三刻斬殺罪犯?說法不一,這與古人迷信有關,重陰陽說有關,與工作習慣等有關。
-
4 # 無法超越的足跡
午時三刻聽的人大多數都是從影視劇裡面瞭解的,而且都是一些關於古代官場的影視劇,裡面經常有一些臺詞叫做“午時三刻推出午門斬首”,從這方面來看午時三刻在古時候有著特殊的意義,古人對陰陽的理解比較透徹,午乃代表陽,為什麼能代表陽呢,因為午在一天中屬於Sunny最火辣的時候,但是並不是最熱的時候。
在我們現在的時間計算裡面一刻鐘等於14分24秒,也可以叫做15分鐘,古人在對於天文方面的理解和計算其實已經非常的先進,幾乎跟現在計算的差不多,也可以說現在的時間概念就是源自於古人的時間概念之上形成的,古人對時間的理解其實超出我們的想象,自唐代以來中國古代就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午時又分為初午和正午和晚午。
中國古代還把十二時辰用十二生肖來代替,子時為鼠從晚上十一點到一點,十二點為正,丑時為牛,凌晨一點到三點,寅時為虎從凌晨三點到五點,卯時為兔從五點到七點,辰時為龍從早上七點到九點,巳時為蛇從九點到十一點,午時為馬從中午十一點到一點,十二點為正午,未時為羊從下午一點到三點,申時為猴從下午三點到五點,酉時為雞從傍晚五點到七點,戌時為狗晚上七點到九點,亥時為豬晚上九點到十一點。
午時三刻其實就是正午時分的三刻時間,在清朝以前中國的時間是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分為一百刻鐘,在清代改為一天十二個時辰九十六刻,午時三刻基本上的時間就是中午時分在接近十二點鐘左右,這個時候的太陽接近正上方,屬於Sunny最火辣的時候,古人認為這個時候的陽氣最重,故為正午時,十一點鐘為初午初午三刻接近正午是太陽處在一天當中的巔峰時間。
在這上面還有不同的地點來劃分,在中國古代陝西西安和北京相差約幾十分鐘,但是當時中國古代的都城早期都是西安,後來改到北京,但是在犯人行刑上面並不是按照北京的午時來的,而是仍然按照西安的午時三刻來實行,北京的午時三刻剛好為西安的正午時分,大約是11點45到12點之間。
在中國古代有說法殺人是屬於陰事,特別是對一些被認為是惡貫滿盈的人,這些被認為是惡的人人屬於惡人陰氣非常的重,在斬殺之後這些人的陰魂會繼續存在作惡,糾纏參與辦這個案件的相關人員,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發生,只有在陽氣最盛的午時才能讓這些陰氣盛的陰魂消失,這也是為什麼基本上都是午時三刻行刑的原因。
當然這些屬於傳統文化中的一種,現在的看法是挑選這樣的時間點只是為了讓自己有安慰而已,並不是真正的什麼陰魂不散糾纏不休的事情,只是古人的一種迷信的想法而已,當然對於古人從事殺人的行為來說,內心沒有一點愧疚和虧心那是不可能的,畢竟被殺的人誰都不敢保證一定是惡人,甚至有不少不該死的人被冤死的,從事這種事情長了內心說沒有一點害怕那是不可能的,尋求一些內心安慰是必然的。
還有一個說法是中午開始人在這種烈日時分會顯得特別沒有精神懵懵欲睡,在這個時間處決犯人犯人的痛苦會小很多,屬於基本的人性考慮,當然有人認為在半夜人最睏乏的時候處決不是更好嗎,主要原因是首先夜晚是陰氣最盛的時間,處決死人非常的不吉利,再者處決犯人的目的一般都是懲戒行為,為了起到警告作用 ,半夜處決沒有人去看起不到警示的效果,而且迷信的說法半夜殺人容易鬼纏身一輩子的事情,所以選擇在午時斬首。
-
5 # 有靈通
按照古代的歷法和計時方法,是將一天的二十四小時劃分成十二個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每個時辰包括兩個小時。從晚上十一點算起,十一點到凌晨一點為子時,凌晨一點到三點為丑時,依此類推,中午十一到下午一點為午時。按此計算,一個小時60分鐘,一刻鐘為15分鐘,那麼一個小時就分4刻,一個時辰分為8刻鐘。以此推算,午時三刻,應該就是中午的11點45分了。不知我的演算法對不對?望高人指教。謝謝!
-
6 # 歷史伶俜者
中國的二十四小時制是民國時才開始運用的,清末雖然多用洋人的鐘表,但官方和民間還是用十二時辰制來分割一天的,十二個時辰也和十二生肖相對,最開始十二時辰制是從西周開始的,但那時十二時辰和現在的叫法有所不同
古代關於計算時間的儀器也算不少,常見的有沙漏、日晷、漏刻等,其中日晷時運用相對較多的,他的原理是在石刻上刻上十二個時辰,八卦形狀排好,然後在其正中間直樹起一根指標,然後根據石刻上的指標的影子來計算時間,但這種方法在陰雨天是失去作用的,於是便有了沙漏計算和其它一些方法。
還有一種關於計算短時間的方法就是燃香記錄法,我們在古裝劇中經常會聽到的一句臺詞就是“給你一炷香的時間”,那麼一炷香到底有多長時間呢?答案很簡單,五分鐘左右,古代用作計算時間的香的長度是一定的,所以在外界因素變化不太大時計算偏差還是蠻小的,這點有興趣的朋友在家可以嘗試一下
最後就是古代的午時三刻是現代的幾點鐘?古代的午時大約是現在的十一點到下午一點左右,也是太陽最高最熱的時候,然後是十五分鐘時一刻鐘,結果出來了,午時三刻是現在的是十一點四十五左右。
關於這個時間有什麼講究,午時三刻大約是太陽最高、影子最短的時候,也就是正午時分,古人相對起來比較迷信,認為太陽最高的時候也是陽氣最重的時候,可以壓制一些鬼魂和陰氣,還可以洗淨身上的髒東西,所以在古代行刑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一句話“午時三刻,斬”,其目的也是為了壓制住死者的怨靈,讓其魂飛破膽,不受詛咒。
-
7 # 家有惡犬小花狗
聽到最多的午時三刻斬首示眾
那午時三刻到底是現在的什麼時候呢?午時是指現在的白天11點鐘到一點鐘,古代的一刻鐘是現在的20分鐘,所以午時三刻就是現在的 12鍾。
-
8 # 蓋天宣夜說
古代的午時三刻,是現代的中午12時30分,已經過了上午。這時當空的太陽開始向西偏移西下了。古時是一個晝夜24小時被劃分成12個時辰,一個時辰是2小時120分鐘,以30分鐘為一刻而沒有四刻之說,因為四刻也就是下個時辰的開始了。這和天極八卦圖陰陽魚周圍的符號相似,逢三進一。
-
9 # 陳相因631
古代午時是現在的從11點到13點為午時,午時三刻就是中午12點左右。
這個時間正出行的人眾多,行刑以警示人們尊紀守法。
-
10 # 滏水漁家
兩個小時~120分鐘為一個時辰,上午11點~下午1點為午時,一個時辰分為三刻,每40分鐘為一刻,“午時三刻”指的是中午12點20分~下午1點,古代王法殺人有兩個節點,一是“秋後”,一是“午時三刻”,午時三刻正是一天中陽氣漸盡而陰氣初升之時,“豐都”派員只能伴陰氣來陽間“接人”,秋後問斬,秋後,一年中的肅殺之季,也是農閒之時,朝庭選此時殺人,主要是農閒季節,百姓都有時間觀看,便於宣傳。
回覆列表
在古典俠義小說中,經常能夠看到“午時三刻”開刀問斬的情節——雖然往往在這時,或有人大喊“刀下留人!”;或是有人脫得赤條條地,輪著兩把板斧劫法場,但不管怎樣,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午時三刻依然是砍頭行刑的代名詞。
那麼,午時三刻對應著現代時間的幾點鐘呢?
古代人將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同時又按照滴漏壺上的刻度,將一晝夜分為一百刻。照此計算,午時三刻大約在中午11點45分左右。此時,太陽懸掛當空,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處決人犯則屬於“陰事”,以至陽克至陰,這就是小說中午時三刻行刑的理論依據。
但在歷史上,並沒有午時三刻行刑的相關律例。在唐宋時期,每年的立春到秋分的這段時間,加上二十四節氣、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大齋戒等日,甚至是每月的朔望和上下弦日,都不允許行刑,即使行刑,時間也多在未時到申時,這一慣例一直沿用到了明清時期。
因此,午時三刻還是屬於小說家的文學創作手段,不必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