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醬油和詩
-
2 # 林子說心理
《學會提問》這本書從批判性思維出發,透過列舉日常生活中眾多例項,來說明提問的重要性,同時還闡述瞭如何提出關鍵問題,如何快速找到論題及論據,如何抽繭剝絲地分析和推理論據中的謬誤,以及如何判定論據的效力,透過這一整套系統的思維模式,來幫助人們養成批判性思維的能力,這本書也被譽為批判性思維領域的“聖經”。
本書作者有兩位,一位是尼爾·布朗,是美國博林格林州立大學傑出的經濟學教授,也是一名作家,合著過七本書。他曾為幾十所知名大學,以及美國國家安全部、IMB、樂高、美國空軍研究員等機構和公司提供過批判性思維培訓,是“國際批判性思維大會”的主要發言人,還曾獲得過博林格林州立大學終生成就獎、俄亥俄州年度傑出教授等多個榮譽頭銜。
另一位是斯圖爾特·基利,是美國博林格林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
一、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
我們在獲得資訊時,一般有兩種不同的方式。
一種是海綿式思維,顧名思義,如同把海綿放入水中一樣,人們在進行海綿式思維時,總是喜歡把所有的資訊都一股腦地吸收進來。
反映在閱讀上,就是逐字逐句閱讀,在書本上劃線、做記號,想要試圖記住所有知識點。
海綿式思維是一種“懶人型思維”,就相當於“給你吃什麼,你就吃什麼”,省略了對資訊進行過濾和取捨的過程,自己不需要冥思苦想,所以獲取資訊很輕鬆。
另一種思維方式是淘金式思維,它不是全盤吸收,而是在瀏覽資訊的時候,會跳躍式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夠“淘到金子”的知識點上。
它重在與關鍵知識進行碰撞和互動,把自己和作者放在平等的位置,與作者展開對話,並透過提出關鍵問題來檢視自己的懷疑,在不斷提問的過程中,來逐漸確認自己的判斷和答案。
兩種思維各有各的好處,海綿式思維能夠吸收到更多的資訊,瞭解的越多,視野越廣闊,為進行復雜思考打下了基礎。
淘金式思維更注重知識的深度,透過刨根問底地分析、推理、提問,讓決策和判斷更為理性和準確。
二、論題和結論是什麼?
閱讀一篇文章,有時候乍看之下,講的好像很有道理,但是細細體會琢磨,可能並不十分嚴謹,甚至漏洞百出。
學會提問是批判性思維的本質。提問,是思索的開始。
不僅要提問,而且要問對問題,那到底要問什麼樣的問題呢?
首先要問,論題是什麼?
論題一般分為描述性論題和規定性論題。
描述性論題,重在描述和探討世界過去、現在或將來的樣子。
描述性論題的指示詞通常有“是什麼?”,“怎麼樣?”,“是不是?”。
比如:
設定二胎補貼政策是不是提高新生兒出生率的有效策略?
離婚率連年攀升的最大誘因是什麼?
去國外留學,回國就業市場前景怎麼樣?
跟描述性論題不同,規定性論題更多地涉及到倫理或道德的範疇,也就是關於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應該,什麼不應該的問題,這樣的論題總是傾向於給出一個規定性的答案。
比如:
人工智慧技術應不應該得到大面積擴充套件應用?
單身稅、二胎生育基金應不應該落實到政策?
各大中小學老師瘋狂開課外補習班的現象應不應該杜絕?
簡單來講,描述性論題講的是“世界是什麼樣”,而規定性論題講的是“世界應該是什麼樣”。
一般來講,看文章的標題和第一段話,就能大概知道論題是什麼了。
知道了論題之後,只是知道作者丟擲了一個話題,那麼對於這個話題,作者到底持有什麼看法,那就要看結論了。
透過搜尋文章中表示結論的指示詞,比如“因此”、“所以”、“由此可以斷定”等等,然後再看最後一段,就基本能夠確定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
或者也可以直接從結論中,推匯出這篇文章的論題是什麼?
比如,一篇文章的結論是“沒有愛了要離婚”,那麼就大致知道,這篇文章的論題是“沒有愛了,要不要離婚?”。
三、是否有充足有效的證據來支援結論?
知道了論題和結論之後,還要問:“論據是什麼?是否足夠有效可靠?”
一個人能否說服別人,能否把自己的思想種在別人的腦子裡,就是要看這個人是否能夠拿出足夠有效的論據。
一般來講,證明結論的論據有研究報告、統計資料、專家或權威的意見、個人真實經歷、生活例項、當事人證詞等等。
想要不被別人“忽悠”,就要像拿著顯微鏡一樣,仔細審視作者給出的論據。正所謂“薄弱的理由必然導致薄弱的推論”。
那麼如何分辨論據呢?什麼樣的論據最為可靠呢?
首先,要看論據的關鍵詞和短語是否清晰明確,有無歧義。越是抽象,含糊不清的詞語,越是感情色彩濃烈的詞語,越是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就越是要注意。
比如:
“平等”這個詞顯得有些抽象,如果說“獲得相同的晉升機會”那就更具體。
再比如:
“立馬見效”是多久見效?第二天?還是一小時後見效?
一旦發現證據出現謬誤漏洞,就需要對結論保持警戒心。
一般來講,論據的素材的覆蓋率越大越廣、越具備多樣性、越有隨機性、越精確,那麼論據的可靠度就越高。
批判性思維就是能夠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教育的真正目的也是讓人不斷地提出問題、思索問題。
多問幾個為什麼,在判斷和決策時,不草率,不盲從,不受偏見和主觀情感的影響,不被沒有事實依據的“空中樓閣”式的資訊所左右,才能得出更正確的、理性的判斷。
回覆列表
我認為好書分兩種:一種是所謂的“無用之書”,比如唐詩宋詞、名家散文等。它給人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富足,你無法明確指出這些書到底意味什麼,可是當你某天旅遊,突然邂逅戈壁黃沙、落日黃昏時,卻會情不自禁脫口而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還有一種是目的鮮明的“工具書”,這類書會以一套完善的知識體系指導你的工作和生活。《學會提問》就是這樣一本分類明確、很有借鑑意義的“工具類”好書,我生活中的場景不斷在書裡得到印證,並第一次讓我清楚地認識到“提問原來這麼重要!”
我上家創意公司有個同事,畢業兩年半就做到了執行總監的位置。他有個特點,就是平時吃飯聊天兒時,總要不停地問我各種問題:
“你們公司文案能力最強的是誰?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最強文案是他而不是你?”
“他平時都是怎麼工作的呢?”
“那你今年給自己的目標是什麼?現在完成了多少呢?”
......
每次面對他的問題,我都有醍醐灌頂之感,像迷糊度日的學生被老師敲打了一下。而在讀完《學會提問》這本書後才知道,那些讓我若有所思的問題就是書中所說的“優質提問”。
更重要的是,我也終於明白為什麼他能在畢業後兩年多就成為部門總監!如書中所述:正是提問的差距,將優秀之人與平庸之人區別開來。
那麼,什麼才是優質提問呢?
作者粟津恭一郎用這張圖清晰明瞭地將提問分為四種:
輕鬆提問
就是“改善與對方關係的提問”,特徵是對方容易回答、樂意回答以及慣於回答,但不會給對方新發現。
劣質提問
就是導致提問者與被提問者的關係惡化(或者無法改善),並不能促成對方發現、行動、進步的提問,特徵是沒有考慮與對方的關係,毫無意義的追問對方的私事。
沉重提問
就是被問者“不願意回答”但是“關係到發現或行動”的提問,簡答來說就是讓對方意識到“他之所以問這麼沉重的話題,是為了幫我達成目標”。
最重要的優質提問
就是能讓被提問者主動思考,並伴隨有發現和行動的提問。
比如前面那位同事問我的那些問題,能讓我開始去主動思考工作上的問題,從而促使我的行動,就是優質提問。
那我們怎樣才能相對熟練地提出優質提問呢?作者粟津恭一郎又系統地向讀者講解優質提問的訣竅和創造方法:
①交換言行外的資訊
實現優質提問的最重要的姿態,是要“傾聽”對方的話,唯有如此,才能瞭解對方“真正想傳達的心情”和可能被忽略的“言外之意”。
②提問應順勢而為,現想現問,並且當場思考各種提問方法
不囿於提前準備好的資料而是根據實際情況與對方互動,講究順氣自然一氣呵成,像相聲裡的“現掛”。
不告訴對方該怎麼做,而是透過“優質提問”讓他思考“我該怎麼做”。
④提問者應該排除雜音
專注於“我”想問的事,即就事論事,不要說與“你”和“我”無關的題外話。
⑤對“你”提問,以“我”為主語反饋
很明顯,想比“戰略是什麼”,“對你而言,戰略是什麼”目標更清晰;同樣的,在對方回答後,要以“我”為主語進行反饋。但是切記,不論對方做出怎樣回答,都不做回答“好壞”的評判。
⑥認清提問場合,不說沒必要“開場白”
在注意到以上幾點“優質提問”的訣竅之後,就可以開始試著創造具體的“優質提問”了。
而關於優質提問的創造方法,這裡還要推薦一下作者說的“3V”關鍵詞與“5W1H”疑問詞組合來創造提問:
“3V”
Vision:理想(渴望得到的東西)、Value:價值(價值觀)/Vocabulary:詞彙(常用語)
“5W1H”:
Why:原因
When:時間
Where:地點
Who:人員
What:物件
How:方法
比如K先生的Vision:理想(渴望得到的東西)是“想把銷售額提升至1870億元以上”,
那麼和“5W1H”中某一個進行組合,提出的優質提問則可以是“為了把銷售額提升至1870億元以上,K先生做什麼(WHAT)是最重要的”。
同時,還可以將“5W1H”的疑問詞和“3V”關鍵詞寫在準備好的卡片上,隨意抽取兩組卡片進行不同組合,你就可以創造不同的優質提問。
當然,短短一篇文章難免有所疏漏,如果你想更深刻的瞭解提問的重要性並系統掌握如何進行“優質提問”的方法,粟津恭一郎的的《學會提問》確實會是一本值得選擇的好書。
最後再說一個關於“優質提問能夠改變人生軌跡”的例子:
幾千年前的陳勝吳廣起義,事先因害怕名不正言不順無人響應,他們做足了輿論工作,一邊往魚肚子裡塞寫著“陳勝王”的布條,一邊在晚上弄鬼火讓人大喊“大楚興,陳勝王”。
但是在臨門一腳上,為民眾揭竿而起點上最後一把火的其實是一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實際上,這可能算是最早的優質提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