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蕭瀟心理說
-
2 # 馬驥CAU一、關於拖延症“治療”
1.總的來看,拖延的確是種“病”。但若能意識到自己有拖延時間習慣或傾向、能認識到拖延時間所帶來的種種危害(效率低下,信用喪失等等),我覺的才是“治療”的關鍵。意識越強、認識越到位,這個“治療”的動力就越強,剩下的嘛,辦法總比困難多。
2.需要合理評估具體工作事項的拖延程度。我覺得拖延是個相對的概念,是相對於所做計劃而言的一種後評估。就我而言,我覺著有些事情不可能完全做到100%的不拖延——因為這在很大程度上與自己所做計劃的寬泛性甚至科學性有關(比如對於一些探索性的工作或者創新性的工作來說,哪裡會知道精確的完成時間?!),因而實在會出現拖延。如果是這種情況,我覺得完善自己的工作計劃、合理制定工作週期更加重要。
3.要清楚造成拖延的主客觀原因。如果計劃是合理的,那就要清楚造成拖延症的原因方能“對症下藥”。造成拖延的原因可能很多,比如有主觀的和客觀的原因,有你自己能把控的和不能把控的等等,因此,避免客觀原因、矯正自身問題很關鍵。
關於番茄時間管理的體會總體而言,番茄時間管理是個很好的方法,對於治療拖延症還是很有幫助的。我自己大概幾年前實踐過,下面談一點小體會。
1.做好每日工作計劃清單,很重要。
2.關鍵要了解自己每日的工作效率曲線。也就是大體上要了解自己每日哪個時間段的工作效率最高、哪個實踐段工作效率比較低,把番茄工作裡的“最重要-最緊急”的事項對應安排於效率較高的工作區間上。我呢,一般是喜歡早晨6:30-7:30差不多用一個小時的時間,把自己全天最重要-最緊急的工作處理完畢,以保證自己每日的第1-2個番茄絕對有效。
3.番茄時間是25+5還是30+5的問題,我覺的每個人的注意力集中時間不一樣、工作習慣也不同,因而要根據自己的特點來確定。一個體會是,嘗試多種番茄時間設定找到適合自己的。
4.別成為APP的奴隸。我記得有一段時間,自己下載了某個時間管理法APP,結果感覺自己變成了APP的奴隸——總是跟著APP走。其實,用一段時間以後,應該能達到不用APP提醒你也能把握番茄時間,舉個栗子,作為教師,很多時候,我們可能不用看手錶,也能知道自己講了30分鐘還是50分鐘,這其實就是一種對時間的敏感性。我想,APP只是個工具,最終能擺脫APP,差不多也就真正成為了時間管理的真主人。
以上是一些簡要體會,供題主參考。
最後一句:自律是關鍵!
回覆列表
番茄時間管理法我有親身實踐過,我個人覺得還是挺有效的。25+5是根據成人注意力的特點來設計的,也就是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是大概25分鐘,休息5分鐘之後又能開始另一個25分鐘,這是一種張弛有度的時間安排法。
這樣設計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應該來說是適合大部分人的,但是某些個體可能差異比較大,就不會特別適合。我覺得可以去尋找自己的規律,找到自己的番茄時間,比如20+5,30+5,只要能找到這個規律,還是可以實踐應用的。
關於題主提出的另一個問題,番茄鍾真的能治癒拖延症嗎?
我是這麼看的,工具只是工具而已,最終還是要看使用的人,如果你本身並沒有很強的意願做時間管理,那再好的工具也是白搭。所以意願很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