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吳非這樣
-
2 # 清城說觀點
謝謝邀請。首先第一個問題,咱們說一說“輩分”,輩分一詞由來已久,是儒家文化影響下,屬於“禮”的一種具體表現之一!第二個問題,相聲屆為什麼在乎輩分,相聲屬於“藝”的一種,拜師學藝,拜的學的都是一種傳承,雖說拜的都是一個祖師爺,但名下都是各有流派的,大家同行見面,首先就是要道出師承,這不僅在相聲屆,很多地方都有的。第三點就是意義了,不管在哪個年代,尊師重道,長幼有序這都是必須的,都是道德準則、約束的一部分。
-
3 # 三門俠
七十二行,輩分最亂,最雜就是相聲行了,它越雜,越亂更說明它在乎輩分。它不同於家族輩分,那是血緣關係,動不得改不得,有句俗話說:能亂族,不能亂輩,但在說相聲界裡,往往攀高枝兒,認一個輩分大點的師傅,人前人後,臉上有光,主要相聲界有名望高的輩分都靠前,主要還是為了名望在乎了輩分,為什麼叫名師出高徒呢?新中國成立後,打破了陳規,什麼代師,保師,擺知統統去掉,以老師為稱呼。改革後相聲又有了新的變化,這一行,容易出名,養家混飯吃也簡單,不少人蜂擁而上,以郭德綱為例,學不好好上,也沒什麼出息,說相聲去吧!誰能想到?相聲界出了位大家。要說相聲就在乎輩分,最主要的責任,你們媒體過度宣傳,如今對輩分不如從前,可找師傅最最好是大腕兒,名望越高越好,能在文藝界,早早出名,所以造成了今天,胡亂認師,認乾爹的現象,不行就換,一人有多名師傅很平常,有多名乾爹也不稀奇,最主要的還是利,有了名才有利。
-
4 # 摘仙之人
謝謝邀請,我可以答一下這個問題。古代社會各種行業都有自己的行規,有的是顯性行規,有的是隱性行規,但大多數都代表了這一行業從業者們普遍的共同願望,人們一般情況下也都願意遵守這些行規。尤其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生產力低下,管理低效,法律混亂。那麼一個共同利益體可顯的尤為重要,而輩分就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方式。
從業希望透過制定一些“規矩",從而對本行業的人進行約束,因為人性的複雜,遠非一般人能夠理解的。具體到相聲界,此種情況就更明顯了,此行業自清朝開始,延綿不絕至今,其傳承靠的皆是口耳相傳。故而師徒之間關係非常緊密,代代傳承下來,便有許多“前輩"產生,這些人掌握了這一行業的話語權,形成一種實質上的聯盟關係,後輩若有人不服,就會受到前輩的打壓,從而便在這一行業站不住腳,因為誰也無法忽略其門生故舊的影響力。一呼百應之下,勢力非同小可。
相聲這一行,具體在現代社會中,輩分問題依然表現的很明顯。只是如今社會環境下,法律,文化,觀念改變可謂巨大,比古代更是規範,更有效率。許多行業己逐漸弱化了輩分問題。
但相聲界對輩分依然十分固執,相聲世家中的候家,馬家,都是此行業的世家,其話語權那是十分之大,就連郭德綱也拜入候耀文門下,成為其弟子。然後有個"出身”。
但現實的衝擊也是巨大的,在古代,學個手藝不容易,十年苦學之後,若真是被前輩或師父逐出師門或這一行業,下場都是很慘的。現代社會,人們選擇更加多樣,“跨界"發展也非難事,而且所謂的輩分也在逐步弱化。
所以當郭,曹二人爭議事件之後,曹依然可以在相聲界混,並且可以跨界進演藝圈,這在古代基本是不能的。
人們固守著傳統,希望傳統不丟,然而實際上一直在流失,沒有什麼東西是守得住的,看似不可改變,卻也終將都會慢慢的失去。
有意義麼?有意義,沒意義麼?毫無意義。
-
5 # 隨緣雜貨鋪
自古尊師重道,無規矩不成方圓。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
在快餐時代的現在,越來越多人丟了規矩,丟了秩序,
丟了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這些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準則。
然而相聲的輩分則充分體現了一個藝術群體對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
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
6 # 蕭陶
相聲界的師承已經延續了一百多年,第一個收徒的是“窮不怕”朱紹文。過去,沒有拜師的藝人是不能上臺說相聲的。換句話說,拜師等於相聲藝人的上崗證。當年,戴少甫從北京去天津演出,因沒有師承,不許他上臺。後來,拜了張壽臣他才被允許在天津說相聲。
解放前,在相聲界徒弟拜師是要籤賣身契的,師傅也因此被寫成師父。徒弟其實分為兩種,即拜門和授業徒弟。拜門徒弟是帶藝投師,只是為了取得上崗證,一般一年業滿。授業徒弟則要從頭開始學,三年才能出師,出師後還要替師父效力一年,沒有任何的報酬。
解放後,相聲界的拜師傳統存在過一段時間,但師父剝削徒弟的事不再被允許。後來,乾脆連拜師儀式也不讓辦了,師徒只能以師生相稱。改革開放後,第一個收徒弟的應該是馬季。他收的這些徒弟,很多人在拜師前都已經紅遍了全國。礙於當時的大氣候,收徒時並沒擺知。1990年,中央廣播說唱團在蘇州辦了場謝師會,算是昭告天下,等於擺知。
如今,相聲演員拜不拜師跟能不能說相聲早就沒有任何的關係,也就是說上崗證被取消了。相聲演員之所以熱衷於拜師,就是尋找靠山,渴望早日成名。正因為如此,一旦遇到更大的腕,跳門(改換門庭)也就變得順理成章。當然,也有人拜師是為了能進相聲家譜,比如李文華。如果說過去的拜師是為了使得相聲隊伍更加團結,那麼如今的拜師不僅無關乎團結,反而變成了站隊,徹底背離了拜師的初衷。
-
7 # 老不鄭經
不請自來,傳統行業,都比較在乎輩分。
中國相聲,自祖師爺朱紹文開始,一百來年,一直在乎輩分問題。輩分可以讓人清楚你的底細,能夠透過輩分在行業內部得到認可,主要是進行行業保護。
相聲是門手藝,這行有這行的規矩,如果沒有師承,再大的能耐也不會得到行業的認可。沒有師父,就意味著沒有“爸爸”。透過輩分,認清不是外人,可相互幫扶,相互進行業務交流,共同尋找飯轍,還有就是為了防止外人偷藝。
華人一直都在乎名分,輩分這類東西,這是和中華文化密不可分的,只是相聲這行的特殊性,使外界看來,他們更注重輩分而已。比如中國的姓氏,同樣都是姓王,得盤道先祖是誰,是第幾代傳人,對面這一姓王的,是爺爺輩兒還是孫子輩兒,這對於古人來說很重要,只是現代人逐漸開始不再關注這一姓氏和輩分傳統文化。
歸根結底,相聲行業為了行業保護,所以不得不在乎輩分。
-
8 # 鄭捕頭
相聲是一門比較古老的表演藝術,早年間由於撂地演出相聲演員社會地位比較低,互相之間的幫襯就特別重要,久而久之形成了相聲獨有的一些行規,比如演出紀律、收入分配和輩分關係等。
這些規矩大多為約定俗成,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容不斷增加,儘管很多規矩沒有文字記載,但由於口口相傳並遵照執行,使得文化水平比較低的藝人們也能有章可循,保證了相聲藝術的順利發展。
由於時代所限,很多行規難免帶有封建意識和迷信色彩,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與新時代相悖的規矩已經逐漸被淘汰。而輩分關係卻沿襲至今,相聲演員從古至今都看重師承門戶,講究長幼有序。
從過去來說,一個人有師承,到另一個新地方演出只要報出門戶,當地就給個面子。如今這種情況不再出現,但相聲演員之間的關係還是有所講究,明白師承關係互相就能有個照應,“人不親藝親”。
一些老傳統保持了那麼多年,只要沒有特別的壞處,不對新社會的人際交往造成太多困擾,沒有必要急著把它丟掉。那種“老的一定是不好的,新的一定是好的”的武斷思想,要不得。
-
9 # 幾葦渡
不僅僅是相聲界,各行各業都很在乎輩分,只不過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而相聲輩分的規矩,更像舊社會的幫會。
家族中依照血緣講輩分,輩分高的被尊重。相聲也是如此。
如果你父親是說相聲的,兒子可以跟父親學,但不能拜親爹當師父,必須再找一位師父。但在輩分上可以參照父親的,即使年齡小,別人也不會說什麼。
如果是行外人拜師,就容易被質疑。什麼時候入行的,為什麼後來的還拜了大輩。特別是德高望重的前輩收徒弟,更是焦點。
還有一種帶拉師弟,一般都是健在的大師兄替去世的師父收個徒弟,只是名分而已。
未來相聲輩分也要消亡的,因為不同門戶之間的輩分和資歷年齡經常出現倒掛現象。很難在進行大排行,僅限於師徒之前的認可了。
-
10 # 靖逸軒主
不得不說,這是相聲界最大的陋習。就是這個輩分,讓馬志明不敢收徒弟,也讓馬志明之子馬六甲無法拜師。就是這個輩分,險些讓李文華老先生死不瞑目。也就是這個輩分,讓楊少華老爺子至今身份不清不楚,楊議至今是海清!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相聲界這麼在乎輩分呢?
相聲界講究輩分是眾所周知,之所以說輩分是相聲界最大的陋習,是因為這種帶著封建殘餘性質的現象可以說是阻礙相聲發展的最大絆腳石。
在相聲圈裡,人們經常會看到這樣滑稽的一幕,一見面沒有別的事,先師哥師弟師叔師大爺師爺攀論一番,實在是讓人摸不著頭腦。因為在過去,相聲演員就像小夥計,從小要學徒,出師長大後闖蕩江湖,他們必須有自己的師承輩分才能立足於社會。
而相聲呢,門檻太低,只要是個人,會說話就能說相聲。這就使得舊相聲藝人必須團結起來,一致對外。不入相聲門,不和我們是一夥的,就無法登臺表演相聲,就會受到排擠。看到這,朋友們是不是想到了當今相聲的內鬥?
其實像馬三立、侯寶林這樣的相聲藝人,之所以被稱為藝術大師不是因為輩分有多高,而是因為藝術好,輩分和藝術不是一碼事,蘇文茂先生拜師成名早,許多比他輩分高的演員年齡比他小,但湊在一起時也要尊稱一句“蘇老師”,為什麼?就因為人家的藝術好。老先生們其實對輩分很不在乎,他們更關心相聲的發展,所謂“能者為師”。
但是現在的相聲藝人,雖然動不動就把侯寶林,馬三立是他師太爺,師爺掛在嘴邊,但是大師們謙遜好學的風骨,坐藝先做人態度,這些人是一丁點都沒學到。倒是把拜師,找乾爹當做快速出名的一條捷徑。
聽聽深受相聲界輩分之害的楊議在侯耀文追思會上的發言,“嘴皮子沒有你說相聲幹嘛?不練功幹什麼來?”,“把人逗樂了是最偉大的事情”,“只知道誰有名拜誰,沒有用!”“你不上臺磨去,那活怎麼能瓷實?”“練功練功練功,基本功基本功基本功!沒那個甭說相聲!”,“沒有一個包袱是髒的,那是我們心裡髒!”……
當時在場的某些相聲藝人汗都下來了吧?
回覆列表
在乎輩分是舊社會所有的學徒文化的特徵,包括京劇等。我覺得在乎輩分很重要,會使倫理有序,長幼有序,社會有序,這樣才能保證一個行業的正常傳承。否則,行業混亂,整個社會規則會遭到破壞。這也是傳統文化尊重執行規律,自然形成的文化現象。
相聲的輩分論,能讓人們找到師承,從而清晰的知道你從哪來。對老師和徒弟都是鞭策,說不好老師臉上無光,學生愧對恩師。從這些角度看,都是有價值的。
至於現在的意義,我倒是覺得師徒輩分不可破壞,“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還應成為徒弟心中的守則。但形式大可不必那麼嚴苛。所有的藝術都要隨時代發展而發展。否則,社會就不進步了。
馬季對很多就舊形式不太關注,比如收徒沒搞什麼引保代,完全用新形式,也挺好。不過,沿用舊有的形式,能讓人體驗到師道尊嚴,也不錯。只不過,應不拘一格降人才。傳統中創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