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槓精大叔

    別小看儒生是些要飯的。要飯的也能一朝得志。注意,孔子沒提到過任何幼時幫助過他的人。孔子只記得給了他一條鯉魚的魯君。

  • 2 # 止0X

    先字面翻譯一下——

    微生高怎麼能算正直呢?(“孰”,個人以為作“怎麼”解,而不是“誰”,雖然意思都一樣)別人問他要點兒醋,(他沒有,)問鄰居要了一些給那人。

    不得不說,孔子說的這個現象,到今天依然具有現實意義。多少人面對要求,根本說不出“沒有”、“不行”、“不能”,這樣的拒絕來。

    這種人往往是輕諾之人。有人請他幫忙,都是一口應承,然後再想該怎麼做。實在做不到了,也就不了了之了。這不是好面子,這就是虛偽。

    說得不客氣一些,讀著這幾個字的網友們,以及寫下這幾個字的我,十有八九都是這種人。不要急著反駁,先好好問問自己。

  • 3 # 自媒體藺先生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xi)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孰謂微生高直:孰,誰,哪個。謂,說。微生高,亦稱尾生高,魯華人,孔子弟子,曾和女子相約於橋下,大水來了,為了不失約,抱橋樑而死。直,直爽。

    或乞醯(xi)焉:或,有的人。乞,求,這裡是借。醯,醋。焉,語助詞。

    乞諸其鄰而與(yu三聲)之:諸,之於的合稱,之,代表醋,於,介詞。其,代詞,微生高。而,連詞,承接。與,給。之,代詞,指向微生高借醋的人。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直爽?有人向他借醋,他不說自己沒有,而是借他鄰居的醋給人家。

    微生高做的事情確實是盡到朋友之誼,但是孔子卻認為他不夠直爽,說明孔子對於誠實和正直的要求,不單單是守信和借醋給人這麼簡單,還有義的更高追求。

  • 4 # 七月流火140400643

    這是《論語公冶長》中的一句。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這段話中沒有特別難懂的地方。其中的“微生高”是個人名,此人當時在魯國素有直名。直,按現在的理解,可以說成“正直”,意思差不多,但在古代,正與直有不同的含義的。“微生”是姓,“高”是名。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興辦私學的。因此被稱為萬世師表。孔子辦學的宗旨,與現在的私立學校是不一樣的。現在的私學,比如蘭翔技校,新東方等所注重的都是教人技能。而孔子教學生所注重的是“道”,是文化,是與政治相關聯的。簡單的說,讀書的目的是做官用的。因此,在人格的培養上,孔子是非常注重“君子之道”。孔子對於君子之道的闡釋,不是為君子下一個定義,而是透過對當時各種人物的分析,來說明什麼樣是符合君子之道的。上面這句話,也是這個意思。

    微生高這個人,在當時是被人認為很直的。孔子說,這個人其實並不直,他舉例子說,有人到他家借點醋,他家剛好也沒有了。於是,他到鄰居家裡要了點,給了人家。孔子以這個事情證明,微生高不直。

    吃飯時,家裡沒醋了,到鄰居家借點。這種事現在很少見了,以前是很正常的。對於這個事情,朱熹是這樣解釋的:“夫子言此,譏其曲意徇物,掠美市恩,不為直也。”朱子的意思是說,人家到你家裡要點醋,有就給,沒有就算了。可是拿鄰居的東西送人說是自己送的。就是收賣人心,不算正直了。

    程頤的解釋是:“微生高所枉雖小。害直為大。”程子的意思是說,這件事雖小,卻害了自己正直的名聲。

    《四書集註》中有範氏的解釋:“是曰是,非曰非,有謂有,無謂為,曰直。聖人觀人於其一介之取予,而千駟萬鍾從可知焉。故以微事斷之,所以教人不可不謹也。”

    進入現代社會後,程朱之學為近代的落後背了黑鍋,一直被人唾罵。如果我們不在意氣用事,以平和的心態看看他們對《論語》的註解,不得不承認,他們的理解是比較正確的。

    孔子培養學生,是培養當官的。當官要造福百姓,正直是最起碼的條件之一。微生高,把鄰居的醋當成自己的送人。確實算不得正直。真正的直應該告訴人家,自己家裡也沒有了,要不,你到張三,或是李四家去看看?

    假如微生高當了官,手裡掌握官家的東西,他是不是也可以把官家的東西當成自己的呢?顯然是可能的。他就可能把官家的東西私自處置或佔為己有。程朱和範氏的註釋中,就隱含著這樣的意思。

    華人常說:“只要直中取,不可曲中求。”講的就是君子之道中的“直。”我在單位上努力工作,年終多發了些獎金,這叫“直中取。”如果,透過給領導送點禮,拉拉關係,最後得到了好處,這就叫“曲中求。”雖然現在信奉曲中求的有很多,但在華人的文化中,始終認為,直中取的是君子,而曲中求的是少人。

    最後說一點,孔子評價微生高。只是說他不直。並不及其它,如果說他很熱心,喜歡幫助人,應該是沒錯的。在孔子這裡,說微生高性格的一個方面。並沒有對這個人全盤否定。就好比他評價管仲,既有批評的地方,也有大加讚賞的地方。到了程朱這兒,微生高的性格問題,就變成了道德問題。這是,孔子與程朱的差別。

  • 5 # 紹興李珍

    孔子說:“誰說魯人微生高直?有人乞醋,他是向鄰居借而再給。”

    因為孔子更看重事實的真實面,免於更多的轉稼流弊。奉!

  • 6 # 王新莊律師

    這裡有兩個關鍵。

    一個是“直”的理解。按上下文,“直”應該理解為死板。

    另一個是借醋事件的理解。根據上下文,可以確定以下兩點。

    1.微生高的鄰居家裡有醋,其他人那裡沒有,這是眾鄉親都知道的事情。

    2.但卻有一個人,嚮明明家裡沒醋的微生高去借醋。

    下面就是微生高怎麼理解處理這件事了,這裡顯示了微生高的善解人意。

    微生高的想法是,根據上述兩點事實,可以認定,這個借醋的人和微生高的鄰居有矛盾,不便於直接去借醋。直接去借的話,可能被拒絕甚至羞辱。因此,這個人的意思是讓他借來醋再借給他,就是幫他一個忙。微生高正是基於這樣的理解,才做出了這樣的行為。

    這種例子也有一個現實版本。這就是解放初期的香港,大陸透過香港向世界各國夠買並出售貨物。這裡的大陸,就是借醋的人,香港就是微生高,其他國家就是微生高的鄰居。

    另外,微生高的行為,也屬於商品交換的萌芽狀態,他只要從中抽取利潤,就是正經的商人了。

    至於朱熹等人對微生高的攻擊,顯然是誤讀了孔子的意思,也犯了孔子這裡批評的死板錯誤。

    這個死板錯誤,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被叫做形而上學,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看問題。

    與形而上學對立的是辯證觀點,就是普遍聯絡和永恆發展的觀點,也就是微生高的觀點。

    從辯證法高於形而上學來說,微生高是比朱熹等人更高明的哲學家。

  • 7 # 慧光2787

    拜讀了一些解讀,覺得有趣,也來湊個熱鬧.從這段話來看,很明顯,孔子不認為微生高這個人直,僅此而已,並沒牽扯到其它問題上去,就事論事罷了.論語不是一般的書,而是很重要的一部書,他的弟子為什麼會把這麼一件生活上的小事收錄到論語裡頭去,那就說明它不是小事了.為什麼呢?其一,微生高這個人當時是名人,而且是以直出名,毫無疑問,他就是直的標杆,大家都會把他的行為當作直的準繩 ,因此,不辨別清楚這種做法孰是孰非,就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正直觀,所以不是小事了.其二,還好,人家是向你要點醋,這好辦,鄰居給你了.如果對方向你要一百兩銀子,你沒有,借不到,怎麼辦?你不給,是不是微生高這個人就不直了呢?而且,還不止你微生高不直的問題了,如果社會認同微生高借醋幫人是直的話,那就每個人今後遇人借錢物沒有幫人解決都是不直了.在常人看來,微生高這個人夠哥們,只有聖人才能深知其利弊啊.

  • 8 # 矇昧泰晤士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率)的?有人跟他要點醋,(他家沒有)他就上鄰居家要了醋給人家。

    這是《論語》中這句話的意思。

    這句話,孔子想告訴弟子們什麼“直”。直,古人認為是君子的優良品德。微生高這個人,這不叫直。朱熹評論這段話說“微生高,曲意殉物,掠美市恩”,微生高這個人不直。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微生高這個人“曲意逢迎(曲意),拿別人的東西獻給人(殉物),妄圖賺取好名聲(掠美),買來別人的恩情(市恩)”,這樣的人不是直的,是一種鄉愿。

    以上就是對這句話的解釋,言不盡意,其中深意要讀者自己體會。

    除此之外,我發現這句話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字,就是“醯”字。

    醯(音xi),是醋的意思。這個漢字在普通話裡已經不在使用了,屬於生僻字,基本沒有用了。

    我不知道各位讀者家鄉話裡,醋有沒有別的叫法?山東地區叫醋有個很有趣的名字,叫“忌諱”,尤其是上年紀的老人,六十年代往上的也有這麼叫的。

    為什麼叫“忌諱”呢?如果是這兩個字,看起來毫無道理。吃醋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唐太宗要給房玄齡納妾,房夫人非常嫉妒,堅決不讓。唐太宗無奈,遂下令讓房夫人在一杯毒酒或者納妾之間做選擇,誰想房夫人果然是個烈婦,拿起毒酒一飲而盡,這才知道不是毒酒,是一杯醋。從此吃醋就成為嫉妒的代名詞,成為一樁美談。山東地區稱醋為“忌諱”,其中的ji,可能就是嫉,但是hui呢?又是什麼呢?

    前文提到,“醯“(xi)字,在廣東話裡發音為hei,在客家話裡是hi,《廣韻》裡是“呼雞切”,就是用呼字的聲母h,加雞字的韻母i,醯字發hi音。

    由上,可以推測,山東稱醋為“忌諱”,這個“忌諱“實應為“嫉醯“(jihi),以後jihi逐漸唸白成了“忌諱”。

  • 9 # 董事長慢慢懂事慢慢長

    白話文可以這樣翻譯,有誰會說微生高這個人很正直呢?只有向他借醋,微生高家裡沒有,就向鄰居家借醋,然後借給借醋的那個人。

    意思就是說微生高這個人,太迂,不守禮法,算不上正直的人。

    那麼,什麼是正直呢?簡而言之,就是守禮的人。

    什麼是禮呢?或者說禮的宗旨是什麼呢?

    易經是這樣表敘的,素履,貞吉。就是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決定自己的行動。就能擺正自己的位置。

    在本例中,家裡沒醋,就告訴人家,家裡沒有醋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這樣做呢?這個人是誰呢?微生高的想法是什麼呢?有啥企圖呢?一切都在不言中。

    因事而成規律,因時,因勢,因人而定行為的規則,是禮法制定的標準。

    由此觀點再來看論語,在不同的環境,不同人,同一人在不同情形下的行為,論語的表達就不是散亂的,難以理解了。

    禮者,履也。其大象曰,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看到聖人的言行,高下立判。自已的行為標準定下來了,心就定下來了,有主心骨了。

    我們華人有一句口頭禪,叫做聽其言,觀其行。話說的再漂亮,我們是信的,要看你的行動才做得了準。

    同樣的一個行為放到不同的環境就會有不同的恰當的表現方式。

    比如,吃飯是再平常不過的一件事吧,有什麼好吃一定要給自己的爹孃。大年初一,吃餃子第一碗要送給爹孃這是規矩,不然是不能開飯的。然而到災年呢,就變成了餓死爹孃不吃種糧。殘酷嗎?恐怕不能這麼說。而是不這樣做不行,否則就難以為繼。

    同樣是孝順父母,一般情況下是要順其脾氣行事的,畢竟不是什麼大事。但在大是大非是不可以的。自己的理想要聽父母嗎?那麼世界該少多少的英雄豪傑呢!當家庭往前一步就是深淵還要聽父母的嗎?歷史上的中興之子,哪個不是拔亂反正,力挽狂瀾的。

    總之,任何不以實際的事情來決定行止,形式上學地執行禮儀的人沒有不吃苦頭。大家嘲笑的物件十有八九就是嘲笑不懂禮,不知禮反而以為自己高明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烏總統波羅申科為什麼在頓巴斯發表演講,稱要擊退俄羅斯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