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英雄好漢?如果是不擇手段追逐名利,那就不是英雄好漢,奸惡之人也追逐名與利。英雄好漢追求的是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捨身取義為國為家、扶危濟困堅守道義,個人認為,能稱得上英雄好漢的,有如下幾人:武松、顧大嫂、柴進、朱仝、朱武、史進、宋江、李逵、石秀、魯智深。
第一層,不平則鳴、快意恩仇。當不平的事情施加到自己或家人身上時,敢於發聲,敢於行動,是最本能與最原始的一種義氣。這看似平常,其實不簡單。很多人在遇到把不平強加於自己或家人的時候是不敢說話的,比如林沖,空有一身本事,面對不平,三番四次隱忍退讓,委曲求全。連自己和親人遭受不平都不能挺身而出,怎麼能指望他為普通朋友出手?遑論不相干的路人呢!所以能夠“不平則鳴、快意恩仇”是最典型的義氣,是基礎和入門級的義氣。
《水滸傳》中能夠做到“不平則鳴、快意恩仇”的有兩個代表性人物:一個是行者武松,另一個是母大蟲顧大嫂。
武松景陽岡打虎後,被知縣看中,當了陽穀縣都頭,並巧遇哥哥武大郎和嫂子潘金蓮。潘金蓮與陽穀縣的藥商西門慶勾搭成奸,在武松去東京出差期間,謀害了武大郎。武松回來後覺察到哥哥死的不正常,作為一名基層執法者,武松周密取證,在哥哥靈前殺死潘金蓮,並在獅子樓鬥殺西門慶,然後投案自首。武松為自己的哥哥討回了公道。
顧大嫂和她的丈夫小尉遲孫新在登州開酒店。他們家在登州有勢力:孫新的哥哥是登州武功高強、大名鼎鼎的兵馬提轄病尉遲孫立。孫立的大舅子鐵叫子樂和在登州監獄當警察,是司法隊伍中的文藝骨幹。顧大嫂的表弟解珍、解寶是登州城外獵戶,本領高強。孫新還有兩個朋友鄒淵、鄒潤,在城外登雲山落草。這實力在偏遠海濱小城登州不弱了——但還是被人欺負。解珍、解寶用伏弩射中了一隻猛虎,老虎負痛滾下山去,落進毛太公的莊園。當他們下山問毛太公要虎時,毛太公父子誣陷他們入室搶劫。毛太公的女婿是州里的六案孔目,買通了知府,堅決要害兩人性命。樂和得到訊息趕到酒店向顧大嫂報信。顧大嫂展示出強大的領導力,組織實施了武裝劫獄,反出登州投奔梁山。顧大嫂為自家表弟毅然出手,態度堅決、毫不遲疑,行動迅速,做得乾淨徹底。
第二層,排憂解難、扶危濟困。《水滸傳》裡的所謂講義氣,還有一個比較熱的詞就是“仗義疏財”,有財而捨不得給別人的,那肯定是不夠義氣的,也得不到社會的認可。比如,最大的富豪盧俊義,沒有仗義疏財的名聲和行為,當他遇到危難時,除了燕青,親友和身邊人沒有人肯伸出援手。而與他相反,宋江無論朋友、鄉鄰、江湖上有困難的人,但凡有人來投奔,都盡力資助,病了買不起藥的給他們送藥,死了買不起棺材的給他們送棺材,博得了“及時雨”的美名,宋江是“排憂解難、扶危濟困”的典範。
第三層,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跟自己沒有關係的陌生人遭受不平等,能夠擔當風險,不計得失,出手相助。《水滸傳》中最典型的就是石秀和史進。
病關索楊雄是薊州監獄的節級兼行刑劊子手,一天處決完犯人後,拿著財物回家,被軍痞張保帶領一群無賴攔截並搶走了財物。拼命三郎石秀賣柴經過此地正好碰上,路見不平一聲吼,挺身而出,打跑了張保,奪回了財物。
史進在少華山落草,一天小嘍囉截 下一個叫王義的配軍。王義是華山西嶽廟搞裝修的畫匠,有個漂亮的女兒叫玉嬌枝,被華州賀太守強佔,並找個理由把王義發配。史進連夜進城刺殺賀太守,要為王義奪回女兒,結果失手被擒。
史進、石秀為素不相識的人果斷伸出援手,不論成敗,都是真義士。
第四層,捨己為友、甘擔風險。為了朋友,甘願自己承擔明視訊記憶體在的風險,典型的就是神機軍師朱武和美髯公朱仝。
起初,朱武、陳達、楊春三個人在少華山佔山為王。山上缺糧了,想到華陰縣去搶糧。華陰縣和少華山中間隔著史家村,莊主就是九紋龍史進。自從跟王進學了半年功夫,史進的武藝突飛猛進,在當地沒有對手。陳達和楊春表示不服氣,帶隊伍強闖史家村,陳達上陣被史進抓了。朱武冒險施苦肉計,讓小嘍囉把自己和楊春都綁起來,送給史進。雖然朱武期望史進能看在他們義氣深重的分上,把陳達給放了,但實際上朱武的選擇蘊含著極大的風險——史進完全有可能把他們三個全綁起來獻給官府。朱武為了陳達甘冒風險、捨己為友。
朱仝被人稱作是《水滸傳》中難得的好人。朱仝和他的朋友插翅虎雷橫都在鄆城縣當都頭。雷橫看霸王戲時跟歌妓白秀英父女發生衝突,驚動了知縣,被知縣抓了示眾。雷橫母親來看望他,被白秀英當面侮辱,雷橫一怒之下打死了白秀英,犯了殺人罪。知縣派朱仝押送雷橫去濟州。路上朱仝把雷橫的枷鎖開啟,對他說:“你趕緊回家,帶上老孃逃命吧。”雷橫說:把我放走了,你怎麼辦?朱仝說,你不走就死定了,我把你放了罪不至死,坐幾年牢就出來了。朱仝為了朋友甘願坐牢。
第五層,捨己為友、不計生死。在明知必死的情況下,為了朋友毫不猶豫地出手。最典型的是李逵和石秀。當宋江和戴宗在江州府被押到市曹十字路口,午時三刻準備要處斬時,突然十字路口茶坊樓上半空中跳下一個人來,手持板斧,脫得赤條條的,大吼一聲,砍翻劊子手,又奔監斬官。這個劫法場的人就是李逵。江州有五七千軍馬,李逵雖然楞,但絕對不傻,一個人即使劫得了法場,帶著兩個被打得半死的人又能跑到哪裡去?但是李逵沒有瞻前顧後,明知必死,為了朋友也義無反顧、及時出手,這真不是一般的勇氣和擔當。
盧俊義從梁山回大名府後,石秀去大名府打探盧俊義的訊息。到大名府時,才發現官府馬上就要處斬盧俊義。大名府是軍事重鎮,比江州的軍馬更多數倍,而此時在大名府的梁山好漢只有石秀一個人。石秀義無反顧、毫不畏懼,一個人、一口刀,跳下樓去劫法場。相比李逵,石秀的義氣更深重一些,因為石秀跟盧俊義的情分相比李逵與宋江要淺,而石秀在大名府面對的形勢比李逵在江州面對的形勢要更加險惡。所以,石秀明知必死卻毫不猶豫而為之,是水滸義士中義氣最深重的人之一。
能讓人不避風險和付出,捨得金錢、精力甚至自由、生命去做與自己並無利害攸關的事情,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內在的動因又是什麼?我認為義氣背後需要有情感因素和價值觀因素,比如:親情、友情、鄉情這些情感因素,以及對不公平的憤慨。憤慨是施恩不圖報、毅然出手的動因,或者叫內心衝動。內心衝動很寶貴,每一個有良知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這種衝動,但是最終 敢於動手的畢竟是少數,這中間還需要一樣東西——擔當。
義氣的背後就是擔當。那擔當又是什麼?擔當就是有魄力,敢於承擔並負起責任,擔當的背後是使命感和責任感——作為強者要維護正義、保護弱者,講義氣、有擔當,有使命感、責任心,自然就會產生領導力。
第一,對親朋的擔當和對社會的擔當。對親朋好友有擔當,在義氣上表達出來,就是武松、顧大嫂這種型別;對社會有擔當,扶危濟困、排憂解難,在義氣上表達出來就是柴進、宋江這種型別。當然一個人可以兼具幾種型別的擔當,比如宋江。對親朋的擔當,更多的是基於情感因素,相對而言更加普遍,更加容易獲得;對社會的擔當,更多的是出於價值觀,相對而言更加稀缺,更加難得和寶貴。
第二,瞬發的擔當和持續的擔當。激於義憤,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這是瞬發的擔當。相對而言,瞬發的擔當容易一些。瞬發的擔當雖然有風險但也痛快。而有的擔當卻是長久的、壓抑的、痛苦的,為了使命和責任,忍辱負重,長久堅持,這是持續的擔當。義氣關乎血性,似乎敢於出手動武才能配得上義氣這個詞的外在特徵。因此,在我們的印象裡,施恩者往往是強者,而報恩者往往是弱者,我們主要關注施恩環節的義氣,卻忽略了報恩環節的義氣。其實報恩環節的義氣,有時候也很感人,蘊含著巨大能量,是一種更有內涵的血性。處於弱勢位置的報恩者的義氣,往往體現出極端的韌性和忍耐,體現出持續的擔當。
第三,輕易的擔當和傾力的擔當。《水滸傳》中講義氣的人都仗義疏財、扶危濟困。柴進的擔當,相對而言就是輕易的擔當,因為他太富有了,他拿出銀子與財物為別人排憂解難很容易。什麼叫傾力的擔當?我有一百塊錢,我拿出一百塊錢救別人之急,這就是傾力的擔當。相對柴進而言,宋江的擔當離傾力擔當更近一些。雖然柴進拿出的錢絕對數量可能要多於宋江,但人們感覺他的傾力程度不如宋江,所以受恩者對宋江的感激之情甚於柴進,這也是為什麼宋江的人脈更好一些的原因。某種程度上人脈跟傾力擔當的程度有關係。
江湖義氣就是典型的“小義”,小義基於親情、友情與同情。而最後一個層次專門歸為一類,給它下定義叫“大義”。《水滸傳》裡也有大義,典型代表就是魯智深。
魯智深原名魯達,是大宋西軍著名將領种師道手下的一名提轄。從日常要為種府買菜、買肉看,魯智深應該是一名副官。魯智深為人豪爽、熱情,功夫高,喜歡救人。魯智深救人有四條規律:一是他不畏強者,專救弱者。二是救人不分是否與自己有關係,朋友會救,無關的人也會救。三是救人救徹底。在救人這件事情上,這個看似五大三粗的莽漢心細得很。比如他救金翠蓮父女,放走他們後為防止他們被鄭屠追趕,又假裝為種府買肉去糾纏他,直至激惱並三拳打死了鄭屠;在桃花村救劉太公的女兒,為防止周通反悔,讓他折箭為誓;在野豬林救林沖,並一路護送林沖離開險境。四是他在救人行動中有大無畏精神,絲毫沒有考慮自己的得失和危險。
大義和小義關係密切:其一,大義源自小義。如果你對親人都不講義氣,親人受侮辱你都不出手,就談不上什麼大義了。其二,大義是將小義推己及人的普世化。大義是一種信念,也是一種情懷,是把追求公平、正義的價值觀推廣到社會,不論認識與否,不論是否與我有利害關係,都不求回報付諸行動。孟子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就是“大義”的行為準則——為了義,可以捨棄生命。其三,大義中包含小義。很難想象一個人只講大義而不講小義,只有崇高的救世情懷,而沒有人情、不講世俗義氣、超凡脫俗的聖人,恐怕也不可能在俗世社會擁有長久的追隨者。
大義和小義又有質的不同。大義相對小義而言,既超脫了功利(不是以我和我的家庭、我的團體利益為出發點),也超脫了單純的情感(不是以我喜歡或憎惡為出發點)。美國電影大片有一個規律,尤其是那些關係人類共同命運的災難片——之所以震撼和票房收入高,除了題材、製作、表演和故事情節等因素外,其實還因為它們潛藏著一個共同規律,那就是從小義出發,達到大義的高峰,最終歸於小義,以親情、人性結尾。這是此類作品能打動各種文化背景人群的深層次原因——小義化作大義,大義不忘小義。
小義足以改變群體。像梁山這樣的群體,用義氣就可以改變它、駕馭它。而大義的力量不可估量——它的能量足以改變世界。在中國文化裡,大義、悲憫、佛性具有相通性,並對社會有強大的影響力。對義的嚮往是中華文化的特徵之一。社會越黑暗、危機越強烈,義的號召力就越強,人們對義的嚮往就越迫切,對義的追隨就越強。
魯達因打死鄭屠,為避禍上五臺山當了和尚,法名魯智深,在五臺山上不 守戒律,惹得眾和尚怨聲載道,但他的師父智真長老,屢屢迴護魯智深,並勸誡眾人說,魯智深有慧根、有佛性,比其他人都強。智真長老確實獨具慧眼,魯智深確實與平常人不一樣,因為他的心不在自己身上,關注和悲憫的是人間的疾苦。而眾僧我執,恐怕智真本人也不能免俗,需要苦苦修行,或可一時忘我。唯魯智深在俗世而不避世,本能地做到無我——智真長老洞察到了這點,智真之“智真”正在於此,魯智深是真佛陀!
何為英雄好漢?如果是不擇手段追逐名利,那就不是英雄好漢,奸惡之人也追逐名與利。英雄好漢追求的是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捨身取義為國為家、扶危濟困堅守道義,個人認為,能稱得上英雄好漢的,有如下幾人:武松、顧大嫂、柴進、朱仝、朱武、史進、宋江、李逵、石秀、魯智深。
第一層,不平則鳴、快意恩仇。當不平的事情施加到自己或家人身上時,敢於發聲,敢於行動,是最本能與最原始的一種義氣。這看似平常,其實不簡單。很多人在遇到把不平強加於自己或家人的時候是不敢說話的,比如林沖,空有一身本事,面對不平,三番四次隱忍退讓,委曲求全。連自己和親人遭受不平都不能挺身而出,怎麼能指望他為普通朋友出手?遑論不相干的路人呢!所以能夠“不平則鳴、快意恩仇”是最典型的義氣,是基礎和入門級的義氣。
《水滸傳》中能夠做到“不平則鳴、快意恩仇”的有兩個代表性人物:一個是行者武松,另一個是母大蟲顧大嫂。
武松景陽岡打虎後,被知縣看中,當了陽穀縣都頭,並巧遇哥哥武大郎和嫂子潘金蓮。潘金蓮與陽穀縣的藥商西門慶勾搭成奸,在武松去東京出差期間,謀害了武大郎。武松回來後覺察到哥哥死的不正常,作為一名基層執法者,武松周密取證,在哥哥靈前殺死潘金蓮,並在獅子樓鬥殺西門慶,然後投案自首。武松為自己的哥哥討回了公道。
顧大嫂和她的丈夫小尉遲孫新在登州開酒店。他們家在登州有勢力:孫新的哥哥是登州武功高強、大名鼎鼎的兵馬提轄病尉遲孫立。孫立的大舅子鐵叫子樂和在登州監獄當警察,是司法隊伍中的文藝骨幹。顧大嫂的表弟解珍、解寶是登州城外獵戶,本領高強。孫新還有兩個朋友鄒淵、鄒潤,在城外登雲山落草。這實力在偏遠海濱小城登州不弱了——但還是被人欺負。解珍、解寶用伏弩射中了一隻猛虎,老虎負痛滾下山去,落進毛太公的莊園。當他們下山問毛太公要虎時,毛太公父子誣陷他們入室搶劫。毛太公的女婿是州里的六案孔目,買通了知府,堅決要害兩人性命。樂和得到訊息趕到酒店向顧大嫂報信。顧大嫂展示出強大的領導力,組織實施了武裝劫獄,反出登州投奔梁山。顧大嫂為自家表弟毅然出手,態度堅決、毫不遲疑,行動迅速,做得乾淨徹底。
第二層,排憂解難、扶危濟困。《水滸傳》裡的所謂講義氣,還有一個比較熱的詞就是“仗義疏財”,有財而捨不得給別人的,那肯定是不夠義氣的,也得不到社會的認可。比如,最大的富豪盧俊義,沒有仗義疏財的名聲和行為,當他遇到危難時,除了燕青,親友和身邊人沒有人肯伸出援手。而與他相反,宋江無論朋友、鄉鄰、江湖上有困難的人,但凡有人來投奔,都盡力資助,病了買不起藥的給他們送藥,死了買不起棺材的給他們送棺材,博得了“及時雨”的美名,宋江是“排憂解難、扶危濟困”的典範。
第三層,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跟自己沒有關係的陌生人遭受不平等,能夠擔當風險,不計得失,出手相助。《水滸傳》中最典型的就是石秀和史進。
病關索楊雄是薊州監獄的節級兼行刑劊子手,一天處決完犯人後,拿著財物回家,被軍痞張保帶領一群無賴攔截並搶走了財物。拼命三郎石秀賣柴經過此地正好碰上,路見不平一聲吼,挺身而出,打跑了張保,奪回了財物。
史進在少華山落草,一天小嘍囉截 下一個叫王義的配軍。王義是華山西嶽廟搞裝修的畫匠,有個漂亮的女兒叫玉嬌枝,被華州賀太守強佔,並找個理由把王義發配。史進連夜進城刺殺賀太守,要為王義奪回女兒,結果失手被擒。
史進、石秀為素不相識的人果斷伸出援手,不論成敗,都是真義士。
第四層,捨己為友、甘擔風險。為了朋友,甘願自己承擔明視訊記憶體在的風險,典型的就是神機軍師朱武和美髯公朱仝。
起初,朱武、陳達、楊春三個人在少華山佔山為王。山上缺糧了,想到華陰縣去搶糧。華陰縣和少華山中間隔著史家村,莊主就是九紋龍史進。自從跟王進學了半年功夫,史進的武藝突飛猛進,在當地沒有對手。陳達和楊春表示不服氣,帶隊伍強闖史家村,陳達上陣被史進抓了。朱武冒險施苦肉計,讓小嘍囉把自己和楊春都綁起來,送給史進。雖然朱武期望史進能看在他們義氣深重的分上,把陳達給放了,但實際上朱武的選擇蘊含著極大的風險——史進完全有可能把他們三個全綁起來獻給官府。朱武為了陳達甘冒風險、捨己為友。
朱仝被人稱作是《水滸傳》中難得的好人。朱仝和他的朋友插翅虎雷橫都在鄆城縣當都頭。雷橫看霸王戲時跟歌妓白秀英父女發生衝突,驚動了知縣,被知縣抓了示眾。雷橫母親來看望他,被白秀英當面侮辱,雷橫一怒之下打死了白秀英,犯了殺人罪。知縣派朱仝押送雷橫去濟州。路上朱仝把雷橫的枷鎖開啟,對他說:“你趕緊回家,帶上老孃逃命吧。”雷橫說:把我放走了,你怎麼辦?朱仝說,你不走就死定了,我把你放了罪不至死,坐幾年牢就出來了。朱仝為了朋友甘願坐牢。
第五層,捨己為友、不計生死。在明知必死的情況下,為了朋友毫不猶豫地出手。最典型的是李逵和石秀。當宋江和戴宗在江州府被押到市曹十字路口,午時三刻準備要處斬時,突然十字路口茶坊樓上半空中跳下一個人來,手持板斧,脫得赤條條的,大吼一聲,砍翻劊子手,又奔監斬官。這個劫法場的人就是李逵。江州有五七千軍馬,李逵雖然楞,但絕對不傻,一個人即使劫得了法場,帶著兩個被打得半死的人又能跑到哪裡去?但是李逵沒有瞻前顧後,明知必死,為了朋友也義無反顧、及時出手,這真不是一般的勇氣和擔當。
盧俊義從梁山回大名府後,石秀去大名府打探盧俊義的訊息。到大名府時,才發現官府馬上就要處斬盧俊義。大名府是軍事重鎮,比江州的軍馬更多數倍,而此時在大名府的梁山好漢只有石秀一個人。石秀義無反顧、毫不畏懼,一個人、一口刀,跳下樓去劫法場。相比李逵,石秀的義氣更深重一些,因為石秀跟盧俊義的情分相比李逵與宋江要淺,而石秀在大名府面對的形勢比李逵在江州面對的形勢要更加險惡。所以,石秀明知必死卻毫不猶豫而為之,是水滸義士中義氣最深重的人之一。
能讓人不避風險和付出,捨得金錢、精力甚至自由、生命去做與自己並無利害攸關的事情,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內在的動因又是什麼?我認為義氣背後需要有情感因素和價值觀因素,比如:親情、友情、鄉情這些情感因素,以及對不公平的憤慨。憤慨是施恩不圖報、毅然出手的動因,或者叫內心衝動。內心衝動很寶貴,每一個有良知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這種衝動,但是最終 敢於動手的畢竟是少數,這中間還需要一樣東西——擔當。
義氣的背後就是擔當。那擔當又是什麼?擔當就是有魄力,敢於承擔並負起責任,擔當的背後是使命感和責任感——作為強者要維護正義、保護弱者,講義氣、有擔當,有使命感、責任心,自然就會產生領導力。
第一,對親朋的擔當和對社會的擔當。對親朋好友有擔當,在義氣上表達出來,就是武松、顧大嫂這種型別;對社會有擔當,扶危濟困、排憂解難,在義氣上表達出來就是柴進、宋江這種型別。當然一個人可以兼具幾種型別的擔當,比如宋江。對親朋的擔當,更多的是基於情感因素,相對而言更加普遍,更加容易獲得;對社會的擔當,更多的是出於價值觀,相對而言更加稀缺,更加難得和寶貴。
第二,瞬發的擔當和持續的擔當。激於義憤,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這是瞬發的擔當。相對而言,瞬發的擔當容易一些。瞬發的擔當雖然有風險但也痛快。而有的擔當卻是長久的、壓抑的、痛苦的,為了使命和責任,忍辱負重,長久堅持,這是持續的擔當。義氣關乎血性,似乎敢於出手動武才能配得上義氣這個詞的外在特徵。因此,在我們的印象裡,施恩者往往是強者,而報恩者往往是弱者,我們主要關注施恩環節的義氣,卻忽略了報恩環節的義氣。其實報恩環節的義氣,有時候也很感人,蘊含著巨大能量,是一種更有內涵的血性。處於弱勢位置的報恩者的義氣,往往體現出極端的韌性和忍耐,體現出持續的擔當。
第三,輕易的擔當和傾力的擔當。《水滸傳》中講義氣的人都仗義疏財、扶危濟困。柴進的擔當,相對而言就是輕易的擔當,因為他太富有了,他拿出銀子與財物為別人排憂解難很容易。什麼叫傾力的擔當?我有一百塊錢,我拿出一百塊錢救別人之急,這就是傾力的擔當。相對柴進而言,宋江的擔當離傾力擔當更近一些。雖然柴進拿出的錢絕對數量可能要多於宋江,但人們感覺他的傾力程度不如宋江,所以受恩者對宋江的感激之情甚於柴進,這也是為什麼宋江的人脈更好一些的原因。某種程度上人脈跟傾力擔當的程度有關係。
江湖義氣就是典型的“小義”,小義基於親情、友情與同情。而最後一個層次專門歸為一類,給它下定義叫“大義”。《水滸傳》裡也有大義,典型代表就是魯智深。
魯智深原名魯達,是大宋西軍著名將領种師道手下的一名提轄。從日常要為種府買菜、買肉看,魯智深應該是一名副官。魯智深為人豪爽、熱情,功夫高,喜歡救人。魯智深救人有四條規律:一是他不畏強者,專救弱者。二是救人不分是否與自己有關係,朋友會救,無關的人也會救。三是救人救徹底。在救人這件事情上,這個看似五大三粗的莽漢心細得很。比如他救金翠蓮父女,放走他們後為防止他們被鄭屠追趕,又假裝為種府買肉去糾纏他,直至激惱並三拳打死了鄭屠;在桃花村救劉太公的女兒,為防止周通反悔,讓他折箭為誓;在野豬林救林沖,並一路護送林沖離開險境。四是他在救人行動中有大無畏精神,絲毫沒有考慮自己的得失和危險。
大義和小義關係密切:其一,大義源自小義。如果你對親人都不講義氣,親人受侮辱你都不出手,就談不上什麼大義了。其二,大義是將小義推己及人的普世化。大義是一種信念,也是一種情懷,是把追求公平、正義的價值觀推廣到社會,不論認識與否,不論是否與我有利害關係,都不求回報付諸行動。孟子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就是“大義”的行為準則——為了義,可以捨棄生命。其三,大義中包含小義。很難想象一個人只講大義而不講小義,只有崇高的救世情懷,而沒有人情、不講世俗義氣、超凡脫俗的聖人,恐怕也不可能在俗世社會擁有長久的追隨者。
大義和小義又有質的不同。大義相對小義而言,既超脫了功利(不是以我和我的家庭、我的團體利益為出發點),也超脫了單純的情感(不是以我喜歡或憎惡為出發點)。美國電影大片有一個規律,尤其是那些關係人類共同命運的災難片——之所以震撼和票房收入高,除了題材、製作、表演和故事情節等因素外,其實還因為它們潛藏著一個共同規律,那就是從小義出發,達到大義的高峰,最終歸於小義,以親情、人性結尾。這是此類作品能打動各種文化背景人群的深層次原因——小義化作大義,大義不忘小義。
小義足以改變群體。像梁山這樣的群體,用義氣就可以改變它、駕馭它。而大義的力量不可估量——它的能量足以改變世界。在中國文化裡,大義、悲憫、佛性具有相通性,並對社會有強大的影響力。對義的嚮往是中華文化的特徵之一。社會越黑暗、危機越強烈,義的號召力就越強,人們對義的嚮往就越迫切,對義的追隨就越強。
魯達因打死鄭屠,為避禍上五臺山當了和尚,法名魯智深,在五臺山上不 守戒律,惹得眾和尚怨聲載道,但他的師父智真長老,屢屢迴護魯智深,並勸誡眾人說,魯智深有慧根、有佛性,比其他人都強。智真長老確實獨具慧眼,魯智深確實與平常人不一樣,因為他的心不在自己身上,關注和悲憫的是人間的疾苦。而眾僧我執,恐怕智真本人也不能免俗,需要苦苦修行,或可一時忘我。唯魯智深在俗世而不避世,本能地做到無我——智真長老洞察到了這點,智真之“智真”正在於此,魯智深是真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