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涯規劃崔老師
-
2 # 求學寶高考報考研究院院長-李金鶴
嚴一點,才能讓有水平的學生脫穎而出。
眾所周知,自主招生的主要物件是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換言之,有沒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不是自己說了算,得有真才實學,有可驗證和佐證的真本事,有符合要求的高素質。招生嚴一點,不是故意“刁難”這些有才華有潛力的學生,更不是堵死他們進入名校的“特殊”渠道,而是對他們更負責,防範一些名不符實的學生渾水摸魚。
嚴一點,更能讓自主招生制度更有公信力。
客觀地看,高校自主招生的制度初衷值得激賞,所取得成效也受到多方好評,但是自主招生關乎高考公平,而高考公平備受關注,任何一丁點的貓膩都會引起軒然大波。在這種背景下,出臺新規,透過嚴格的制度安排確保高校自主招生不偏離軌道,更不能出現問題,無疑既契合了深層的民意訴求,也對健全自主招生制度大有裨益。
嚴一點,還能重塑公眾對高考公平的信仰。
高校自主招生是國家教育考試的組成部分,與現行的高考制度息息相關。高考改革,不管怎麼改,生命線都是公平。有學者認為,教育是社會公正的調節器之一,高考公正則是教育公正的重中之重。推動自主招生公平公正,鑄就高校招生全鏈條的公正,夯實高考公平的制度底座,勢必提振公眾對高考公平的信任和信仰,這也有益於構建社會公平。
-
3 # 繆老師妙筆生花
2019年,十餘所高校自主招生章程一經公佈,社會一片譁然。高校不僅僅縮減了自主招生的名額,更是不同程度的拔高了自主招生的申報條件。自主招生經過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如今的自主招生嚴管是否矯枉過正?2019年的自主招生誰是最大受害者?今後的高等教育招生又會何去何從呢?
一、自主招生髮展路,亂象叢生?2003年,中國開始試點自主招生,探索“多元化的高等教育選拔錄取模式”;參與自主招生的高等院校,從22所逐漸增加到了2015年的90所,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211工程高校;從2015年到2018年,全國參與自主招生的考生人數逐年攀升,2018年達到80多萬人,接近高考總人數的9%。
伴隨著自主招生如火如荼的發展,各種亂象也是不斷出現。
不少高校,放寬初審條件,嚴格控制終審,絕大多數報考這些學校的考生,花費了巨大的精力,卻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結果。
不少機構,大肆宣揚自主招生的優勢,人為的掩蓋他較低的最終透過率,更是利用高校自招章程當中各種語焉不詳的標準,販賣專利、論文和證書,且透過初審不退費,在社會上造成了負面的影響。
不少家長和孩子,從初中開始做各種準備工作,參加各種比賽、各種研學,努力獲取各種證書,到頭來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既浪費了金錢,也浪費了時間。
二、嚴管與減招,矯枉是否過正?已經公佈自主招生章程的高校中,招生人數大部分減少了40%-50%,武漢理工大學更是從2018年的450人,減少到2019年的100人,北京林業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減少的不多,與往年基本保持一致。
在自主招生資格的要求方面,中國政法大學和北京林業大學同樣是所有學校中比較寬鬆的,更多的其他高校,將往年的省二、省三要求,替換為省一以上,優惠分數的幅度,從往年的30分,乃至一本線,改變為20分為主。
除了學科類競賽的“硬指標”,一些含金量比較高的比賽證書,像明天小小科學家、青少年科創大賽等,也很少有院校將其設定為入門標準。而論文、專利等偏軟的指標,更是被丟棄在一旁。
嚴管是應該的,但是減招是否也是必須的呢?恐怕未必!以往出現的問題,用嚴管基本是可以改善的,標準的大幅度提高(全國的省一基本在10000人左右,與自主招生名額幾乎相當)和減招(各校基本沒有用足招生名額的5%)在這裡面體現的,更多的是高校的謹小慎微。
三、一朝變天,對誰最不公平?雖然在2017年已經有過《關於嚴格高校自主招生資格審查和考核工作的通知》相關政策,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看到的是自主招生範圍的不斷擴大,參與人數和錄取人數的不斷增多。
所以在2019年,當《關於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以及“十嚴格”的落地執行之快,讓人感覺措手不及,也是非常正常的。
這次的自主招生收緊,對於文科方面有突出才能的孩子,以及能在學科競賽中取得省二、省三的孩子,可能是最不公平的。
前者參加過的作文大賽、英語大賽的證書,可能被高校稽核排除在外,後者因為證書不夠硬,也只能對自招望洋興嘆。
四、未來,高招何去何從?未來自主招生這一錄取方式何去何從,還要遵從政策導向,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從過往的經驗來分析,短時間之內再次大範圍放開,絕對是不現實的。
對於高校而言,積極地探索綜合評價的招生模式,規範好綜合評價的實施標準和過程是當務之急。畢竟現實情況告訴我們,單一透過高考裸分錄取,的確不適合高階人才的培養。
對於家長和孩子們來說,在整個收緊的空間內,不要過於悲觀,還要敏銳的抓取有限的機會,有真材實料的孩子,更要懂得利用好眼下的機會。
比如北京中醫藥大學對於在中國傳統文化或者中醫領域,有突出成績的考生;比如武漢大學對於獲得過地市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團組織表彰,想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考生;比如哈爾濱工業大學對於自己所報考專業領域,有特別表現、成果並且有證明材料的考生,都是“網開一面”的。
未來除了裸分錄取之外,對於其他高等教育招生方式的探索絕對不會停止,像浙江省的“三位一體”,像山東、江蘇、廣東等省份的綜合評價招生,像南方科技大學、上海紐約大學等高校的獨特招生方式,都會更多的受到關注。而如何制定與招生方式相匹配的、公平公正的制度,也將會是社會焦點。
如果讓你來選擇,你更喜歡統一的高考裸分錄取模式,還是更喜歡多元立體的錄取模式呢? -
4 # 豫見高考2021
只要是存在的就有合理的成分,眾說紛紜的自主招生也是一樣。
2019年自主招生變得更加嚴格,總體來說對教育改革發展是有利的,但對高考學子尤其是2019年的高考學子來說可能會讓一部分人措手不及,比如說擁有論文或專利而準備參加自主招生的考生。
2019年自主招生變得更加嚴格,對高考學子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報名資格條件更嚴。比如2018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大學也對於學科競賽的要求是“省三”就可以,2019年全部提高到“省一”。
第二,招生人數普遍縮減。從已經公佈的2019年自主招生簡章來看,多數高校的2019年自主招生計劃人數都進行了縮減。
第三,增加體育能力測試。往年只有個別自主招生試點高校測試體育能力,2019年所有自主招生高校都將對報考考生的體育能力進行測試,體育能力測試成績成為重要參考依據,測試不合格者甚至無法進入到面試環節。
第四,降分優惠幅度變小。已經發布2019年自主招生簡章的高校紛紛響應教育部要求,進一步降低了優惠分值,多為降20分錄取。
一分為二地看問題,自主招生變嚴以後不影響高校按照既定標準選擇招錄一些“偏才怪才”,只是招生專業和招生人數得到一定程度的縮減,不過這對普通高招倒成了一個利好訊息,因為每一所大學的總體招生人數是一定的,自主招生的人數少啦,普通高招的招生人數就會增加。
有專家預言,在今後幾年“綜合評價”招生將會愈來愈盛行,自主招生的路子可能會愈走愈窄。
-
5 # 畢錄學長
進入三、四月份,2019年各校自主招生簡章正陸續釋出,985高校的招生簡章逐一出爐,也明顯嚴格了很多。各方面條件的要求都要比前一年嚴格不少。
種種變化其實早有苗頭:2019年1月,教育部印發《關於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十大嚴格”的要求。其中,在“嚴格組織高校考核”部分明確提出,“要在校考中增設體育科目測試”。有的學校甚至明確指出體育測試不合格將嚴重影響自主招生錄取。這體現了國家隊人才培養的全面要求,希望以此為契機幫助同學們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同時,明確指出專利與論文不在考慮範圍。這個方面自然是為了防止自主招生黑幕的再次發生,以此來為那些真正有實力的同學們提供更加公平的競爭平臺。
自主招生制度變嚴格的真正目的絕不可能是阻斷高考制度改革;正相反,這是制度完善的體現,只有制度嚴格了,規範了。考生們才能擁有更加公平的競爭平臺。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今年的自主招生招考格外嚴格,年前我北京的同事得到內部訊息——2019年自招一律從嚴,降分大幅下降,年初也有類似這樣的訊息流出,直到三月初公佈了《十嚴格》,才逐漸被證實。今年武漢大學打響了自主招生的第一槍,理科只有省一才有報名資格,而往年武漢大學要求非常寬鬆,只要在各個學科具有創新潛質就可報名,沒有任何關於獎項的要求,後來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也陸續出來,好似約定了一般,報名條件驚人的相似!省一及省一以上!只有華中農大相對寬鬆,但是農學類專業向來就不算熱門,自然不是大多數考生考慮的範圍!
還有個現象是今年自主招生格外排斥論文和專利,現在已經有十幾個院校公佈了自主招生章程,只有中國政法大學認可專利和論文,而且描述的非常之謹慎,再複審階段如何審查,一旦發現如何處理,其實也理解,中國政法大學開設學科本就單一,且大多形成了“法學+專業”的模式,如何證明一個孩子有法學素養,法學類的期刊論文不得不說是一種有利證明!而其他院校卻沒能享受如此特權,一律排斥論文和專利,“論文和專利不得做為申報材料上傳”,不是認可和不認可的問題,是讓不讓上傳的問題!有研究的家長都知道,往年Sunny高考資訊平臺的“綜合資訊”裡有“實踐活動”“獎項說明”和“發明專利”三塊內容,今年乾脆取消了“發明專利”這一欄,深想一下,如果您孩子有一篇論文,又有些其他類的獎項,如果不上傳論文說不定憑藉獎項還能過院校初審,但是因為上傳了論文,違背了院校關於論文的相關硬性規定,可能直接被PASS,不予考慮!
其實我覺得院校列出這樣的招生條件也有無奈之處。今年大多數院校招生計劃縮減了一半以上,這說明自主權受到了限制,原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招一些自己認為優秀的學生,並給一定的降分,但最後還是受到關於獎項的限制,有些家長不買賬,“為什麼招生計劃縮減了一大半?”“為什麼往年招文科,今年不招了?”“只要省一,那我孩子拼盡全力考取的省二就這樣淪為了附加材料?”,其實國家這樣做也有難處,自主招生從一開始的“鮮為人知”到後來的“廣為流傳”,“低分上名校”逐漸成為家長和考生參與自主招生的強大動力!但隨之而來的學術造假越來越頻繁,假論文、假期刊、假髮明專利,假獎項越來越多,高校在鑑別人才的時候花費著越來越多的時間和精力,這樣國家才集中整治,讓自主招生迴歸到原有的初心!
自主招生作為一種招考方式,有變革是正常的,因為只有不斷調整才能適應高校對於人才的鑑別模式,其實也會有一些其他的招生方式相繼產生,比如綜合評價,既體現了學生學習能力,又有高中和大學的參與,一舉三得,所以要用一種平常心看待自主招生,嚴格也好,寬鬆也罷,如果符合條件就定要參與,只有參與了才有可能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生涯規劃@崔澤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