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拉達克位於中國、印度、巴基斯坦三國交界的克什米爾地區東南部,面積45110平方公里,人口約26萬,使用拉達克語和巴爾蒂語(藏語分支)以及烏爾都語,下轄列城和巴爾蒂斯坦,列城是其首府並建有列城機場。拉達克北面是喀喇崑崙山脈,南面是喜瑪拉雅山脈,西南則是克什米爾山谷,全境介於海拔3000至6000米。

    根據目前拉達克地區的的石刻遺存可以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活動的足跡,這時雅利安人成為了當地最早的居民。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被併入篤信佛教的貴霜帝國,此後佛教經克什米爾逐漸傳播到西拉達克,而此時的東拉達克則盛行苯教。公元644年興起於西藏山南地區的悉勃野部首領松贊干布建立統一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並開始向周邊地區擴張;661年唐高宗李治在滅西突厥汗國後在西域地區設定州府:自於闐以西,波斯以東,凡十六國,以其王都為都督府,以其屬部為州縣。凡州八十八,縣百一十,軍、府百二十六。在這一時期拉達克北部成為大唐王朝治下的疆土;而南部則為吐蕃控制。此後拉達克地區成為唐和吐蕃爭奪的重要目標並在雙方之間幾經易手。

    842年吐蕃王室發生內亂,一名王室成員尼馬嗊逃到拉達克地區並在這裡建立了拉達克王朝,這是拉達克第一次以獨立的政治實體身份出現在歷史記載中。這一時期大量躲避吐蕃內亂的藏人遷入拉達克並隨之將藏傳佛教傳入拉達克,被譽為拉達克歷史上第二次佛教傳播。儘管拉達克人建立了自己獨立的政治實體,但在文化上仍大體被視為吐蕃諸部的一部分。公元1247年蒙古大汗窩闊臺之子闊端邀請西藏薩迦派活佛薩迦·班智達在涼州同自己會盟,這次會盟最重要的產物就是《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正是這一檔案向歷史宣告、向世界宣告:西藏從此正式劃入蒙元版圖,西藏屬於中國。1271年忽必烈在自己的漢族幕僚建議下仿照中原漢制建元稱帝,與此同時忽必烈對全國各地的行政區劃進行了重大調整:包括今天河北、山東、山西,以及河南和內蒙古的一部分由中書省直轄,在地方上設定有遼陽、嶺北、甘肅、陝西、四川、雲南、湖廣、江西、江浙和河南江北十個行省,與此同時吐蕃舊地由宣政院管轄,同行省平級。而被視為藏地一部分的拉達克在這一時期同樣隸屬於蒙元宣政院管轄。公元1370年明軍攻取洮州、岷州並進克元朝的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脫思麻宣慰司)的治所河州,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遂降明。此後明朝從元朝手中繼承了對西藏的主權,位於西藏西部的拉達克在這一時期同樣隸屬於明王朝。

    儘管中國的元、明兩朝都將拉達克納入了版圖,但這一時期的拉達克在內政上具有相當的獨立性並開始介入到和周邊勢力的交鋒角逐中:從13世紀伊斯蘭教開始大舉向南亞擴張。這時的拉達克同西部的穆斯林勢力以及東部西藏的藏傳佛教各教派都存在矛盾:一方面拉達克面臨穆斯林鄰國的劫掠和侵略;另一方面作為藏傳佛教噶舉派信徒的拉達克一直試圖從西藏獲得佛教事務的指導並同其他教派存在紛爭。在這一過程中一部分拉達克人皈依了伊斯蘭教,然而不久之後巴幹王重新統一了拉達克並建立了“勝利王朝”。勝利王朝一度將版圖向北擴張到了臧斯噶等地,向南拓展到尼泊爾,勝利王朝致力於在境內修復佛教聖器和廟宇,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來自中亞的突厥穆斯林在該地區摧毀佛教、實現伊斯蘭化的企圖。然而勝利王朝後來還是被已經吞併克什米爾和巴爾蒂斯坦的莫臥兒帝國擊敗,但是王國保持了獨立。

    17世紀後期同為西藏藩屬、信奉藏傳佛教噶舉派的不丹同信奉格魯派的西藏達賴政權發生爭端,在這一爭端過程中同樣信奉噶舉派的拉達克站在了不丹一邊並因此引起了西藏方面的進攻。後來克什米爾的穆斯林民族幫助重建了拉達克政權,但條件是拉達克王室允許在首都列城建清真寺並且國王皈依伊斯蘭教。1684年西藏和拉達克簽約解決了雙方之間的爭端。1834年和1840年多格拉人在旁遮普地區的錫克帝國的支援和率領下兩次入侵拉達克,拉達克兩次向西藏地方政府求援,但清朝駐藏大臣拒不發兵,以致於拉達克淪陷於多格拉人之手。1842年拉達克人發動起義但失敗,拉達克被併入多格拉土邦。多格拉土邦允許拉達克王室保留部分王權,而這一格局一直延續至今。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是英國對中國發動的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一部分——事實上在多格拉人的背後是有英國的支援的。

    英國在南亞次大陸採取的是分而治之的統治策略:由英國直接統治的地區被稱為英屬印度;而像多格拉這樣的土邦則在臣服於英國的前提下被允許保持半獨立性。1947年在二戰中被嚴重削弱的英國面對印度次大陸風起雲湧的獨立浪潮被迫撤出,而在撤離前英國最後一個大動作就是印巴分治:將原英屬印度殖民地按宗教信仰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而對那些此前保持著半獨立性的土邦則允許自主選擇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然而這時的多格拉土邦王公在面對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的問題時犯了選擇性綜合症,印、巴雙方見多格拉王公遲遲不做出選擇都急在心裡,1948年先等不及了的巴基斯坦攻入包括拉達克在內的多格拉地區,此後多格拉土邦同印度簽約宣佈加入印度,隨即印軍也開進到包括拉達克在內的多格拉地區。

    在1840年代以前拉達克一直屬於傳統藏區的一部分並曾受到過中國元、明、清三朝的有效管轄,直到1842年被英國扶植的多格拉人佔領,儘管如此時至今日拉達克在國際上仍有“小西藏”之稱。印巴分治後印軍和巴軍曾一度在此地交鋒,在經歷三次印巴戰爭後目前拉達克絕大部分地區處於印度的實際控制下。與此同時自清朝以來中國從沒承認被侵佔的拉達克屬於外國。迄今為止中印邊界西段問題仍懸而未決。

  • 2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吐蕃王朝崩潰後,西藏高原進入了長達400餘年的割據混亂時期。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裡,吐蕃王室後裔吉德尼瑪袞在阿里的不讓(普蘭縣)建立了古格王朝。

    當吉德尼瑪袞老去時,他裂土封王,將三個兒子分封各地,各自建國。

    其中,長子貝吉德•日巴袞(通常簡稱貝吉袞)獲封拉達王,以今日列城(今印控克什米爾列城)為中心,轄瑪域、拉達(今日土和克什米爾)地方;

    次子扎西德袞為普蘭、亞孜王,轄古格、普蘭和亞孜(今日尼泊爾之木斯塘);

    三子德祖袞為桑噶三門、比地、比角王,主要轄古格以西,拉達以南今印度境內的桑噶、果松等地。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袞佔三圍”。

    從此,象雄(羊同)地區改稱為“阿里速古魯孫”(意為阿里三圍或阿里三部)。這是“阿里”一詞的肇始,其意為吐蕃後裔的“屬地、領地”。

    隨後,阿里地區組建了一個以古格為首的國家聯盟。

    拉達克雖然名義上是一個獨立王國,但在其國家歷史的早期,古格王國對其擁有近乎統治級別的影響力。

    按照藏文史料《拉達克王統記》的記載,當時的拉達克被分為上、下兩個部分。

    上部拉達克靠近勃律,長時間被講韃靼語為主的克什米爾人控制。

    這部分族裔因接近阿富汗,轉而信奉了伊斯蘭教,而下部拉達克則信奉佛教,保持了和西藏相近的風俗。

    在很長一段時間的拉達克歷史中,抵禦上部拉達克穆斯林侵襲的工作是由古格王朝軍隊負責的。由此可見,古格王朝的強勢地位。

    早期的古格國家聯盟,處於完全獨立的狀態。

    既沒有和西藏其他地區的政權發生多少聯絡,其版圖也不隸屬於西藏其他地區的政權。

    但隨著蒙古勢力的崛起,元朝在西藏(烏斯藏)派駐軍隊維護驛路交通,兩次提兵入藏打擊反對者,並至少進行了三次以上的人口普查(括戶)。

    也就是從這個時期起,包括拉達克在內的西藏,被一起納入了中國的版圖。

    隨著古格王朝實力的衰落,漸漸做大的拉達克王國,開始侵襲古格的領土。

    這便和當時居於衛藏的格魯派甘丹頗章政權,產生了根本性的矛盾。

    公元1679(清康熙十八年),拉達克和衛藏格魯派政權在阿里爆發了一場意義深遠的戰爭。這場持續四年的戰爭,被稱為“古格之戰”,或“衛藏——拉達克戰爭”。

    雖然戰爭初期,拉達克獲得了一定的戰場優勢,但隨著清朝以及蒙古實力派對格魯派政權支援,拉達克的失敗不過是遲早的事。

    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欽點甘丹次旺(噶爾丹策旺)為統帥,領蒙藏聯軍大敗拉達克軍隊,也給從未見識過騎兵衝鋒的拉達克人,一個深刻認識蒙古鐵騎的機會。

    不甘心失敗的拉達克王德登郎嘉,轉而向印度的莫臥兒王朝求援。但一個新巨頭的登場徹底改變了戰爭格局。

    這個新入場的強人,就是縱橫新疆草原的綽羅斯·噶爾丹。

    歷史就是這麼有趣,這位蒙古準噶爾部的“博碩克圖汗”,在康熙三大徵中與康熙皇帝打得你死我活。

    但在阿里,他們卻分別成了格魯派政權的幫手。

    甘丹次旺在五千準噶爾鐵騎的幫助下,兵圍拉達克首都列城。公元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拉達克國王德登郎嘉,親自到蒙藏聯軍的軍營中叩頭認罪,表示“願意做任何被要求的事情”。

    最後,雙方在丁莫崗達成口頭協議,再次明確了拉達克作為西藏政權的屬國地位,還規定藏傳佛教是拉達克的國教,王室不能信仰異教(伊斯蘭教)。

    藏文史料《頗羅鼐傳》中記載:“歷代神聖藏王,與拉達克王子洛桑白瑪是西藏的近親,特予撫慰,賜千餘戶,乃封為王”。

    也就是說,至少在公元十七世紀晚期,拉達克依舊是西藏領土的一部分。

    但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1834年至1841年,清道光年間),在英國殖民者的支援下,查漠道格拉王室(錫克王國的屬國)出兵侵略西藏,

    因藏語中,將道格拉人稱為“森巴”,故此史稱“森巴之戰”。

    “森巴之戰”,最終決定了拉達克的命運。

    1834年(道光十四年)道格拉人入侵拉達克,佔領拉達克及巴爾蒂斯坦全境;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道格拉人繼續侵略西藏,與清軍發生軍事衝突,並最終與衛藏政權(注意是格魯派地方政權)簽訂停火協議。

    雖然,清朝保住了阿里的大部分地區,但拉達克卻被生生割去,被併入了印度的多格拉土邦。

    但道格拉人和格魯派簽署的協議之草率,不但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成了之後雙方各執一詞的理由。

    因為,這份本來就沒什麼約束力的協議,分別由波斯文和藏文書寫,但兩種文字的內容存在很多出入,也沒有規定以哪個版本為主。

    難怪英國作家在《中印邊境》一書中揶揄道:“僅僅這一點,就有足夠的資料,可以使練達的外交家們辯論幾代了。”

    更有意思的,協議是由格魯派的地方政權具名簽署的,清朝駐藏大臣從未在上奏中提及此協議。

    因此,身在北京的清朝皇帝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過這麼一個邊境協議。新中國政府也從未表示,認可此協議。

    1842年,在道格拉人的控制下,拉達克國王貢嘎郎嘉被廢黜,綿延八百多年的拉達克王國滅亡。

    1846年3月,道格拉人又被迫和英國殖民者簽署了《阿姆利則條約》,其建立的查謨王國也逐漸淪為英國的附庸,包括拉達克在內的克什米爾地區落入英華人之手,成為英屬印度的一部分。

    這成了之後印度,對拉達克地區提出主權要求的基礎。

    1947年,英國撤出印度次大陸,印、巴兩國分治,克什米爾地區成了印巴相爭的焦點,直接誘發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印巴戰爭。

  • 3 # 巢州月

    拉達克是藏語“喇嘛之地”的意思,從字面就可以猜想它與中國的關係。現今在印度境內,屬於印控克什米爾的一部分,名字叫做“拉達克中央直轄區”。這個行政區名字起用至今還不足兩年。

    上圖:拉達克班公湖

    拉達克面積5.9146萬平方公里,佔印控克什米爾面積的45%,相當於海南+北京+上海的面積之和。也它包括中印存在領土爭端的巴里加斯。見下圖土紅色區域

    拉達克位於克什米爾東南部,南北分別是喜瑪拉雅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西南面是克什米爾山谷,海拔3000米至6000米,是印度海拔最高的地區。

    說具體一點,拉達克北面是喀喇崑崙山脈著名的錫亞琴冰川,東面是我新疆阿克賽欽和西藏阿里,包括巴里加斯。流經拉達克地區的印度河,它的上源是阿里地區的獅泉河。

    傳統意義上的“拉達克”不限於今天印度境內,還包括今天巴鐵境內的巴控克什米爾的巴爾蒂斯坦,唐代稱之為大勃律,清代稱巴勒提。這不在本文所述範圍之內。

    拉達克氣候惡劣乾燥,高聳的喜瑪拉雅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一南一北,阻斷了水汽進入,唯有西南一角有水汽進入,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寶貴降水。

    拉達克夏季短暫且晝夜溫差極大,白天可以接近40℃,而到了夜晚則降到10℃以下;冬季平均氣溫在零下25℃左右。每年的9月至來年的5月,是漫長的極寒天氣,大雪封山,與世隔絕。

    拉達克在1979年被分為列城和卡吉爾這兩部分。其中列城面積4.51萬平方公里,佔拉達克面積的76%。列城是拉達克的行政中心駐地,也是印度第14軍盤踞之地。

    拉達克有人口約29萬(2011年資料),人口數量僅約佔印控克什米爾總人口的5%,主要居民是操藏語拉達克方言的藏人後裔和操印度-伊朗語族(烏爾都語)的雅利安人後裔。

    下圖:藏人後裔

    下圖:穆斯林

    其中,列城有人口14.71萬人,居民約85%都是藏人後裔,他們信奉竹巴噶舉派藏傳佛教。卡基爾縣主要居民是什葉派穆斯林。大部分居民住在海拔3,000米的印度河上源的山谷裡。

    下圖:列城

    下圖:列城

    下圖:列城

    下圖:列城

    古代的拉達克,公元2世紀時就有佛教流傳。唐僧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記》裡也提到過拉達克,稱“三波訶國”。

    下圖:位於列城的藏式建築,有小布達拉宮之稱

    8世紀至9世紀,唐帝國與吐蕃爭奪拉達克,拉達克宗主權在唐帝國和吐蕃之間幾經易手。吐蕃當時的國王是松贊干布。

    下圖:列城的僧侶

    842年吐蕃王室成員尼瑪袞(Nyima-Gon)由於王室內亂,逃往吐蕃西部,脫離吐蕃王國,統治了阿里地區和拉達克,建立古格王朝。

    後來古格王國的子孫又分裂出好幾個王朝,它們與古格王國並存。拉達克這塊地兒於是出現了拉達克王朝。這個時期大量藏族人湧入了拉達克。

    到了16世紀,拉達克這地兒改朝換代,成立了“納姆加爾王國”。這個納姆加爾王國在17世紀中葉開始衰落,在印度莫臥兒帝國和西藏之間搖擺。直至大清把西藏和拉達克納入實際控制。

    從1683年開始,拉達克就年年向西藏進貢。清雍正以後,拉達克王須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並由駐藏大臣“節制”。

    上圖:清朝駐藏大臣衙門舊址

    1826年,納姆加爾王奉駐藏大臣松廷的密令,緝拿逃亡拉達克的張格爾叛亂餘黨100餘人,並派人稟報駐藏大臣。為此,1829年,道光帝賞給納姆加爾王五品頂戴花翎。

    下圖:夏季的拉達克

    1834年,英國控制的錫克人的查謨王國開始侵略納姆加爾王國,逐漸把納姆加爾王國變成附庸國。納姆加爾王國曾派人向清朝求援,清出兵後不敵對手,鎩羽而歸。也有史料說“拉達克兩次向西藏求援,但是駐藏大臣拒不發兵”。

    下圖:查謨王國畫像

    1839年,查謨王國征服納姆加爾王國,擴張到了整個克什米爾,英國殖民當局封查謨國王為查謨-克什米爾土邦大君。在野心膨脹驅使下,他們開始侵略西藏。

    在經過多輪互有勝負的戰鬥後,雙方在拉達克的列城進行和談,1846年夏天,在沒有清朝代表參加的情況下,英國單方面劃定了查謨-克什米爾土邦的東界,拉達克被併入查謨和克什米爾邦,成為英國東印度公司屬地。

    下圖:拉達克昌塘河谷的喜馬拉雅旱獺

    下圖:拉達克班公湖上的鳥類

    1947年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土邦的大君對決定加入印度還是巴基斯坦猶豫不決。1948年,巴軍進入並佔領了卡吉爾和藏斯卡,在巴軍行進至離列城不到30公里之際,克什米爾大君宣佈加入印度,隨後印軍進佔,拉達克被印度劃入了查謨和克什米爾邦。

    上圖:末代克什米爾土邦大君哈里·辛格

    今天的拉達克,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之一。

    這裡有白雪皚皚的山峰、湛藍的天空,和只有藍色蜿蜒的河流才能打破的荒山景色。

    今天的拉達克,印度在這裡修路修機場,買萬國造的武器擺放在這裡,數萬人的軍隊盤踞在這裡。他們在錫亞琴冰川上為巴基斯坦軍隊表演瑜伽,在加勒萬河谷穿著二手防寒服凍成狗,他們所表達的,就是賴著不走。

  • 4 # 開著挖機去旅行

    拉達克是西藏同中亞和印度交通、貿易的中心和門戶。拉達克有"小西藏"之稱,無論地理、民族,宗教與文化皆接近西藏。拉達克歷史上屬於中國,是

    西藏

    的一部分,到清朝時為受

    駐藏大臣

    節制的西藏藩屬。1834年,得到英國支援的

    錫克

    王國入侵拉達克,拉達克從此落入外國之手。

  • 5 # 伈倓焸

    拉達克有小西藏之稱,位於西藏西南部,歷史上曾是吐蕃藩屬國,到唐朝幾度易手唐蕃。到了元朝徹底歸順。後來印度北部的莫臥兒王朝入侵拉達克,拉達克歸順於莫臥兒王朝。到了清朝重新成為中國西藏的一部分。到了鴉片戰爭期間,英國指使印度境內的錫克王國入侵拉達克。拉達克向大清求援,大清拒絕出兵(有點像琉球被日本吞併)。拉達克戰敗歸順錫克王國。自此中國徹底失去對拉達克的控制。後來英國吞併了錫克王國,拉達克併入克什米爾。印巴分治後因克什米爾爆發戰爭,拉達克成為主戰場之一。解放軍入藏後重新奪回了自清末丟失的阿里,阿克塞欽,這就是中印領土西部爭議地區。而拉達克也被印巴一分為二分別屬於兩國。目前拉達克地區主要是藏族,還有錫克族,以及雅利安人後裔。宗教主要是藏傳佛教,伊斯蘭教,錫克教等。

  • 6 # 五月琴絃

    這不是拉薩布達拉宮嗎?西藏是中國優秀民族血濃與水五十六民族之一,愛西藏更勝於親朋好友團結一致共同幸福共同創造,終究屹立於世界之峰。

  • 7 # 行知20265071

    推動軍事理論創新、軍事技術創新、軍事組織體制創新和軍事管理創新。深化軍隊體制編制和政策制度調整改革逐步形成一整套有中國特色符合現代軍隊建設規律的科學的組織模式封,制度安排和運作方式,在中國的世界屋脊之上,喀喇崑崙山脈以南有一地區叫做拉達克,它位於克什米爾的東南部面積大約有45000平方公里,是傳統的藏族民居住區。他原本是西藏的一部分,是中國的鄰土。新中國成立至今,數以百計的軍事法規和數以千計的軍事規章留在人民軍隊的法制建設的歷史縱深處。翻閱著這些,本作者驟然想起葉劍英元帥一句語重心長的話:條令是前一輩人向後一輩人交班的檔案。最早在公元9世紀時,吐蕃就已控制了這一地區。後來,一吐蕃王成員在拉達克地區建立拉達克王朝,也是在這時期,拉達克地區湧入了大量的藏人。在清政府時,拉達克又重新劃歸了西藏,西藏的駐藏大巨奉命管轄這一地區。但是拉達克絕佳的地區地理位置使得西方殖民者都對該地區覬覦已久。英華人將拉達克地區看作進入中國,亞洲腹地的必經之路,認為拉達克地區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就這樣,拉達克地區落入錫克帝國之手,實則落入了英國的勢力茫圍之內。實則英國欲以條約的形式將拉達克地區從中國分割出去,但是道光皇帝拒絕了英國的簽約劃界的要求,並且也未承認拉達克屬於英國。

    戰爭的危險還是存在的。但是和平力量的發展超過了戰爭的力量,爭取一個較長期的和車是可能的時代主題確定了我軍建設指導思想的戰略性轉變一一從立足於早打、大打戰爭的臨戰準備,轉入和平時期建設的軌道上來。

  • 8 # 亞馬孫蝴蝶

    拉達克地居世界屋脊之上,北有喀喇崑崙山脈、南有喜瑪拉雅山脈,西南則是克什米爾山谷,全境介於海拔3000米至6000米,拉達克的大部分居民住在海拔3000米的拉達克河(印度河上源)的山谷裡。

    拉達克氣候乾燥,溫差甚巨,拉達克因地處高山深谷,以致氣候相當乾燥。北方為喀喇崑崙山脈所阻擋,南邊以喜馬拉雅山為屏障,所以北方的溼氣和雨水無法吹過來,而南方每年定期吹向印度大陸的季風也無法進入。

    拉達克南北氣候差異很大,降水量自西南向東北遞減:氣溫自南而北遞降,查謨1月平均為14℃,列城在0℃以下。夏季最高溫度可高達38℃,入夜後可降到7℃左右,冬天天氣寒冷,平均氣溫零下25℃左右,最冷時會到零下30℃,即使是在列城也會降到零下20℃,冬夏的溫差可達60℃﹝冬天則常處於-30℃以下﹞,所以每年的9月至來年的6月,拉達克可以說完全與世隔絕。

    拉達克為高海拔地區,空氣稀薄,使得太陽的熱量更為強烈。

    拉達克地區的石刻表明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在這個地區。拉達克最早的居民是雅利安人,這些早期居民被希羅多德的著作和往世書記載下來。1世紀左右,拉達克成為貴霜帝國的一部分。2世紀的時候,佛教經過克什米爾傳入西拉達克,而此時東拉達克仍然盛行苯教。7世紀的時候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也記錄了這個地區。

    8世紀,拉達克東部的吐蕃擴張,拉達克北部的中亞被中國唐朝控制,拉達克捲入了唐蕃衝突,其宗主權在唐帝國和吐蕃之間幾經易手。

    842年,吐蕃王室成員尼馬嗊(Nyima-Gon)由於王室內亂,逃往吐蕃西部,脫離吐蕃王國,吞併拉達克,建立獨立的拉達克王朝。這個時期拉達克湧入了大量藏人,隨之藏化。王朝從印度東北地區尤其是克什米爾引入佛教思想,史稱藏人的“第二次佛教傳播”。

    13世紀面臨伊斯蘭教征服南亞,拉達克謀求從西藏獲得佛教事務的指導。隨後的大約兩個世紀裡,直到1600年,拉達克面臨穆斯林鄰國的劫掠和侵略。由此拉達克開始衰落,並且部分人轉信伊斯蘭教。之後巴幹王重新統一了拉達克,並建立了“勝利王朝”,此後國力漸強。這個地區王朝一直持續到今天。為了對付穆斯林在該地區摧毀佛教、實現伊斯蘭化的企圖,王朝的歷代國君驅逐了來自中亞的入侵者,並且一度把王國擴張到尼泊爾。17世紀前期,勝利王朝為修復佛教聖器和廟宇做了大量努力,王國版圖向北擴張到了臧斯噶等地區。然而王國後來被已經吞併克什米爾和巴爾蒂斯坦的莫臥兒帝國擊敗,但是王國保持了獨立。

    17世紀後期,拉達克在不丹和西藏的爭端中支援不丹,引起了西藏的進攻。克什米爾穆斯林民族幫助重建拉達克政權,但是條件是拉達克王室允許在首都列城裡建清真寺並且國王皈依伊斯蘭教。1684年西藏和拉達克簽約解決了雙方之間的爭端。

    1834年和1840年,多格拉人在旁遮普地區的錫克帝國的支援和率領下兩次入侵拉達克,拉達克兩次向西藏地方政府求援,但是清駐藏大臣拒不發兵,拉達克淪陷。1842年拉達克人起義失敗,拉達克被併入多格拉土邦。

    1842年拉達克戰爭後,拉達克王室被允許在拉達克保留部分王權,這種格局一直持續到今天。

  • 9 # 心若止水187187096

    拉達克位於克什米爾東南部,是藏族的傳統居住區,信仰噶舉派佛教,現絕大部分由印度實際控制。拉達克面積45110平方公里,無論地理、民族,宗教與文化皆接近西藏。拉達克地居世界屋脊之上,北有喀喇崑崙山脈、南有喜瑪拉雅山脈,西南則是克什米爾山谷,全境介於海拔3000米至6000米。拉達克的首府是列城(Leh),也是拉達克最低的地方,大部分的居民住在海拔3000米的拉達克河(印度河上源)的山谷裡。

  • 10 # 微風F

    拉達克在西藏以西,西藏的延伸區域之一,人稱“小西藏”,是藏族的傳統居住區(如圖1)。

    地理上,位於喜馬拉雅山以北、喀喇崑崙山脈以南,東經 +77°585",南緯 +34°164"之間緊挨加勒萬河谷、阿克塞欽、西藏(如圖2)。往北經巴控克什米爾去往中亞,往南就是南亞印度,處於中亞南亞的銜接地帶。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與著名的新藏公路很接近,最近處距離日土縣不到30公里(如圖3紅箭頭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難得的機會打一成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