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1 # 東家APP

    說毛筆是誰發明的,翻翻網路上的資料很多人都會給出答案——蒙恬。

    但根據最早出土的毛筆文物乃戰國之物,1954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公山的戰國木槨墓中發現了毛筆,該毛筆置於竹筐裡,全身套在一支小竹管內,這個竹管相當於筆套。筆桿長18.5釐米,直徑口0.4釐米,毛長2.5釐米。

    但是這個毛筆跟現在我們使用的毛筆還是有差別的,這個毛筆不是將筆毛插在筆桿內的 ,而是將筆毛圍著筆桿,再用絲絨紮好。

    由此可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毛筆,那麼生於秦朝時期的蒙恬,與出土的文物就有所矛盾了。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蒙恬改良了之前的毛筆,將筆端鏤空,再將筆毫插入筆桿內,在之前稱為秦筆,且這種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易·繫辭下》有一句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書契。”

    由此可見,上古時代是用繩子打結來記事,到後來有聖人造出文字來改變這種情況。

    這個書契又是什麼呢。

    書,應該指的是文字,契可以看做是刀刻。

    那麼書契,自然會想到契刻在甲骨上殷商時代的文字了。

    然後再看五六千年前仰韶文化遺址中所出的彩陶,有人和魚、鳥動物等形象,從起筆、行筆、收筆之處的出鋒及線條水分均勻可以推斷是用專門的筆畫的,而且畫的栩栩如生,那我們可否就認為毛筆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在殷商時代較為成熟了呢?

    但是誰發明的,這一點翻遍資料也無法找到具體的人,只能說在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的毛筆,但在秦朝時期經過蒙恬的改良的“秦筆”製作方法是我們現在使用的毛筆的前生。

    那麼概括一下就是:“秦筆”是蒙恬發明的,但毛筆不是,具體是何人,無從考證。

  • 2 # 大相無形

    毛筆的具體發明者,因年代久遠已經難以考證,但毛筆的改造者是蒙恬。

    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毛筆的最早雛形,但當時只是毛筆的雛形或前身(上圖),其更適合陶體或動物甲骨等材質書寫。直到“蒙恬造筆”,但這裡的“造”,實為“改造”而非創造,因為毛筆作為書寫工具並非是由蒙恬發明。從目前已經出土的文物中可知,中國至少在春秋以前就有了毛筆。1978年,湖北隨州的曾侯乙墓就出土了一隻中國目前最早的毛筆實物,可謂彌足珍貴!(下圖)

    除曾侯乙墓出土毛筆外,先後在全國如長沙等其他地區也先後出土戰國以及其他歷史時期的毛筆實物。從這些出土的毛筆實物發現,先秦以前的毛筆與後世毛筆最大的不同,是其筆毫是用細線捆紮在筆桿外面,而秦末以後的毛筆基本與當今毛筆形式一致,即筆毫是捆紮在筆桿腔體內部,這種筆就是蒙恬改造後的毛筆。

    筆毫捆紮在筆桿外面,就有點類似以前80年代常見的那種蘸筆,筆毫的存墨量少、且書寫時極易灑漏,書寫流暢度也遠遠遜色於筆毫捆紮於筆腔內部的毛筆。

    “筆”這個名稱是當時秦國的叫法,天下未統一前各國的叫法可謂五花八門,如吳國叫“不律”,燕國叫“弗”,楚國叫“幸”等等。毛筆叫法的混亂還僅僅只是當時社會的一個微小的切口,涉及民生衣食住行其他方面器物的叫法也是同樣雜亂,嚴重影響了社會的交流和對文化的認同,因此秦始皇下決心統一了文字與度量衡,毛筆,也就是從那一刻起成為影響幾千年的固定叫法。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 3 # 汶水才子

    對於練習書法的人來說,毛筆是基本的書寫工具。我們要掌握它的特殊效能,方靈活運用才寫出好字來。對於毛筆是誰發明的問題,我回答如下:

    中國的毛筆起源很早。根據未曾契刻的甲骨文字痕跡判斷,當時已有了原始的筆了。

    若再從新石器時代彩陶上繪製的花紋圖案來看,筆的產生還可以推到五千多年以前。

    不過根據史料記載,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已經制作和使用毛筆了,但名稱也不一樣,如吳國叫“不律”,楚國叫“聿”,燕國叫“弗”,秦國叫“筆”。

    秦統一中國後“筆”就定名了,一直沿用至今。

  • 4 # 滄桑短笛

    毛筆是誰發明的,當然是蒙恬。筆祖蒙恬,蒙恬筆,本身就一目瞭然。

    百度搜索:這是著名書畫家王荷生為“筆祖蒙恬”的造像。

    毛筆,並非蒙恬所創,蒙恬只是對毛筆進行了改良。但是,蒙恬的改良,卻是本質性的。

    早先的毛筆,是動物毛髮捆綁在筆桿外圍。一圈動物毛髮,中間是空的。蒙恬的改良,是在筆桿前段鑽孔,以動物毛髮做出筆尖,嵌在孔中。

    從使用效能上說,動物毛髮也好、羽毛也好、甚至竹片、木棍也好,都是沾上有顏色的水(以墨水來簡稱吧)書寫,本身不具備儲備墨水的功能。這樣的功能,用手指也能做到。

    而蒙恬改良的毛筆,前段動物毛髮是密實、脫脂的,具備儲備墨水的功能。吸飽墨水,能連續書寫幾個字,這是之前的竹片、木棍、羽毛、中空毛筆都不具備的功能。這是質的變化。

    中華書法所展現出來的藝術性,毛筆的吸墨儲墨功能,是最根本的基礎。有吸墨儲墨功能才有書法藝術,沒有吸墨儲墨功能就寫不出中華說法的藝術性。

    毛筆是蒙恬發明的。蒙恬是毛筆的筆祖。這樣的論斷,沒毛病。

  • 5 # 洪良

    毛筆是中國獨有的傳統筆具。西晉時的《博物志》中講道:“蔡倫造紙,蒙恬制筆。”所以一般傳統觀念認為,毛筆是秦朝大將蒙恬發明的。但實際上,毛筆的發明要比這個早得多。

    從史前陶器上的幾何彩色紋樣和仰韶文化彩陶上,可以發現使用毛筆的痕跡。分析彩陶中的長線條痕跡,可以看出筆頭中含水量極豐,使線條雖長,卻飽滿滋潤,粗細自如。這些效果用一般竹木削成的筆是無法表現的,只有用蓄水多、柔軟而有彈性裹束起來的毛筆才能做到。

    仰韶文化彩陶

    從寫在商周時期的陶、石、銅器及甲骨上的朱書與墨書文字也可以看出,那時已經有了毛筆的普遍使用。

    毛筆不易儲存,能夠留傳至今的古筆鳳毛麟角。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是戰國時代的毛筆。1954年,湖南長沙左家公山戰國墓中出土了一支毛筆。考古學家稱之為“戰國筆”,又因長沙古屬楚國而得名“楚筆”。這支筆長21.1釐米,筆桿為圓形實竹,筆尖為兔豪。“楚筆”是把筆桿的一端分成幾片,將筆毛夾在中間,然後用絲線纏繞,再在外面塗上一層漆。

    長沙左家公山戰國墓出土的毛筆

    1975年,湖北睡虎地秦墓又出土了三支秦筆。“秦筆”在“楚筆”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秦筆”是把筆桿一端鏤成腔狀,把實心筆毫納入腔內,用與筆管等長的筆套,將毛筆置於筆套之中,再用膠粘牢。可見,秦筆的製作己採用了一套完整的工藝。

    西漢的毛筆較之楚筆與秦筆,在筆桿長度和直徑上都有一定的增加。從1972年在甘肅省的漢墓出土的毛筆看,筆的筆毫已不再侷限於兔毛,還開始選用鹿毛、羊毛和狼毛等原料混合制筆,可稱早期的“兼毫”。

    漢代狼毫筆

    三國時期,人們對毛筆提出了新的要求,當時的制筆著述《筆經》將制筆方法進行了詳細描述。

    隋唐盛世,毛筆的製作也進入鼎盛時期,出現了較大規模的全國制筆中心——宣州。

    宋代,制筆技藝不斷提高,這一時期出現了一種新樣式的毛筆——散卓筆。它的主要特點就是“無心”——沒有筆柱,用單一種類的毫毛製作的較軟的長鋒筆,筆頭中沒有較硬的筆柱,所以用的毫毛通常也是以優質羊毫為主。

    散卓筆

    明清時期,制筆工藝不但講求實用,同時也較注重包裝裝潢,是中國毛筆業的鼎盛時期。紫檀木、花梨木、象牙等貴重材料被較多地運用於筆管的製作,從質料到裝飾都有所創新。在毫料選擇上形成了以山羊毫所制的軟毫筆和以兔毛為毫料的硬毫筆兩大品類,奠定了毛筆製作的基本格局。全國又分為不同的筆派,其中以宣、湖兩大筆派著稱,宣筆以安徽宣州(今宣城)而得名,又名“徽筆”。湖筆則是今浙江湖州、嘉興一帶得名,湖筆的原料為當地特產的白山羊毛,其毛長色白,粗細勻稱,柔潤適中。

    清代青玉龍紋管琺琅鬥提筆

  • 6 # 尚武菌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毛筆是文房四寶之一,是古人離不開的書寫工具。在毛筆產生之前,人們是用刀把字刻在竹片木板等材料上的。相傳,秦始皇的大將蒙恬駐軍邊疆,經常要向皇帝奏報軍情。由於邊情瞬息萬變,文書往來,用刀刻字速度太慢,於是蒙恬隨手從士兵手中的武器上扯下紅綁在竹上,蘸著顏色用來寫字人們隊為蒙恬使用的就是毛筆的雛形,因此,蒙恬被後人尊為“筆祖”。 其實,早在蒙恬生活的時代之前,就已經出現毛筆了。

    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新石器彩陶上面,有許多線條流暢的花紋,從形態上看顯然是用毛筆畫上去的。商代的甲骨文上也有毛筆書寫的痕跡。殷墟出土的三塊牛胛骨板上,就有幾個用毛筆寫成的文字。在有的龜甲片上,還可以看到一些未刻的文字尚留有施朱塗墨的痕跡,由此可以推斷,人們用毛筆寫字的歷史至少已經有3500年了。中國古代的第一部詩集《詩經》收錄了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詩歌,其中有“貽我彤管”的句子有人認為“彤管”就是紅色筆桿的毛筆 。

    考古發現最早的毛筆製作於戰國時期,被稱為“戰國筆”。1954年,在湖南長沙出土的一座戰國楚墓中,發出土的毛筆 現了一支上好的毛筆,長約21釐米直徑04釐米,筆頭用優質的兔箭毛製成,與現在使用的毛筆非常相似。這支楚筆”就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毛筆。

    在秦統一六國以前,毛筆在楚國叫作“聿”,在吳國叫作“不聿”,在燕國叫作“弗”,只有秦國才把毛筆叫作"筆”。毛筆還有“管城子”、“毛錐子”、“中書君”、“毛穎君”等多個名稱。蒙恬雖然不是毛筆的發明者,但他對毛筆的製法作了改進。據記載,蒙恬把鹿毛用在筆頭的中間,把羊毛圍在外層,這樣製作出的筆頭剛柔相濟,方便書寫。蒙恬雖然被後人尊為“筆祖”,但是毛筆出現的時代要比他所處的年代早很多。

  • 7 # 沅汰

    古時候對筆稱呼不一。楚人呼為“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謂之“筆”。統一稱為“筆”,是從秦代開始的。

    晉張華《博物志》說,筆是秦將蒙恬所造。梁代周興嗣《千字文》也說“恬筆倫紙”。

    晉崔豹《古今注》表達的見解是:古之筆,不論以竹以木,但能染墨成字,即謂之筆。秦吞六國,滅前代之美,故蒙恬得稱於時。蒙恬造筆,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也。

    包山戰國楚墓出土的毛筆

    晉豹的意思看來,“筆”這種用物,早在先代恐怕是種類、形式多樣、稱呼不一。到秦滅六國,正如文字、度量衡一樣,也被秦統一了。

    最古的筆未必用毛,自秦代以後才逐漸都用毛。最普通常用的是兔毛,兔毛以中山所出最佳 。以後毛的種類越用越多。

    家豬鬃

    王羲之《筆經》雲:漢時諸郡獻兔毫,惟中山兔肥而毫長可用。先用人發杪數十莖,雜青羊毛並兔毳裁令齊平,以麻紙裹枝根令淨,次取上毫薄布柱上,令柱不見。世傳張芝、鍾繇用鼠須筆,筆鋒勁強有鋒芒,餘未之信,鼠須用未必能佳,甚難得。嶺外少兔,以雞毛作筆,亦妙。蜀中石鼠毛可為筆,其中曰(鼠夋)。人須作筆亦甚佳。

    關於筆毫的材質,到明代屠隆《考槃餘事》裡記錄得更多:青羊毛、雉尾、雞鴨毛、豐狐毛、鼠須、虎毛、麝毛、鹿毛、羊須、豬鬃、狸毛、胎髮……

    明代萬曆, 竹透雕

    還有筆管,除竹以外也不斷推陳出新。《考槃餘事》所錄:古有金管、銀管、斑管、玳瑁管、玻璃管、縷金管、綠沈漆管、棕竹管、紫檀管、花梨管、然皆不若白竹之薄標者,為管最便持用。

    筆與書家相關最密切。古時有設筆冢以葬敗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在冒險沙盒遊戲《西部狂徒》的淘金熱中一夜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