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743741737636

    舊唐書契苾何力傳 【原文】 契苾何力,其先鐵勒別部之酋長也。至貞觀六年,隨其母率眾千餘家詣沙州,奉表內附。太宗置其部落於甘、涼二州。何力至京,授左領軍將軍。七年,與涼州都督李大亮、將軍薛萬均同徵吐谷渾,軍次赤水川。萬均率騎先行,為賊所攻,兄弟皆中槍墮馬,徒步而鬥,兵士死者十六七。何力聞之,將數百騎馳往,突圍而前,縱橫奮擊,賊兵披靡,萬均兄弟由是獲免。時吐谷渾主在突淪川,何力復欲襲之,萬均懲其前敗,固言不可。何力曰:“賊非有城郭,逐水草以為生,若不襲其不虞,便恐鳥驚魚散,一失機會,安可傾其巢穴耶!”乃自選驍兵千餘騎,直入突淪川,襲破吐谷渾牙帳,斬首數千級,獲駝馬牛羊二十餘萬頭,渾主脫身以免,俘其妻子而還。有詔勞於大斗拔谷。萬均乃排毀何力,自稱已功。何力不勝憤怒,拔刀而起,欲殺萬均,諸將勸止之。太宗聞而責問其故,何力言萬均敗恧之事。太宗怒,將解其官回授,何力固讓曰:“以臣之故而解萬均,恐諸蕃聞之,以為陛下厚蕃輕漢,轉相誣告,馳競必多。或謂漢臣皆如此輩,固非安寧之術也。”太宗乃止。尋令北門宿衛,檢校屯營事,敕尚臨洮縣主。 太宗徵遼東,以何力為前軍總管。軍次白崖城,為賊所圍,被矛中腰,瘡重疾甚,太宗自為傅藥。及拔賊城,敕求傷之者高突勃,付何力自殺之。何力奏言:“犬馬猶為其主,況於人乎?彼為其主,況致命冒白刃而刺臣,是其義勇士也。本不相識,豈是冤仇?”遂舍之。 龍朔元年,又為遼樂道行軍大總管。九月,次於鴨綠水,其地即高麗之險阻,莫離支男生以精兵數萬守之,眾莫能濟。何力始至,會層冰大合,趣即渡兵,鼓譟而進,賊遂大潰。追奔數十里,斬首三萬級,餘眾盡降,男生僅以身免。會有詔班師,乃還。其年,九姓叛,以何力為鐵勒道安撫大使。乃簡精騎五百馳入九姓中,賊大驚,何力乃謂曰:“國家知汝被詿誤,遂有翻動,使我舍汝等過,皆可自新。罪在酋渠,得之則已。”諸姓大喜,共擒偽葉護及設、特勤等同惡二百餘人以歸,何力數其罪而誅之。 儀鳳二年卒,贈輔國大將軍、幷州都督,陪葬昭陵,諡曰“烈”。 (選自《舊唐書·列傳五十九·契苾何力傳》,有刪改) 【註釋】 1、奉表:上表。 唐 韓愈 《賀雨表》:“微臣幸蒙寵任,獲覩殊祥……謹奉表陳賀以聞。”郭沫若《孔雀膽》附錄《〈孔雀膽〉的故事》:“(段寶)聞明太祖定鼎江南,便派遣他的叔父段真,由會川奉表歸款。” 2、內附:歸附朝廷。漢王充《論衡·恢國》:“天荒之地,王功不加兵,今皆內附,貢獻牛馬。”《新五代史·南平世家·高保融》:“世宗徵淮,保融遣指揮使魏璘率兵三千,出夏口以為應。又遣客將劉扶奉箋南唐,勸其內附。”《清史稿·高宗紀四》:“(三十一年三月)己丑, 楊應琚以復猛籠等土司內附奏聞。” 3、懲:警戒;鑑戒。 4、不虞:意料不到。《國語·周語中》:“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里,以為甸服……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南朝梁沈約《劉領軍封侯詔》:“及釁起不虞,咫尺宮禁,內參嘉謨,外宣戎畧。”唐韓愈《瀧吏》詩:“不虞卒見困,汗出愧且駭。”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不虞母家遘回祿,無屋可居,乃先期返。” 5、排毀:排斥詆譭;抨擊。晉王嘉《拾遺記·晉時事》:“及翔風年三十,妙年者爭嫉之,或者雲‘胡女不可為群’,競相排毀。”《隋書·藝術傳·萬寶常》:“於是損益樂器不可勝紀,其聲雅淡,不為時人所好,太常善聲者多排毀之。”《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九年》:“上遣使勞諸將於大斗拔谷,薛萬均排毀契苾何力,自稱己功。”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五》:“魏劉蘭排毀董仲舒。忽有人葛巾野服,直入蘭讀書處,謂曰:‘君自是學士,何為苦相排毀。’”《續資治通鑑·宋太宗端拱元年》:“翟馬周既訟罷李昉,與旦益相得,每排毀時政,上書自薦。” 6、恧(nǜ):慚愧。 7、固讓:堅決推辭;再三辭讓。《後漢書·陰興傳》:“又諸舅比例,應蒙恩澤,興皆固讓,安乎里巷。”南朝陳徐陵《勸進元帝表》:“伏願陛下因百姓之心振萬邦之命,豈可逡巡固讓。” 8、誣告:無中生有地控告別人有犯罪行為。《漢書·宣帝紀》:“自今以來,諸年八十以上,非誣告、殺傷人,佗皆勿坐。”顏師古注:“誣告人及殺傷人皆如舊法,其餘則不論。”《舊唐書·于志寧傳》:“時洛陽人李弘恭坐誣告太尉長孫無忌,詔令不待時而斬決。”明海瑞《被論自陳不職疏》:“禁誣告而刁訟未息,禁浮靡而侈僭如初。”蕭乾《林炎發入獄記》:“保長又誣告炎發劫盜。” 9、馳競:奔競;追逐名利。晉葛洪《抱朴子·交際》:“又欲勉之以學問,諫之以馳競,止其摴蒲,節其沉湎,此又常人所不能悅也。”南朝梁蕭統《〈陶淵明集〉序》:“嘗謂有能觀淵明之文者,馳競之情遣,鄙吝之意袪,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下:“(李郢)居於杭州,疎於馳競,終於員外郎。” 10、安寧:安定,太平。這裡是使動用法。《詩·小雅·常棣》:“喪亂既平,既安且寧。”《莊子·天下》:“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漢枚乘《七發》:“今時天下安寧,四宇和平。”唐韓愈《舉韓泰自代狀》:“官吏懲懼,不敢為非,百姓安寧,並得其所。”明黃元吉《流星馬》第四折:“文官每按四時調和鼎鼐,武將每定八方威鎮華夷,則願的千千年社稷安寧。”阮章競《送別》詩:“不把狗們殺乾淨,千年萬代都不安寧。” 11、宿衛:在宮禁中值宿,擔任警衛。 12、尚臨洮縣主:娶臨洮縣主為妻。縣主,皇族女子的封號。尚:仰攀婚姻;娶或嫁(地位、名聲高的人)。 13、致命:猶捐軀。《易·困》:“君子以致命遂志。”唐元稹《誨侄等書》:“效職無避禍之心,臨事有致命之志。”《明史·鄧子龍傳》:“鄧子龍始事姚安,名與綎埒,垂老致命,廟祀海隅。” 14、趣即:馬上;即刻。趣:通“促”。 15、鼓譟:亦作“鼓譟”。古代指出戰時擂鼓吶喊。《墨子·備蛾傅》:“夜半,而城上四面鼓譟,敵人必或,破軍殺將。”《吳子·應變》:“若高山深谷,卒然相遇,必先鼓譟而乘之。”《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城中亦鼓譟而出,中外合執,震呼動地,莽兵大潰。”宋蘇軾《觀杭州鈐轄歐育刀劍戰袍》詩:“兩軍鼓譟屋瓦墜,紅塵白羽紛相戛。” 16、詿誤:貽誤;連累。《戰國策·韓策一》:“夫不顧社稷之長利,而聽須臾之說,詿誤人主者,無過於此者矣。”《漢書·息夫躬傳》:“昔秦繆公不從百里奚、蹇叔之言,以敗其師,悔過自責,疾詿誤之臣,思黃髮之言,名垂育後世。”宋梅堯臣《次韻和司馬學士慮囚》:“常憂有詿誤,非罪罹暴迫。”清魏源《再書〈宋名臣言行錄〉後》:“然且欺後世無復讀書人,動輒贗某書,臆某事,鼓譟後生,詿誤來學。”詿(guà):欺騙。 17、翻動:猶翻案;翻供。《新唐書·韋嗣立傳》:“道路藉藉,鹹知其非,而鍛練已成,不可翻動。”《官場現形記》第二三回:“及至問過原告、見證、姦夫,都是照實直陳,沒有翻動。”引申為反叛。唐柳宗元《為裴中丞奏邕管黃家賊事宜狀》:“譚叔向等與黃家賊五千餘人,謀為翻動,雖已誅斬,猶未清寧。”《舊唐書·房玄齡傳》:“及劉黑闥翻動,叔父望風而破。” 18、酋渠:部落的首領。《舊唐書·劉沔傳》:“大和末,河西党項羌叛,沔以天德之師屢誅其酋渠。” 19、葉護:西北少數民族部落首領官號。 20、同惡:共同作惡。亦指共同作惡者。《左傳·昭公十三年》:“對曰:‘無與同好,誰與同惡?’”陸德明釋文:“好、惡,並如字。”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馬季長佞媚獲誚,蔡伯喈同惡受誅。”元劉壎《隱居通議·雜錄》:“其同惡在某處,姓名、狀貌,悉以西鄰指之。”郭希仁《從戎紀略》:“(韓映堃)遂與同惡張秉祥等,乘機鼓煽各刀匪,並代為部勒。”參見“同惡相求”。 21、數其罪:列數他們的罪狀。 22、 【參考譯文】 契苾何力,他的祖先是鐵勒部族一個分支部落的酋長。到了太宗貞觀六年,契苾何力隨母親,率領他的部落1000多戶人家遷移到了沙洲,給朝廷獻上奏章,歸順了唐朝中央政權。太宗安排他的部落定居在甘州和涼州。契苾何力本人至京城長安,被朝廷授予左領軍將軍一職。貞觀七年,契苾何力與涼州都督李大亮、將軍薛萬均一同征討吐谷渾,唐軍駐紮在赤水川。薛萬均率領騎兵先行,被吐谷渾軍隊所攻擊,他們兄弟都中槍落馬,徒步與敵人戰鬥,手下士兵十之六七都戰死了。契苾何力聽到了這個訊息,率領幾百騎兵飛奔前去相救,他們突破敵人的重圍,殺上前去,左衝右突,奮力殺敵,敵兵被殺退了,薛萬均兄弟因此獲救不死。當時吐谷渾的首領駐紮在突淪川,契苾何力又想襲擊他們,而薛萬均因先前失敗變得膽小謹慎,堅持說不能襲擊。契苾何力說:“敵人沒有固定的城郭,而是追逐有水有草的地方聚居,如果不趁他們沒有預料準備之機襲擊他們,只怕他們像鳥兒驚飛魚兒逃散一樣,一旦失去了這個好機會,怎麼能夠徹底傾覆他們的巢穴呢?”於是他就自己挑選了驍勇善戰的 1000 多名騎兵,直接殺入突淪川,襲擊並攻破了吐谷渾首領的中軍大帳,殺死幾千多敵人,繳獲駱駝、馬匹、羊20多萬頭,僅吐谷渾首領脫身逃跑免於被俘,契苾何力俘獲吐谷渾首領的妻兒後回來。皇帝下詔書在大斗拔谷犒勞大軍。薛萬均就排擠詆譭契苾何力,稱打敗吐谷渾是自己的功勞。契苾何力忍不住憤怒,拔刀而起,要殺薛萬均,眾將領勸阻制止了他。太宗聽說這件事後就責問他是什麼緣故,契苾何力就說出了薛萬均令人慚愧的失敗之事。太宗非常生氣,打算解除薛萬均的官職再回過頭來授予契苾何力。契苾何力堅決推辭說:“因為我的緣故而解除薛萬均的官職,恐怕邊地各少數民族知道這件事後,會認為陛下您看重少數民族而輕視漢人官員,輾轉誣陷相告,拼命爭鬥就一定很多。(因為您嚴懲了薛萬均)他們也許會認為漢族大臣都像薛萬均這類人一樣,這當然不是使少數民族安寧的策略。”太宗就不再強行撤換。不久讓契苾何力擔任皇宮北門(玄武門)夜間警衛以及檢校屯營事,太宗還下令讓他娶臨洮縣主為妻。 太宗率大軍征討遼東的時候,讓契苾何力擔任前軍總管。契苾何力率軍駐紮在白崖城,被敵軍圍困,契苾何力的腰被敵人用長矛刺中,受傷厲害,病情嚴重,太宗親自為他敷藥。等到攻下敵人的城池後,太宗下令搜捕到了刺傷契苾何力的高突勃,交給契苾何力,讓他親自殺掉他。契苾何力上奏說:“犬馬都還為它們的主人效力。何況是人呢?他也是為他的主子(才刺殺我的),何況他捨棄生命冒著鋒利的刀槍來刺殺我,這說明他是個很講道義的勇士。再說,我和他本來就互相不認識。怎麼會有冤仇呢?”太宗就釋放了高突勃。 唐高宗龍朔元年,契苾何力又擔任遼樂道行軍大總管。這年九月,唐朝大軍駐紮在鴨綠江邊,那地方就是高麗的險阻之地,莫離支男生率領幾萬精兵守在那裡,眾將沒有人能率軍渡過此江。契苾何力剛剛到達,正巧碰上江面冰層凍結在一塊兒,就立即督促士兵渡江,士兵們擊鼓吶喊著前進,於是敵人被打得大敗。唐軍奔跑幾十裡追擊敵人,殺死30000 多人,剩下的敵軍全部投降了,只有莫離支男生一個人逃脫。恰好這時皇帝下詔書班師回朝,於是契苾何力率軍回朝。就在那年,九姓叛亂,朝廷讓契苾何力擔任鐵勒道安撫大使。於是契苾何力挑選 500 名精銳騎兵馳入九姓中,叛賊大驚,契苾何力就對他們說:“國家知道你們是被欺騙的,於是有反覆變動,朝廷派我來赦免你們的罪過,讓你們都可以改過自新。罪責在反叛的首領身上,抓住他們就可以了。”幾個種姓的人非常高興,一起擒獲了偽葉護及設、特勤等共同作惡叛亂的200 多人回來,契苾何力列數他們的罪狀並把他們全部殺掉了。 唐高宗儀鳳二年契苾何力去世,朝廷追贈他為輔國大將軍、幷州都督,讓他陪葬在太宗的昭陵,諡號為“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連繫動詞屬於實意動詞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