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毗盧帽,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到底是個啥東西。但是如果一說是唐僧戴的那種帽子,大多數人都能自然而然的想到那個如同蓮花一般、一片片組成的華美帽子。託《西遊記》的福,毗盧帽如此地深入人心。但是至於毗盧帽的由來,特別是它竟然源自頭盔,只怕就沒有多少人知道了。
▲頭戴毗盧帽的唐僧
要說清毗盧帽的來龍去脈,就不得不說說佛教的傳播,以及在它背後錯綜複雜的中亞文化交流。佛教在南亞產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佛教包括哲學、藝術在內的諸多方面,都不同成程度的受到許多文明的影響。國內現在主流的佛教派系大乘佛教,是在佛教產生之後,北上透過中亞,經過現在的新疆傳入了中國。
中亞在古代可謂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巨大熔爐,它不僅吸收著來自印度、波斯、北亞遊牧民族以及中原地區的文化,並且隨著亞歷山大的東征,來自遙遠西方的希臘文明也混在這裡。這些不同文化在中亞這個巨大的熔爐中不斷交融,最後以一個奇特的模式並存並向外輸出給了周圍的其他文明。毗盧帽與佛教之間的聯絡也正是在中亞這個巨大熔爐的影響下所產生的。
▲敦煌壁畫中出現的頭戴類似毗盧帽頭盔的天王
毗盧帽最早的起源應該是源自一種薩珊波斯的CROWN。這種冠帽作為薩珊波斯皇室的象徵,最引人注目之處莫過於冠毛上巨大的圓球。在薩珊波斯,這個圓球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戴在頭上,它是隻有薩珊的皇室才能佩戴的象徵。不過對於中亞乃至敦煌的畫師們來說,遠在波斯的規矩顯然和他們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這種波斯皇室的冠冕有著極強視覺衝擊力,極大的展現出了一種強烈的藝術可塑性。並且許多波斯君主佩戴這種冠帽上陣殺敵題材的金屬製品在波斯地區絕非少數。佛教對其他地域文化和宗教的吸收性,使的這種帶圓球的冠冕出現在中唐時期的壁畫中就也不奇怪了。
▲刻著薩珊波斯君主頭像的金幣
▲敦煌壁畫中的天王,其所戴冠帽與薩珊波斯CROWN相似度極高
這種CROWN作為波斯皇室的象徵一直到巴列維時代都能夠看得到它們的身影。中亞的人們也被金幣上所刻畫的波斯君主所戴的冠冕所吸引,並且由於其在軍事元素中頻繁出現,導致其成為了中亞的一種頭盔形式。
在中唐時期,由於唐王朝的衰落,中原地區對於敦煌的影響力也受到了很大的削弱。這就導致在中唐尤其是吐蕃佔領時期,大量天王力士的造型並不是傳統的中原武將的造型。相反,大量穿著上明顯有著中亞和吐蕃風格的天王力士造型,開始不斷的在敦煌壁畫中出現。
▲有著明顯西域風格鎧甲的天王造型
上面這幅壁畫上的天王的鎧甲與其他壁畫中的天王相比,更加接近實戰中的鎧甲,因此不排除這張天王圖是參照一個真正的來自西域或者吐蕃的武士所繪製。作為亮點的是,除了他所穿著的實戰性鎧甲之外,他就頭戴毗盧帽式樣的頭盔。當然,這種冠帽作為頭盔來說,其實並不合適,它的防禦面積與其他的頭盔相比要小。另外,這種頭盔過於花哨,成本自然比較高,並不適合大規模生產,因此很有可能只是個別武士處於喜好訂做的產物。
中唐時期,薩珊波斯早已毀滅在了阿拉伯人的鐵蹄之下,大量的波斯工匠向東外流,為中亞、印度、中國都帶來了大量波斯的工藝,尤其是波斯人的金屬加工技術對中亞與中國都影響極大。同時,由於薩珊波斯的毀滅,工匠們已經不大可能參照著波斯金幣上的波斯君主的頭像來製造那華麗的冠冕。這就使得這些武將的頭盔與薩珊波斯的皇室冠冕有著極大的差別。原本波斯CROWN那極為顯眼的大球,在這個頭盔上被極大的瘦身。並且這種瘦身一直在持續,在很多壁畫中,畫師很明顯的將這個圓球理解為類似漢人的髮髻一類進行繪製,或者乾脆畫成了一個類似塔裝的樣子。
同時,這個武士所配戴的頭盔顯然已經和佛教有了極深的關係,在上面的片狀圖案上有明顯的佛教影象。這說明此時至少在敦煌地區,這種頭盔已經被人認為與佛教有著緊密的聯絡。而這種冠帽在這一時期也已經對中原地區開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很多中原漢人長相的天王力士的畫像所佩戴的冠帽頭盔出現了這種樣式。正所謂藝術源自生活,不難想象的是,在中唐時期,很多唐朝武士們已經開始跟風地戴起這種時髦的頭盔,以彰顯自己的力量。
在這幅壁畫造型中,毗沙門天的造型明顯已經不是西域或者吐蕃武士,他所穿的鎧甲基本就是唐代常見的實戰鎧甲。換句話說,這種天王力士的造型,實際上證明了至少在敦煌地區,這種冠帽已經不再僅僅只是西域武士的專屬亦或壁畫中的一個形象。在中唐很多的漢族武士已經開始接受這種冠帽。可以明顯看出,當時的人們已經在腦海中默認了這種冠帽與佛教之間強烈的關聯性,那麼將它從天王力士戴到其他佛像乃至僧侶的頭上也就只剩下一個佛教理論的支撐而已。
▲菩薩像,這兩尊菩薩佩戴的冠帽上仍然有類似波斯CROWN的圓球
比如碧巖九十九則曰:“肅宗皇帝問忠國師:如何是十身調御?國師雲:檀越踏毗盧頂上行。帝雲:寡人不會。國師雲:莫認自己清淨法身。”大慧普說二曰:“高步毗盧頂,不稟釋迦文。”普燈錄十八曰:“坐斷毗盧頂,須是沒量大人。”今僧人於七月中元結盂蘭盆會,首座僧裝為毗盧佛,誦經施食,戴毗盧帽。因帽有毗盧佛小像,故名。
▲藏傳佛教中的毗盧帽
將毗盧這一概念與這種起源於波斯的冠帽結合之後的產物——毗盧帽便因此有了在宗教中的概念,不過由於其作為密宗的產物,在密宗衰落之後,毗盧帽在中原地區便不太常見。在西藏地區,佩戴這種毗盧帽的佛像就比較普遍了。不過這種帽子真正能夠深入人心還是有賴於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中唐僧手持鋅仗、頭戴毗盧帽的形象,託這一形象所賜,毗盧帽的形象不僅在中國深入人心,更是在日本、南韓、越南等同樣流行《西遊記》的國家中流傳開來。
一說毗盧帽,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到底是個啥東西。但是如果一說是唐僧戴的那種帽子,大多數人都能自然而然的想到那個如同蓮花一般、一片片組成的華美帽子。託《西遊記》的福,毗盧帽如此地深入人心。但是至於毗盧帽的由來,特別是它竟然源自頭盔,只怕就沒有多少人知道了。
▲頭戴毗盧帽的唐僧
要說清毗盧帽的來龍去脈,就不得不說說佛教的傳播,以及在它背後錯綜複雜的中亞文化交流。佛教在南亞產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佛教包括哲學、藝術在內的諸多方面,都不同成程度的受到許多文明的影響。國內現在主流的佛教派系大乘佛教,是在佛教產生之後,北上透過中亞,經過現在的新疆傳入了中國。
中亞在古代可謂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巨大熔爐,它不僅吸收著來自印度、波斯、北亞遊牧民族以及中原地區的文化,並且隨著亞歷山大的東征,來自遙遠西方的希臘文明也混在這裡。這些不同文化在中亞這個巨大的熔爐中不斷交融,最後以一個奇特的模式並存並向外輸出給了周圍的其他文明。毗盧帽與佛教之間的聯絡也正是在中亞這個巨大熔爐的影響下所產生的。
▲敦煌壁畫中出現的頭戴類似毗盧帽頭盔的天王
毗盧帽最早的起源應該是源自一種薩珊波斯的CROWN。這種冠帽作為薩珊波斯皇室的象徵,最引人注目之處莫過於冠毛上巨大的圓球。在薩珊波斯,這個圓球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戴在頭上,它是隻有薩珊的皇室才能佩戴的象徵。不過對於中亞乃至敦煌的畫師們來說,遠在波斯的規矩顯然和他們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這種波斯皇室的冠冕有著極強視覺衝擊力,極大的展現出了一種強烈的藝術可塑性。並且許多波斯君主佩戴這種冠帽上陣殺敵題材的金屬製品在波斯地區絕非少數。佛教對其他地域文化和宗教的吸收性,使的這種帶圓球的冠冕出現在中唐時期的壁畫中就也不奇怪了。
▲刻著薩珊波斯君主頭像的金幣
▲敦煌壁畫中的天王,其所戴冠帽與薩珊波斯CROWN相似度極高
這種CROWN作為波斯皇室的象徵一直到巴列維時代都能夠看得到它們的身影。中亞的人們也被金幣上所刻畫的波斯君主所戴的冠冕所吸引,並且由於其在軍事元素中頻繁出現,導致其成為了中亞的一種頭盔形式。
在中唐時期,由於唐王朝的衰落,中原地區對於敦煌的影響力也受到了很大的削弱。這就導致在中唐尤其是吐蕃佔領時期,大量天王力士的造型並不是傳統的中原武將的造型。相反,大量穿著上明顯有著中亞和吐蕃風格的天王力士造型,開始不斷的在敦煌壁畫中出現。
▲有著明顯西域風格鎧甲的天王造型
上面這幅壁畫上的天王的鎧甲與其他壁畫中的天王相比,更加接近實戰中的鎧甲,因此不排除這張天王圖是參照一個真正的來自西域或者吐蕃的武士所繪製。作為亮點的是,除了他所穿著的實戰性鎧甲之外,他就頭戴毗盧帽式樣的頭盔。當然,這種冠帽作為頭盔來說,其實並不合適,它的防禦面積與其他的頭盔相比要小。另外,這種頭盔過於花哨,成本自然比較高,並不適合大規模生產,因此很有可能只是個別武士處於喜好訂做的產物。
中唐時期,薩珊波斯早已毀滅在了阿拉伯人的鐵蹄之下,大量的波斯工匠向東外流,為中亞、印度、中國都帶來了大量波斯的工藝,尤其是波斯人的金屬加工技術對中亞與中國都影響極大。同時,由於薩珊波斯的毀滅,工匠們已經不大可能參照著波斯金幣上的波斯君主的頭像來製造那華麗的冠冕。這就使得這些武將的頭盔與薩珊波斯的皇室冠冕有著極大的差別。原本波斯CROWN那極為顯眼的大球,在這個頭盔上被極大的瘦身。並且這種瘦身一直在持續,在很多壁畫中,畫師很明顯的將這個圓球理解為類似漢人的髮髻一類進行繪製,或者乾脆畫成了一個類似塔裝的樣子。
同時,這個武士所配戴的頭盔顯然已經和佛教有了極深的關係,在上面的片狀圖案上有明顯的佛教影象。這說明此時至少在敦煌地區,這種頭盔已經被人認為與佛教有著緊密的聯絡。而這種冠帽在這一時期也已經對中原地區開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很多中原漢人長相的天王力士的畫像所佩戴的冠帽頭盔出現了這種樣式。正所謂藝術源自生活,不難想象的是,在中唐時期,很多唐朝武士們已經開始跟風地戴起這種時髦的頭盔,以彰顯自己的力量。
在這幅壁畫造型中,毗沙門天的造型明顯已經不是西域或者吐蕃武士,他所穿的鎧甲基本就是唐代常見的實戰鎧甲。換句話說,這種天王力士的造型,實際上證明了至少在敦煌地區,這種冠帽已經不再僅僅只是西域武士的專屬亦或壁畫中的一個形象。在中唐很多的漢族武士已經開始接受這種冠帽。可以明顯看出,當時的人們已經在腦海中默認了這種冠帽與佛教之間強烈的關聯性,那麼將它從天王力士戴到其他佛像乃至僧侶的頭上也就只剩下一個佛教理論的支撐而已。
▲菩薩像,這兩尊菩薩佩戴的冠帽上仍然有類似波斯CROWN的圓球
比如碧巖九十九則曰:“肅宗皇帝問忠國師:如何是十身調御?國師雲:檀越踏毗盧頂上行。帝雲:寡人不會。國師雲:莫認自己清淨法身。”大慧普說二曰:“高步毗盧頂,不稟釋迦文。”普燈錄十八曰:“坐斷毗盧頂,須是沒量大人。”今僧人於七月中元結盂蘭盆會,首座僧裝為毗盧佛,誦經施食,戴毗盧帽。因帽有毗盧佛小像,故名。
▲藏傳佛教中的毗盧帽
將毗盧這一概念與這種起源於波斯的冠帽結合之後的產物——毗盧帽便因此有了在宗教中的概念,不過由於其作為密宗的產物,在密宗衰落之後,毗盧帽在中原地區便不太常見。在西藏地區,佩戴這種毗盧帽的佛像就比較普遍了。不過這種帽子真正能夠深入人心還是有賴於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中唐僧手持鋅仗、頭戴毗盧帽的形象,託這一形象所賜,毗盧帽的形象不僅在中國深入人心,更是在日本、南韓、越南等同樣流行《西遊記》的國家中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