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2510796211
-
2 # 使用者8710822757500
1、秋天又邁著沉穩的腳步款款地向我們走來,悄無聲息地走開。
2、秋便以翩躚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
3、秋天是美麗的,在曼妙的韻律中舞著她的裙襬。
4、花兒在風中笑彎了腰.。
5、夜空中的小星星眨著眼睛,似乎對你微笑.
6、草原上的羊群像聚擁的婦女一樣,用針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7、小弟弟的臉胖乎乎、紅撲撲的,看上去真像一個可愛的大蘋果,我真想去咬上一口。
8、波浪一邊歌唱,一邊衝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
9、錄音機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聲,不唱了。
10、浪花像一個調皮的孩子跑進了洞穴,又跑了出去
11、老師叉著腰批評,活像個圓規。
12、生病的她瘦得只有紙張的重量,一陣風就可以將她吹走。
13、敵人雖然如狼似虎,但我們卻可以打敗他們。
14、我睜開眼睛,驚覺太陽爬上了半空。
15、鴿子有一身雪一般的白毛,讓人感到非常舒服。
擬人句: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把人當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的修辭方式,叫做擬物.把人當作物來寫。例如:①革命黨也一派新氣……說是"鹹與維新"了,我們是不打落水狗的,聽憑他們上來吧。於是它們爬上來了,伏到民國二年下半年,二次革命的時候,就跳出來幫著袁世凱咬死了許多革命黨人,中國又一天一天沉入黑暗裡,一直到現在,遺老不必說,連遺少也還是這麼多。(魯迅《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②我在少年時代,看見了蜂子或蠅子停在一個地方,給什麼來一嚇,即刻飛去了,但是飛了一個小圈子,便又回來停在原地點,便以為這實在可笑,也可憐。可不料現在我自己飛回來了,不過繞了一點小圈子。又不料你也飛回來了,你不能飛得遠一些嗎?(魯迅《在酒樓上》)③咱老實,才有惡霸,咱們敢動刀,惡霸就得夾著尾巴跑。(老舍《龍鬚溝》)④五嬸、張木匠、小飛蛾三個人都要動身了,小飛蛾說:"艾艾!你不去看看你姥姥!"艾艾說:"我不去!初三不是才去過了嗎?"張木匠說:"不去就不去吧!好好給我看家!不要到外邊飛去!"(趙樹理《登記》)⑤晚上,牛元峰待援無望,趁黑夜率領殘部突圍向西逃跑,我七十五師的戰士,隨即跟蹤追擊。戰們說:"一定要把這條"牛"追回來。"(徐海東《奠墓禮》)⑥吳天寶好比一叢大路徑上的馬蘭草,自打發芽那天起,從來沒人憐愛他,澆他一滴水,他卻有股野生的力量,任憑腳踩,車軲轤軋,一直潑辣辣地長著。有一天,他得到Sunny,得到雨水,開了花了,用整個生命開朵花,蓬蓬勃勃地朝向著生活。(楊朔《三千里江山》)⑦幸虧有一位老先生願意把自己降格為“貨”,讓老王運送。(楊絳《老王》)當作物來描寫,賦予他們物的表現和狀態。把甲物當作乙物來寫。例如:①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打倒貪官汙吏,打倒土豪劣紳,這幾個政治口號,真是不翼而飛,飛到無數鄉村的青年壯年老頭子小孩子婦女們的面前,一直鑽進他們的腦子裡去,又從他們的腦子裡流到他們的嘴上。(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②這些閃電的影子,在大海里蜿蜒遊動,一晃就消失了。(高爾基《海燕》)③有時候起了風,把他打得出不來氣……(老舍《駱駝祥子》)④不管怎樣,且把這矛盾重重的詩篇埋在壩下,它也許不合你秋天的季節,但到明春準會生根發芽……(郭小川《團泊窪的秋天》)⑤範大昌領先,繞過假山草坪,奔向兩幢平行建築的新樓,樓房在夜裡呈現出銀灰色,靜靜地蜷伏在霧氣沼沼的地平線上。(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上面例①中把"政治口號"比擬成會飛、能鑽,可以流動的東西;例②中把"閃電的影子"比擬成蜿蜒遊動的一條條火蛇;例③中把"狂風"比擬成可以打人的東西;例④中把"詩篇"比擬成能夠生根發芽的植物;例⑤中把"樓房"比擬成能蜷伏的動物。把抽象概念當作物來寫。例如:①還有一問,是"公理",幾塊錢一斤?(《魯迅全集》第三卷)②他無法統計失敗了多少次。他毫不氣餒。他總結失敗的教訓,把失敗接起來,焊上去,作為登山用的尼龍繩子和金屬梯子。吃一塹,長一智。失敗一次,前進一步。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由失敗堆壘而成。(徐遲《哥德巴赫猜想》)③現在全縣蓮塘的生產大發展,蓮農們精心培植,把綿綿情意栽種在每一口蓮塘裡。(何為《山城蓮礦》)④熄燈時,夜已深了,好一陣子我還聽見他在床上輾轉反側。鐵人啊,你在想什麼呢?工人們說:砸碎了鐵人的骨頭,也找不出"我"字的渣渣來!(魏鋼焰《憶鐵人》)上面例①中,把"公理"這種抽象概念比擬成能賣幾塊錢一斤的東西;例②中,把"失敗"比擬為"尼龍繩子"可以接起來,比擬為"金屬梯子"可以焊上去,比擬為可以"堆壘"的東西;例③中,把"情意"比擬為可以"栽種"的植物;例④中,借"我"字代個人主義,又把"我"(個人主義),比擬成某種可以砸得碎的東西。比擬同比喻的區別是:比擬是摹擬,構成的客觀基礎是仿照性,是把擬體的特性"強加"給本體,重在"擬";本體和擬體彼此交融,渾然一體,本體必須出現,擬體一般不出現;比喻是打比方,構成的客觀基礎是相似性,是以喻體喻本體,重在"喻",本體和喻體一從一主,取比以明,本體可出現,也可不出現,但喻體必須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