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煦晗養基
-
2 # 宋老闆談基
做基金投資,很多投資者會偏好規模大的基金,認為基金規模大肯定是因為大家都看好這個基金,這麼多人認同,這個基金一定也不會差。
還有一種說法是:基金規模是業績的敵人,應該選擇小規模基金。
其實不同種類的基金,需要分別來看。
被動指數型基金
規模越大越好
由於被動管理的指數基金僅擬合指數,並不進行主動操作,所以基金經理首先要考慮的是申購贖回對淨值的衝擊。毫無疑問,規模越大對淨值的衝擊越小。比如,同為1000萬的贖回,如果基金規模只有1億的話,這1000萬的贖回將佔基金淨資產的10%,被動賣股票的話衝擊是相當大的。
而基金的規模有100億的話,佔比就只有0.1%,基本沒什麼衝擊。像ETF的話,還有流動性的問題,規模越大流動性相應也會越好。
另外基金運作過程中,有一些比較固定的費用是需要基金資產承擔的,比如指數使用費、資訊披露費、審計費、律師費等,這些費用對大規模基金來說,不利影響就會稀釋得比較徹底,規模過小的話分攤到單位份額上的成本就越高。
需要特別說明:增強指數基金不適用這一規則。
增強型指數基金使用量化模型對指數進行增強操作,本質上是屬於主動管理型基金。基金規模過大的話,可能會導致某些增強因子的鈍化甚至失效,增強型指數基金要按主動管理型基金來對待。
主動管理型基金
規模適中為好
主動管理型基金規模小,和被動指數型基金存在同樣的問題,就不過多贅述。而規模過大,結果卻大不相同。主要影響因素如下:
1.調研能力
最重要的是看基金經理的能力圈有多大,基金公司一般都遵循這個原則:基金經理管理的規模要和他的能力圈相匹配。
隨著規模的增長,為保證分散性和流動性,基金經理要將更多的產品納入投資視野,使得其難以集中精力聚焦於可以覆蓋的少數股票。比如一個20億的基金可能配置50只股票就夠了,100億的規模的話可能就需要配置100只甚至更多的股票。而A股市場優質的股票還是比較稀缺的,並且基金經理能跟蹤的股票的數量也是有限的。
2.操作的靈活性
主動管理的基金需要基金經理進行主動配置,規模越大的話,調倉進出的時間和成本都會提升,這對於基金經理的配置是個不小的挑戰。
不是每個基金經理都能像彼得林奇一樣,可以操控幾百億的基金。本來操縱50億來去自如,硬要掌管200億的巨無霸,挑戰可想而知。
3.投資風格
如果基金經理是交易型的風格,換手率較高的話,基金規模增加一旦擴大,部分成長性強但規模小且流動性差的個股已難以對基金業績抬升起到顯著的經濟效益,由此基金經理不得不轉向大盤藍籌風格,收益可能漲幅就會比較平穩。
如果基金經理是擇股型風格,以長期持有為主,換手率較低的話,規模對業績基本就沒多大的影響。
4.打新收益
打新股數量是有限制的,也是有持股市值門檻的。想要獲取這部分收益,基金得有一定的市值,這就要求基金規模不能太迷你,否則很多時候連網下打新股的資格都沒有,獲配數量也不夠;另一方面打到手的新股是有上限的,為了保證收益不被過分稀釋,就要求基金規模也不能太大,比如說某年所有新股都頂格滿申,收益是200萬,那麼對於2億規模的基金來說,這增加了收益1%,對於20億規模基金來說,就只有0.1%,差距甚大。
一般來講,主動管理型基金規模在2-20億為佳,對少數優秀的擇股型基金經理可以放寬一些。
債券基金
規模大小均可
債券基金的話,規模對業績的影響不大。因為債券基金的盈利模式不同於偏股型基金。
債券基金的收益來源很大部分都是持有債券到期後還本付息,基金經理也會進行一些加槓桿等操作。總體上看,債券基金經理管理的容量比偏股型基金要大得多,規模對業績的影響不大。有很多規模超百億的債券基金長期依然取得優異的業績。
另外,由於中國債券交易主要發生在銀行間市場,需要參與者以詢價的方式與交易對手逐筆達成交易。規模大的基金公司在債券交易市場上有更強的影響力,資源要相對豐富一些。從這個角度來看,債券基金甚至還具有一定的“規模效應”。
但這並不意味著債券基金的規模可以無限擴大。可轉債是債券基金配置的一個重要的券種,而目前可轉債市場不論是容量還是流動性都是比較有限的。如果一個債券基金的過往業績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可轉債取得的,那規模對基金的業績可能就會有較大的影響。
貨幣基金
規模越大越好
作為最靈活的基金品種,受到較大的贖回壓力影響,流動性是考慮的首要因素,必須要留一部分現金備用。而規模越大的基金,相對保留的現金比例就越低,拿去投資的資金比例就越高。
比如規模10億元的貨幣基金可能要留1億元現金,就是10%;而規模100億元的貨幣基金則只要留3億元現金就夠了,就是3%。後者的資金利用效率顯然就要比前者更高。
也正是由於應對投資者贖回的流動性壓力較小,所以規模100億元的貨幣基金比規模10億元的貨幣基金更敢於買那些期限較長、收益較高的債券,導致規模越大的貨幣基金,收益往往也會相對越高。
當然,如果規模超大,比如像餘額寶那樣成為了一個龐然大物,原本的規模效應遞增又會變成規模效應遞減,反而收益率會下滑,貨幣基金一般100-500億為佳。
不同種類的基金
共同之處
儘管不同的基金規模對業績的影響不盡相同,但基金規模過小對業績有危害,這一點所有的基金都是一樣的。
基金的規模長期小於5000萬元或連續20個工作日,基金持有人不足200人,是有清盤風險的。
基金清盤,也不是說投資者血本無歸,而是會按照基金某一天的淨值進行贖回,把資金還給投資者。如果當時賬戶中狀態是‘浮虧’,那最終就變成了‘實虧’。
-
3 # 老魚說投資
資金少就去買小股票,資金多了就不能再這麼幹了,一買就漲,最後全是自己的錢,所以最後還是會轉戰到大股票的。
所以小股票的基金一般都不好買
長得好了,買的人一多,為了自己的安全著想,也會不斷的主動買入中大型的股票,最後也就變了味。
-
4 # 價值分享觀察
就跟任何事情都有正反面一樣,大小規模的基金也各有利弊。
對於小的基金來說,比較容易控制倉位。俗話說的好,船小好掉頭。特別是在熊市,小規模的基金更容易調整持倉比例或者調倉,這樣在回撤階段相對來說要小,也更容易。另外,小規模的基金經理相對來說,也會更容易打理和方便靈活操作。一些之前收益較好的小盤基金,通常每年的收益排名都會比較靠前。而當基民們都開始關注並買入該基金後,他的表現可能就大不如以前了,這個在很多的基金上都是可以看到的。
當然,對於基金公司來說,他們肯定是希望規模越大越好,為什麼呢?規模越大表示收取的基金各種管理費用也越多啊。
假如按1萬元收取10元手續費,那麼20億基金的規模,可以收取的手續費就是20萬*10元也就是200萬元。如果基金規模達到了200億,那麼可以收取的手續費就是200萬*10元,也就是2000萬元了。當然這個純屬簡單的計算方式,不能對號入座。
當然,現在的很多基金都採用抱團取暖的方式,因為基金公司對基金經理肯定也是有考核的,如果規模上去了,收益上不去,基民們肯定不會買賬啊。大家可以在天天基金網或相關的基金網上面看到,排名靠後的基金,下面都是罵聲一片。所以基金經理們肯定都是有業績壓力的,如果收益上不去,面子上不好看,基民們也會逐步拋棄最終進入惡性迴圈,這個是基金公司最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大基金也是有好處的,比如在某些小盤股裡面可以佔據比較大的市值份額,如果幾家基金同時買入某支股票,那麼籌碼就會被集中控制,漲起來也就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在熊市時也能更加抗跌,因為籌碼都被集中了,散戶很難控制股票的走勢。
另外相對來說,因為小規模的基金盤子小,在如果持倉比例相同的情況下,有可能小規模的基金其漲幅也更大。這個就是之前說的小規模基金漲的快,大規模的相對來說就沒那麼快了。
回覆列表
基金的規模對基金經理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
舉個例子,去年的基金業績之王劉格菘,包攬了權益類基金業績前三的嚇人戰績,基金規模呈指數級暴漲!新發一個基金隨隨便便就成爆款。
這是我今年比較失敗的一次投入,當時買也是衝著劉格菘名頭進的,但是調倉換醫療,導致中程接飛刀,業績大幅度跑輸其他混合類基金,所以我果斷離場了。
再看這一隻他徒弟的基金,這可是年末已經霸榜的基金,如果不是自己作了,今年農銀趙楷不見得那麼輕鬆奪魁。
師傅拉誇,徒弟起飛,難道是青出於藍勝於藍了嗎?
這裡面就跟基金規模有很大的關係了!
200億規模的基金,持倉可選標的選擇,以及操作難度,已經非常非常難了!
20 億,選擇20-50個公司股票就可以了,而且一旦過程中出現投資策略失誤,也可以及時懸崖勒馬,調整自己的投資方向。
200億,選擇公司標的就不可能少於50-100支,甚至更多。而且前10大重倉股,幾乎留給他的選股空間很小。太小的標地根本撐不住這麼多資金,而且這麼大的資金量進去,再想出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了。
一旦投資策略方向出現問題,很多時候,只能選擇硬抗,或者用其他標的收益對沖。
盤子越大,掉頭越難,可選標的越少,爆發力越弱。易方達張坤為什麼那麼強?並沒有人們想象中是張坤頻繁操刀換股導致基金漲的有多好。而是他能選中價值投資中的常青樹白酒,並且不動如山的拿了那麼長的時間。
所以盤子大了,選擇業績穩定的價值股,成長股的配置相對要少的多。
盤子小,大部分都是名不見經傳的不出名基金經理,他們為了博出名,選擇標的更激進,換手率波動性也更高。
還有一個挺有意思的點,知道為什麼行情好的時候,奪冠的基金,或者排名前幾的基金盤子都很小嗎?
如果,最後衝刺階段,某個基金買入某小市值股票,那麼這個基金所在的公司其他基金就會集體給這個基金輸血,一起拉臺這個小公司股價。因為這個有衝排名的基金規模小,只要重倉股裡有一個表現非常好的標地,對這個基金的表現影響是很大的!
如果換到200億基金來衝排名,你覺得這種辦法可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