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帶來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樣,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更新觀念,更新知識,轉變角色,要具有終身學習的習慣,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倡導學生能動參與,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它強調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學習的承擔者。所以,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參與教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許多教師在這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下面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具體做法,與同仁探討。 一、轉變思維,明確學生髮展的主體性 教師首先要透徹地理解學生主體性的含義,只有這樣,才能清楚地知道發揮學生主體性應從何入手、怎麼發揮,才能更好地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那麼,學生的主體性究竟是什麼呢?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在活動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處理同外部世界關係時所表現出的功能特性。其含義包含三個方面: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自主,是指學生要有“主人翁”思想和獨立的意識及見解;主動,是指學生要有積極的心態和主動精神;創造,是指學生要有創新意識、創新品格和創新能力。教師明確了學生主體性的含義以後,才能更好地指導教學,才可以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張揚和發揮。學生主體思想已被大多數教師所接受,但在具體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於教師習慣於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轉,這樣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缺乏主觀能動性,沒有自覺性和創造性,只是一種被動接受,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是很難適應的。因此就需要廣大政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並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相信學生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二、追求和諧的課堂活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離不開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更應該承擔起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責任,創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教師要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只有師生之間平等了,學生的主體性才能發揮,或者說學生才敢發揮自己的主體性。教學是一種雙邊雙向的教育活動,是師生之間一種積極互動的關係。一個長期板著面孔、威嚴有加的教師所教出來的學生肯定聽話,但這種學生死氣沉沉、神經常處於緊張狀態、膽子小、缺乏創造力。可見,在教學中師生之間平等、民主、和諧、融洽的關係,直接影響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和創造意識的產生。政治課講授的是相當嚴肅的內容,但教師應該放下所謂的“師道尊嚴”,走向學生,傾聽學生的心聲,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想學生之所想,深刻理解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營造融洽課堂氣氛的重要意義。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時時以民主、平等的心態面對學生,與學生平等對話、討論,拉近師生距離,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進一步落實“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從而更好地進行教學,使學生樂於學習政治知識、運用政治知識。 1.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出現,更要在科學、和諧的教學活動中進行。目前的政治課教學中,教師仍然是在唱主角,在盡情地灌輸,即使讓學生講,也不能有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東西,一派教師主體性的體現。這種教學方式的課堂裡往往充滿著嚴肅的氛圍。要打破這種沉寂的氣氛,可以將活動在適當的時機引入課堂,這種方法既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又能夠放手讓學生髮表自己的獨立見解。 例如:在初三政治課中,依法治國和思想道德建設是兩個重要的內容,在課堂上採用辯論的方式,辯題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哪個更重要”。把學生分為兩組,正方觀點是依法治國更重要,反方則認為現代社會更需要以德治國。班裡的每個同學為了辯論比賽,都要蒐集材料,由於事先準備充分,許多同學能拿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還有些同學能很好的聯絡初二學習的法律與道德的關係,透過交流與討論,同學們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還真正體味到了主人翁的樂趣。 2.透過小組協作,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新課程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在課堂教學中儘量為學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講到《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先組織學生學習國水資源分佈特點及受汙染狀況的相關資料。然後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確立一名負責人,引導學生調查並分析本地的水汙染情況。透過調查,各組同學從不同角度搜集資料,確定主題,如:“河流的變遷”“飲用水狀況調查”等,並進行討論,交流,每個小組都要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全體同學共享研究成果。對於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及時幫助學生解決。 三、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提取有效資訊的能力 觀念是行動的嚮導,有正確的思想觀念,才能有正確的行動。作為教師,首先應明白誰是課堂的主人,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不能喧賓奪主。學習是學生的天職,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是主角。作為教師,應時刻注意擺正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的職責:教師是服務於學生的,並不是課堂的主宰。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應始終牢固樹立“以生為本”的觀念;在課堂教學中,應始終貫徹“以生為本”思想,時刻牢記教學應“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的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健康發展,使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自由地創新,積極主動地進行自學習。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教師以前在講課時,對學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夠,總怕學生聽不懂。在講到某些重、難點時,由於對學生潛力估計不足,所以教師講道理多,而學生說的不多,更不要說自學了。有些學生在長期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下,自身的自學能力已經被埋沒。 對此,的體會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才是讓學生成為課堂主宰者的真正解決之道。讓學生由“要學”、“要學”變成“會學”、“輕鬆學”。 1.教會學生“看”書。基於政治學科的特點和近年來中考發展的趨勢,認為學生首先應該學會“看”書。千萬不可忽視閱讀課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學生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把聽起來空洞乏味的內容變成自己的閱讀體驗。學生在閱讀時,首先從宏觀上把握當天所學內容,在心中構建出基本框架。讓學生知道今天要學習的有那些內容,以及這些內容之間有何內在聯絡。 2.教會學生提問。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理應在適當的時候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將學生一步步的領向真理。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學生不斷的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很多學生在考試時,面對題目和材料往往無從下手,這說明他們平時缺乏這方面的鍛鍊。 3.教會學生答題。政治學科的中考命題,題型多樣,既有選擇題,又有辨析題,分析題,各類試題,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現,有的以漫畫、圖表的形式出現。縱觀近幾年政治學科的中考情況,學生在答題時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不會提取有效資訊,以至失分過多。 四、為學生構建一個寬鬆的教學環境 營造寬鬆、和諧的教學環境是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良好的教學環境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傳統的課堂教學過於凸顯教師的權威形象,無形中課堂成了教師主宰的場所,抑制了學生的自由發展,所以教師要改變無視學生主體的情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相對獨立的,能夠自主地參與教學、自主地進行創造性學習的環境。要想營造寬鬆、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教師的教學設計就應以學生為出發點,根據學生的水平設定教學目標,並以學生的學為落腳點,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並儘可能地為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創造機會,師生之間以平等的身份參與課堂教學。在營造民主氛圍時,教師要在平等的基礎上動員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營造教學氛圍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及時地運用激勵性評價,讓學生可以體味成功。總之,教師的教學要以學生的主體參與為中心。 五、讓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求學生要學會自主學習,要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具有能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探究、發現,進而創新的能力。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針對一些知識點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在探究學習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真正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要求教師是一個輔導者、支持者、幫助者,教師不僅要保證學生自學探究要有的必要時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有所感知,在感知中能夠自悟,在自悟中產生疑問,更應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教師平時在批閱學生作業的時候,常常會發現很多新奇的答案,這個時候教師要及時地與學生平等交流意見,聽聽學生的想法和見解,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正確評析,而且一定要鼓勵學生,肯定他們的學習成果。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保護和充分地調動學生的自主性。 六、讓學生髮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人具有主觀能動性,這是政治學中的一個重要規則。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能動性,是在他與外界(包括教育)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在政治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採用一些新的模式和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動性。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源”,包括自己的學習經驗或其他經驗、書籍及各種參考資料、社會實踐活動、網路資訊知識等等,鼓勵學生將已掌握的各種各樣的知識、已經歷過的一些事情帶到課堂上來。如進行《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一課的教學時,教師透過給學生提供兩組背景材料:(1)一些名人不坐頭等艙——富翁的消費心理;(2)大學生常見的透支消費——“負翁”的消費心理,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各抒己見。教師可作為其中一員提出自己的觀點任評說。這種方式,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要,能讓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透過類似這樣的討論,使學生髮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只有這樣,政治課教育過程中學生的能動性才有可能充分發揮。 七、培養學生的創新性 教師要讓學生學會正確地觀察社會、分析社會現實,讓他們在觀察、分析中有所發現、有所收穫。政治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結合現實生活中學生所關心、熟悉的一些事例,如新聞片斷、時事材料、國內外重大時事熱點等,教會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分析材料、事例,建立知識間和材料間的聯絡,從而觸發學生的靈感,培養學生科學的、合乎邏輯的想象能力。另外,教師可以透過設疑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設疑的問題要合理恰當,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並具有一定的啟發性,而且要面向大多數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可以有所發現,進而提高他們的各項能力。這樣的政治教學才是追求的目標。 法國著名作家孔巴茲說過:“未來的學校應該是培育靈魂,鍛鍊精神,最佳化情感,使學生成為熱愛世界的主人。”也就是說,教育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做為21世紀的思想政治教師,應該充滿“為了學生”的真情,力爭讓每一個學生都具有挑戰的勇氣,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尊嚴和智慧的價值,享受成功的愉悅。總之,教學實踐告訴,以學生為主體是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只有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並著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新課改帶來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樣,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更新觀念,更新知識,轉變角色,要具有終身學習的習慣,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倡導學生能動參與,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它強調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學習的承擔者。所以,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參與教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許多教師在這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下面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具體做法,與同仁探討。 一、轉變思維,明確學生髮展的主體性 教師首先要透徹地理解學生主體性的含義,只有這樣,才能清楚地知道發揮學生主體性應從何入手、怎麼發揮,才能更好地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那麼,學生的主體性究竟是什麼呢?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在活動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處理同外部世界關係時所表現出的功能特性。其含義包含三個方面: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自主,是指學生要有“主人翁”思想和獨立的意識及見解;主動,是指學生要有積極的心態和主動精神;創造,是指學生要有創新意識、創新品格和創新能力。教師明確了學生主體性的含義以後,才能更好地指導教學,才可以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張揚和發揮。學生主體思想已被大多數教師所接受,但在具體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於教師習慣於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轉,這樣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缺乏主觀能動性,沒有自覺性和創造性,只是一種被動接受,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是很難適應的。因此就需要廣大政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並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相信學生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二、追求和諧的課堂活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離不開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更應該承擔起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責任,創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教師要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只有師生之間平等了,學生的主體性才能發揮,或者說學生才敢發揮自己的主體性。教學是一種雙邊雙向的教育活動,是師生之間一種積極互動的關係。一個長期板著面孔、威嚴有加的教師所教出來的學生肯定聽話,但這種學生死氣沉沉、神經常處於緊張狀態、膽子小、缺乏創造力。可見,在教學中師生之間平等、民主、和諧、融洽的關係,直接影響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和創造意識的產生。政治課講授的是相當嚴肅的內容,但教師應該放下所謂的“師道尊嚴”,走向學生,傾聽學生的心聲,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想學生之所想,深刻理解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營造融洽課堂氣氛的重要意義。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時時以民主、平等的心態面對學生,與學生平等對話、討論,拉近師生距離,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進一步落實“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從而更好地進行教學,使學生樂於學習政治知識、運用政治知識。 1.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出現,更要在科學、和諧的教學活動中進行。目前的政治課教學中,教師仍然是在唱主角,在盡情地灌輸,即使讓學生講,也不能有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東西,一派教師主體性的體現。這種教學方式的課堂裡往往充滿著嚴肅的氛圍。要打破這種沉寂的氣氛,可以將活動在適當的時機引入課堂,這種方法既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又能夠放手讓學生髮表自己的獨立見解。 例如:在初三政治課中,依法治國和思想道德建設是兩個重要的內容,在課堂上採用辯論的方式,辯題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哪個更重要”。把學生分為兩組,正方觀點是依法治國更重要,反方則認為現代社會更需要以德治國。班裡的每個同學為了辯論比賽,都要蒐集材料,由於事先準備充分,許多同學能拿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還有些同學能很好的聯絡初二學習的法律與道德的關係,透過交流與討論,同學們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還真正體味到了主人翁的樂趣。 2.透過小組協作,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新課程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在課堂教學中儘量為學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講到《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先組織學生學習國水資源分佈特點及受汙染狀況的相關資料。然後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確立一名負責人,引導學生調查並分析本地的水汙染情況。透過調查,各組同學從不同角度搜集資料,確定主題,如:“河流的變遷”“飲用水狀況調查”等,並進行討論,交流,每個小組都要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全體同學共享研究成果。對於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及時幫助學生解決。 三、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提取有效資訊的能力 觀念是行動的嚮導,有正確的思想觀念,才能有正確的行動。作為教師,首先應明白誰是課堂的主人,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不能喧賓奪主。學習是學生的天職,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是主角。作為教師,應時刻注意擺正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的職責:教師是服務於學生的,並不是課堂的主宰。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應始終牢固樹立“以生為本”的觀念;在課堂教學中,應始終貫徹“以生為本”思想,時刻牢記教學應“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的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健康發展,使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自由地創新,積極主動地進行自學習。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教師以前在講課時,對學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夠,總怕學生聽不懂。在講到某些重、難點時,由於對學生潛力估計不足,所以教師講道理多,而學生說的不多,更不要說自學了。有些學生在長期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下,自身的自學能力已經被埋沒。 對此,的體會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才是讓學生成為課堂主宰者的真正解決之道。讓學生由“要學”、“要學”變成“會學”、“輕鬆學”。 1.教會學生“看”書。基於政治學科的特點和近年來中考發展的趨勢,認為學生首先應該學會“看”書。千萬不可忽視閱讀課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學生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把聽起來空洞乏味的內容變成自己的閱讀體驗。學生在閱讀時,首先從宏觀上把握當天所學內容,在心中構建出基本框架。讓學生知道今天要學習的有那些內容,以及這些內容之間有何內在聯絡。 2.教會學生提問。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理應在適當的時候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將學生一步步的領向真理。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學生不斷的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很多學生在考試時,面對題目和材料往往無從下手,這說明他們平時缺乏這方面的鍛鍊。 3.教會學生答題。政治學科的中考命題,題型多樣,既有選擇題,又有辨析題,分析題,各類試題,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現,有的以漫畫、圖表的形式出現。縱觀近幾年政治學科的中考情況,學生在答題時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不會提取有效資訊,以至失分過多。 四、為學生構建一個寬鬆的教學環境 營造寬鬆、和諧的教學環境是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良好的教學環境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傳統的課堂教學過於凸顯教師的權威形象,無形中課堂成了教師主宰的場所,抑制了學生的自由發展,所以教師要改變無視學生主體的情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相對獨立的,能夠自主地參與教學、自主地進行創造性學習的環境。要想營造寬鬆、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教師的教學設計就應以學生為出發點,根據學生的水平設定教學目標,並以學生的學為落腳點,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並儘可能地為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創造機會,師生之間以平等的身份參與課堂教學。在營造民主氛圍時,教師要在平等的基礎上動員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營造教學氛圍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及時地運用激勵性評價,讓學生可以體味成功。總之,教師的教學要以學生的主體參與為中心。 五、讓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求學生要學會自主學習,要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具有能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探究、發現,進而創新的能力。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針對一些知識點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在探究學習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真正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要求教師是一個輔導者、支持者、幫助者,教師不僅要保證學生自學探究要有的必要時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有所感知,在感知中能夠自悟,在自悟中產生疑問,更應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教師平時在批閱學生作業的時候,常常會發現很多新奇的答案,這個時候教師要及時地與學生平等交流意見,聽聽學生的想法和見解,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正確評析,而且一定要鼓勵學生,肯定他們的學習成果。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保護和充分地調動學生的自主性。 六、讓學生髮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人具有主觀能動性,這是政治學中的一個重要規則。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能動性,是在他與外界(包括教育)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在政治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採用一些新的模式和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動性。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源”,包括自己的學習經驗或其他經驗、書籍及各種參考資料、社會實踐活動、網路資訊知識等等,鼓勵學生將已掌握的各種各樣的知識、已經歷過的一些事情帶到課堂上來。如進行《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一課的教學時,教師透過給學生提供兩組背景材料:(1)一些名人不坐頭等艙——富翁的消費心理;(2)大學生常見的透支消費——“負翁”的消費心理,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各抒己見。教師可作為其中一員提出自己的觀點任評說。這種方式,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要,能讓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透過類似這樣的討論,使學生髮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只有這樣,政治課教育過程中學生的能動性才有可能充分發揮。 七、培養學生的創新性 教師要讓學生學會正確地觀察社會、分析社會現實,讓他們在觀察、分析中有所發現、有所收穫。政治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結合現實生活中學生所關心、熟悉的一些事例,如新聞片斷、時事材料、國內外重大時事熱點等,教會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分析材料、事例,建立知識間和材料間的聯絡,從而觸發學生的靈感,培養學生科學的、合乎邏輯的想象能力。另外,教師可以透過設疑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設疑的問題要合理恰當,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並具有一定的啟發性,而且要面向大多數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可以有所發現,進而提高他們的各項能力。這樣的政治教學才是追求的目標。 法國著名作家孔巴茲說過:“未來的學校應該是培育靈魂,鍛鍊精神,最佳化情感,使學生成為熱愛世界的主人。”也就是說,教育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做為21世紀的思想政治教師,應該充滿“為了學生”的真情,力爭讓每一個學生都具有挑戰的勇氣,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尊嚴和智慧的價值,享受成功的愉悅。總之,教學實踐告訴,以學生為主體是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只有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並著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