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溪橋煙柳詩詞
-
2 # 隧道時空1
數村木落蘆花碎,幾樹楓楊紅葉墜。路途煙雨故人稀,黃菊離,山骨細,水寒荷破人憔悴。白蘋紅蓼霜天雪,落霞孤鴛長空墜。依稀黯淡野雲飛,玄鳥去,賓鴻至,嘹嘹嚦嚦聲宵碎。(吳承恩,<<西遊記>>第161頁)
-
3 # 阿福順天
今人寫:
生。物靜養等春到,
樹葉雕零蘊根茂。
千里冰封北國奇,
萬山銀裝雪花飄
-
4 # 瀟灑芳子
《相見歡》(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
5 # 月月愛書法
江仙·深秋寒夜銀河靜》
唐代:尹鶚
深秋寒夜銀河靜,月明深院中庭。
西窗幽夢等閒成。逡巡覺後,特地恨難平。
紅燭半條殘焰短,依稀暗背錦屏。
枕前何事最傷情?梧桐葉上,點點露珠零。
深秋寒夜,西窗夢醒,紅燭半殘,明月照人。院中露滴梧桐的聲音,斷斷續續地傳來,使人更加傷悽。
棹子·風切切》
五代:尹鶚
風切切,深秋月,十朵芙蓉繁豔歇。
小檻細腰無力,空贏得,目斷魂飛何處說。
寸心恰似丁香結,看看瘦盡胸前雪。
偏掛恨,少年拋擲,羞覷見,繡被堆紅閒不徹。
國學府邸
國學府邸
關注
秋天快過去了,來邂逅最美的深秋詩詞吧
《臨江仙·深秋寒夜銀河靜》
唐代:尹鶚
深秋寒夜銀河靜,月明深院中庭。
西窗幽夢等閒成。逡巡覺後,特地恨難平。
紅燭半條殘焰短,依稀暗背錦屏。
枕前何事最傷情?梧桐葉上,點點露珠零。
深秋寒夜,西窗夢醒,紅燭半殘,明月照人。院中露滴梧桐的聲音,斷斷續續地傳來,使人更加傷悽。
《撥棹子·風切切》
五代:尹鶚
風切切,深秋月,十朵芙蓉繁豔歇。
小檻細腰無力,空贏得,目斷魂飛何處說。
寸心恰似丁香結,看看瘦盡胸前雪。
偏掛恨,少年拋擲,羞覷見,繡被堆紅閒不徹。
《深秋》
明代:朱誠泳
霜寒金氣重,落葉覆蒼苔。
萬木俱蕭索,黃花獨自開。
《黃金縷 深秋》
清代:許嗣隆
長笛一聲天似水。
秋葉秋花,催得秋深矣。
南雁頻飛無半紙。
寫來幾個人人字。
《更漏子·對秋深》
五代:孫光憲
對秋深,離恨苦,數夜滿庭風雨。
凝想坐,斂愁眉,孤心似有違。
紅窗靜,畫簾垂,魂消地角天涯。
和淚聽,斷腸窺,漏移燈暗時。
面對著深秋,離別是深深的苦與愁,幾夜綿綿秋雨籠罩庭院。
《江上》
清代:王士禎
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自波
秋意濃,天未寒,正午時分日光暖暖。捧清茶擁棉被聽意酣,詩詞曲賦楚漢唐元。隨故人思,亦小橋流水,拍遍危樓闌干,亦徵鴻浮雲,望盡空角天山,還可黃花簪鬢,醉重陽,臥壚邊。恙漸消,身卻…
-
6 # 青松66249
️️️️️️️️️
❄️❄️❄️(雪涼)❄️❄️❄️
❄️❄️深秋葉冷悲,❄️❄️
❄️❄️忙夏草寒陪。❄️❄️
❄️❄️歷春叢冰對,❄️❄️
❄️❄️嚴冬花旦梅。❄️❄️
❄️❄️❄️❄️❄️❄️❄️❄️❄️
-
7 # 凡塵清心在路上
又是一年秋冬的交替,歲月的年輪又增加了一道痕跡。不知道昨天的瑟瑟秋風、瀟瀟秋雨是在送別,還是在凝望。不知秋風吹醒了多少多愁善感的人,亦不知綿綿秋雨打溼了多少柔情似水的情懷……只知道微風細雨中,迎來了一絲冬的寒冷。逢節作詩,遇景賦詞,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情趣雅好。擷拾一組描寫秋天的古詩詞句,看看古人是怎樣抒懷的。
寫秋景的詩句
1、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
2、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李白《憶秦娥·簫聲咽》
3、蕭蕭江上荻花秋,做弄許多愁。——賀鑄《眼兒媚·蕭蕭江上荻花秋》
4、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李煜《烏夜啼·昨夜風兼雨》
5、鄉書不可寄,秋雁又南迴。——韋莊《章臺夜思》
6、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杜甫《宿府》
7、秋來愁更深,黛拂雙蛾淺。——楊無咎《生查子·秋來愁更深》
8、明歲秋風知再會,暫時分手莫相思。——曹雪芹《殘菊》
9、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寇準《書河上亭壁》
10、幅巾藜杖北城頭,卷地西風滿眼愁。——陸游《秋晚登城北樓》
11、漠漠秋雲起,稍稍夜寒生。——白居易《微雨夜行》
12、紫豔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趙嘏《長安晚秋/秋望/秋夕》
13、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14、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髮。——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15、夜雨做成秋,恰上心頭。——納蘭性德《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16、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17、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雲露月光。——張仲素《秋夜曲》
18、秋至搗羅紈,淚滿未能開。——江淹《悼室人》
19、愁與西風應有約,年年同赴清秋。——史達祖《臨江仙·閨思》
20、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21、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22、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
23、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王禹偁《村行·馬穿山徑菊初黃》
24、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
25、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朱熹《偶成》
26、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杜甫《贈李白》
27、鳳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黃花笑靨深。——晏幾道《鷓鴣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28、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唐寅《菊花》
29、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張耒《夜坐·庭戶無人秋月明》
30、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盧照鄰《曲池荷》
回覆列表
碧空溶溶月華靜,月裡愁人吊孤影。
花開殘菊傍疏籬,葉下衰桐落寒井。
塞鴻飛急覺秋盡,鄰雞鳴遲知夜永。
凝情不語空所思,風吹白露衣裳冷。
歷代詩家慣將白居易、元稹看成一個詩派,而以通俗歸結。其實,元、白雖以通俗而馳譽詩壇,但他倆的氣質、性格、興趣、愛好、習慣、出身、經歷不同,其詩風亦迥然有別。蘇軾曾說:“元輕白俗。”(《祭柳子玉文》)所謂輕,並非輕薄、輕佻,而是輕淺、輕豔。它雖也尚俗,但色澤鮮麗,色彩斑斕,兼纖穠、繁縟之美;而白居易則崇尚一個淡字。因此元稹為豔俗,白居易為淡俗。元長於塗色,白擅於白描。清代詩評家田雯在《古歡堂集》中評:“樂天詩極清淺可愛,往往以眼前事為見得語,皆他人所未發。”所以,白詩的通俗是淺、淡、清,這與元詩的輕、濃、豔大不相同。白居易也直言不諱地稱他自己“詩成淡無味,多被眾人嗤”(《自吟拙什因有所懷》)。淡,正是白詩的一大特點。它淡而有味,極有韻致。不僅如此,白居易不但宣稱他的詩風崇尚一個淡字,同時,又公開地排斥一個豔字。但這種豔,並非綺麗、纖穠,而是一種淫靡之風,因此他在給元稹的詩序中聲稱他的詩“淫文豔韻,無一字焉”(《和答詩十首序》)。在寫給皇帝的《策林》中,他也強調“刪淫辭,削麗藻”。在白居易的詩中,雖偶見綺麗,但並不占主導地位。《晚秋夜》就是一首融通俗、綺麗於一體的佳篇。它的特點可用淺、淡、清、麗來概括。
所謂淺,就是淺顯通俗,琅琅上口,不飾典故,不用奧語;所謂淡,就是輕輕入之,淡淡出之,不著濃彩,不用豔詞;所謂清,就是氣氛爽利,清新明朗,不事雕琢,自然而然;所謂麗,就是容光煥發,天真純淨,文采斐然,姿容秀美。首聯寫寬廣的碧空中,高懸著一輪明月,皎潔華美,靜寂無聲,把讀者帶入一個浩渺無垠、明媚清朗、寧靜深邃的境界中。月下凝思,遙視太空,悠然神往,不禁寂從中來,憂思縈懷,然而對月無言,惟有形影相弔而已。在這裡,詩人勾勒出了寂寞孤獨的心境。這種心境與靜謐的月夜在基調上是非常吻和的。頷聯寫菊花開放,論常理,秋菊獨傲霜雪,孤芳孑立;但此時卻是殘菊花開,還依傍著稀疏的籬笆,可見凋謝之期已不遠了。然而,尚可支撐些時日,至於衰老的梧桐,卻已抵擋不住寒氣的侵襲,葉子已紛紛凋零,飄落在寒井之上了。這裡,以“花開”對“葉下”,“殘菊”對“衰桐”,“傍疏籬”對“落寒井”,更渲染出一種悽寂寒冷的氣氛。雖系寫景,卻暗寄著愁情,且與首聯寫的“愁”字相呼應。頸聯由植物轉入寫動物。塞外飛鴻,為了躲避寒冷的侵襲,疾速地飛過長空,由北向南,感到晚秋已盡;由於晝短夜長,鄰居的雞啼也推遲了。這裡,以“塞鴻飛急”對“鄰雞鳴遲”,以“覺秋盡”對“知夜永”,以反襯晚秋夜的寒冷,從而把詩情深化到一個更新的境界。尾聯又回到寫人上來。這就是首聯所寫的“愁人”,他“凝情不語”,寂寞悽清。就在他思緒萬千之際,蕭瑟的秋風,陣陣吹來,拂在白露上,冷氣襲人,衣不勝寒。
俗與雅,沒有明確界限,而是相反相成的。俗中出雅,雅中含俗,方為上乘。黃庭堅強調過“以俗為雅”(《再次楊明叔韻·引》),吳訥也注重“由俗入雅”(《文章辨體序說》)。而化俗為雅關鍵在於一個化字。唐代詩評家張為在《詩人主客圖序》中將元稹看成是“上入室”者,而“以白居易為廣大教化主”,即將元、白都視為登大雅之堂的著名詩人。可見雅,並不排斥通俗的。至純的雅,往往古奧、凝重,而缺乏明瞭性和群眾性;如雅中含俗、寓俗於雅、由雅返俗,則無俗的痕跡,卻有俗的滋味,無俗的外形,而有俗的神韻。這種俗,是雅的極致,也是俗的極致。因為它已非純粹的俗,而是含雅之俗,這就高於一般的俗。《晚秋夜》就是有雅有俗、雅俗共賞的傑作。正如清代詩評家葉燮在《原詩》中評論說:“白俚俗處而雅亦在其中。”此詩就是如此。▲
月光如水,殘菊傍疏籬,落葉飄零,塞鴻急飛,秋深夜靜,寒氣襲人,惟見詩人凝神遐思。此詩氛圍清冷寂靜,色彩皎潔幽麗,韻味清新雋永,通俗淺顯,平易近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