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澗一清泉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了解下明朝內閣制度和英國君主立憲制。

    一、明朝內閣制

    明初朱元璋廢除宰相,明成祖因五次親征蒙古,加上國事繁多,無法親自處理政務(朱元璋都是自己處理),因此募賢才輔佐國事,幫助皇帝分擔壓力,內閣這個皇帝的諮詢機構和秘書機構遂誕生了。這個由皇帝的顧問、秘書組成的機構,起初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有最終決定權。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大學士均因有太子經師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時期,朝廷事無大小,均悉數諮詢大學士楊士奇的看法而決定,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嘉靖皇帝)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權力逐漸增大,有壓制六部的權力,遂正式形成明朝特有內閣首輔制度。內閣首輔權力貌似很大,實際上只有票擬的權力,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只有批紅後方才有效力,才可以實施,所以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張居正結合馮保。因此,內閣首輔並不是宰相,唯一的例外是張居正,他像是宰相,他更像英國君主立憲制的首相!

    綜上,明朝內閣製成立於明成祖時期,發展於三楊時期,成熟於嘉靖年間(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明朝內閣制:皇帝具有最終決策權,內閣具有議政權,六部具有行政權。而太監(掌印太監)穿插其中有時代替皇帝批紅,作為權利制衡的一把利劍。自明初廢除宰相后皇權失去制衡,到內閣制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皇權受到一定的制衡。所以整個明朝,只要皇帝不算太折騰太昏庸,而內閣首輔心中有家國天下有能力,皇帝就算天天在深宮,大明帝國依然正常運轉不怠,原因就在此。

    二、英國君主立憲制

    國王:對內具有簽署法令的象徵權力,法律上雖然需要國王簽字,但基本上是形式上的。對外代表國家,是國家的象徵並沒有實際權力。

    議會:立法機構。但是由於首相是由議會“選舉”(慣例上的多數支持者),議會可以自由彈劾包括首相在內的任意閣員,故議會實際上是最高權力機構。

    內閣:行政機構,首相為行政首腦,內閣諸大臣為國家政府各部門長官。由於是由議會選出(須國王簽署任命),所以內閣要對議會完全負責,等同於議會下屬部門。 首相有解散議會之權,但是由於其對議會完全負責,這項權力等同於虛設。議會慣例每五年由首相宣佈解散,實質是主動解散;首相主動提前解散議會的情況只有一種,即政府被議會彈劾成功時首相解散議會,並提前大選。

    簡而言之:議會最大,內閣跑腿,君王擺設。

    對比上面明朝內閣制和英國君主立憲制,說明朝內閣制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雛形,個人以為正確。

  • 2 # 明17890714

    簡而言之,皇帝不是全能的,皇帝也有拿不定主意的時候,所以需要別人提供參考意見。這就是明朝內閣和英國內閣的作用。(當然,兩者的執行方式不同,但職能是一樣的,即為君主提供建議)

    不過,“英國內閣”與“英國責任內閣”並不是一回事,雖然只差兩個字!英國光榮革命後,頒佈了《權利法案》,英國正式建立起君主立憲制,但這時的君主立憲制屬於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的權力中心有兩個,一個是議會,一個是國王。英國國王不是沒權了,他依然擁有行政權,只不過行政權被議會約束了而已,並不是取消。但由於後來的英國國王不會英語,(喬治一世)在英國沒有權力根基,所以不再出席內閣的討論(實際上放棄了行政權),內閣便由首相召集(實際上行政權由國王處轉移到首相處)。到這兒為止,由於國王放棄了行政權,所以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就由二元制君主立憲制過渡到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之下,內閣首領(即首相)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實際就是來源於議會,因此此時的內閣不再服從於國王,而服從於議會,即對議會負責!

    至於樓主的題目,估計是某些人看到內閣兩個字,就開始YY了吧!畢竟有一部分華人跟南韓人一個德性,認為什麼都是中國發明的。

  • 3 # 鶴唳秋月

    這兩種制度簡直八杆子打不著,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政權和大多數封建王朝一樣,都是中央集權制,雖然吸取了前朝的教訓,政治上採用了一些開明的制度,換湯不換藥,而且把自己的衛隊改造成最大的特務組織,錦衣衛,還有後來的東廠,西廠,監視官員,恐怖統治,後代皇帝放權實則是懶政而矣,以致於宦官專權,敗壞朝綱,葬送了大明江山。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因為封建的君主制度妨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而資本家又不想用暴力推翻英華人民的精神領袖,君主立憲制便是各方妥協的產物,這在當時是非常進步的,它促成了大英帝國的產生,促進了科學的發展

  • 4 # 逛一逛3

    明朝內閣制與英國責任內閣制有著本質的區別!根本不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雛形!

    明朝內閣制,是在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實行殿閣大學士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

    明太祖朱元璋認為宰相制度妨礙了皇權集中,於是廢丞相,權分六部,直接隸屬皇帝,但明太祖朱元璋日理萬機,難以處理過來繁重的國事,為了輔佐皇帝處理國家政務,設定了殿閣大學士。

    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大學士等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制形成……

    明宣宗時,形成內閣首輔制(首席制),和票擬、批紅。即由內閣閣員替皇帝擬出處理意見,用小票墨筆書寫,貼在各個奏章上面(票擬),皇帝將內閣擬出的意見審定後,作出批示,再由司禮太監用硃筆抄出,交付施行(批紅)……

    明朝內閣制,始終是非法定的、體制外的皇帝顧問諮詢機構,即皇帝的秘書班子。閣員的升降、職權大小,完全憑皇帝個人的喜好、旨意而定,票擬是否採納最終取決於皇帝的批紅。

    明朝內閣制,雖然能體現一定的群策群力、合議精神,但是,它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同於體制內的宰相制度,進一步強化了皇權至上,不能對皇權起到有效的制約作用……

    英國的責任內閣制:

    英國內閣制是指:內閣由議會產生,總攬國家行政權力,並向議會負責的一種國家政權組織形式。

    萌發於17世紀初,是由中世紀的英國國家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發展而來。……

    英國內閣,最初也由英王主持,對英王負責,也是英王的顧問諮詢機構,或秘書班子……(只有此點與明朝內閣一致)……

    1688年光榮革命後,頒佈了《權利法案》標誌著英國君主立憲制開始確立……

    當時英國內閣,改由議會下院多數黨組成,並開始由對國王負責轉向對議會負責。

    1714年,德意志漢諾威選侯喬治一世繼承英國國王,由於他不懂英語,自1717年以後,不再參加內閣會議,而是指定由下議院多數黨領袖沃爾波爾主持,……

    從此,英王不參加內閣會議,統而不治,而由議會下院多數黨領袖主持內閣會議成為慣例,沃爾波爾成為英國第一任內閣首相,英國內閣制基本形成……

    18世紀後期至19世紀中期,伴隨工業革命的開展,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特別是1832年議會改革和兩黨制形成發展,英國君主立憲制和責任內閣制最終形成和發展完善……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核心是責任內閣制:

    國家元首,是世襲的英王,統而不治,虛位元首,國家象徵……

    國家權力中心,是議會,掌握立法權、財政權和行政監督權,分上下兩院……

    政府首腦,是內閣首相,由議會下院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掌握行政權,並透過控制議會而掌握立法權,成為英國事實上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內閣首相及其閣員,保守機密,保持政治上一致性,實行集體負責制,政治上共進退,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負責……

    如果議會對首相和內閣不信任,要麼,首相和內閣集體辭職,要麼,首相提請國王解散議會,提前大選………………………………

    明朝內閣制與英國責任內閣制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都離不開當時各自的歷史社會條件和社會發展對於高效政府的需求……

    兩者都起源於傳統君主權力下的諮詢機構,起初都是服務於君主統治的需要,都有一定形式的合議精神……

    但是,明朝內閣制和英國責任內閣制有著本質區別:

    兩者的經濟基礎不同,前者是傳統經濟形式,後者是資本主義經濟,特別是工業革命,工業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前者是君主專制的產物,後者是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政治……

    前者是君權至上,君主主權,對君主負責,後者是議會至上,議會主權,對議會負責……

    前者強化了君主專制,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和社會進步,後者完善發展了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政治保障……

    那麼,中國明朝內閣制能否發展成為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制呢?!

    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和責任內閣制,是在資本主義經濟不斷髮展的基礎之上,還經歷了三百多年的時間,才不斷髮展完善起來……

    中國明朝內閣制,在中國資本主義經濟始終處於萌芽狀態之下,怕是經歷的時間要更長久的多,甚至也許上千年哦……

    因此,中國明朝內閣制和英國的責任內閣制有著本質的區別,從當時的形態來看,根本不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雛形!

    之所以,有人認為或相信明朝內閣制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雛形,在於僅僅看到了兩者在最初時期的相似之處,而忽視了兩者之間完全不同的經濟基礎、各種政治力量對比和本質差別,以及沒有透過現象把握本質……

  • 5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兩者根本是背道而馳的東西,英國君主立憲是為了限制皇權,明朝內閣制根本上是為了加強皇權,為皇帝服務,怎麼能說是雛形呢?

    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樹立人民主權,說白了還是共和制。而君主立憲的雛形一開始源於自由憲章,自由憲章確法律至上和限制王權。

    也就是說只有能提現法律至上和限制王權,這才能和君主立憲搭上關係。

    而中國古代的政體恰好是和君主立憲背道而馳,且越行越遠。

    要說最像君主立憲,還是得回到秦漢時期,那時丞相掌承天子,助理萬機,無所不統。凡國家大事都是先由丞相帶著一批官員決斷,然後由丞相彙報給皇上就行。上朝時,皇帝坐主座,丞相坐次席。皇帝對丞相也是非常尊敬。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皇權是一直在不斷集中的,武帝的內外朝,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內閣廢丞相,清朝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軍機處那都是在不斷的加強皇權。何來君主立憲的雛形之說?

  • 6 # 四川達州人

    完全是腦補。

    現代內閣制,君主立憲制與明代內閣制,毫無關係。

    明代內閣制誕生,是因為明太祖廢黜宰相,廢黜中書省,親自兼任宰相,總領六部九卿以強化皇權的原因。但後面的皇帝沒有誰能夠在龐大繁雜的行政事務中處理乾淨,所以建立大學士協助處理。這些大學士最初只有五品,主要工作就是預審奏摺,分類整理,呈遞皇帝審批決策。

    但是,皇帝依舊處理不了,所以大學士們就逐步具備了貼黃(草擬處理意見)權。逐步又發展為內閣制。

    但是,哪怕內閣後期具備部分宰相權力,也依舊只是唐宋中書省的功能,也就是,初審奏摺並分類,貼黃呈遞皇帝。草擬詔書,送六科給事中稽核,傳遞六部執行。

    說到底,明清的內閣(軍機處)就是皇帝秘書處,是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中書省,而不是獨立行政的責任內閣。與現代內閣制與君主立憲制度毫無關係。

  • 7 # 蒼茫大地一棵草

    那是因為萬曆皇帝不喜歡上朝處理朝政,由內閣首輔大臣全權負責處理,由於會用人加之首輔個個都是幹臣能臣,王朝運轉一切正常有序,讓朝廷內部大臣以為皇帝什麼也不問,是內閣負責朝廷一切事情,誤解和英國內閣首相制近似。

  • 8 # 張傑談史

    其實明朝內閣制度和英國君主立憲制,只不過是外在表現形式相近而內裡則完全不一樣,說明朝內閣制度是英國君主立憲的雛形,完全是生搬硬套。

    事實上,明朝內閣制度的形成,恰恰是反映出明朝皇權制度的強化,內閣權力比唐宋宰相權力大幅度減小,只不過我們看到很多影視作品有不少虛構,可能給人以誤解。

    內閣制度只不過是皇權延伸,說是英國君主立憲制雛形很奇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型水瓶座男人的性格是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