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靈遁者國學智慧

    導讀:以下內容摘自獨立學者靈遁者《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書籍。方便大家學習手診面診知識。原文有更多圖片,在此文中我會盡可能的把主要圖片配好。

    手診面診色診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精粹,老祖宗們靠它診療治病。十指連心,五臟六腑反應與表。身體的內部疾病,一定會反應在外部。學會觀察,學會手診面診色診就可以提前預防和治療疾病。對於我們的生命健康是至關重要的!

    第九講:中醫神奇的脈診的方法和技巧

    “找啊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啊,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朋友啊,你說我容易嗎?當然你也不容易。能這樣堅持學習下來的,都是患難的兄弟啊!!

    中醫“望、聞、問、切”的診病法歷史悠久,經得住歷史的考驗。其中“切”講的就是脈診。在這裡要說的是,脈診不好掌握,是比較難的。當然,學會了,好多多多。你知道的哦。

    脈診簡介:脈診是透過按觸人體不同部位的脈搏,以體察脈象變化的切診方法。又稱切脈、診脈、按脈、持脈。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若臟腑氣血發生病變,血脈執行就會受到影響,脈象就有變化。

    脈診在臨床上,可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後。臨床上主要掌握脈診的時間、病人的體位,醫生的指法和指力輕重,每次按脈時間,以每側脈搏跳動不少於50次為限,同時要了解健康人脈象的變化情況,才能正確地進行脈診。中國古代醫學在診斷疾病方面採用的脈診,是一項獨特診法脈,是中醫“四診”(望、聞、問、切)之一,也是辨證論治的一種不可少的客觀依據。

    脈診最簡單隻需要分辨

    1 有力無力——辨陽氣足不足

    2 脈體大小——辨陰血足不足

    3 脈位浮沉——辨陽氣在表在裡

    如此而已就足夠辨證了

    【其實不簡單啊!】

    脈浮:為陽氣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陽氣不足(無力),或者夏天陽氣行表。

    脈沉:為陽氣在裡攻邪(有力),或者陽氣不足(無力),或者冬天陽氣行裡。

    脈浮而陽氣不足(無力)者,氣不收斂,發散在外;

    脈沉而陽氣不足(無力)者,氣不外散,能歸本位。

    辨證要點,其實就是:

    1 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 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上為總論 以下分論之————

    分者 分部以論:左手侯陰血 右手侯陽氣

    或謂:左手侯能量的儲存 右手侯能量的製造

    左手【寸】 心【關】 肝【尺】 腎陰

    心運血 肝藏血 血之精華入腎陰

    右手【寸】 肺【關 脾 【腎】腎陽

    肺運氣 脾生氣 腎之陽化精為氣

    男為陽 氣盛 故右手脈盛於左手脈

    女為陰 血盛 故左手脈盛於右手脈

    ——此為男女之常脈

    陽之要 在於能降 寸脈位於上【表】 陽位 當以收斂沉降為順 中取可得

    陽之要 在於能斂 尺脈位於下【裡】 陰位 當以收斂固密為順 重取可得

    陽之要 在於能運 關脈位於中【中】 中位 當以鼓盪滑暢為順 輕取可得

    簡言之 兩頭小 中間大——現代社會最佳之財富【能量】結構 謂之:橄欖形

    脈位之浮沉 可以四季【本質就是溫度的變化】以簡述之:

    —— 夏【輕觸即得 浮脈:熱則陽氣升散 熱證表證或夏季常脈之位】脈體最大 洪

    —— 秋【稍重可得氣漸降斂 熱漸退 秋季常脈】 脈體稍小 濡

    —— 春【再重可得 氣漸升散 熱漸盛 春季常脈】 脈體再小 弦

    —— 冬【沉按始得 沉脈:寒則陽氣降斂 寒症裡證或冬季常脈之位】 脈體最小 細

    脈象的變化與疾病的病位、性質和邪正盛衰相關,病位淺在表則脈浮,病位深在裡則脈沉;疾病性質屬寒則脈遲,屬熱則脈數 ;邪氣盛則脈實 ,正氣虛則脈虛。

    如久病脈緩,是胃氣漸復病情向愈之兆 ;久病脈洪 ,則多屬邪盛正衰的危候。外感熱病,熱勢漸退,脈象出現緩和,是將愈之候;若脈急數,煩躁,則病進。

    脈診的方法有 3種:

    ①遍診法。切脈的部位有頭、手、足三部(見三部九候)。

    ②三部脈診法。即察人迎、寸口、趺陽三部脈。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經,以人迎、趺陽分候胃氣,也有加上足少陰 (太溪穴)以候腎的。

    要有效地治療疾病,首先必須有正確的診斷。現代醫學利用科學技術的有關成就,診斷疾病的手段越來越多了。但在古代,醫生診病主要靠眼望、口問、耳聽、鼻聞、手摸等方法。這在古代世界許多國家幾乎都是這樣,而且各國都有自己豐富的經驗。

    中國古代醫家很注意脈診在臨床上的意義,認為透過切脈可以瞭解病的屬性是寒還是熱,機體正氣是盛還是衰,以及測知病因、病位和判斷預後。

    正如《內經·靈樞經·經脈》所說:“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這就是說,脈診可以判斷病人的生死,處理百病,調理虛實。

    《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說:“善診者察色按脈,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這就是說,從脈象的權衡規矩,可以識別疾病所主的臟腑;從病人的脈象去辨別浮沉滑澀,可以知道疾病產生的原因。

    這是從把人體看成一個整體的觀點出發的,而這種整體觀點又是以經絡學說作為基礎的。中醫認為經絡是人體氣血執行的通路,它內通臟腑,外連四肢肌朕骨節,把全身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脈是整體的一部分,所以從脈象的變化可以察知內在的變化。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就是說,人體內部的變化會在外部表現出來。

    脈搏是迴圈機能的綜合表現。脈象的情況因迴圈系統的情況改變而不同。心臟主動脈活瓣是否健全,心跳是否合乎節律,以及動脈的彈性怎樣,都可以透過脈搏診出。不僅如此,由於循壞系統和身體各內臟都有密切關係,組織代謝的任何變化都會給血液迴圈以一定影響,而機體的重要疾病變化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迴圈系統的功能。

    所以,脈象不單單反映迴圈系統的變化,還反映其他構髒和系統的變化。例如,許多疾病都和血液成分的改變有關,發燒、發炎時,血液中的白血球數相應增加;肝癌、糖尿病等疾患,都能使血液成分起變化,從而導致血流速度等方面的改變,並引起脈象的變化。

    尤其是神經系統和迴圈系統關係更加密切。例如,由於血管壁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控制,當有些疾病引起這兩種神經的變化時,血管就受影響,從而引起脈象的改變。由此可見,中國古代醫學強調脈診在臨床上的意義,是有依據的,只不過古人由於條件的限制,不可能有像今天這樣的認識罷了。

    所謂脈象,就是醫生用手指感覺出來的脈搏形象,它包括動脈搏顯現部位的深淺、速率的快慢、強度的大小、節律的均勻與否等等。正常的脈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節律均勻的,稱作“平脈”(正常脈象)。

    有病時的脈象叫做病脈。不同的病症常出現不同的脈象。中國古代醫家對於脈象的研究是很細緻的。《內經》已經記有十多種脈象,《脈經》總結了二十四種,以後的脈書甚至記述多達三十多種或更多。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施發的《察病揩南》(公元1241年)一書,載有三十三幅脈象圖,很是生動有趣。近代用科學儀器描繪脈象,是法國生理學家馬雷(1830—1904)在公元1860年發明脈搏描記器以後才實現的。中國古代醫家能在他幾年前憑手指感覺和想像,繪出那麼多脈象,是世界脈學史上罕見的。

    古代文獻所記的常用脈象約二十多種,如浮、沉、遲、數、滑、澀、虛、實、儒、芤、緩、弱、結、代、促、緊、弦、洪、細、微等等。現僅舉其中幾種為例,簡略介紹一下。

    “浮”、“沉”在《內經》中已有記載,《難經》、《傷寒論》上也都有所論述。它們反映脈位。所謂脈位,就是用手指端去切脈所覺察出的脈搏表現最明顯的部位。

    “浮”是指用手指輕按就可覺察脈搏、重按反而減弱的脈象,主要表明病在“表”,常見於外感病初起,機體和外界致病因素(外邪)相杭爭於肌表。在生理病理上,這多由心搏排血量增加、血迴圈加速、血管彈性阻力降低、撓動脈充盈度增大所致。相反,“沉”卻是指輕按不能覺察、重按才能察清脅脈象,主要表明病在“裡”,陽氣衰微,常見於心臟病患者。在生理病理上,這多因心搏排血量減低、血壓下降、末梢動脈血減少、血管彈性阻力增加所形成。

    “遲”、“數”是《內經》等古典文獻早有記述的脈象。這兩種脈象反映脈搏的速率。“遲”脈是指一息脈跳四次以下(每分鐘不足六十次),表明病屬“寒”性,機體氣血執行不正常。

    現代醫學研究,它在生理病理上多因迷走神經興奮增高、心房心室傳導阻滯等心臟的變化所形成。“數”脈和它相反,它快於正常脈跳而呈一息五次以上(每分鐘九十次以上),常見於“熱”症,主要反映機體功能亢進等情況。

    “代”脈反映脈搏的節律。《內經》已有記述。《脈經》說它是跳動幾次之後中止幾次再跳的脈象。這是一種慢而有規則間歇的脈,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說的二聯脈、三聯脈、四聯脈,多見子代謝機能發生障礙的心臟病人、嚴重心力衰竭或機體譏能陷於危極時期的病人。《內經》指出這種脈說明髒氣衰弱,和現代醫學的說法一致。

    “滑”、“澀”主要表現脈波形態,就是脈搏升降速度的異常變化。“滑”脈在《內經》中已有記述,《脈經》中描述為往來“流利展轉”,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它“如珠之動”。這種脈常見於痰喘咳逆、蓄血、實熱等症。在生理病理上,多因代謝旺盛、血管舒縮都快、血流通暢等情況所形成,常見於甲狀腺機能亢進、動脈硬化等症。婦女妊娠三個月後,因血容量和排出量增加、血流加速等因素,常有“滑”脈,不屬病脈。古代中醫就認識透過察脈可判斷妊娠,是有一定道理的。

    “澀”脈正好相反,是脈搏來去艱澀的脈象。這種脈“往來蹇滯,行而多礙”,《內經·脈要稍微論》中說“澀則心痛”。這種脈有虛實之分。虛的多表明氣血虧損,實的多表明有氣、食、痰等阻滯脈道,氣血執行不暢。在生理病理上,這主要是由於心臟排血量減低、血流減慢等情況所形成,常見於貧血、失血以及心機能不全等症。

    古人還總結有“諸病宜忌脈”,如“中毒宜洪大,忌細微;腹內有蓄血宜弦滑,忌弱小:中風宜遲浮,忌急實大數;”等等。還總結有“脈象常見主症”,如“沉脈為裡,有力為裡實,無力裡虛;沉緊冷痛:沉緩寒溼:沉遲病冷:沉數內熱:沉滑痰飲;沉澀氣鬱;”等等。這些對於診斷上辨別病因、病症型別、病症的機轉和預後等等,都是有價值的。

    當然,脈診不能代替一切診斷手段。《內經》、《傷寒論》也早已指出,切脈必須配合全面觀察,主張“四診”(望、聞、問、切)合參,進行辨證論治,反對只靠脈診一項來斷定疾病。府,我們一直是禁止私人持槍!小時候很多朋友家裡有打兔子的土槍也被收,多好的一件事。美國應該這麼告訴民眾了:我給你民主和自由,但不能給你槍支的自由,因為你難免會暴怒甚至因為做噩夢走火。……總統不好當,所以奧巴馬頭白了。 帥鍋帥姐們,不容易啊。我不是總統,但是也怕早生華髮啊!!但是這樣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我一定要堅持完成《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

    摘自獨立學者,詩人,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書籍《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光針後幾天可以化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