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泉鄉師師

    餓死爹孃,不吃種糧。種糧是希望,哪怕它是極其細微的,也須深深地堅守住。一粒種子就是谷滿倉呀!古代乃至現在都是孝為先,

  • 2 # 村姑說村事

    “百善孝為先”,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孝文化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立國立家之本。

    “餓死爺孃,留住種量”這句老話去似乎有悖孝道,意思是說寧可餓死自己的爹和娘,也要留下糧食種子,供下一季播種使用。

    這種餓死爹孃的行為是不是真的有悖於孝道呢?個人以為,這種餓死爹孃的行為恰恰是更為孝道的。

    一,餓死爹孃,留下種糧,這是古代社會人們一種不得已的選擇,是二者相權取其輕。

    古代農耕社會人們靠天吃飯,一旦遇到災年,農家人的吃飯問題就得不到保障。特別是在冬春之計青黃不接,儲備的糧食已經吃的差不多了,可是新的還沒有希望,野菜野果還不到時候,人們經常會餓肚子。家裡面僅剩的可能就是種糧了。種子在人們的心目中比自己的命都重要,只有種子才是下一季播種和收穫的希望。否則,吃掉了種子,意味著全家都沒有希望了!留下種子,可能會餓死爹孃,卻希望依然在,總有人會活下來,農家人依然可以生生不息地傳承下來。

    二,餓死爹孃,留下種糧,這句話表面上看餓死的是爹孃,疼痛的卻是子女!受煎熬的卻是子女。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孝道的例子,比如有人割下胳膊上的肉給母親吃,有人殺了自己的幼子給母親吃,可見孝在人們的心目中已經深入骨髓,比什麼都重要。為了留下播種的希望,餓死自己的爹孃,那是一種怎樣的煎熬?那就是一種最理性的大愛,心靈上的煎熬比肚裡面的飢餓更為痛苦和難以承受。

    三,餓死爹孃,留下種糧,實際上是一種誇張的手法。在現實中其實並不盡然。

    傳說中有60歲以上的老人,就必須活葬,在一位孝子智慧的努力下,老人們才得以繼續生存。它是古時候有一個昏庸皇帝,他認為60歲以上的老人就沒有勞動的能力了,白白浪費糧食,所以就一聲號令人只要到了60歲,就必須下葬。許多孝順的人們承受著心靈上的極大痛苦,將自己的父母老人活活送葬。有一位孝子偷樑換柱,把年滿60週歲的母親藏在地窖內,葬了一口空棺材。等到皇帝遇上難事的時候,用母親的計策為皇帝解了難。讓皇帝認識的“人老知世”重要性,從此老人們才得以生存。

    這個例子表明,“餓死爹孃,留住種糧”這種做法在實際社會中其實並不會存在,只是人們想說明留種的重要性而已!換句話說,餓死爹孃不是真的,留住種糧才是最重要的。

    農民群眾常常用這種對比誇張式的語言來表明一件事情的重要性。這就是“餓死爹孃,留住種糧”這句話最大的道理。用人們最重視的孝道,來襯托留住種子,留住希望的重要性!

  • 3 # 卡思sss

    餓死爹孃,留住種糧,我感覺更多是一種比喻,是在強調種子的重要性,農民以種地為生,種子是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如果種子沒有了,怎麼種啊。沒有了種子,別說爹孃了,恐怕全家都要餓死了,所以以前的人們,寧可餓著也絕不吃種子。所有人都是如此,根本不涉及道德問題。

    現在的人們生活好了,吃飽飯已經不成問題,對種子意義的理解也出現了很大不同,現在的玉米水稻都是雜交品種,自留種子的情況也是很少很少的。種子法明確規定,品種繁育地與種植地必須大於100公里。以保證不出現品種退化。所以現在的農民基本都是直接購買種子。人們不必在忍飢挨餓去保護種子,二來取得種子的方式發生了明顯變化。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今天的人,已經很難體會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人們對種子的重視程度。對於當時的一些說法的認識,自然也會出現偏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0萬的資金,有哪些風險較低的理財產品可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