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ky00123
-
2 # 太空生物學
在地球上美國宇航局利用大型天線以20千瓦的功率向旅行者2號發射無線電訊號,大約需要經過20個小時,旅行者2號才能利用它的高靈敏度天線,接收到地球的訊號,而旅行者2號向地球發射無線電訊號的功率是20瓦,當它的訊號抵達地球時,無線電訊號的功率已經衰減得很難被探測到了,利用最新的電子技術,只要我們有足夠靈敏的天線,多弱的訊號,我們都能接收到。
美國宇航局利用一個稱為“深空網路”的三個巨型天線陣列,來接收宇宙無線電訊號,這三個天線陣列分佈在地球的三個位置上(美國、西班牙和澳洲)能覆蓋360個方向,每個天線陣列都有一個直徑70米的巨型天線,再加上多個直徑34米的天線,組成的陣列能夠接收到(比收音機收到的訊號低數千倍的無線電訊號)。
由於我們對無線電訊號的處理技術在過去50年中取得巨大的飛躍,用現在的技術,我們能夠與遠達數光年之外的探測器進行通訊,由於旅行者2號離地球越來越遠,它的訊號也越來越弱。傳送資料的速率越來越低,主要是旅行者2號的電池電量不足了。
-
3 # 奇文影視
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和應用之一就是電磁波也就是無線電波。電磁波的研究和發現。推動的物理學的快速發展。同時也伴隨著物理學的發展騰飛。電磁波在我們生活中非常廣泛。小到手機通訊大道,衛星航天器通訊都離不開無線電波。
不管是用什麼方式進行通訊,只要是無線的,就目前來說肯定是利用無線電波。只不過是各種頻率不同。手機無線通訊的發展是有2G、3G、4G、5G等等。之間的區別無非就是頻率和頻寬的不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傳播速度相同。因為他們都是電磁波。
光也是電磁波的一種。他們的傳播速度都是每秒30萬千米。 這已經是宇宙中目前所知道的最快的速度。
但是對於巨大的宇宙空間來說,30萬千米的空間幾乎是微乎其微。太Sunny到我們地球需要的時間是八分鐘。對我們人類來說,這已經是十分的遙遠。
旅行者號是?70年代美國發射的空間探測器。主要的目的是“衝出太陽系尋找外星人”。旅行者一號和旅行者二號在太陽系裡經過了漫長的旅行。旅行者二號終於到達了太陽系的邊緣。隨著他們的距離我們地球越來越遙遠。和他們通訊都要等待漫長的時間。等待對於人類來說比時間本身更加漫長。有時候是一種煎熬。
隨著距離的越來越遙遠。每次旅行者號傳送的無線電波。要經過漫長的時間才能到達地球。地面指揮人員要想調整旅行者號的位置速度。也是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到達旅行者號。
所以說我們和旅行者號都是透過無線電波進行通訊的。
回覆列表
你可以先看看旅行者1號的例子
1.在行星探索階段,事先計劃好航向,透過微調+行星引力控制方向;現階段,悶頭飛就是了,不用管方向了。
2.它自身裝備的天線,透過無線電波和地球聯絡。中間的圓盤:High-Gain Antenna,高增益天線。
傳回訊號的時候,需要地面控制探測器姿態,讓天線對準地球。其他雜七雜八的東西都是各種具體的探測器。至於36年前的水平,一是因為著急,幸運的是,這次任務剛巧碰上了176年一遇的行星幾何排列。
二是因為冷戰特殊時期舉國上下玩航天花錢不眨眼。技術也要有錢才能實現,後續發射的有些探測器的指標還不如旅行者1號,就是因為資金有限。
而且,在旅行者1號之前,二戰結束後的50年代和60年代,美蘇兩國已經進行了大量太空探測器的實驗,二戰時期儲備的理論紛紛運用到工程實踐裡,不是憑空冒出來的。太陽系探測器列表。
另外,不排除旅行者的主機一直在升級的可能。好奇號著陸之後第一件事不就是重啟升級韌體麼……之前的伽利略號,飛到一半發現天線沒有正確展開,大概意思就是本來設計的是100M的寬頻瞬間變56k的撥號,也就是意味著拍的照片直到探測器報廢了也傳不回來,地球科學家只好讓它先硬著頭皮飛。
這段時間裡,地球上的宅男們為了看美女圖,發明了jpg格式……NASA一看高興了,不用傳raw了,給探測器的主機寫了個圖片壓縮的程式,用無線電biu給探測器升級安裝,到時候拍照完了壓縮一下再往地球傳即可。資訊理論可不是70年代才發展出來的科學。技術是一直在升級更新的。在旅行者之前,先驅號一度是飛離地球最遠的人造物體,只不過後來先是和地球失去聯絡,再被旅行者趕超……後浪拍前浪啊。
現在的科技水平必然比70年代更先進,但不一定有資金支援這種“把錢往太空扔”的活動,而且目前的探測器更具功能性,研究目的和70年代不一樣了。比如研究反物質的磁譜儀,這些團隊的出來的成果也許遠比把“人造飛行器biu出太陽系”意義更深遠,但報道出來一般人不一定看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