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間道》來自香港,這個比世界上大部分生活水平都好的島嶼,一度是天堂的代號。幾個傑出的藝人和一幫高明的商人及用心良苦的故事高手,用命運和職業的格局碼出換體思維,在好人壞人之間追問、遊離,終而幻滅在規則底線。令人自然想起《變臉》,有點類似的抗爭。從導演手法和推進方式看,《變臉》展示出更多是故事的獵奇,人心的惶然與迫切。《無間道》則十分冷靜,是一部預設好的棋局,一座固守的監獄,人在中間,等待發生、過程和終結,最後只剩哀歌一曲。這個中間,導演和編劇佔了主導位置,而刻意輕描淡寫的拍攝手法更增添了偏重砝碼。同為商業片,對生命的思索和殘酷的體現,《無間道》顯得勝過《變臉》。 四位主角表演沒有辜負他們享有的昌隆聲譽,平實、內斂,不沾曖昧的流露。背景、用光不徘徊在奢侈的鋪張;平穩的表敘令人有足夠時間讓感覺壯大,溢滿。音樂也沒有刻意憂傷和煽情,低低嗚聲直通天際,讓你相信這不只是命運的一首協奏曲,確是某個陰曹地府招安之音。 更難得是,沒有以往港產片中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愚蠢花巧和賣弄。槍砰然響,人頹然倒,慌張中只剩模糊不安。黃秋生睡在摔扁的車上,嘴角掛著血絲,靜止的肥大身驅在血腥中透出得固執,讓人相信他是曾經的朋友和嚴肅的上司。曾志偉的陰鷙殘忍,在影片開頭幾個眼神中便已畫出。而他逃往消防樓道趔趄腳步,心裡趴出的慌張和絕望,到無聲無息中槍死去。很生活告之,真實老大和死人的區別,其實很小。 片中劉德華飾演的角色應該是最矛盾綜合體,史無前例的位置必須讓他掏出更多本錢豐富故事的完整,最好的演繹方法是忘記自己,忘了自己作為藝人劉德華的地位,明確主角是四個人。很慶幸,他不僅沒帶進個人戲外的乖張,而且很好找到了自己位置。差館裡的個人戲也顯得剋制,警察面對審犯,除了偷巧的智慧和些許得意,沒有肆意誇張的烘托。到後來從電梯中平靜出來的神態,十年前種下因果迴圈,已使他對任何結局都了於在胸,生亦何歡,死又何哀。劉在這裡做得很成功。 梁朝偉是個超一流演員,絕不是他人口中所謂的工兵型,天生的憂鬱和四顧無依的氣質,強烈影響他所演過的每一部影片。這種角色演來更遊刃有餘。迷惘的眼,散漫的形神,總能看出內心對行為和身體的背叛,自我的懷疑。我是警察,這話只能在醫生面前心不在焉吐出。求證永遠在煉獄中,道路從不間斷,最後也只能睜大眼睛,在四面封閉的電梯癱軟到另一個世界。所有信心在這裡嘎然而止,是為無間道。 令人心悸的生存狀態安排,自然離不開對愛情的編弄,而愛情相對這些,實在無力和不足為道。導演讓鄭秀文和陳慧琳適可而止的表演再次證明他的高明。鄭演慣都市傻女人,沒有在片中長久撒潑,破壞陰沉平靜氣氛,實是幸事。而陳慧琳的寡言少語,和驚豔容顏符合大眾對心理醫生的神秘期盼。沒有風雨中的淒厲,生離死別的痛苦,只留底匆匆的錄音和紙片兒。愛情,只是眾多煉*獄中的一個痛苦而普通程式。女人,地獄裡只是配角。 影片的結局據說有兩個,劉的被鋪和升官。前者符合普通人心中因果報應的快意;但後者絕不是所謂的皆大歡喜,相比下更符合故事的發展路線,劉最後望著陳(梁飾)的墳,千般痛苦和慾望熬成一句話,“我想和他換”。生不如死。亦是無間道。
無間道,據說是地獄最深淵,存在永不間斷痛苦。 我是無法知道地獄樣子的,腦中所有的來源,都不能讓我確信那些是真實。書籍裡文字給人無窮大想象空間,可以豐富在內心,印象卻始終模糊,像斑斕抽象的畫,能嗅出森森之氣,轉身就忘記。視覺中的印象更少,兼而飄忽不定,十分不可信。記得家鄉大部分葬禮中,請來超度的是本地農民,他們大部分眉目清秀,神態清雅,據說叫道士。在我還小時,無疑覺得這些太新奇。色彩絢麗、寬大,布料和做工都粗糙的道服,馬上讓我想到戲臺上抖動的畫布,並囔著要穿,沒人滿足我的要求。我就守著掛起的大副圍幔發呆,上面是支離破碎的身體、赤發的厲鬼、尖銳的刀片,和大塊的血。我第一次看,人來人往中,莫名其妙嚇的大哭。有人安慰說不用怕,那是地獄,處罰壞人的地方,這些道士就是給死去的人來說好話的。我驚魂未定決定做個好人,對地獄也有個瞭解。 稍大點的時候,就請教別人,地獄真是這樣的嗎?哪個是十八層永不翻身之處?道士真那麼厲害嗎?也沒人能說清楚。再大點,看到電視電影中顛來倒去的陰間、神鬼之說,就試著勇敢想,大概根本沒有地獄吧。原用不著操心。 至現在,想到地獄,就不是有沒有和恐懼的思索了。基督教中與東方文化裡死後面臨天堂、地獄的選擇有苟同的地方。但一旦洋化的東西就難免有戲謔的成分,地獄天堂在幽默和笑話書中常出現,後者更成了時代的流行廣告語。成為了輕鬆話題。 當然,商業高度發達的時代自有不凡之處,衍化的文化更千姿百態。熙熙攘攘的人流和水泥森林中,怕是沒人會有我幼時的恐懼了。否則不是神經短路,大概也是耋耄之年,深恐親身體驗的擔憂。再大張旗鼓說起地獄,就直接是現實的景狀,生活擺下的痛楚局面了。《無間道》就是這麼個故事。
以前我沒得選,現在我想做個好人” 劉建明,是集中了最核心矛盾於一體的人,這句經典臺詞是他在天台給陳永仁說的,也一定是他在內心給自己說過無數次的,劉建明身上有這部電影核心的道德困境,劉建明不知道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一個內心想當好人,但被迫做了壞事的人算不算是好人?在命運沒有選擇的時候做的事,那些被迫做的事,到底該不該為此承擔道德審判?倫理困境的問題,“命運”和“選擇”矛盾的問題,這兩者他都無法回答。 另一方面,他內心的掙扎過程也同時表現了他自我認知的困境,“不守規矩的人,就像他這樣,滾蛋,有沒有人想跟他換?”這句話兩次出現,他都在內心回答“我想跟他換”,無論是在警校的時候還是在最後在陳永仁的墓旁,可見他的內心掙扎從來就沒有解脫過,他想從一開始就成為一個“好人”,掙脫自我認知的困境,哪怕最後葬身大樓裡,但是可笑的是,他連承受懲罰的機會也沒有得到,最後他成了那個活到最後的人,電影結束黑屏字幕:“佛曰:受身無間者永遠不死,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 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乃劉建明多活的每一天都要接受內心無休止煎熬之大劫。“明明說好的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就快十年了老大。”在多數人印象中,陳永仁都是比劉建明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這句臺詞據傳是梁朝偉自己改的,原來的那句直接說的九年,這一改,三年又三年,原來過了這麼久了。用他的話來說,都快忘了自己是警察還是古惑仔了,他被戴上面具演了將近十年的古惑仔,連睡覺也不能說出真話,只有在李心兒的心理診所裡敢有點驕傲地給她說:“我給你說,其實我是警察”。這個睡覺也睡不著的警察,不斷說我都快忘了自己是不是警察了的警察,在天台上用槍指著劉建明,一點也沒猶豫地說:“對不起,我是警察。” 對不起,沒得選,都當了九年古惑仔了,我還是沒忘掉我是警察。 “明明我已晝夜無間踏盡面前路,夢想中的彼岸為何還未到”,無間煉獄裡最值得同情的人就是這個沒有得到過一天警察身份的警察,他認為自己是個警察,他是真的警察。
“那個警察硬骨頭,他們把他抓了上去,足足打了十分鐘,十分鐘。” 還有一個警察,一直都有警察身份,人物設定看起來單調乏味,但是卻是第一個領盒飯的角色。黃志誠,黃警司看起來就是呆板老成,談不上年輕的熱情,第一次圍攻韓琛時他就一句“工作嘛,這次不行下次咯”。看起來他是一個躲在臥底背後的安全位置的領導,讓陳永仁三年又三年地臥底在危險的老巢裡,自己在警局裡準備著收穫成果。 但是,在接頭之後,把自己留下選擇了坐電梯離開,而讓陳永仁先走,最後被殺,這時候難說他不是出於保護這個九年臥底的目的。傻強在死前給陳永仁說那個警察是個硬骨頭,這個硬骨頭警察早就已經把生活、命和工作看作一體了,他應該也從不覺得一個警察置身危險境地是什麼值得被認為特別偉大的事,這就是他們的工作和“道”,所以他和陳永仁一樣,隨時做好和對手們同歸於盡的 他被扔下樓,砸死在陳永仁面前,血肉模糊,那首叫《再見,警察》的歌響起,這首歌的歌名就是他的最合適的註腳。“算命的說我是一將功成萬骨枯,不過我不同意,我認為出來混的,是生是死要由自己決定。” 韓琛就是一個很簡單的人物,簡單的壞,販毒、殺人、黑老大、狠角色,一開始進警局就對黃警司說:“你見過有人去殯儀館跟死屍握手嗎?”但是卻沒想到,他一手栽培的進入警局的臥底最後背叛了他,他也最後被這個臥底所殺,正邪較量,核心的較量是發生在亦正亦邪的人之間的,他這樣純正的最大反派,其實反而不是正邪較量的焦點所在。 最後劉建明在地下車庫擊斃他時說,這是他自己挑的。這是多年前他對劉建明說的話,進不進警局,讓劉建明自己挑,但是做一個黑老大,這是韓琛從來沒變的選擇。 對劉建明來說他不想再摸黑走路了,對韓琛來說,自己挑的路,摸黑也要走。 說完了人物來談談技巧,這部電影有很多細節值得慢慢思考,最重要的矛盾爆發點就是那三段天台的戲,第一段是黃志誠與陳永仁在天台上第一次接頭,陳永仁對臥底生活牢騷滿腹,但是還是給黃志誠提供了韓琛集團接收毒品的內部資訊,黃志誠給陳永仁遞過一個信封,裡面裝了一個手錶,陳永仁以為那是竊聽器,黃警司告訴他那是送給他的生日禮物。他們的關係是領導和下屬的關係,但是也同時惺惺相惜,他們是在警察這條路上勾肩搭背的兩個人,沒得選,這就是命運的安排。 第二次的天台是伴隨著黃警司之死的劇情的,他們的行蹤被劉建明發現,他們匆匆離開天台,黃志誠讓陳永仁走樓梯,他自己走電梯,就差一點,他就錯過古惑仔了,然而並沒有被錯過。當陳永仁下樓後裝作剛到一樣地繞回樓前時,黃警司的屍體也剛好砸在了他面前,他的表情中集合了驚訝、麻木、恐懼、悲痛,剛才還在樓上跟他聊天的那個人現在頭破血流曝屍街頭,這個唯一有他警察檔案的黃警司被殺了,那他的警察身份如何再找回來?有悲痛,有驚恐,更多的是震驚,這些情緒全部集中在此刻的陳永仁的臉上,這是整部電影裡梁朝偉表情最誇張的一幕,每一個毛孔都在擴張,如此激烈的表演被配上了十分平靜的純人聲哼唱的喪曲《再見,警察》,對比很強烈,內心很複雜。 最後一段天台就是最著名的陳永仁和劉建明的天台對峙,劉建明想要承認自己的臥底身份,不願意再戴著警察的面具忍受煎熬,但是在天台上,他仍然在為自己爭取,最著名的那句臺詞,“我以前沒得選擇,現在我想做個好人”說得很辛酸,我們都沒得選所以只能先違心,可是我真的想做一個好人,但是接到的回答是“跟法官說,看他讓不讓你做個好人”,這是冷漠的回答,但是卻是現實的回答,事實上我們所有人的生活大多數時候都是沒有選擇的,被逼上天台,被逼著讓人拿槍指著自己說“跟法官說”,我們不用可憐此時的劉建明,也不用苛責此時的陳永仁不給他機會,因為我們其實每個人都經常在這樣的境地中,沒有選擇,央求後,得到的是現實世界冷漠的回答,我們不會去咒罵現實,而會去反思為什麼自己要走到這一步才知道後悔,但是,又是但是,反思的結果往往是,“我以前沒得選擇”,我也不想被逼上天台才後悔,但是我每一步都沒得選擇,去讀書去考學我們沒得選,去爭取本來就不多的發展機會,去擠去拼,我們沒得選,那麼最後我們回顧生活,怎麼感覺很乏味,很沒意思,“過去我沒得選擇,現在我想做個有趣的人,去做我想做的事”,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你去跟時間說啊,你已經沒有年輕人的精力了,看看老天爺給不給你那麼多的時間”。這只是一個例子,事實上我們生活中處處是無奈,此刻的劉建明的狀態是有普世性的,在有機會去選擇的時候,抓住機會,不要最後用“過去我沒得選”來搪塞被浪費的選擇機會。
《無間道》來自香港,這個比世界上大部分生活水平都好的島嶼,一度是天堂的代號。幾個傑出的藝人和一幫高明的商人及用心良苦的故事高手,用命運和職業的格局碼出換體思維,在好人壞人之間追問、遊離,終而幻滅在規則底線。令人自然想起《變臉》,有點類似的抗爭。從導演手法和推進方式看,《變臉》展示出更多是故事的獵奇,人心的惶然與迫切。《無間道》則十分冷靜,是一部預設好的棋局,一座固守的監獄,人在中間,等待發生、過程和終結,最後只剩哀歌一曲。這個中間,導演和編劇佔了主導位置,而刻意輕描淡寫的拍攝手法更增添了偏重砝碼。同為商業片,對生命的思索和殘酷的體現,《無間道》顯得勝過《變臉》。 四位主角表演沒有辜負他們享有的昌隆聲譽,平實、內斂,不沾曖昧的流露。背景、用光不徘徊在奢侈的鋪張;平穩的表敘令人有足夠時間讓感覺壯大,溢滿。音樂也沒有刻意憂傷和煽情,低低嗚聲直通天際,讓你相信這不只是命運的一首協奏曲,確是某個陰曹地府招安之音。 更難得是,沒有以往港產片中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愚蠢花巧和賣弄。槍砰然響,人頹然倒,慌張中只剩模糊不安。黃秋生睡在摔扁的車上,嘴角掛著血絲,靜止的肥大身驅在血腥中透出得固執,讓人相信他是曾經的朋友和嚴肅的上司。曾志偉的陰鷙殘忍,在影片開頭幾個眼神中便已畫出。而他逃往消防樓道趔趄腳步,心裡趴出的慌張和絕望,到無聲無息中槍死去。很生活告之,真實老大和死人的區別,其實很小。 片中劉德華飾演的角色應該是最矛盾綜合體,史無前例的位置必須讓他掏出更多本錢豐富故事的完整,最好的演繹方法是忘記自己,忘了自己作為藝人劉德華的地位,明確主角是四個人。很慶幸,他不僅沒帶進個人戲外的乖張,而且很好找到了自己位置。差館裡的個人戲也顯得剋制,警察面對審犯,除了偷巧的智慧和些許得意,沒有肆意誇張的烘托。到後來從電梯中平靜出來的神態,十年前種下因果迴圈,已使他對任何結局都了於在胸,生亦何歡,死又何哀。劉在這裡做得很成功。 梁朝偉是個超一流演員,絕不是他人口中所謂的工兵型,天生的憂鬱和四顧無依的氣質,強烈影響他所演過的每一部影片。這種角色演來更遊刃有餘。迷惘的眼,散漫的形神,總能看出內心對行為和身體的背叛,自我的懷疑。我是警察,這話只能在醫生面前心不在焉吐出。求證永遠在煉獄中,道路從不間斷,最後也只能睜大眼睛,在四面封閉的電梯癱軟到另一個世界。所有信心在這裡嘎然而止,是為無間道。 令人心悸的生存狀態安排,自然離不開對愛情的編弄,而愛情相對這些,實在無力和不足為道。導演讓鄭秀文和陳慧琳適可而止的表演再次證明他的高明。鄭演慣都市傻女人,沒有在片中長久撒潑,破壞陰沉平靜氣氛,實是幸事。而陳慧琳的寡言少語,和驚豔容顏符合大眾對心理醫生的神秘期盼。沒有風雨中的淒厲,生離死別的痛苦,只留底匆匆的錄音和紙片兒。愛情,只是眾多煉*獄中的一個痛苦而普通程式。女人,地獄裡只是配角。 影片的結局據說有兩個,劉的被鋪和升官。前者符合普通人心中因果報應的快意;但後者絕不是所謂的皆大歡喜,相比下更符合故事的發展路線,劉最後望著陳(梁飾)的墳,千般痛苦和慾望熬成一句話,“我想和他換”。生不如死。亦是無間道。
無間道,據說是地獄最深淵,存在永不間斷痛苦。 我是無法知道地獄樣子的,腦中所有的來源,都不能讓我確信那些是真實。書籍裡文字給人無窮大想象空間,可以豐富在內心,印象卻始終模糊,像斑斕抽象的畫,能嗅出森森之氣,轉身就忘記。視覺中的印象更少,兼而飄忽不定,十分不可信。記得家鄉大部分葬禮中,請來超度的是本地農民,他們大部分眉目清秀,神態清雅,據說叫道士。在我還小時,無疑覺得這些太新奇。色彩絢麗、寬大,布料和做工都粗糙的道服,馬上讓我想到戲臺上抖動的畫布,並囔著要穿,沒人滿足我的要求。我就守著掛起的大副圍幔發呆,上面是支離破碎的身體、赤發的厲鬼、尖銳的刀片,和大塊的血。我第一次看,人來人往中,莫名其妙嚇的大哭。有人安慰說不用怕,那是地獄,處罰壞人的地方,這些道士就是給死去的人來說好話的。我驚魂未定決定做個好人,對地獄也有個瞭解。 稍大點的時候,就請教別人,地獄真是這樣的嗎?哪個是十八層永不翻身之處?道士真那麼厲害嗎?也沒人能說清楚。再大點,看到電視電影中顛來倒去的陰間、神鬼之說,就試著勇敢想,大概根本沒有地獄吧。原用不著操心。 至現在,想到地獄,就不是有沒有和恐懼的思索了。基督教中與東方文化裡死後面臨天堂、地獄的選擇有苟同的地方。但一旦洋化的東西就難免有戲謔的成分,地獄天堂在幽默和笑話書中常出現,後者更成了時代的流行廣告語。成為了輕鬆話題。 當然,商業高度發達的時代自有不凡之處,衍化的文化更千姿百態。熙熙攘攘的人流和水泥森林中,怕是沒人會有我幼時的恐懼了。否則不是神經短路,大概也是耋耄之年,深恐親身體驗的擔憂。再大張旗鼓說起地獄,就直接是現實的景狀,生活擺下的痛楚局面了。《無間道》就是這麼個故事。
以前我沒得選,現在我想做個好人” 劉建明,是集中了最核心矛盾於一體的人,這句經典臺詞是他在天台給陳永仁說的,也一定是他在內心給自己說過無數次的,劉建明身上有這部電影核心的道德困境,劉建明不知道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一個內心想當好人,但被迫做了壞事的人算不算是好人?在命運沒有選擇的時候做的事,那些被迫做的事,到底該不該為此承擔道德審判?倫理困境的問題,“命運”和“選擇”矛盾的問題,這兩者他都無法回答。 另一方面,他內心的掙扎過程也同時表現了他自我認知的困境,“不守規矩的人,就像他這樣,滾蛋,有沒有人想跟他換?”這句話兩次出現,他都在內心回答“我想跟他換”,無論是在警校的時候還是在最後在陳永仁的墓旁,可見他的內心掙扎從來就沒有解脫過,他想從一開始就成為一個“好人”,掙脫自我認知的困境,哪怕最後葬身大樓裡,但是可笑的是,他連承受懲罰的機會也沒有得到,最後他成了那個活到最後的人,電影結束黑屏字幕:“佛曰:受身無間者永遠不死,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 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乃劉建明多活的每一天都要接受內心無休止煎熬之大劫。“明明說好的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就快十年了老大。”在多數人印象中,陳永仁都是比劉建明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這句臺詞據傳是梁朝偉自己改的,原來的那句直接說的九年,這一改,三年又三年,原來過了這麼久了。用他的話來說,都快忘了自己是警察還是古惑仔了,他被戴上面具演了將近十年的古惑仔,連睡覺也不能說出真話,只有在李心兒的心理診所裡敢有點驕傲地給她說:“我給你說,其實我是警察”。這個睡覺也睡不著的警察,不斷說我都快忘了自己是不是警察了的警察,在天台上用槍指著劉建明,一點也沒猶豫地說:“對不起,我是警察。” 對不起,沒得選,都當了九年古惑仔了,我還是沒忘掉我是警察。 “明明我已晝夜無間踏盡面前路,夢想中的彼岸為何還未到”,無間煉獄裡最值得同情的人就是這個沒有得到過一天警察身份的警察,他認為自己是個警察,他是真的警察。
“那個警察硬骨頭,他們把他抓了上去,足足打了十分鐘,十分鐘。” 還有一個警察,一直都有警察身份,人物設定看起來單調乏味,但是卻是第一個領盒飯的角色。黃志誠,黃警司看起來就是呆板老成,談不上年輕的熱情,第一次圍攻韓琛時他就一句“工作嘛,這次不行下次咯”。看起來他是一個躲在臥底背後的安全位置的領導,讓陳永仁三年又三年地臥底在危險的老巢裡,自己在警局裡準備著收穫成果。 但是,在接頭之後,把自己留下選擇了坐電梯離開,而讓陳永仁先走,最後被殺,這時候難說他不是出於保護這個九年臥底的目的。傻強在死前給陳永仁說那個警察是個硬骨頭,這個硬骨頭警察早就已經把生活、命和工作看作一體了,他應該也從不覺得一個警察置身危險境地是什麼值得被認為特別偉大的事,這就是他們的工作和“道”,所以他和陳永仁一樣,隨時做好和對手們同歸於盡的 他被扔下樓,砸死在陳永仁面前,血肉模糊,那首叫《再見,警察》的歌響起,這首歌的歌名就是他的最合適的註腳。“算命的說我是一將功成萬骨枯,不過我不同意,我認為出來混的,是生是死要由自己決定。” 韓琛就是一個很簡單的人物,簡單的壞,販毒、殺人、黑老大、狠角色,一開始進警局就對黃警司說:“你見過有人去殯儀館跟死屍握手嗎?”但是卻沒想到,他一手栽培的進入警局的臥底最後背叛了他,他也最後被這個臥底所殺,正邪較量,核心的較量是發生在亦正亦邪的人之間的,他這樣純正的最大反派,其實反而不是正邪較量的焦點所在。 最後劉建明在地下車庫擊斃他時說,這是他自己挑的。這是多年前他對劉建明說的話,進不進警局,讓劉建明自己挑,但是做一個黑老大,這是韓琛從來沒變的選擇。 對劉建明來說他不想再摸黑走路了,對韓琛來說,自己挑的路,摸黑也要走。 說完了人物來談談技巧,這部電影有很多細節值得慢慢思考,最重要的矛盾爆發點就是那三段天台的戲,第一段是黃志誠與陳永仁在天台上第一次接頭,陳永仁對臥底生活牢騷滿腹,但是還是給黃志誠提供了韓琛集團接收毒品的內部資訊,黃志誠給陳永仁遞過一個信封,裡面裝了一個手錶,陳永仁以為那是竊聽器,黃警司告訴他那是送給他的生日禮物。他們的關係是領導和下屬的關係,但是也同時惺惺相惜,他們是在警察這條路上勾肩搭背的兩個人,沒得選,這就是命運的安排。 第二次的天台是伴隨著黃警司之死的劇情的,他們的行蹤被劉建明發現,他們匆匆離開天台,黃志誠讓陳永仁走樓梯,他自己走電梯,就差一點,他就錯過古惑仔了,然而並沒有被錯過。當陳永仁下樓後裝作剛到一樣地繞回樓前時,黃警司的屍體也剛好砸在了他面前,他的表情中集合了驚訝、麻木、恐懼、悲痛,剛才還在樓上跟他聊天的那個人現在頭破血流曝屍街頭,這個唯一有他警察檔案的黃警司被殺了,那他的警察身份如何再找回來?有悲痛,有驚恐,更多的是震驚,這些情緒全部集中在此刻的陳永仁的臉上,這是整部電影裡梁朝偉表情最誇張的一幕,每一個毛孔都在擴張,如此激烈的表演被配上了十分平靜的純人聲哼唱的喪曲《再見,警察》,對比很強烈,內心很複雜。 最後一段天台就是最著名的陳永仁和劉建明的天台對峙,劉建明想要承認自己的臥底身份,不願意再戴著警察的面具忍受煎熬,但是在天台上,他仍然在為自己爭取,最著名的那句臺詞,“我以前沒得選擇,現在我想做個好人”說得很辛酸,我們都沒得選所以只能先違心,可是我真的想做一個好人,但是接到的回答是“跟法官說,看他讓不讓你做個好人”,這是冷漠的回答,但是卻是現實的回答,事實上我們所有人的生活大多數時候都是沒有選擇的,被逼上天台,被逼著讓人拿槍指著自己說“跟法官說”,我們不用可憐此時的劉建明,也不用苛責此時的陳永仁不給他機會,因為我們其實每個人都經常在這樣的境地中,沒有選擇,央求後,得到的是現實世界冷漠的回答,我們不會去咒罵現實,而會去反思為什麼自己要走到這一步才知道後悔,但是,又是但是,反思的結果往往是,“我以前沒得選擇”,我也不想被逼上天台才後悔,但是我每一步都沒得選擇,去讀書去考學我們沒得選,去爭取本來就不多的發展機會,去擠去拼,我們沒得選,那麼最後我們回顧生活,怎麼感覺很乏味,很沒意思,“過去我沒得選擇,現在我想做個有趣的人,去做我想做的事”,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你去跟時間說啊,你已經沒有年輕人的精力了,看看老天爺給不給你那麼多的時間”。這只是一個例子,事實上我們生活中處處是無奈,此刻的劉建明的狀態是有普世性的,在有機會去選擇的時候,抓住機會,不要最後用“過去我沒得選”來搪塞被浪費的選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