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即在泰國上映的影片《天才槍手》,終於在國慶檔後的第一週登陸內地。
提及泰國的影視行業,第一印象是其優秀的廣告短片,再然後是恐怖電影與青春愛情電影。就我看過的有公益廣告《我的爸爸是個騙子》,恐怖電影《鬼肢解》、《兇間疑影》,以及愛情電影《暹羅之戀》、《初戀這件小事》,這些接觸構成了我對泰國影視行業的淺顯認知。
看完《天才槍手》讓我對其有了更多的感受,也驚訝地認識到一個國家的電影行業工業化後,是如何源源不斷地產生更多優秀的作品。
即便是經濟實力不突出的泰國,也能憑藉其獨特的軟文化創造出好片。
尤其以這次的《天才槍手》,雖然作為商業片,卻讓人見到了泰國電影除卻宗教、旅遊、愛情等主題之外,對社會、教育等層面的深刻反思。
2
《Bad Genius》(內地翻譯為《天才槍手》,臺灣翻譯為《模犯生》,個人覺得後者更貼切)改編自2014年轟動一時的SAT亞洲考場作弊案,講述了出身平凡的天才利用高智商考場作弊牟取暴利的故事。
影片一改以往泰國青春校園電影溫吞的敘事風格,而是大刀闊斧地利用商業片乾淨利落的框架,塑造出性格鮮明的主配角們。
女主地鐵躲避的那段戲,扣人心絃的配樂與鏡頭剪輯的節奏感,無疑拍出了諜戰片的驚悚感。
此外,女主男主與男二女二的階級出身,更是將戲劇衝突上升到了對社會階層的反思。
然而商業化的操作下,就難免會導致塑造角色落入臉譜化的窠臼。導演想設定出生在困境中的天才與不學無術的富二代,於是有了高智商又勤奮的男主Bank。
男主Bank生在單親家庭,母親經營一家洗衣房,卻常常因為沒錢修理洗衣機而不得不彎下腰用手洗。
家境貧寒的他卻擁有過人的智商,而且他勤奮上進,是校園中的模範學生,他始終相信自己憑藉上學考試這條路會給母親和自己帶來更好的生活。
富二代Pat理所當然地成了男主的襯托,並承擔了推動劇情與激發矛盾衝突的作用。臉譜化設定下的男主與最終墮落黑化的男主,說起來令觀眾而感到失望與一絲絲的失衡,但我覺得這樣的突兀轉變,或者是這樣一個讓觀眾不能滿意的結局,正是這個時代和社會里個人命運的無常與無力。
那個騎著摩托送衣服時聽“學習時聽的古典樂”的男孩,在我心裡也擁有了他熒屏之外的生命。
這種意外的失衡,我把它叫“宿命感”。
3
我不會流水般敘述劇情,也不會像影評人一樣從鏡頭剪輯、敘事邏輯與角色動機的專業角度切入,我只想談一談男主Bank,想一想Bank背後所蘊含的更多東西。
一直以來,電影最重要的是描述困境,而非向觀眾灌輸價值觀。在這點上,《天才槍手》似乎有所欠缺。
最後結局強行正義的價值觀,女主Lynn向考試機構自首的場景顯得略為刻意,但思索過後其實這也在情理與意料之中。
Lynn家庭雖然也很普通,但她畢竟有著一名當教師的父親,這樣的設定使她擁有回頭重來、改過自新的動機與權利。
而對於Bank這樣真正的社會底層者而言,做著最廉價勞動的母親和一家破小的洗衣店,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後背與依靠。
為什麼Lynn走進了耀眼的光明中重啟人生,Bank最終在洗衣店的房間裡陷入黑暗,這大概就是理由了。Bank這樣一個角色,在剛出場的幾幕場景裡是多麼單純可愛:
透過這些鏡頭與場景,再加上之後情節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單純少年的渺小自我與這個複雜的現實世界之間的對立。
渴望透過公平的考試來獲得改變人生的機會,所以Bank是多麼地憎惡作弊這個行為。
於是,我們不小心把一開始的Bank看做屠龍的勇士。
然而,富二代Pat為了教訓這個洗衣店的兒子破壞他們的作弊,在Bank參加新加坡留學考試的前一天晚上,命令黑社會將他暴揍一頓扔到了荒無人煙的垃圾場裡。
當鏡頭給到Bank滿臉乾涸的血汙,腫到睜不開的眼睛時,我沒忍住在影院裡說了句“操”。
是啊,多麼操蛋啊,我一定不能體會到那種絕望那種屈辱那種憤怒的十之一二。這十之一二已經使我攥緊了拳頭,呼吸也變得沉重起來。
這是Bank的第一次轉變,他喪失了原本近在眼前改變人生的機會。
但此時的他仍未丟失希望,他嚥下這飛來橫禍的苦果,重新回到校園,做他的好學生。
4
第二次轉變來了,來得更具有嘲諷意味。
富二代Pat的父母想把Pat和他的女朋友Grace送到波士頓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但顯而易見地是以Pat與Grace的能力,根本無法透過STIC留學考試,於是他們想到了女主Lynn。
女主Lynn覺得憑她一個人無法做到,必須要Bank的加入。
當聽到Pat父親說出“波士頓”這個單詞時,我在心底冷笑。
作為全美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兩座頂尖學府哈佛和麻省理工就位於波士頓。
對於上層階級而言,他們的子女似乎理所應當地走進這些頂尖名校。
而那場上流社會的宴會暗喻了更敏感的東西,我選擇緘口不語。
最終Bank被100萬泰銖收買,成功加入了Lynn的作弊計劃中。
他們商量計劃,不斷排練,甚至演習作弊敗露後每個人要說的話。
原本一切順利,結果富二代Pat無意中透露出是他策劃了將他扔到垃圾場,Bank所有的委屈、憤怒、絕望、屈辱瞬間爆發了。
他把Pat摁在地上狂毆,最終摔門而去。
他走在陰冷的黑夜裡,絕望地舔舐著受傷的內心,在那一刻,他的尊嚴被撕扯成碎片。
然後他停在了一個廣告牌下,上面寫著“洗衣房的未來”。
他抬起頭,想象著另一個世界的月亮。
他回頭,他妥協了,他嚥下了所有的苦楚屈辱,他決定幫他們作弊。
我不準備再敘述電影情節了,我們都知道的是,最後作弊敗露並承擔下所有責任的Bank,在路西法效應下,徹底墮落了。
他不再滿足於透過讀書改變人生,而且寄希望於利用作弊幫助更多的人透過考試來獲得鉅額的金錢。
Lynn認識到了教育的真正意義,選擇留在國內當一名教師。
而Bank,經歷了尊嚴被踐踏,夢想被粉碎,最終向黑暗妥協,似乎真的從屠龍的少年勇士,變成了曾經最討厭的惡龍。
5
電影聊到這裡,我問我自己,真的是我們看到的這樣嗎?
我將情緒和思路從電影的情境中抽離,以站在更客觀更現實的地方來重新思考。
我想起來一個故事,來自關於我們身邊的階級固化現象中的一個故事。
一名國家博物館管理員講述了他在接待北京兩所來訪學校時的不同體驗:
關於“偽楚”,我想絕大多數人都不清楚,這是在金國滅亡北宋後扶植的一個漢人偽政府,前朝宰相張邦昌被迫稱帝,前後存續僅32天。
我也是偶然在看一本名為《贅婿》的書中得知這個隱晦的歷史冷知識。
而五年級的小學生不僅知道偽楚這個毫無存在感的政權,更是詳細說出了張邦昌登基是在三月,趙構登基則是在五月,因此先偽楚後南宋。
這名館員感慨,東四的小學生全面碾壓東郊的初中生,精英家庭的孩子在人生起點就已經展現超凡的優勢。
但在我看來,這個故事並不能說明更多的問題,甚至根本不能證明那名館員的結論。
膚淺如我,僅僅想到了,這裡出現了北郊的中學,東城的小學,以及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當然知道那裡是皇城腳下,我也當然知道那些存在意味著什麼。
因為即使對於我們這些不是社會最底層的家庭而言,在小學中學階段能夠到博物館裡進行授課,也是一件無比遙遠的故事,遙遠到就像發生在另一個國度。
又或者說,階級。
這裡有兩個關鍵詞可以把握,一是教育資源,一個社會階層。
這裡有兩個關鍵問題可以確定,一是教育資源的傾斜,一個是社會階層的固化。
這不是我們獨有的問題,至少從這部泰國電影裡,我同樣嗅到了它們的味道。
底層者期盼著透過教育改變命運,上層者則把控著階層通道封死了下層人晉升的路。
我不是在宣揚讀書無用論,也不是灌輸所謂我奮鬥30年只為和你坐在一起喝一杯咖啡,我只是在想讀書為誰或者意義論。
正如電影結尾Bank質問Lynn,問她是不是甘心畢業後坐在辦公室拿一份幾千塊的薪水重複日復一日的生活。我也不是在教你們如何追求人生的意義,是不是生來一定要住豪宅開豪車,思考是你的事。
我只是替那些,沒機會看到更大的世界、更真實的社會的人,替他們說出多麼理所應當發出的不甘。
當初改革開放,國家需要人才,於是喊出口號“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把讀書者捧上了社會中堅階級;
而今社會需求飽和,又有人站出來安慰人民“受教育不是為了站上峰頂,而是為了不跌入谷底”。
我們不能指望國家再經歷一段野蠻而茁壯的生長期,再硬生生地造就出新一批中產或者上層階級,而接受教育幾乎就是我們絕大部分人唯一的道路。
但假如教育資源再無底線的傾斜,那毫無疑問,金字塔底層的我們還有絲毫希望嗎?
6
美國第二任總統亞當斯曾說:
打下這段話的時候,我由內而外地感到噁心。
我突然聽見遠方響起微弱的聲音:
我們就連勇士都不是,又哪兒來資格當惡龍呢?
呵呵。
5月份即在泰國上映的影片《天才槍手》,終於在國慶檔後的第一週登陸內地。
提及泰國的影視行業,第一印象是其優秀的廣告短片,再然後是恐怖電影與青春愛情電影。就我看過的有公益廣告《我的爸爸是個騙子》,恐怖電影《鬼肢解》、《兇間疑影》,以及愛情電影《暹羅之戀》、《初戀這件小事》,這些接觸構成了我對泰國影視行業的淺顯認知。
看完《天才槍手》讓我對其有了更多的感受,也驚訝地認識到一個國家的電影行業工業化後,是如何源源不斷地產生更多優秀的作品。
即便是經濟實力不突出的泰國,也能憑藉其獨特的軟文化創造出好片。
尤其以這次的《天才槍手》,雖然作為商業片,卻讓人見到了泰國電影除卻宗教、旅遊、愛情等主題之外,對社會、教育等層面的深刻反思。
2
《Bad Genius》(內地翻譯為《天才槍手》,臺灣翻譯為《模犯生》,個人覺得後者更貼切)改編自2014年轟動一時的SAT亞洲考場作弊案,講述了出身平凡的天才利用高智商考場作弊牟取暴利的故事。
影片一改以往泰國青春校園電影溫吞的敘事風格,而是大刀闊斧地利用商業片乾淨利落的框架,塑造出性格鮮明的主配角們。
女主地鐵躲避的那段戲,扣人心絃的配樂與鏡頭剪輯的節奏感,無疑拍出了諜戰片的驚悚感。
此外,女主男主與男二女二的階級出身,更是將戲劇衝突上升到了對社會階層的反思。
然而商業化的操作下,就難免會導致塑造角色落入臉譜化的窠臼。導演想設定出生在困境中的天才與不學無術的富二代,於是有了高智商又勤奮的男主Bank。
男主Bank生在單親家庭,母親經營一家洗衣房,卻常常因為沒錢修理洗衣機而不得不彎下腰用手洗。
家境貧寒的他卻擁有過人的智商,而且他勤奮上進,是校園中的模範學生,他始終相信自己憑藉上學考試這條路會給母親和自己帶來更好的生活。
富二代Pat理所當然地成了男主的襯托,並承擔了推動劇情與激發矛盾衝突的作用。臉譜化設定下的男主與最終墮落黑化的男主,說起來令觀眾而感到失望與一絲絲的失衡,但我覺得這樣的突兀轉變,或者是這樣一個讓觀眾不能滿意的結局,正是這個時代和社會里個人命運的無常與無力。
那個騎著摩托送衣服時聽“學習時聽的古典樂”的男孩,在我心裡也擁有了他熒屏之外的生命。
這種意外的失衡,我把它叫“宿命感”。
3
我不會流水般敘述劇情,也不會像影評人一樣從鏡頭剪輯、敘事邏輯與角色動機的專業角度切入,我只想談一談男主Bank,想一想Bank背後所蘊含的更多東西。
一直以來,電影最重要的是描述困境,而非向觀眾灌輸價值觀。在這點上,《天才槍手》似乎有所欠缺。
最後結局強行正義的價值觀,女主Lynn向考試機構自首的場景顯得略為刻意,但思索過後其實這也在情理與意料之中。
Lynn家庭雖然也很普通,但她畢竟有著一名當教師的父親,這樣的設定使她擁有回頭重來、改過自新的動機與權利。
而對於Bank這樣真正的社會底層者而言,做著最廉價勞動的母親和一家破小的洗衣店,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後背與依靠。
為什麼Lynn走進了耀眼的光明中重啟人生,Bank最終在洗衣店的房間裡陷入黑暗,這大概就是理由了。Bank這樣一個角色,在剛出場的幾幕場景裡是多麼單純可愛:
與Lynn在後臺準備上臺參加電視問答比賽,被提醒衣服上有泡麵汙漬時的窘態;比賽時,自信而耿直地背誦圓周率;統考時看到一名男生偷看Lynn的試卷,在草稿背面寫下“他在抄你”,然後交卷時假裝把試卷掉在地上給Lynn以提醒;好心辦壞事導致Lynn給同學抄襲的事蹟敗露後,對被取消獎學金與出國名額的Lynn感到抱歉。透過這些鏡頭與場景,再加上之後情節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單純少年的渺小自我與這個複雜的現實世界之間的對立。
渴望透過公平的考試來獲得改變人生的機會,所以Bank是多麼地憎惡作弊這個行為。
於是,我們不小心把一開始的Bank看做屠龍的勇士。
然而,富二代Pat為了教訓這個洗衣店的兒子破壞他們的作弊,在Bank參加新加坡留學考試的前一天晚上,命令黑社會將他暴揍一頓扔到了荒無人煙的垃圾場裡。
當鏡頭給到Bank滿臉乾涸的血汙,腫到睜不開的眼睛時,我沒忍住在影院裡說了句“操”。
是啊,多麼操蛋啊,我一定不能體會到那種絕望那種屈辱那種憤怒的十之一二。這十之一二已經使我攥緊了拳頭,呼吸也變得沉重起來。
這是Bank的第一次轉變,他喪失了原本近在眼前改變人生的機會。
但此時的他仍未丟失希望,他嚥下這飛來橫禍的苦果,重新回到校園,做他的好學生。
4
第二次轉變來了,來得更具有嘲諷意味。
富二代Pat的父母想把Pat和他的女朋友Grace送到波士頓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但顯而易見地是以Pat與Grace的能力,根本無法透過STIC留學考試,於是他們想到了女主Lynn。
女主Lynn覺得憑她一個人無法做到,必須要Bank的加入。
當聽到Pat父親說出“波士頓”這個單詞時,我在心底冷笑。
作為全美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兩座頂尖學府哈佛和麻省理工就位於波士頓。
對於上層階級而言,他們的子女似乎理所應當地走進這些頂尖名校。
而那場上流社會的宴會暗喻了更敏感的東西,我選擇緘口不語。
最終Bank被100萬泰銖收買,成功加入了Lynn的作弊計劃中。
他們商量計劃,不斷排練,甚至演習作弊敗露後每個人要說的話。
原本一切順利,結果富二代Pat無意中透露出是他策劃了將他扔到垃圾場,Bank所有的委屈、憤怒、絕望、屈辱瞬間爆發了。
他把Pat摁在地上狂毆,最終摔門而去。
他走在陰冷的黑夜裡,絕望地舔舐著受傷的內心,在那一刻,他的尊嚴被撕扯成碎片。
然後他停在了一個廣告牌下,上面寫著“洗衣房的未來”。
是啊,我只有洗衣房的未來啊,我的人生已經不能再爛了,我真的不甘心。他抬起頭,想象著另一個世界的月亮。
他回頭,他妥協了,他嚥下了所有的苦楚屈辱,他決定幫他們作弊。
我不準備再敘述電影情節了,我們都知道的是,最後作弊敗露並承擔下所有責任的Bank,在路西法效應下,徹底墮落了。
他不再滿足於透過讀書改變人生,而且寄希望於利用作弊幫助更多的人透過考試來獲得鉅額的金錢。
Lynn認識到了教育的真正意義,選擇留在國內當一名教師。
而Bank,經歷了尊嚴被踐踏,夢想被粉碎,最終向黑暗妥協,似乎真的從屠龍的少年勇士,變成了曾經最討厭的惡龍。
5
電影聊到這裡,我問我自己,真的是我們看到的這樣嗎?
我將情緒和思路從電影的情境中抽離,以站在更客觀更現實的地方來重新思考。
我想起來一個故事,來自關於我們身邊的階級固化現象中的一個故事。
一名國家博物館管理員講述了他在接待北京兩所來訪學校時的不同體驗:
一所位於北京東郊的中學管理混亂,組織參觀純為應付上級。初中二年級的孩子知識結構匱乏,表達能力欠缺。在館員講解了不足十分之一的課程時,帶隊老師便急著打道回府,理由是“該吃午飯了,不能讓送餐的公司等,不然要被罰錢。”另外一批來參觀的孩子來自東四著名重點小學。這所學校每週都組織一次國博授課,學生的積極性高,互動良好,寧可錯過飯點兒也要堅持把課聽完。管理員在講課時提了一個引導性問題:“北宋之後是哪個朝代?”正常情況下,小朋友們應該回答“南宋”。出人意料的是,一個孩子給出了“偽楚”這個答案。關於“偽楚”,我想絕大多數人都不清楚,這是在金國滅亡北宋後扶植的一個漢人偽政府,前朝宰相張邦昌被迫稱帝,前後存續僅32天。
我也是偶然在看一本名為《贅婿》的書中得知這個隱晦的歷史冷知識。
而五年級的小學生不僅知道偽楚這個毫無存在感的政權,更是詳細說出了張邦昌登基是在三月,趙構登基則是在五月,因此先偽楚後南宋。
這名館員感慨,東四的小學生全面碾壓東郊的初中生,精英家庭的孩子在人生起點就已經展現超凡的優勢。
但在我看來,這個故事並不能說明更多的問題,甚至根本不能證明那名館員的結論。
膚淺如我,僅僅想到了,這裡出現了北郊的中學,東城的小學,以及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當然知道那裡是皇城腳下,我也當然知道那些存在意味著什麼。
因為即使對於我們這些不是社會最底層的家庭而言,在小學中學階段能夠到博物館裡進行授課,也是一件無比遙遠的故事,遙遠到就像發生在另一個國度。
又或者說,階級。
這裡有兩個關鍵詞可以把握,一是教育資源,一個社會階層。
這裡有兩個關鍵問題可以確定,一是教育資源的傾斜,一個是社會階層的固化。
這不是我們獨有的問題,至少從這部泰國電影裡,我同樣嗅到了它們的味道。
底層者期盼著透過教育改變命運,上層者則把控著階層通道封死了下層人晉升的路。
我不是在宣揚讀書無用論,也不是灌輸所謂我奮鬥30年只為和你坐在一起喝一杯咖啡,我只是在想讀書為誰或者意義論。
正如電影結尾Bank質問Lynn,問她是不是甘心畢業後坐在辦公室拿一份幾千塊的薪水重複日復一日的生活。我也不是在教你們如何追求人生的意義,是不是生來一定要住豪宅開豪車,思考是你的事。
我只是替那些,沒機會看到更大的世界、更真實的社會的人,替他們說出多麼理所應當發出的不甘。
當初改革開放,國家需要人才,於是喊出口號“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把讀書者捧上了社會中堅階級;
而今社會需求飽和,又有人站出來安慰人民“受教育不是為了站上峰頂,而是為了不跌入谷底”。
我們不能指望國家再經歷一段野蠻而茁壯的生長期,再硬生生地造就出新一批中產或者上層階級,而接受教育幾乎就是我們絕大部分人唯一的道路。
但假如教育資源再無底線的傾斜,那毫無疑問,金字塔底層的我們還有絲毫希望嗎?
6
美國第二任總統亞當斯曾說:
我需要學習政治和打仗,然後我兒子才能學地理、自然、造船、航海、商業和農業。再之後我兒子的兒子才有機會學繪畫、詩歌、音樂、雕塑、掛毯和瓷器。打下這段話的時候,我由內而外地感到噁心。
我突然聽見遠方響起微弱的聲音:
當初他們的父母學習政治跟打仗,然後告訴我們,好好學習地理、自然、造船、航海、商業和農業,你們才是主人,你們才是未來。我耕作回來看見他們的孩子可以學習繪畫、詩歌、音樂、雕塑、掛毯和瓷器。我說,我的孩子也想學習繪畫詩歌了。他們的孩子站起來,接下了他們手中的聖經跟刀劍,驅趕著我去為他們造船,為他們耕種,為他們導航,然後擠開一個小空隙戲謔地看著我,對我說,來吧,這是你孩子的位置。我們就連勇士都不是,又哪兒來資格當惡龍呢?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