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汐水柔情
-
2 # 遙望燕園
張良為漢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做了很多貢獻,單是被司馬遷記錄下來的,就有十餘件之多,沒被記錄下來的,一定更多。
但我以為,張良做漢政權做的所有貢獻中,三件最重要,分別是:阻止劉邦分封六國舊貴族、肯定婁敬遷都關中的建議、為呂后畫策保住太子劉盈。
阻止劉邦分封六國舊貴族。張良的祖上是南韓人,張良的爺爺張開地,做過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哀王三朝的相國,張良的爸爸張平,做過韓釐王、韓悼惠王的相國,張平去世二十年後,秦始皇滅南韓,張良也便以復韓為使命。
為了復韓,張良的弟弟去世,張良花錢讓弟弟入土為安,卻散盡家財尋找刺客,只為刺殺秦始皇,圖謀復韓。
劉邦被封漢王后,張良也再一次離開劉邦,追隨韓王成,只為復韓。
這樣一個矢志復韓之人,竟然在漢三年,阻止劉邦分封包括南韓在內的六國舊貴族為王為侯,是不是多少有點讓人意外?
張良的轉變,其實是思想上的大轉變,韓王成被項羽殺掉之後,張良突然明白過來,復韓不復韓,不要緊,若有賢者能像秦始皇那樣天下一統,於天下臣民來說,才是最好的事。
在張良看來,劉邦便是這樣的賢者,所以張良在韓王成死後迅速跑到劉邦帳下,竭盡全力為劉邦出謀劃策,幫助劉邦一統天下。
這也能很好地解釋,為什麼韓信被擒被殺時,張良默不作聲——因為當時的韓信已經是妨礙劉邦真正一統天下的人了。
如果張良不阻止劉邦分封六國之後,就算是劉邦依舊能夠戰勝項羽,成為夏啟、商湯、周武王那樣的天子,也未必能在生前把除吳芮、騶無諸、趙佗之外的異姓王全部消滅掉,中華大地上也不會在漢武帝時再次迎來類似秦始皇時的統一模樣。
肯定婁敬遷都關中的建議。劉邦在定陶即皇帝位後,定都洛陽,一個叫婁敬的小官來到洛陽,建議遷都。
婁敬的建議是對的,但婁敬對遷都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婁敬的官階又比較低,第一次給劉邦提建議就提這麼大的建議,劉邦當然要再問問其他臣子的意見。
跟隨劉邦打天下的重臣,大多是山東之人,定都洛陽,離他們的故鄉近一點,定都關中,離他們的故鄉遠了很多,所以他們都不希望定都關中。
這時候,多次為劉邦出謀劃策的張良再次挺身而出,肯定了婁敬的建議,張良說:
洛陽雖有此固(指群臣所言的山河之險),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張良的意思很明確,洛陽雖然也有山河之險,但比起關中,那可是遠遠比不上了,更讓洛陽相形見絀的是河南的土地不如關中,一國之都,尤其是天下一統的大國的國都,將來必將無比繁華,人口眾多,如果都城內的百姓和士紳不能就地取食,將是非常地麻煩。
而關中,除了能夠自給自足外,還有很好的漕運,可以把天下的物產都快速地運抵關中,如果天下有變,憑藉優秀的漕運,完全可以順流而下,運兵運糧,平息叛亂。
張良的論據非常有高度,令劉邦不得不信服,因此,劉邦聽完張良的論述,當即拍板,遷都關中。
如果劉邦不定都關中,漢景帝恐怕就得被七國之亂的諸侯給哄下臺!
為呂后畫策保住太子劉盈。任何時代,繼承人問題,都是一國最大的問題,如果處理不好這個問題,恐怕將引發國內政局的大動盪,甚至有可能使國家的發展陷入停滯。
正如太子太傅叔孫通所言,「太子乃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
而劉邦晚年,越看太子劉盈越不順眼,劉邦總是覺得,這個太子不像自己,不是當帝王的料,所以想把劉盈廢掉,改立趙王劉如意為太子。
當時,誰勸劉邦,劉邦都不聽,表面答應不廢太子,但仍舊想廢太子的轍,知夫莫若妻,呂后深知丈夫劉邦是怎麼想的,所以急得跟熱鍋上的螞蟻似的。
也正是這時候,張良為呂后和太子出了一個主意:由太子出面,把劉邦請不來的商山四皓給請出來。
正是這個計策,保住了劉盈的太子之位,使劉邦死後的政權保持了長時間的穩定。
加入沒有張良畫策,劉邦真廢了太子劉盈,改立戚夫人之子劉如意為太子,戚夫人和劉如意在政府內沒什麼根基,孤兒寡母的,真能撐得住江山社稷嗎?
開國元勳會不會擁立劉盈而分裂天下呢?齊王劉肥已在齊地經營多年,會不會起兵謀反呢?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項羽本紀》、《史記·呂太后本紀》、《史記·留侯世家》、《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
3 # 一個人的歷史
張良身為謀聖,在正史記載裡,一生中為劉邦一共做了以下十四件事情:
一、帝王之師,太公兵法張良最開始跟隨劉邦的時候,就經常給劉邦講《太公兵法》上的策略,劉邦不僅喜歡聽,而且能聽得懂,於是張良教會了劉邦很多用兵、用人之道。
二、攻城拔寨,屢建奇謀張良跟隨沛公劉邦,作為軍師出謀劃策,打下了韓地的十多座縣城,擊破秦將楊熊的軍隊並攻克宛城,西進武關。
三、逐利之人,不戰而勝攻打嶢關時,張良根據嶢關守將是商販出身,容易被利益打動的特點,建議劉邦用財物去賄賂秦將,結果秦將果然背叛秦國,投靠了劉邦。
四、叛者無信,王者無恩面對秦國叛將提出聯合進攻咸陽的想法,張良說叛將不可靠,士兵們不一定聽從,如果不聽從就危險了,不如趁他們現在懈怠直接消滅他們。劉邦採納了張良的建議,結果一路攻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
五、不逐小利,不戀浮華進入咸陽後,劉邦被咸陽宮中的美女、財物所迷惑,想要留在咸陽宮裡不出。樊噲和蕭何建議劉邦趕緊離開,劉邦並不聽從。張良勸劉邦還軍霸上,不要貪戀財物,太看重眼前利益,劉邦便還軍霸上。
六、活命之恩,救難之德項羽到達鴻門之後,項梁因為被張良救助過,有活命之恩,便向張良通風報信。張良讓劉邦和項梁結為兒女親家,並透過項梁向項羽解釋,躲過了鴻門宴上的必殺之局。
七、燒燬棧道,誓不東歸劉邦被封為漢王后,在去往漢中的道路上,張良建議劉邦燒掉棧道,表示自己不會再回來,以讓項羽放鬆警惕。
八、沛公無志,霸王無憂張良對項羽說:“劉邦並沒有什麼威脅,也沒有野心。齊國田榮和彭越卻是心腹大患,不得不防。”吸引項羽的注意力,劉邦才有了平定三秦,爭雄天下的機會。
九、漢初三將,滅楚先鋒劉邦在彭城被項羽擊敗後,張良建議要用利益拉攏彭越、英布、韓信三將,有他們三人的幫助,一定可以擊敗項羽。劉邦按照張良的謀劃,三個人在後來楚漢之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十、分封無益,實力為先漢高祖三年,項羽把劉邦緊緊包圍在滎陽,劉邦十分憂慮,就想採納酈食其的辦法封六國後人為王。張良阻止了這種愚蠢的行為,說如果封他們,不僅不會增強自己的實力,反而會加速自己的滅亡,讓劉邦打消了這一念頭。
十一、齊王韓信,垓下之謀在楚漢戰爭的關鍵時刻,張良建議劉邦用封王割地的方式拉攏韓信,終於讓韓信甘心情願為劉邦所驅使,在垓下一戰殺死項羽。
十二、雍齒封侯,以安人心漢統一天下後,劉邦分封功臣,很多沒有被封的人想圖謀不軌,張良建議劉邦封自己最記恨的雍齒為侯,以安大家之心。劉邦按照張良的辦法做,所有的人都說連雍齒都被封侯了,我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於是人心安穩。
十三、定都關中,帝業永固張良支援劉敬將國都定在關中的說法,並引經據典分析利弊,劉邦聽後終於下定決心定都關中。
十四、固本強位,守業之謀為了鞏固太子劉盈的地位,張良建議呂后請出商山四皓輔佐太子,鞏固太子的位置。劉邦見到商山四皓之後,認為太子羽翼已豐、根基穩固,就徹底放棄了廢長立幼的念頭。
回覆列表
張良身為謀聖,他為漢朝或者說為劉邦具體幹了些什麼?根據張良的貢獻,可以分為以下十大貢獻:
一是輕取南陽,清除後患。 劉邦西行入關之時,為了搶時間,在打敗南陽守軍之後,決定放棄乘勝追擊徹底解決南陽的機會。關鍵時刻,張良主動勸諫,分析利弊。劉邦很是受用,採納了他的建議,連夜回軍,以“約降”的方式和平解放了南陽,避免了腹背受敵的窘境,消除了西行入關的後顧之憂。
二是智取嶢關,進入咸陽。 秦王子嬰殺掉亂政的趙高後,派重兵踞守嶢關,企圖阻止劉邦入關。劉邦順利透過武關後,便遭遇了駐守的嶢關秦軍。劉邦急於進入咸陽,竟打算用自己的兩萬人馬與秦軍死磕。張良力勸他,不如先行賄,再利用秦將的懈怠搞突擊。憑藉張良的計策,劉邦才能順利進入咸陽。
三是退出秦宮,還軍灞上。 劉邦入了秦宮,眼花繚亂,心裡琢磨著想在宮中留宿。樊噲、張良雙雙出馬做他的思想工作。劉邦還軍灞上,避免了隊伍的迅速腐敗,也為以後入關滅項留足了後路。
四是利用項伯,化險為夷。 劉邦入關後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兵封函谷關——企圖稱王關中,引得項羽震怒,差點兒讓劉邦集團毀於一旦。幸虧項伯施以援手,劉邦得以脫險。整個鴻門事件前前後後,張良隨機應變,以一“騙”字力助劉邦成功脫險。
五是下邑畫策,重用人才。 彭城大敗後,劉邦提出了“捐關以東”的大戰略,張良適時推薦了韓信、彭越、黥布三位大將。在這之後,劉邦重用韓信,拉攏彭越,策反黥布,最終戰勝了項羽。
六是阻封六國,集中力量。 楚漢戰爭進入攻堅時刻,劉邦接受了酈食其的建議,決定分封六國國君後裔。張良力陳“八不可”,成功說服了劉邦,及時避免了重大的戰略錯誤,維護了劉邦集團的內部團結。
七是勸解劉邦,分封齊王。 韓信攻佔齊地後,求封“假齊王”。劉邦大怒,衝動之下差點兒釀成大錯。張良與陳平聯手進行了勸解,最終說服劉邦封韓信為齊王,鞏固了反楚聯盟。
八是廢除和約,窮追項羽。 鴻溝議和後,張良、陳平力主乘勝追擊,徹底消滅項羽集團,儘快結束楚漢戰爭。劉邦採納了兩人的意見,在垓下大敗項羽,成功滅楚。
九是固陵建議,合兵垓下。 楚漢戰爭的最後關頭,劉邦在追擊過程中曾受阻固陵。此時,張良建議劉邦趕緊加封韓信、彭越的封地,誘使二人出兵,合圍項羽於垓下。
十是建都關中,萬世基業。 婁敬積極建議建都關中,劉邦對此卻左顧右盼,拿不定主意。這時候,張良果斷地站出來為婁敬撐腰,對西漢政府最終建都關中起了關鍵作用。 張良是大漢帝國建立過程中不折不扣的功臣,所以劉邦在高帝六年大封諸侯之時,自然不會怠慢了他。
張良這十大功勞中,最值得稱道是下邑畫策與阻封六國,展現出了卓越的全域性觀念與傑出的戰略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