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庭醫生雜誌

    小孩子出現尿頻有可能患上了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常見於成年女性,但小兒尿路感染也很多。各年齡的寶寶都可能患尿路感染,尤以3歲以下的嬰幼兒更常見。

    小孩子尿路黏膜免疫力差,防禦細菌能力較弱;自身不能控制排尿排便,使用尿片容易讓寶寶的尿道口受到糞便汙染。特別在夏季,天氣炎熱,穿尿片時間過長,易引起尿道口環境高溫溼熱;如果小孩子飲水少,出汗多,排尿少,沒有沖走尿道細菌,就很容易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的典型症狀是尿頻、尿急、尿痛,年齡太小的小孩子一般不會用語言表述,不容易第一時間發現尿道感染的症狀。最先發現的症往往是發燒。當出現發燒,並且沒有咳嗽、咳痰、流鼻水等感冒表現時,或者尿布上有粉紅色,有異味,出現尿布疹,就要注意。同時可能有不吃奶、嘔吐、哭鬧不安或者嗜睡等表現時,就要留意是否尿路感染。

    能夠用語言表達的大一點的孩子,他會告訴家長他出現的不舒服,比如上廁所的頻率增加(尿頻、尿急),排尿時有灼熱、疼痛、排尿困難和腰痛,小便紅色等。

    當懷疑尿路感染時,應帶孩子去醫院做個尿常規檢查,確診後遵醫囑按療程治療。

    更大一點的孩子,尿頻也可能是因為怕尿床或尿溼褲子捱打捱罵,從而,一旦有一點點尿都趕緊拉出來,是一種心理負擔造成的,這就需要家長日常注意一點,小孩子尿床或者尿溼了褲子,不要責罵,要耐心教育。[33]

  • 2 # 兒科恩銘

    孩子尿頻需要除外尿路感染的可能。尿路感染可以發生在小兒的任何年齡,2週歲以下的嬰幼兒發病率尤高。孩子罹患尿路感染的原因主要有:1、孩子免疫機制不成熟,抗菌能力差,經常使用尿布、尿道口受糞便汙染,容易出現感染。2、小兒時期較成人更易出現泌尿系梗阻的解剖和功能異常(如膀胱輸尿管返流、不穩定膀胱等)故易發生尿儲留或殘餘尿,利於細菌生長。

    一旦證實是尿路感染,需要多飲開水,以增加尿量,達到清潔尿路的作用。急性感染期應臥床休息,多飲水,勤排尿,縮短細菌在膀胱的留滯時間。同時需要在醫務工作者的建議下使用抗菌藥物。病情嚴重者需要輸注抗生素。日常生活中需要認真做好孩子的會陰部護理,每次大便後需要及時的清潔臀部。尿布要經常清洗,最好不穿開單褲。多喝糖水,少喝含鹼性飲料,鹼化尿液可減輕尿路的刺激症狀。注意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可以多吃清熱利溼的食物,如冬瓜、薏米仁、茯苓、生甘草等。建議在醫務工作者的指導下食用。

  • 3 # 白老師談健康

    尿頻是小兒常見的一種泌尿系疾病,臨床以小便頻數為特徵。本病嬰幼兒發病率較 高,女孩多於男孩。本病經過及時治療,一般預後良好。

    根據古代醫學文獻記載,尿頻多屬於 “淋證” 範疇,其中以熱淋為多。尿頻早在 《內經》 中即有論述,如《素問·脈要精微論》 雲: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丹 溪心法·淋》 雲: “淋者,小便淋瀝,欲去不去,不去又來,皆屬於熱也。”

    尿頻所涉及的疾病較多,西醫學的泌尿系感染、結石、腫瘤、白天尿頻綜合徵等疾病 均可出現尿頻,但兒科以尿路感染和尿頻綜合徵最為常見。而本節所論述的以尿路感染所 致的尿頻為主。

    【病因病機】

    小便頻數主要由於小兒體質羸弱,腎氣不固,膀胱約束無能,氣化不利所致。病位在 腎與膀胱,病因主要為溼熱。

    一、病因

    尿液的正常排洩,在於膀胱的氣化。尿頻的發生,多由溼熱之邪蘊結下焦,使膀胱氣 化功能失常所致;或因脾腎本虛,溼濁蘊結下注膀胱;亦有因脾腎虧虛,氣不化水,而致 小便次數增多,淋瀝不暢。

    二、病機

    1. 基本病機 邪侵膀胱。

    2. 常證病機

    (1) 溼熱下注 溼熱下注引起尿頻的原因有兩個方面: 有因內伏溼熱,蘊於腎與膀 胱,腎與膀胱互為表裡,溼阻熱鬱,氣化失司,膀胱失約,以致尿出不暢,則為尿少而 頻; 有因小兒不懂衛生,坐潮溼之地嬉戲,感受溼熱邪毒,燻蒸於下焦,影響膀胱氣化, 引起尿頻。

    (2) 脾腎氣虛 尿頻長期不愈,或因小兒先後天不足,素體虛弱,脾腎氣虛,腎虛則 下元不固,氣不化水,脾虛則中氣不足,氣虛下陷,均可導致小便頻數而量不多,甚則淋 瀝不暢。亦有因體稟不足,易招致外邪侵犯腎和膀胱,引起尿頻反覆發作者。

    【臨床表現】

    大多表現為起病急,小便頻數,淋瀝澀痛,或伴有發熱、腰痛的症狀。但小嬰兒尿頻 的區域性症狀不突出,僅表現為高熱、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狀。

    【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本病常見尿路感染和白天尿頻綜合徵兩種病證。

    1. 尿路感染

    (1) 病史 多有外陰不潔或坐地嬉戲病史。

    (2) 症狀 起病急,小便頻數,淋瀝澀痛,或伴發熱、腰痛等全身症狀。

    (3) 實驗室檢查 尿常規見白細胞增多或見膿細胞,尿蛋白較少或無蛋白。中段尿培 養陽性。

    2. 白天尿頻綜合徵 (神經性尿頻)

    (1) 年齡 多見於嬰幼兒時期。

    (2) 症狀 白天醒時尿頻,點滴淋瀝,甚至數分鐘1次,但入睡後即消失。無任何痛 苦表現,飲食、發育均正常。

    (3) 實驗室檢查 尿常規、尿培養均無陽性發現。

    二、鑑別診斷

    尿頻是一種臨床病證,臨證時首先要明確其原發疾病。泌尿繫結石和腫瘤也能引起尿 頻,應結合B超和CT及泌尿系造影等影像學檢查進行鑑別。

    1. 腎小球腎炎 本病早期也可有輕微的尿路刺激症狀,臨床上多有水腫和高血壓, 尿常規檢查紅細胞明顯增多,多可見到管型,但也有少數病人白細胞增多。尿細菌培養 陰性。

    2. 腎結核 多見於年長兒,患兒常有尿路刺激症狀,易誤診為尿路感染。腎結核患 兒既往多有結核病史,起病緩慢,臨床上常見低熱、盜汗等結核中毒症狀,結核菌素試驗 陽性。病史較長者靜脈腎盂造影顯示腎盞、腎盂結構破壞明顯。隨著病變向下侵入膀胱, 尿路刺激症狀呈進行性加重,尿沉渣中可找到結核桿菌,普通細菌培養陰性。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本病辨證主要分清病程之長短,證候之虛實。

    1. 實證 急性起病,病程較短,小便頻數短赤,尿道灼熱疼痛,常伴畏寒發熱。

    2.虛證 慢性多由體質素虧,或治療不當,病情遷延,小便混濁,淋瀝不盡,神倦 面黃,眼瞼微腫; 有些患兒症狀雖不甚明顯,但常易反覆發作,纏綿不已。

    二、治療原則

    1. 基本治則 祛邪固脬。

    2.具體治法 實證宜清利溼熱,虛證宜溫補脾腎或滋腎清熱; 病程日久或反覆發作 者,多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候,治療要標本兼顧,攻補兼施。

    3. 劉弼臣教授治療小兒尿頻經驗 劉弼臣教授認為肺主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小 兒尿頻其病位雖在腎和膀胱,然其源在肺。正如 《景嶽全書 ·雜證·遺溺》 所云: “凡小 便不禁古方多用固澀,此固宜然,然固澀之劑不過固其門戶,此標之意而非塞源之道也。 蓋小水雖利於腎,而腎上連肺,肺氣無權,則腎水終不能攝,故治水必須治氣,治腎者須 治肺。” 故此,劉弼臣教授對於小便頻數,兼有肺氣不宣而咳喘之患兒,遣方用藥常選用 麻杏石甘東加減,認為麻黃具有宣肺和利水兩大功能,應用麻杏石甘湯化裁可宣上焦肺 熱,利下焦水溼,屬下病治上之法。

    三、分證論治

    1. 溼熱下注

    證候: 起病較急,小便頻數短赤,尿道灼熱疼痛,尿液淋瀝混濁,小腹墜脹,腰部酸 痛,嬰兒則時時啼哭不安,常伴有發熱,煩躁口渴,頭痛身痛,噁心嘔吐,舌質紅,苔黃 膩,脈數有力或滑數。

    證候分析: 本證為熱淋,發病較急。溼熱下注,鬱積膀胱,致使膀胱氣化失常,水道 不利,故小便頻數短赤; 溼熱化火,則尿道灼熱疼痛,尿液淋瀝混濁; 溼熱內蘊,中焦受 困,胃失和降,故噁心嘔吐; 舌紅苔膩,脈數有力或滑數,均為溼熱內蘊之象。

    治法: 清熱瀉火,祛邪固脬。

    方劑: 八正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加減。

    方解: 本證因溼熱下注所致,旨在清利。方中木通 (禁用關木通)、萹蓄、車前子、 瞿麥、滑石均為利水通淋之品,配大黃、梔子清熱瀉火,伍甘草解毒緩急,共奏清熱瀉 火,利水通淋之功效。

    加減: 若兼有咳嗽、喘息者,合用麻杏石甘湯以宣上焦肺熱,同時利下焦水溼; 若小 便帶血,尿道刺痛,排尿突然中斷者,常為砂石阻滯所致,可加用金錢草、大薊、小薊、 白茅根等,以清熱止血排石; 若小便赤澀,溲時尿道灼熱刺痛,口渴煩躁,舌紅少苔者, 此心經火盛,移熱於小腸所致,可用導赤散清心火,利小便; 如肝氣鬱滯,而致少腹作 脹,小便不利者,可加用柴胡、川楝子、延胡索疏通肝經之鬱。

    2. 脾腎氣虛

    證候: 病程日久,小便頻數,淋瀝不盡,尿液不清,精神倦怠,面色萎黃,飲食不振, 甚則畏寒怕冷,手足不溫,眼瞼微浮,大便稀薄,舌質淡或有齒痕,苔薄膩,脈細少力。

    證候分析: 本證多見於白天尿頻綜合徵或慢性尿路感染,由脾腎氣虛,膀胱失約所 致。脾腎氣虛,氣不化水,故小便頻數; 脾氣不足,故精神倦怠; 腎陽不足,則畏寒怕 冷,手足不溫; 舌質淡或有齒痕,苔薄膩,脈細無力,均為脾腎氣虛之象。

    治法: 益氣補腎,祛邪固脬。

    方劑: 縮泉丸 (《校注婦人良方》) 加減。

    方解: 本證因脾腎氣虛所致。方中山藥、益智仁補益脾腎; 烏藥味辛性溫,歸脾、 腎、膀胱經,有行氣散寒止痛之功。本方適用於脾腎氣虛,下焦虛寒,見小便頻數或小便 淋瀝失禁等症。

    加減: 若溼濁未化,可加用茯苓、車前子利水滲溼,共奏益氣補腎,健脾利水之功 效。若以脾氣虛為主,症見面色萎黃,大便稀薄,小便頻數,尿液混濁,苔白,脈軟者, 可用參苓白朮散健脾益氣,和胃滲溼。若以腎陽虛為主者,可用濟生腎氣丸溫陽補腎,利 水消腫。

    此外,疾病日久,溼熱留戀,腎陰偏傷者,亦可用知柏地黃丸治之,以滋腎清熱。

    劉弼臣教授每用川楝子治尿頻一症,認為疏肝氣而調胃腸可加速升降功能的恢復。

    四、其他療法

    1. 中成藥

    (1) 濟生腎氣丸 每次3g,每日2~3次。用於脾腎氣虛證。

    (2) 知柏地黃丸 每次3g,每日2~3次。用於腎陰不足兼有膀胱溼熱者。

    (3) 六味地黃丸 每次3g,每日2~3次。用於腎陰不足證。

    2.推拿療法 每日下午揉丹田200次,摩腹20分鐘,揉龜尾30次。較大兒童可用擦 法,橫擦腎俞、八髎,以熱為度。用於脾腎氣虛證。

    3.外治法 金銀花30g,蒲公英30g,地膚子30g,艾葉30g,赤芍15g,生薑15g,通 草6g,水煎坐浴。每日1~2次,每次30分鐘。用於治療尿頻、尿急、尿痛。

    【預防與護理】

    一、預防

    1. 注意區域性衛生,不讓小孩坐地玩耍,防止外陰部感染。

    2.勤換尿布,勤洗內褲,不穿開襠褲。

    3. 積極治療各種感染性疾病。

    二、調護

    1.適量飲水,保持一定的小便量,注意外陰部清潔,每天清洗區域性。

    2.增加飲食營養,加強鍛鍊,增強體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名姝是英劇還是美劇名姝劇情講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