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樂觀主義,不過是看過人間疾苦後的理解和體諒
1.雨夜走訪貧苦年邁病患,在小城某條小巷的盡頭,租住的單間平房,一盞孤燈,自門縫漏出慘白又昏暗的光。忐忑地敲門,映入眼簾的家徒四壁和荒舊破敗讓我一陣心悸,時光在那一瞬倒流,彷彿又回到幼時隨母風餐露宿四處漂泊的年月,心裡慚愧又淒涼。
窗外的雨卻依舊淅淅瀝瀝,抽打心房,不依不饒。
罵自己:哎,你看你,老氣橫秋,做人不要太深沉,不好不好。
大概這幾年見多了大城市的金碧輝煌,心大了野了於是生出許多本是負累的貪嗔,偶然心底也會掠過一兩絲怨念,卻忘了自己相比許多人,已經擁有太多太多。
比如健康比如至親比如對生活對生命本身不死的希望和熱愛。
健康最珍貴,不可否認的是,儘管生活的總體走向始終上揚,但蒼茫大地還是遍佈補丁,病痛是永遠無法剷除的牛皮癬,滿目瘡痍。
無能為力無可奈何無以為繼。
沒有誰比誰過得更容易。
那一刻的我,以一個不期而至的訪客的身份,傾聽素未謀面人群的悲傷與疼痛。感同身受從來都是偽命題,我只小心翼翼地屏住呼吸,俯下身去,不斷地跟自己說:丫頭,你要俯得低一點,再低一點,只有這樣,你聽到的那些自渾濁喉管、鬆弛聲帶裡迸發出的疼痛,才不會扭曲失真。
針不刺在人身上,看客永遠體會不了那種痛。
不知是窗外大雨的緣故,還是對話者眼裡的熱淚,生命裡胡亂遊走的所有悲哀所有憂傷所有不平都被沖刷得乾乾淨淨。
大概人性弱點之一就在於用他人的不幸來安慰自己的不濟罷,並且習以為常。
為此我常常暗自羞愧,但凡人終究難逃狹隘。我還是沒有辦法,不從他人的苦難中,提取向前看的能量。
有時候覺得,自己壞壞的,自私又怯懦,任性又不羈。
最近愈發覺得生命裡有太多身不由己,太多無能為力,太多無可奈何了。對此平和接受不太可能,大多時候只能撲騰、掙扎,精疲力盡後束手就擒。
我想自己從小就是很倔的小孩,一條道常常走到黑十頭牛都拉不回頭。長大了成熟了看的世間事多了,卻不知何時開始學會了不戰而降。或許“投降”這詞聽上去太卑微,但對於譬如生命譬如際遇譬如生死,好多時候,你拼過了,爭過了,甚至還刀槍相對了,可能結果還是一敗塗地。只是人性使然,偏偏執拗:總得爭一爭,好歹輸得漂亮。
不管你承不承認,這就是現實,殘酷的冷峻的凜冽的。就連一年四季都有春夏秋冬,何況生命年輪裡百年數載的年年月月?
雪萊說,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樂觀主義,守候春天,也承認、接受當下的隆冬。
始終站在春天裡的人,是不配自詡樂觀主義的。
我不喜歡用“積極向上”來定義樂觀主義,面面俱到無懈可擊的樂觀主義,否認無力否認苦難否認無可奈何,那和阿Q精神自欺欺人有何二致?
所謂的樂觀主義,不過是看過人間疾苦後的理解和體諒。
因為理解,所以你知這世上就是有生離死別就是有痛徹心扉就是有肝腸寸斷;因為體諒,所以你才會學著投降學著開解學著接受,才能在白晝沒心沒肺,午夜輪迴時跟自己暢談人生。
去你的不曾在深夜痛哭不足以談人生。
好像真的是。
最近又開始讀張愛玲了,才女筆下的愛情,浪漫旖旎得心醉。但當我走出門去,才發現愛情不是寫小說,往往沒有那麼多跌宕起伏的情節,也許只是一碗熱飯一杯涼水一隻攬過來的膀臂,如此而已。
劉同寫過一段:“為了你,我可以做很多事,認真工作,努力掙錢,買好吃的,買好看的,全世界你想去哪裡都可以。你笑我太有功利性,做了這些事,肯定希望你能為我做些什麼。我搖搖頭,說什麼都不需要。其實,我心裡想的是——一間小房子,一個小窗戶,下班回家的時候,我能夠看見你在窗戶上晾了我們的衣服,就心滿意足了。”
那一刻我身處的小屋,就是這般模樣,一個小窗戶,防盜鐵條上拉了根鐵絲,上面掛著兩老的衣物。
“我們鄉下也有樓房哩。是不是鐵麼兒?”奶奶為陪爺爺治病,在小城租了房陪診。她說這話的時候,語氣上揚。
“鐵麼兒?”我問。
“哈哈哈,我叫XX鐵,鐵麼兒是我老伴年輕那會兒給我取的諢名。”爺爺趕忙解釋,回頭和奶奶相視一笑。
滿眼寵溺和孩子般的天真。我心裡一動,熱氣騰騰地灑滿早春三月的和煦日光,草長鶯飛。
大概熱戀時總會為戀人取個諢名,暗示你是我的我是你的,但年齡大了,仍如往年,現實生活能有幾人。
倘要問我愛情裡最動人的模樣,不是燭光晚餐不是單膝跪地也不是婚紗婚戒結婚證,而是病痛中的相依為命相濡以沫由青絲到白首的不離不棄。
喜歡衛蘭唱的《街燈晚餐》:“難道是為了安置未來才愛你/ 誰要計算過安享晚福便一起/ 挽你手 也只因想挽手/ 決不因世俗看得起你/ 若笑著吃苦也餓不死/ 苦與樂 只為你/ 不會在乎被恭喜/ 也許只講理想不容易/ 如若有你背影總有落腳地”
坦白說,年輕的我,“未問現實會否容許這種天真繼續不放棄”,大道至簡,但實踐起來太難,這一刻,卻明明是深深感動的。
如今最好,沒有來日方長。我希望你,致力讀萬卷書的同時,行萬里路,無論將來物質生活如何改善,所謂的社會地位如何轉換,仍始終攜一副悲憫心腸,撫摸那些夾在生活罅隙裡的喜怒哀樂;除了張愛玲三毛筆下的風花雪月,也看看世間最現實也最溫暖的伉儷情深。
這也是生活。
PS:
開電腦準備寫文抒懷時,一朋友發來一段話,與眾分享:“認識你自己就必須認識你的他人。在生活中、行動中遭遇的人,認識他們,照亮他們,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誰。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當你坐在一個人面前,聽他開口說話,看到各種複雜、精妙的境況和命運,如何最終雕刻出這樣的性格、思想、做法、長相,這才是理解。”
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生命太短,生活太長。
雨夜走訪貧苦年邁病患,在小城某條小巷的盡頭,租住的單間平房,一盞孤燈,自門縫漏出慘白又昏暗的光。忐忑地敲門,映入眼簾的家徒四壁和荒舊破敗讓我一陣心悸,時光在那一瞬倒流,彷彿又回到幼時隨母風餐露宿四處漂泊的年月,心裡慚愧又淒涼。
劉同寫過一段:
喜歡衛蘭唱的《街燈晚餐》:
PS:開電腦準備寫文抒懷時,一朋友發來一段話,與眾分享:
所謂樂觀主義,不過是看過人間疾苦後的理解和體諒
1.雨夜走訪貧苦年邁病患,在小城某條小巷的盡頭,租住的單間平房,一盞孤燈,自門縫漏出慘白又昏暗的光。忐忑地敲門,映入眼簾的家徒四壁和荒舊破敗讓我一陣心悸,時光在那一瞬倒流,彷彿又回到幼時隨母風餐露宿四處漂泊的年月,心裡慚愧又淒涼。
窗外的雨卻依舊淅淅瀝瀝,抽打心房,不依不饒。
罵自己:哎,你看你,老氣橫秋,做人不要太深沉,不好不好。
大概這幾年見多了大城市的金碧輝煌,心大了野了於是生出許多本是負累的貪嗔,偶然心底也會掠過一兩絲怨念,卻忘了自己相比許多人,已經擁有太多太多。
比如健康比如至親比如對生活對生命本身不死的希望和熱愛。
健康最珍貴,不可否認的是,儘管生活的總體走向始終上揚,但蒼茫大地還是遍佈補丁,病痛是永遠無法剷除的牛皮癬,滿目瘡痍。
無能為力無可奈何無以為繼。
沒有誰比誰過得更容易。
那一刻的我,以一個不期而至的訪客的身份,傾聽素未謀面人群的悲傷與疼痛。感同身受從來都是偽命題,我只小心翼翼地屏住呼吸,俯下身去,不斷地跟自己說:丫頭,你要俯得低一點,再低一點,只有這樣,你聽到的那些自渾濁喉管、鬆弛聲帶裡迸發出的疼痛,才不會扭曲失真。
針不刺在人身上,看客永遠體會不了那種痛。
不知是窗外大雨的緣故,還是對話者眼裡的熱淚,生命裡胡亂遊走的所有悲哀所有憂傷所有不平都被沖刷得乾乾淨淨。
大概人性弱點之一就在於用他人的不幸來安慰自己的不濟罷,並且習以為常。
為此我常常暗自羞愧,但凡人終究難逃狹隘。我還是沒有辦法,不從他人的苦難中,提取向前看的能量。
有時候覺得,自己壞壞的,自私又怯懦,任性又不羈。
最近愈發覺得生命裡有太多身不由己,太多無能為力,太多無可奈何了。對此平和接受不太可能,大多時候只能撲騰、掙扎,精疲力盡後束手就擒。
我想自己從小就是很倔的小孩,一條道常常走到黑十頭牛都拉不回頭。長大了成熟了看的世間事多了,卻不知何時開始學會了不戰而降。或許“投降”這詞聽上去太卑微,但對於譬如生命譬如際遇譬如生死,好多時候,你拼過了,爭過了,甚至還刀槍相對了,可能結果還是一敗塗地。只是人性使然,偏偏執拗:總得爭一爭,好歹輸得漂亮。
不管你承不承認,這就是現實,殘酷的冷峻的凜冽的。就連一年四季都有春夏秋冬,何況生命年輪裡百年數載的年年月月?
雪萊說,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樂觀主義,守候春天,也承認、接受當下的隆冬。
始終站在春天裡的人,是不配自詡樂觀主義的。
我不喜歡用“積極向上”來定義樂觀主義,面面俱到無懈可擊的樂觀主義,否認無力否認苦難否認無可奈何,那和阿Q精神自欺欺人有何二致?
所謂的樂觀主義,不過是看過人間疾苦後的理解和體諒。
因為理解,所以你知這世上就是有生離死別就是有痛徹心扉就是有肝腸寸斷;因為體諒,所以你才會學著投降學著開解學著接受,才能在白晝沒心沒肺,午夜輪迴時跟自己暢談人生。
去你的不曾在深夜痛哭不足以談人生。
好像真的是。
最近又開始讀張愛玲了,才女筆下的愛情,浪漫旖旎得心醉。但當我走出門去,才發現愛情不是寫小說,往往沒有那麼多跌宕起伏的情節,也許只是一碗熱飯一杯涼水一隻攬過來的膀臂,如此而已。
劉同寫過一段:“為了你,我可以做很多事,認真工作,努力掙錢,買好吃的,買好看的,全世界你想去哪裡都可以。你笑我太有功利性,做了這些事,肯定希望你能為我做些什麼。我搖搖頭,說什麼都不需要。其實,我心裡想的是——一間小房子,一個小窗戶,下班回家的時候,我能夠看見你在窗戶上晾了我們的衣服,就心滿意足了。”
那一刻我身處的小屋,就是這般模樣,一個小窗戶,防盜鐵條上拉了根鐵絲,上面掛著兩老的衣物。
“我們鄉下也有樓房哩。是不是鐵麼兒?”奶奶為陪爺爺治病,在小城租了房陪診。她說這話的時候,語氣上揚。
“鐵麼兒?”我問。
“哈哈哈,我叫XX鐵,鐵麼兒是我老伴年輕那會兒給我取的諢名。”爺爺趕忙解釋,回頭和奶奶相視一笑。
滿眼寵溺和孩子般的天真。我心裡一動,熱氣騰騰地灑滿早春三月的和煦日光,草長鶯飛。
大概熱戀時總會為戀人取個諢名,暗示你是我的我是你的,但年齡大了,仍如往年,現實生活能有幾人。
倘要問我愛情裡最動人的模樣,不是燭光晚餐不是單膝跪地也不是婚紗婚戒結婚證,而是病痛中的相依為命相濡以沫由青絲到白首的不離不棄。
喜歡衛蘭唱的《街燈晚餐》:“難道是為了安置未來才愛你/ 誰要計算過安享晚福便一起/ 挽你手 也只因想挽手/ 決不因世俗看得起你/ 若笑著吃苦也餓不死/ 苦與樂 只為你/ 不會在乎被恭喜/ 也許只講理想不容易/ 如若有你背影總有落腳地”
坦白說,年輕的我,“未問現實會否容許這種天真繼續不放棄”,大道至簡,但實踐起來太難,這一刻,卻明明是深深感動的。
如今最好,沒有來日方長。我希望你,致力讀萬卷書的同時,行萬里路,無論將來物質生活如何改善,所謂的社會地位如何轉換,仍始終攜一副悲憫心腸,撫摸那些夾在生活罅隙裡的喜怒哀樂;除了張愛玲三毛筆下的風花雪月,也看看世間最現實也最溫暖的伉儷情深。
這也是生活。
PS:
開電腦準備寫文抒懷時,一朋友發來一段話,與眾分享:“認識你自己就必須認識你的他人。在生活中、行動中遭遇的人,認識他們,照亮他們,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誰。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當你坐在一個人面前,聽他開口說話,看到各種複雜、精妙的境況和命運,如何最終雕刻出這樣的性格、思想、做法、長相,這才是理解。”
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生命太短,生活太長。
雨夜走訪貧苦年邁病患,在小城某條小巷的盡頭,租住的單間平房,一盞孤燈,自門縫漏出慘白又昏暗的光。忐忑地敲門,映入眼簾的家徒四壁和荒舊破敗讓我一陣心悸,時光在那一瞬倒流,彷彿又回到幼時隨母風餐露宿四處漂泊的年月,心裡慚愧又淒涼。
窗外的雨卻依舊淅淅瀝瀝,抽打心房,不依不饒。
罵自己:哎,你看你,老氣橫秋,做人不要太深沉,不好不好。
大概這幾年見多了大城市的金碧輝煌,心大了野了於是生出許多本是負累的貪嗔,偶然心底也會掠過一兩絲怨念,卻忘了自己相比許多人,已經擁有太多太多。
比如健康比如至親比如對生活對生命本身不死的希望和熱愛。
健康最珍貴,不可否認的是,儘管生活的總體走向始終上揚,但蒼茫大地還是遍佈補丁,病痛是永遠無法剷除的牛皮癬,滿目瘡痍。
無能為力無可奈何無以為繼。
沒有誰比誰過得更容易。
那一刻的我,以一個不期而至的訪客的身份,傾聽素未謀面人群的悲傷與疼痛。感同身受從來都是偽命題,我只小心翼翼地屏住呼吸,俯下身去,不斷地跟自己說:丫頭,你要俯得低一點,再低一點,只有這樣,你聽到的那些自渾濁喉管、鬆弛聲帶裡迸發出的疼痛,才不會扭曲失真。
針不刺在人身上,看客永遠體會不了那種痛。
不知是窗外大雨的緣故,還是對話者眼裡的熱淚,生命裡胡亂遊走的所有悲哀所有憂傷所有不平都被沖刷得乾乾淨淨。
大概人性弱點之一就在於用他人的不幸來安慰自己的不濟罷,並且習以為常。
為此我常常暗自羞愧,但凡人終究難逃狹隘。我還是沒有辦法,不從他人的苦難中,提取向前看的能量。
有時候覺得,自己壞壞的,自私又怯懦,任性又不羈。
最近愈發覺得生命裡有太多身不由己,太多無能為力,太多無可奈何了。對此平和接受不太可能,大多時候只能撲騰、掙扎,精疲力盡後束手就擒。
我想自己從小就是很倔的小孩,一條道常常走到黑十頭牛都拉不回頭。長大了成熟了看的世間事多了,卻不知何時開始學會了不戰而降。或許“投降”這詞聽上去太卑微,但對於譬如生命譬如際遇譬如生死,好多時候,你拼過了,爭過了,甚至還刀槍相對了,可能結果還是一敗塗地。只是人性使然,偏偏執拗:總得爭一爭,好歹輸得漂亮。
不管你承不承認,這就是現實,殘酷的冷峻的凜冽的。就連一年四季都有春夏秋冬,何況生命年輪裡百年數載的年年月月?
雪萊說,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樂觀主義,守候春天,也承認、接受當下的隆冬。
始終站在春天裡的人,是不配自詡樂觀主義的。
我不喜歡用“積極向上”來定義樂觀主義,面面俱到無懈可擊的樂觀主義,否認無力否認苦難否認無可奈何,那和阿Q精神自欺欺人有何二致?
所謂的樂觀主義,不過是看過人間疾苦後的理解和體諒。
因為理解,所以你知這世上就是有生離死別就是有痛徹心扉就是有肝腸寸斷;因為體諒,所以你才會學著投降學著開解學著接受,才能在白晝沒心沒肺,午夜輪迴時跟自己暢談人生。
去你的不曾在深夜痛哭不足以談人生。
好像真的是。
劉同寫過一段:
那一刻我身處的小屋,就是這般模樣,一個小窗戶,防盜鐵條上拉了根鐵絲,上面掛著兩老的衣物。
“我們鄉下也有樓房哩。是不是鐵麼兒?”奶奶為陪爺爺治病,在小城租了房陪診。她說這話的時候,語氣上揚。
“鐵麼兒?”我問。
“哈哈哈,我叫XX鐵,鐵麼兒是我老伴年輕那會兒給我取的諢名。”爺爺趕忙解釋,回頭和奶奶相視一笑。
滿眼寵溺和孩子般的天真。我心裡一動,熱氣騰騰地灑滿早春三月的和煦日光,草長鶯飛。
大概熱戀時總會為戀人取個諢名,暗示你是我的我是你的,但年齡大了,仍如往年,現實生活能有幾人。
倘要問我愛情裡最動人的模樣,不是燭光晚餐不是單膝跪地也不是婚紗婚戒結婚證,而是病痛中的相依為命相濡以沫由青絲到白首的不離不棄。
喜歡衛蘭唱的《街燈晚餐》:
坦白說,年輕的我,“未問現實會否容許這種天真繼續不放棄”,大道至簡,但實踐起來太難,這一刻,卻明明是深深感動的。
如今最好,沒有來日方長。我希望你,致力讀萬卷書的同時,行萬里路,無論將來物質生活如何改善,所謂的社會地位如何轉換,仍始終攜一副悲憫心腸,撫摸那些夾在生活罅隙裡的喜怒哀樂;除了張愛玲三毛筆下的風花雪月,也看看世間最現實也最溫暖的伉儷情深。
這也是生活。
PS:開電腦準備寫文抒懷時,一朋友發來一段話,與眾分享:
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生命太短,生活太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