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說到心理健康,大部分的人都會忽視若遇到誰說自己心理不健康,一定會與之理論一番。甚至有人會用心理不健康做為辱罵人的手段。

    其實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一樣的,頭疼腦熱都是常有的事情,不必躲避不談或諱疾忌醫,尤其對於孩子來說,心理健康更加重要這會直接影響著他們未來人格品質、社會交往、婚姻家庭、工作事業等諸多方面。

    那什麼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正常、活動正常,心理素質好。心理健康受遺傳和環境的雙重影響,尤其是孩童時期的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心理健康的發展影響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活、學習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能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樂觀的思維模式,在挫敗與損失中快速恢復自信與行動力的能力等等。

    那該如何讓孩子擁有健康心理呢?

    一、孩子的心境質量取決於家庭環境

    人的心境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主導人的情緒表現,有時甚至成為人一生的主導心境。如有的人一生歷盡坎坷,卻總是豁達、開朗,以樂觀的心境去面對生活;有的人總覺得命運對自己不公平,或覺得別人都對自己不友好,結果總是保持著抑鬱愁悶的心境。

    孩子的心理健康與心境質量有著直接的關係,積極樂觀的心境使人振奮快樂、朝氣蓬勃,有益於身體健康;消極悲觀的心境,會降低人的活動效率,使人頹喪悲觀、精神萎靡,有損於健康。

    家庭的環境是培育孩子心境質量的主要環境。

    家庭環境是和諧、寬容、無條件愛為基礎,孩子的心境質量就高,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容易形成開朗、樂觀、熱情、友善、樂於助人的性格品質。

    二、和諧的人際關係

    心理健康的孩子,在與人互動交往中會有很好的配合與溝通。容易形成很好的人際關係。

    在和諧的人際關係中主要包括兩部分:

    一部分是幫孩子去建立維持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組織孩子的同學來家裡聚會,幫助孩子的同學解決一些困難等;

    還有一部分,就是當夥伴間的矛盾衝突起來時,及時做好疏導與調解的工作,幫孩子重新建立和諧的關係;或是當孩子受到欺負時,家長要做好孩子心理的負面情緒疏導工作,不要衝動的去幫孩子報仇。

    有時,孩子將受欺負的事情告訴家長不是要讓家長去報仇而只是要得到家長的關注、關愛,想尋求一些解決的辦法,往往幫著孩子去報仇的家長最後都得不到孩子的再次信任了。家長的行為只會讓孩子的人際關係更糟糕,會把孩子陷入到更難堪的地步。

    有的孩子可能就是因為家長的參與受到了夥伴的排擠、打壓甚至打罵,而孩子卻再也不敢告訴家長了。為孩子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即要家長參與也要孩子親自處理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三、良好的生活學習態度

    心理的健康程度,與積極的思維模式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孩子在成長學習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的打擊:學習很努力了可成績提升的不明顯,孩子的內心會受到打擊對學習產生厭煩感,此時家長若不能很好的引導排解掉孩子內心的厭學情績,而是施壓的話最終只會導致孩子對學習越來越厭煩,甚至產生輟學的想法。

    作為家長,要讓孩子內心的這些厭學情績也好還是消極情緒也好,都要及時得到釋放,併為孩子重新建立積極向上的信心、給孩子重新燃燒起希望,關鍵的是要及時接納孩子的狀態,給予理解和支援。即便孩子真的不是學習的料,也要讓孩子有信心來面對人生,學習不代表人生的全部,成績也不是決定人生成敗的唯一法碼,家長先要擁有這樣的樂觀思維才能讓孩子的內心時刻充滿希望,充滿創造未來的動力,充滿對自我相信的原動力。

    ♥李娜,多倫多國際心理中心認證的情緒管理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北大課題專案組成員,ACI國際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認證的情緒管理師。

  • 2 # 孤獨行者Noodle

    這個問題其實問得挺專業,對家長來說要求很高。

    首先家長應該明白啥才叫“心理健康”,我認為一個孩子心理健康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自信。有自信的孩子源於與家長良好的相處模式,孩子的自信是建立在寬鬆的家庭氛圍和家長無時不刻的鼓勵之下的。

    二,不自我。就是孩子能夠有同理心,可以對自己以外的事物有理解,可以求同存異。

    三,可以勇於面對挫折。孩子如果沒有經歷更多隻是一帆風順的話,如果從未有過的困難來臨,對孩子的心理來說將會是一場災難。所以家長一定要儘量放手還要有適當的挫折教育。

    四,不人云亦云。人要有自己的判斷,不要當牆頭草,要有主心骨,這就得從孩子抓起!

    五,任何事都要首先從自己找原因,不要一再尋找自身之外的因素,要有責任感。

    六,就不必往下寫了吧,哈哈,再寫下去就成完人了。

    所以說作為家長自己首先要心理健康而且是非分明,我覺得我羅列的這幾條很多大人都做不到,我的確就認為這樣的人心理不健康。

    家長做到了以後還要理解孩子的心理,並能夠以身作則地去引導,我想孩子肯定會更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

    望回答有幫助!

  • 3 # 捷克47

    謝邀。提點粗淺看法,孩子在成長期,我們往往注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孩子們的心裡健康問題。我覺得,第一,多觀察,發現孩子情緒有變化,及時與孩子溝通,要講策略,注意態度。第二,要有耐心,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考驗家長耐心的過程。第三,多聽孩子的敘述,少指責,少講大道理,順著孩子的意思去幫助他分析,從正面引導。第四,和孩子做朋友,引導他和你說心裡話。這點不容易做到的,需要的是耐心。僅供參考。

  • 4 # 心夥伴

    給予孩子良好和諧的家庭氛圍

    對於孩子身心健康的培養,不僅僅是培養本身,環境也能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以一個良好和諧的家庭氛圍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極為重要的,特別是在孩子的幼年時期,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佔很大一部分。因為早期是孩子與母親或者親密撫養人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期,如果與母親能良好的互動,能使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戀關係,他們會願意信賴親人、有溝通解決問題、並且在成長過程中 也更加善於和其他人建立起親密的依戀關係。

    相反,如果與父母關係不好、家庭氛圍不和諧、不穩定,會使孩子缺乏安全感,產生過於冷漠或者難以獨立等問題,並且對他們成長中與他人的相處也難以建立起安全、友好的關係。不僅如此,如果家庭中父母長期爭吵的話,會讓孩子感到手足無措、有對此無能為力,久而久之孩子會難以對家庭產生歸屬感、也缺乏來自於家庭的社會支援,感到孤單、無助。

    耐心的陪伴孩子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他們往往叛逆、不聽家長的話,甚至和大人對著幹,這個階段的孩子常常讓家長操碎了心。當面對這個處於人生飛速發展期的孩子的時候,家長應該做到以一顆平和的心態去接受他們,耐心的用溝通的方式去引導他們,而不是想費盡心思去壓制他們。

  • 5 # 爾雅休養札記

    一位在集中營裡倖存的中學校長請求所有的老師:“請幫助我們的學生成為具有人性的人,你們的努力絕不可以製造出學識淵博的怪物,多才多藝的心理變態狂,讀、寫、算只有在能使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時候才具有重要性。”

    打賞直播、充值遊戲、離家出走甚至自殺、犯罪,現在孩子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可家長們還沒有足夠重視,總感覺我的孩子很乖、學習很好,這樣就夠了。

    其實,當心理問題突然爆發的時候,孩子身上隱藏的性格基因,以及心中隱忍的東西,已經存在很久很久了,如果家長能夠及早發現並重視再加以正確引導,便能防患於未然。

    心理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真正決定命運。即使你的孩子十分優秀,但內心卻千瘡百孔,恐怕最後帶給你的肯定只有傷痛。

    孩子心理問題的表現過分內向

    內向並不是壞事,重點在於“過分”。這是由於孩子的性格過度平和或過度完美,從而產生嚴重的自卑感,而且自尊心非常強。

    當父母給予孩子的學習壓力過大,或者碰觸了孩子的心理雷區,就會產生早期的這種性格創傷,為以後的心理問題埋下炸彈。

    過分敏感

    孩子很容易生氣、很容易哭,甚至一句對大家來說很平常的話,他就會產生情緒變化。

    對於活潑型性格的孩子,父母經常指責,或者經常表達“如果你做得不對,我就不愛你”,就會很容易導致這種狀況。

    他們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喜歡取悅別人,以別人的開心為開心。這類孩子活得小心翼翼,甚至失去了自我。

    過分對抗

    你說什麼,他懟什麼;你要求幹什麼,他偏不幹什麼。這類孩子很容易成為問題少年,甚至會釀成大錯。

    這一方面是溝通不暢的問題,另一方面就是孩子性格的問題。歸根結底就是原生家庭中父母不和諧的關係造成的,特別是父親人格的不健全。

    過分懶散

    孩子幹什麼都沒有激情,懶懶散散,不想奮鬥,整天很喪,甚至沒有夢想。

    這種過早佛系的表現是很危險的,試想一下,一個缺乏夢想的人將來會成為什麼樣子。

    過分表現

    這類孩子特別熱衷於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渴望獲取他人的關注和讚賞。他們沒有更多的心思去讀書或做事,喜歡做白日夢,做些不接地氣的事情。

    如果有一天他失去了眾人的關注,那麼他就會感覺人生黯淡無光,生活無趣,從而一蹶不振。

    過分早熟

    現在孩子的認知大都很早熟,但如果孩子在裝扮、情感、兩性等方面過分早熟,出現不符合年齡特徵的心理行為,很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規避和引導孩子心理問題堵上原生家庭的黑洞

    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父母的反應或結果。家庭撫養不僅僅是物質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撫養。

    父母在性格上不要複製各自原生家庭的黑洞,不要讓自己成為自己最討厭的樣子,讓孩子重演原生家庭的悲劇,要用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做好心理教育。

    扮演好父母各自的角色

    猶太人有一句俗語:“父親塑造孩子的大腦,母親塑造孩子的靈魂。”

    母親的角色是溫柔,給予孩子安全感,塑造孩子的性格、語言、情緒和行為等方面;

    父親的角色是力量,給予孩子方向感,讓孩子學會堅強、勇敢和規則,心理上產生強大的自信。

    如果家庭中父親和母親的角色錯位,如“虎媽貓爸”,或者父母中有一方的角色缺失,就會給孩子的性格形成造成混亂,進而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給予足夠的陪伴和尊重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金錢、不是佳餚、不是玩具,而是陪伴。與其以給孩子掙錢的理由拼命工作,不如留出時間陪伴孩子,用親情滋養孩子的心。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有自己思想和人格,他們需要被理解、被尊重。如果父母一味粗暴地指責、阻止、強制,只會換來孩子更強烈的對抗。

    父母要做好的事情就是換位思考,瞭解孩子的心理,平等地溝通,充分地尊重孩子的想法。

    一個人,只有從小感受快樂,才會擁有健康Sunny的心態;只有從小被溫情滋養,才會善待別人;只有從小被尊重,才會尊重他人的權利和生命。

  • 6 # 飛翔心理諮詢師郭薇

    對於家長,幾點建議:

    第一,父母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很重要。父母可以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不遷怒孩子。

    第二,有耐心,在管教孩子時能夠耐心的引導。面對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能夠管理自己的憤怒,保持穩定的狀態。

    第三,能夠及時和孩子溝通,引導、化解孩子在幼兒園和學校遇到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0歲100條扎心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