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蕭硯歌

    先說一個段子:某位作者寫的一篇文章,被納入某次語文考試中,並以閱讀理解的題型出現;結果,那些題目連作者本人也不會做。

    其實這種情況是對的,是正常的;這就是“作者已死”這一文藝理論中的某個原理的應用了。

    現在正式開始答題。

    “作者已死”是法國著名思想家羅蘭·巴特在1968年的一篇短文中提出的。

    在這篇短文的開頭,巴特例舉巴爾扎克的小說《薩拉辛》中一個男扮女裝的閹人所寫的一段話,在對這段話的真正“言說者”進行多重追問而無結果的情況下,他得出一個結論:

    “寫作就是聲音的毀滅,就是始創點的毀滅。”

    在文中,巴特認為,作者只能與作品同時存在:

    “是語言而不是作者在說話;寫作是透過作為先決條件的非個人化,達到只有語言而不是‘我’在起作用、在‘表演’。”

    巴特還區分了傳統意義上的作者與書寫者,前者對應著傳統的“作品”,而後者對應著一種具有生產性的“文字”。

    所以在他看來,在之前的作品理論中,作者與作品的關係相當於父與子的關係,而在他的文字理論中,作者的主體地位被顛覆,不是一個實際存在的人。

    在羅蘭·巴特提出著名的“作者已死”的觀念之後,作者的主宰地位被顛覆,文字恢復了自由,獲得了獨立的地位。

    但“作者已死”,不是將闡釋的自由完全交給讀者,而是交給文字本身,讀者跟作者一樣,只是一個吐露的場所,一個接納物。

    我將從“文字闡釋”、“語言重生”,“作者、文字、讀者融為一體”三個方面說說對“作者已死”的看法。

    01 “作者已死”後文本的自由闡釋空間產生

    近代以前,作者被看成是作品的唯一和永久的主人,而讀者僅僅只擁有作品的受益權,即讀者對作品只有選擇和接受的權利,而沒有參與創作的權利。

    這種形式隱含了一個許可權主題:作者具有某種君臨讀者之上的權利,他強迫讀者接受作品內某種特定的意義。

    在這種情況下,作品成為唯一,沒有闡釋的理由,更沒有發展的空間。對讀者而言,僅僅意味著接受或是拒絕。

    但巴特認為:

    “作者,這一語言的創造物,時時捲入於虛構的戰爭中,然而他僅是其中的一個玩具而已,因為用以構織他的語言(寫作)總是處於局外(漂移不定);在多義性(寫作的初期階段)的單純效力之下,文學個體語言的好戰介入自始便是猶夷不定的。作者總是處於體系的盲點上,漂泊著……他的境地,他的交換價值,隨歷史之演變、交戰之策略性一擊而變換著:人們對他要求著一切和/或烏有。”

    不同於傳統的作品理論,巴特認為所謂的作者只是一個擺設,而且沒有固定的位置,是一個虛構的代名詞,是在文字分析中暫借的一個專項名稱。

    巴特的《作者已死》徹底瓦解了傳統的作者主體地位,作者不再是作品唯一的主人,而僅僅是一個臨時的表述者。

    因此,在繼“作者已死”之後,讀者的地位得到提升,“作者已死”之後,讀者獲得瞭解放,文字將主體地位轉移給了讀者,因而,讀者成為新的“作者”,成為文字的上帝。

    作者已死,巴特摧毀了原有的以作者為中心的“作者——作品——讀者”的傳統理論結構,建立起以讀者為中心的“讀者——文字——作者”的新結構。

    但是,事實上,作者死後,讀者也隨之成為一個Phantom,但文字卻變得更有生機。

    文字自由了,文字就有了更大的生產能力,文字成為語言的遊戲,存在於文字內部的語言活躍起來。

    其實對巴特而言,讀者並非某個具體人物,和作者一樣,也僅僅是一個暫時性的稱呼。

    作者死了,不是指作者的不存在,而是指作者的隱蔽。巴特尋求的只是一個空間,一個無作者亦無讀者的空間。

    在這個空間內,讀者也被解散了,他說到:

    “你針對我而說以便我可讀你,然而我只是你傾瀉此說的人物而已;在你眼中,我是烏有先生的替身,無象無形;就你來說,我不是一個身體,甚至不是一個物件(我可不在乎:我並不是生命需要確認的人),而僅僅是一個宜於吐露的場地,接納物。”

    可見,讀者也是虛幻的。讀者只是一個作者針對的稱呼,是作者傾瀉此說的人物而已,是一個不確定的虛在物,一個適於傾訴的場地。

    隨著作者的消失,讀者也化為烏有。這是一個可以自由闡釋的空間,是一個真正的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空間。

    可見,巴特強調的只是寫作本身,是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過程。從這個角度看,巴特文字理論中的閱讀與寫作是沒有區別的。

    閱讀是一種按照某種規則進行的遊戲,巴特把傳統的閱讀降低到遊戲的地位,取消了閱讀的嚴肅性,使閱讀處於一種輕鬆自如的狀態,從而打破傳統的作者讀者界限,甚至取消作者和讀者的概念,作者是個暫時的代號,讀者亦然。

    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只不過是一個通向文字的途徑而已。

    開啟一篇文章,將它置於閱讀的系統內,因而就不僅僅是需要和顯示它能被自由地理解;還特別地更為徹底地導致了這種確認:

    “不存在閱讀的客觀和主觀的真理,而只有遊戲的真理。”

    讓一切語言充分自主地活躍起來,讓語言自由地穿越身體,最終形成複雜而開放的文字,使之獲得解放,恢復閱讀的自由(主要是指生產性方面的)。

    這也就是開頭說的那個段子背後的原理了。

    “作者已死”,從根本上來說,不是指將文字的主宰地位轉讓給了讀者,而是指獲得了一個自由的闡釋空間,一個多維的、立體的闡釋空間。

    02 文字的自由闡釋空間讓語言獲得重生

    作者已死,顛覆了作者在文字中的主宰地位,文字成為語言和句子來回穿行的場所。

    在巴特看來,文字是由一個個“區別性閱讀單位”構築而成的,並且這些閱讀單位的意義不是唯一確定的,而是都有好幾個不同的意義:

    我們關注的不應是這些閱讀單位本身,而是由這些閱讀單位所構成的可以用以觀察意義的最佳可能空間。

    看似這些閱讀單位撐起了整個文字,但它們卻也只是一些文字內部的成分,不能說是系統的構架。

    巴特認為:

    “閱讀單位只不過是語義卷軸的包覆,複數之文的脊線,有若安設於話語之流下面潛在意義的護堤(然而系統化的閱讀控制並坐實了潛在的意義):閱讀單位及其接合,遂形成了某類多面體,於其諸面上澆灌著詞,詞群,句子,段節,或者說,語言(語言是它的‘自然’賦形劑)。”

    所以,閱讀單位只是一些便於分析的臨時稱號,真正形成文字,構成文字之“肌肉”的是語言。

    在這裡,巴特試圖將文字的基本構架解釋成一個多面體,文字的闡釋是一個立體的多面的空間,只不過這個空間的基本構成是語言。

    因此,無論是從文字構成還是文字的闡釋來看,文字依然是閱讀的產物。文字的解放和作者主宰地位被顛覆的同時,將主動權交回給構成文字的語言。

    文字的生產性是由語言的生產性決定的,語言因此而獲得更多的主動權,可以在文字內部自由穿梭,實現自身的價值。

    03 作者與讀者和文字融為一體

    隨著作者的消失,讀者也化為烏有。

    巴特強調的只是寫作本身,是寫作這個過程,也即文字的生產過程:

    “我所必要者,非讀者‘本人’”。

    他努力營造的是一個無以預見的潛在性空間。在這個空間,一切都融於文字之中,整個語言結構都在鬆動。

    如他所說:

    “文字的舞臺上,沒有腳燈;文字之後,無主動者(作者),文字之前,無被動者(讀者);無主體和客體。”

    消弭作者,也消弭讀者,卻不是將作者和讀者徹底地趕出文字的世界,這裡,巴特只是將讀者、作者融為一體。

    作者只是在一個約定俗成的角度上“死亡”,其實作者仍然活著,但卻隱藏著。作為文字的代言者“我”,對作者還是有需求的。

    文字對作者有一種表達上的需要,有探尋意義上的需要。

    作者是一個語言的創造物,是個虛構的專用語,但他卻不是真正處於這個位置上的實在物,而只是一個玩具,當文字中的語言嬉戲結束的時候,作者這個虛構的專用語就可以退之背後了。

    作者總是處於漂移不定的狀態,只有在傳達意義的時候才會成為一種臨時,但其自身卻沒有任何固定的意義,並且總是緘口不言。

    作者雖然在傳統通常意義上死亡,但是卻不可能完全消失。用巴特自己的話來說,作者雖然漂浮著,但是對文字意義的解釋有很大作用。

    作者是一功能體,而不是文字的主宰。即是說,作者的主體性並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先於文字的存在,甚至不是與文字同時存在,不存在於文字之間,不是閱讀的前提,而是批評性閱讀的結果。

    作者是文字的一個成分(或功能),是聯絡文字中其他成分的可能項。

    所以,作者死亡,導致在“作者——文字——讀者”這個結構中其中一個環節的缺失,從而讓人們誤認為這一結構的新的重心將轉移至讀者這個環節。

    然而,讀者也將隨著作者的死亡而成為Phantom,讀者也是不客觀存在的,因此,這將無從找到文字的負載物,文字只有將重心轉至這三者之間存在的兩個關係鏈上。這就容易產生誤解的可能。

    因此,綜合來看:作者始終是存在的,只不過是在不斷變動或漂移著。正因為這樣,才使得在文字的闡釋過程中,不拘泥於作者,亦不受限於讀者,文字自由地生產和散播其言語或內涵。

    “作者已死”徹底瓦解了傳統的作者主體地位,作者不再是作品唯一的主人,而僅僅是一個臨時的表述者。

    但作者死了,不是指作者的不存在,而是指作者是隱藏並暗含著的。同樣,讀者也是暗含的,讀者只是一個作者形式上針對的稱呼,是作者傾瀉此說的物件而已,是一個不確定的虛在物,一個適於傾訴的場地。

    巴特的“作者已死”一說,尋求的只是一個空間,一個無作者亦無讀者的自由的闡釋空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4小時破億,王寶強力壓5位影帝影后奪冠,他能打敗吳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