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之行
-
2 # 儒姐在北京
做孔子的太太一定很不容易,因為他對飲食挑剔得厲害。他不光是講究食物的新鮮,要求 太太親手做,而且對飯菜的形狀和吃飯的氛圍要求高,“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
其實,孔子那個時代飯菜的選擇很有限,做飯的方法也還在草創時期。
主食主要是各種谷 物,最早是小米,周代末期也有了各種大麥、小麥和大米。 但那時沒有面粉這樣的吃法,多半把 整個的穀物蒸熟或煮熟了吃。黏性的小米或大米也用來造米酒,但不是現在的葡萄酒或高粱酒 的造法,基本就是啤酒類。
配主食的主要蔬菜最早是“菽”,也就是今天我們說的大豆,煮食;大 豆的葉子也吃,叫作“藿”。後來還有“葵”,據說是一種莖葉有絨毛、開紫花的野菜,中文現在叫 錦葵。 還有吃“蘚”和“菲”,就是現在說的大蘿蔔和紅蘿蔔。
水果主要有桃、梅、李、柿、棗、 杏等。
那時最常用的烹調方法是蒸和煮,最有名的菜式是“羹”,基本就是把肉類放進“鼎”,有時 也加點蔬菜或水果同煮。還有一種肉醬叫“醢”值得一提。它是用碎肉加小米漿和鹽,放在米 酒裡發酵做成的。
孔子的弟子,勇猛的子路就是因為打仗時窮講究,“君子死,冠不免”,俯身去 撿打落在地的帽子,結果被斬成肉醬。孔子聽說了子路的死法,就在吃飯時把醢撤了。
孔子時期的古人,吃得實在乏味。直到後來有了張騫通西域和別族的交流之後,中原人的 選擇才多起來,有了胡瓜(黃瓜)、胡麻(芝麻)、胡桃(核桃)、胡椒(黑胡椒)等。
-
3 # 法圖麥Jess
吃,最講究的要屬孔子,他老人家有“八不食”,都不吃那八樣呢?即: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翻譯過來就是,1.陳糧不吃,魚肉不新鮮不吃;2.食物變了顏色不吃;3.發臭的食物不吃;4.沒煮熟的不吃;5.不是當季的食物不吃;6.肉切得不方正不吃;7.沒有醬不吃;8.街上買回來的酒和臘肉不吃。
-
4 # 一介草民XXF
這是個很好玩的問題。
孔子是個很小資的人,吃飯喝酒都很講究儀式感,要一絲不苟才行,否則,孔子很可能不給你面子,不吃你的飯。所以,你要是請孔子吃飯的話,要注意以下幾點。
孔子喜歡喝酒,而且酒量很牛。所以,好酒要多準備幾斤。到底準備多少,古書上說,文王千杯不醉,孔子百杯沒有問題,您就想想看,估計10斤是有可能需要的。但是你不必擔心,孔子是很有自制力的人,他絕不會喝醉。因為孔子說,酒可以喝一點,但是決不能喝醉,否則那就是失禮了。
孔子喜歡吃肉醬。孔子一生特別喜歡吃肉醬,簡直是到了痴愛的地步。但是他的一個弟子子路,在衛國的內戰中,被敵人剁成肉醬之後,孔子就發誓不再吃了。所以,你請孔子吃飯,一定要看時候,在子路犧牲之前,必須上肉醬,在子路犧牲之後,絕對不能上肉醬,否則孔子會把你剁成肉醬。
孔子絕對不吃過夜的東西。所以,請孔子吃飯,必須新鮮。
孔子喝的酒、吃的醋等,從來不去外面買,都是他老婆親自做。
-
5 # 申翔宇工作室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可知,孔子對吃很不講究。
這句話的意思: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於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
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於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雲一般。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
6 # 小羊遊戲
孔夫子愛吃肉,這事是人所共知的。雖然他老人家也說過“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但真落實到自己身上,可就又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了。
孔子愛吃肉到什麼程度?《孔子家語》曾記載:“孔子有母之喪,既練,陽虎吊焉,私於孔子曰:‘今季氏大饗境內之士,子聞諸?’孔子答曰:‘丘弗聞也。若聞之,雖在衰絰,亦欲輿?’陽虎曰:‘子謂不然乎,季氏饗士,不及子也。’”足見我們的這位聖人年輕時候也真夠沒出息的,自己老孃的喪事還沒辦完,一聽人家說有人請客,就忙不迭的要摘了孝帽子跑去分塊乳豬肉吃,結果卻被人結結實實地擺了一道:“我們請的是社會上流精英人士,你往那一戳算是裝哪根蔥?”孔子後來與陽虎交惡,雖然有包括政治,陣營方面的多方面原因,但這深仇大恨的導火索,卻未必不是因為這一次,陽虎利用聖人饞嘴的小毛病,像郭德綱調戲于謙一樣,結結實實地砸了孔子一掛。
-
7 # 這兩天有點發燒
孔子喜歡吃魚煮羊肉,從他黑悠悠的臉上看應該是經常吃魚煮羊肉,因為臉色黑是腎臟有問題,而常吃肉會讓腎不堪重負
-
8 # 荒野散木
從《論語》中的文字我們可以瞭解一些孔子關於飲食的觀點。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糧食不嫌舂的精,魚和肉不嫌切的細。糧食黴爛發臭,魚和肉腐爛,不吃,食物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到該吃食的時候不吃。不是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吃,沒有一定調味的醬醋,不吃。席上肉雖然多,吃它不超過主食。只有酒不限量,卻不至醉。買來的酒和肉乾不吃。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矣。用於祭祀的肉超過三天就不吃了。
不撤姜食,不多食。平時吃飯吃幾片姜,不要多吃。
食不語,寢不言。吃飯和睡覺的時候不說話。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和鄉人一通吃飯時,老人先出門,然後自己再出門,表示對老人的尊敬。
“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兒女僅僅是幫助父母去做事,拿酒飯給父母吃,還算不上真正的孝。
“君賜食,必正席先嚐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 國君賜給飲食,孔子一定要擺正座席先嚐一嘗。國君賜給生肉,孔子一定會把它煮熟了,先給祖宗上供。國君賜給活物,孔子一定要把它飼養起來。同國君一起吃飯,在國君舉行飯前祭禮的時候,一定要先嚐一嘗。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不曾吃飽過。因為這是對服喪者應有悲哀惻隱之心。
“齊必變食,居必遷坐”。在祭祀的日子,一定要改變平時的飲食,不飲酒,不茹葷,不食蔥姜,居處一定要更換房室,從內室遷到外室居住,不和妻妾同房。以此表示對祭祀的敬意。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即使是粗米飯蔬菜湯,吃飯前也要把它們取出一些來祭祖,而且表情要像齋戒時那樣嚴肅恭敬。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吃粗糧,和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有著樂趣。幹不正當的事。得來的富貴,我看起來好像浮雲。孔子在針對不道之事,嗤之以鼻,推崇安貧樂道。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焉。只要給十條幹肉,我從來沒有不教誨的。從此可看出,孔子最愛吃的大概就是肉了。
-
9 # 子夜的生活日記
孔子愛吃肉,所謂聖人、英雄,也是飲食男女。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就很愛吃肉。最大證據是,“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人們要表明對某一事物的熱愛,往往會以其與自己鍾愛的其他事物參照對比,從而獲得強烈的襯托效果。以所謂“三月不知肉味”,來表明孔老夫子為韶樂打動之深。其潛臺詞是:那個時代肉食緊缺,肉味誘人而難忘,孔老夫子也是愛吃肉一族;如今連肉味都忘了,可見韶樂之盡善盡美,而孔子對音樂之天賦與沉迷也非同一般。
如果孔子吃不到肉,或者對肉味具有高度的抗誘惑能力,那麼,“三月不知肉味”也就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正是在孔子愛吃肉的情況下,其對常人難以擺脫的口腹低階慾望的超越,才凸現了他對音樂高階文化的敏感和熱愛。
在《論語》中,多次提到孔子吃肉的事。《禮記》中記載了孔子吃肉醬的細節。在孔子去世前一年,他的徒弟子路死於衛國,孔子聽聞後在房屋前庭哭子路。而後,報喪的人說子路死後被剁成了肉醬,孔子叫人趕快倒掉自己吃的肉醬。
此外,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淵先他兩年而死,辦喪事後,顏家給孔子送來祭肉。孔子到門外去接受了祭肉,回到屋裡,彈過琴後才吃。
回覆列表
孔子愛吃肉
所謂聖人、英雄,也是飲食男女。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就很愛吃肉。最大證據是,“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論語述而》)
人們要表明對某一事物的熱愛,往往會以其與自己鍾愛的其他事物參照對比,從而獲得強烈的襯托效果。以所謂“三月不知肉味”,來表明孔老夫子為韶樂打動之深。其潛臺詞是:那個時代肉食緊缺,肉味誘人而難忘,孔老夫子也是愛吃肉一族;如今連肉味都忘了,可見韶樂之盡善盡美,而孔子對音樂之天賦與沉迷也非同一般。
如果孔子吃不到肉,或者對肉味具有高度的抗誘惑能力,那麼,“三月不知肉味”也就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正是在孔子愛吃肉的情況下,其對常人難以擺脫的口腹低階慾望的超越,才凸現了他對音樂高階文化的敏感和熱愛。
在《論語》中,多次提到孔子吃肉的事。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當時的權臣陽貨想召見孔子,孔子不去,便贈送給孔子一個蒸熟了的乳豬。一方面,按照當時禮制,大夫送給士禮物,士要親自拜受,陽虎由此想逼孔子見他;另外,專門送孔子蒸乳豬,想來也是投孔子所好。
孔子一直認為自己是“士大夫之後”,所以,吃起肉來,也很講究,而非大快朵頤的豪吃。“膾不厭細”,不嫌肉切得細;肉腐爛了(肉敗),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吃;買來的肉乾,不吃(怕不乾淨);祭祀剩下的肉,過了三天之後,也不吃(時間長了就腐爛了)。同時,席上的肉雖然多,吃起來也不超過主食。(《論語鄉黨》)
孔子吃肉是有品味的,雖然在他那個時代,吃肉是一種奢侈的行為,一般百姓根本難以享受得到。儒家的亞聖孟子的王道理想國中,內容之一就是“七十者可以食肉”。歷史學家許倬雲指出,在周代,“只有富貴人家能餐餐吃肉所謂‘肉食者鄙’,則以‘肉食’為卿大夫的代名了。”直到明末的顧炎武,還談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時,還不忘記加上一句“國家興亡,肉食者謀之。”
《禮記》中記載了孔子吃肉醬的細節。在孔子去世前一年,他的徒弟子路死於衛國,孔子聽聞後在房屋前庭哭子路。而後,報喪的人說子路死後被剁成了肉醬,孔子叫人趕快倒掉自己吃的肉醬。
此外,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淵先他兩年而死,辦喪事後,顏家給孔子送來祭肉。孔子到門外去接受了祭肉,回到屋裡,彈過琴後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