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神諞秦腔
-
2 # 琴棋書畫129712171
如今的秦腔與其他地方劇種一樣,逐漸走向蕭條,真為戲曲文化擔憂,要想發展還真不是容易的事。要想傳承發展下去,個人認為可在這幾個方面去努力。一、急需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援,用專項資金贊助一下現有劇團,因為他們缺乏資金。多多培養些優秀編劇人才,提供更多人民喜歡的劇目,如優秀現代戲。二、各大藝術院校可適當免費招收些地方人才,為地方劇團多培養點兒優秀演員,提高他們的演技水平。三、劇團要走出去,到農村、工廠、學校、部隊
-
3 # 書非書
談“藝”
藝術需藝術家自身先融入其中,與其合二為一,又要從中超脫出去,才得以表達出藝術的較高境界,這是藝術的一種評價。傅雷先生這樣評到:中國的藝術最大特色是,都講究樂而不淫,哀而不怨,雍容有度,講究典雅自然,反對裝腔作勢和過火的惡趣,反對無目的的炫耀技巧。對中國戲曲而言,我感覺,第一種說法更符合我們西北的秦腔藝術,人文與鄉土的結合。而傅雷先生所談的藝術恰恰是國粹京劇的表現形式,是大雅之樂。
對於京劇和秦腔,我都有著同樣的熱情。我喜歡京劇中一板一眼的嚴格,不苟的精神,華貴的檯面,當然也少不了它悠揚和婉轉悠長的曲調。我熱愛秦腔,熱愛它的豪邁,大氣,還有它那陰柔之美。在外地有流傳說:秦腔一聲吼,嚇壞山坡老黃牛,這是對花臉的獨特寫照。京劇則沒有如此氣度,也不能有。正是這些差異,導致了京劇與西北地方戲的差距。
京劇是規矩的,它的曲調慢起來如縫隙滴水,沒有耐性的人是聽不進去的,聽進去了,也就像卡在隙縫之中難以出來,這是京戲慢板的經典表現方式。京戲快起來則似急湍似的,一瀉到底,這便叫流水,但快而不失形。由於京劇的地位與發展的因素,它發展為大雅之堂中文人上流的音樂,不溫不火,不焦不躁。像楊寶忠那樣的京胡大師,雖負一代盛名,但因在演奏中總過多融入自己的個性,常遭人批。可以看出,平和,規矩,才是京劇的核心,他的所有做工都那樣規矩,雍容有度,典雅自然。他本是高堂之樂,適合在廳堂演出,在民間大眾中,便會格格不入。像他那詩韻般的戲詞,如步步橋:“嫋晴絲春來閒庭院,搖漾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面......”這樣美,這般含有文化底蘊的詞,也只有文人雅士,帝王達官所能懂吧。而秦腔便能讓世俗所廣泛接受,它是民間藝術,主角是人民百姓,像“三十六哭”那樣通俗,易懂,而又豪壯,激烈的詞段京劇中是不會有的,秦腔正因為流傳於民眾之中,戲詞表達才更加直接了當,更迎合百姓的接受範圍。正因為京劇的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了它的發展,主要還是流行於上流社會,在有學識人的視聽中。
未曾聽過秦腔的人眼中,秦腔或許只是豪邁粗獷的。但你一旦走入其境,才會發覺,豪邁,粗獷,只不過體現在花臉紅生中而已,而且這種豪邁粗獷是極富藝術感染力的,恰恰是藝術所需。秦腔旦角老生的做功和唱功勝過不少劇種,秦腔是百戲之祖,大多戲劇都從其中吸取精華。秦腔十分注重情感的表達,“入戲齣戲,出將入相,生活如此”藝術家們在入相後,便分不分臺上是己還是所飾演之角,只有互相融合,才是一個好的角。
秦腔在表達上多苦音,那種柔情之美,未曾走進秦腔深處是感受不來的。秦腔,他是為人民,為百姓,為無數貧苦之人所創作的。它的故事大都是忠奸相鬥、綠林起義、嫉惡如仇、英雄人物,像《黑叮本》《趙氏孤兒》《過五關》《楊門女將》《殺妲己》無一不在反映人民憎恨權奸,崇尚英雄精神,對封建壓迫的不滿。當然還有一批歌頌底層人民的善良、質樸、誠懇、吃苦耐勞的精神,這些都具有濃厚的鄉土風情,也表達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像《打柴勸弟》《三孃教子》《八件衣》《福壽圖》這些民間故事。從種種方式都表現出秦腔是人民的藝術。它的節奏更加活潑,表象更加突出,緩可行舟,急則似湍。再加上板胡,幹鼓,和特有的暴鼓形成了秦腔這個龐大的體系。秦腔表達出了中國無數貧苦百姓的內心世界,是萬萬民眾的心願。在它所傳承的近一千年左右的歷史中,能夠在大西北廣泛流傳,以致處處有秦韻,家家有秦聲。
而京劇更多的是描寫一些帝王將相,名人名士、歷史典故。《定軍山》中黃漢升的英勇豪氣;《空城計》中的孔明先生神機妙算;《忠保國》中楊侍郎和徐延昭的忠心耿耿;《釣金龜》裡張母的愛子心切。京劇也包括了不少愛情,團圓之類的戲,像梅派的《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程派的《鎖麟囊》《春閨夢》,荀派的《紅娘》,《麻姑拜壽》這樣一批對貴族士紳美好生活的寫照。這樣的戲在秦腔劇目中是不多有的,秦腔以苦音而聞名。京劇則很少有對老百姓疾苦的生活寫照,這大多是人文因素,聽京劇以前多是帝王將相,名門貴族,王孫子弟。在解放後京劇推出一批批判封建統治下人民疾苦的戲份,如程派的《荒山淚》但這都是比較少的。江青同志在文革時期創的樣板戲,更是成為一代人的回憶,《智取威虎山》《沙家壩》《智鬥》這樣的經典人們是難以忘懷的。但再怎樣變,怎樣創新,京劇的穩重、大氣、從未變過。京劇畢竟是少數人的藝術,要有獨特的追求方式。
無論是京劇,地方戲,還是秦腔,它們都是中華文化傳承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如今流行樂盛行,戲曲黯淡的時代,戲曲成為極少數人的娛樂方式。如今科技在急速發展,生活節奏也急劇加快,使我們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很多人被無明推的腳步踉蹌,難以找回青春時許下的自我。在這樣一個時代,還有哪些人有閒情雅緻靜下來去品鑑、欣賞戲曲,去接受傳統的渲染。戲曲的敗落,我在生活中深有感觸,在整個學校竟無一人由此興趣,甚至全縣高中生中愛戲、品戲也獨我一人,或許我本應向更遠處瞭望吧。我有自己的困惑,有太多思緒無人可訴。我為自己國家文化的傳承感到惶恐。
戲曲整體的衰敗,也致使各種問題的發生,特別是地方戲。京劇有國家的大力支援,還有一大批中老年票友的追求,唱唸做打,到十分講究。就秦腔來說。大劇院像三意社,易俗社,這樣的大劇團有足夠的能力支援創新發展,並能很好發展下去。而底下的小劇團,則因演出收入甚微,無人觀看(這樣的現象,我曾多次遇見,人群熙熙攘攘,戲臺便始終圍繞幾個老人而已,更多的是青年人拿手機拍攝後發過朋友圈便匆匆離去。)由於各種因素,大多小劇團在做工,唱功,伴奏上總不願多下苦功,演員們也應該提升自身修養,要有為藝而獻身的精神。最高階的幸福,便是有一種追求,把自己喜歡的事做到最好,便是幸福。
由於時代的快速發展,又有大量的文化湧入,,流行樂,通俗樂,古典樂,鄉村樂,歌劇話劇……讓人們有了大量的選擇,人們不願意花大量時間去進入戲曲,所以更喜歡選擇一些快速的,易懂的,通俗藝術。說到底,高雅的藝術欣賞者一直都很少,畢竟懂的人也少,藝術是行家的東西。
在如今,這新時代中,一切都在創新,在發展。傳統文化,更應這樣,要讓這詩畫般的寫意藝術傳承下去,必然要抓住創新與求精的重要原則。要讓戲曲推進青年人群中,唱響高樓深巷,唱響阡陌都市。中華“國粹”必將永久利於高處,這是我的夢,也是藝術家們的夢,也是中國夢!
-
4 # 跪射俑
1、首先政府要加大撥款、投資,扶持秦腔劇團。政府還應制定、實施有利於秦腔發展的政策。
2、建立、完善秦腔藝術學校,發展秦腔要從培養接班藝人抓起。
4、每年必須組織秦腔演出團體下鄉為農民、為基層群眾演出,任何藝術離開了人民群眾只會走向死衚衕。
5、進行秦腔藝術改革,必須與時俱進才能跟上時代發展。改革成果以廣大群眾是否接受、讚揚為標準,對群眾接受、讚揚的改革保留、發揚,對群眾不滿意的改革剔除。改革要勇於創新,在實踐中創出新的路子。
-
5 # 使用者67414370065
秦腔這種古老的地方戲曲,無論從劇目上、表演上,音樂上,還是舞美上已嚴重脫離時代,脫離現實,脫離生活,越來越不符合現代人的欣賞習慣,必須大膽進行創新。如不緊扣時代脈搏,花多少錢,想多少辦法也難以恢復歷史的輝煌。
-
6 # 秦腔視界
(一)要做好秦腔的創新工作,比如經常創作一些符合時代氣息的現代戲,也可以在歷史中發掘一些新的歷史劇加以改編,形成秦腔的劇本,然後排練演出,這樣可以保持秦腔的生命力!
(二)要做好傳、幫、帶工作,名家要帶出一些徒弟,把優秀的東西可以傳承下去。讓秦腔融入大西北人的血脈流淌永生不忘!
(三)媒體加大對秦腔藝術的宣傳力度,多做一些秦腔類的節目!
-
7 # 老漁破船
比起百戲之祖的“崑曲”五百多年的歷史,秦腔在廣袤的華夏土地上有著兩千多年傳承,始於隴地,興於秦都,秦腔是所有戲曲裡歷史最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秦腔的流行區域涵蓋了整個西北地區和部分華北省份,流傳面積之廣是其他所有傳統戲種不可比擬的,老漁以為,在兩千多年的歷史裡秦腔一直都在振興,否則就不會有今天的經久不衰。如題提到的問題,老漁認為問題者指的是戲曲在文化市場面臨的一個共同現象,各種現代化影視,娛樂專案的出現,往日深受愛戴的傳統戲曲變得門庭冷落,快節奏的熱歌勁舞佔去了部分戲曲的份額,但秦腔兩千多年的底蘊不是隨意就能取代的,和其他戲種一樣,秦腔也是在不斷的創新中。如果一定要說振興秦腔,我覺得和其他劇種一樣,應該是與時俱進的藝術創新。總之,老漁對秦腔以及其他劇種的振興還是樂觀的
-
8 # 王兵偉
靠甘肅的廟會,沒有需求,遲早會玩完,不是靠得幾個梅花獎就能崛起的,根本就是需求,只要根基好,一定會崛起的,加油大秦腔。
-
9 # lq732
振興秦腔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一是不能完全商業化,秦腔社團組織和人員至少應有差額撥款。二是秦腔劇目要深扎社會生活,反映時代脈搏,不能只是傳統劇和帝王將相。三秦腔的軟筋不是唱功和演員,而是曲子和板路,30多個板路和慢節奏的曲子就象城堡,衝不出來打不進去,所有的改編都是填詞。振興秦腔應在作曲上下功夫、找出路,打破城堡式封閉格局,建立既沉澱歷史、又適應時代的開放體系,甚至可以將相聲、小品納入其中,豐富場景內容和故事情節,使秦腔走向新時代、新生活、新高度!
回覆列表
在時代大發展,大變革的歷程中,秦腔和其他傳統文化一樣,在文化多樣性的競爭中,開始變的被邊緣化。出現了劇目失傳嚴重、演出市場低迷、從業人員技藝欠缺和人才斷層嚴重的局面。面對這樣的困局,乘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浪潮,秦腔開始瞭如火如荼的改革和振興之路。為此,陝西省還專門成立了振興秦腔辦公室,統籌規劃秦腔振興,在原有基礎上,保留了陝西省渭南市秦劇團和陝西省周至縣秦劇團為兩個振興秦腔實驗團。在以兩個劇團為依託的實驗過程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渭南市秦劇團在渭南市退出了“一元劇場”的品牌,但幾年下來,曾經的秦腔強團依然是默默無聞,靠著財政的支援偏安一隅,苟延殘喘。而周至縣秦劇團積極踐行走出去到基層的理念,加強自身建設,把秦腔送到真正需要的人們群眾當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西北五省聲名鵲起,是為秦腔振興實驗的典範。從周至縣秦劇團的成功我們不難看出,秦腔的振興的出路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相比於城市文化的多樣性,鄉村文化的相對貧乏依然是秦腔生存的機會和根基。這也符合秦腔作為草根文化的藝術特點。陝西號稱是秦腔大省,但是現實情況是,如今的陝西秦腔只顧賣弄嗓子,表演和基本功欠缺,熱衷於胡亂篡改,把經典秦腔劇目改的是四不像。而直接結果是觀眾流失嚴重,演出市場進一步被蠶食。回過頭來我們再看如今甘肅和寧夏的秦腔,於陝西相比,可以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如今甘肅和寧夏的秦腔即重做功,又重唱功,在劇目上積極挖掘整理秦腔傳統骨子戲,群眾喜歡什麼就演什麼,基礎深厚,舞臺呈現效果明顯,依託於興盛的廟會群眾基礎常年四季各種演出不斷,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明顯。由此可以看出,秦腔的振興必須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宗旨不動搖,堅持出人齣戲尊重秦腔的藝術規律的客觀存在不動搖,苦練內功,方能在文化多樣性大發展大繁榮的大時代背景下,爭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