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結合個人u你

    客家人結婚的流程:

      歸婚也就是完婚,這是婚姻的最後定局。歸婚前一天的下午,男方先要辦好“三葷三齋”或“五葷五齋”和相當數量的豬肉,派人到女家去敬祖公,叫“送家神”。女家接到以後,給來人一個紅包示謝,然後把所有的東西,都拿到祠堂祖宗神位前祭拜,講明緣由,再用來設宴招待族中親友,在所送“家神”中,另有兩塊切成長條狀外帶一小塊的豬肉,是特成送給丈母孃和媒人婆的,叫做“肚痛肉”和“媒人肉”。現在男女為自由戀愛,“媒人”只是一種形式,但仍然可以領到“媒人肉”。

      新娘出嫁那天要在裡面穿一件“舊”衣裳,叫“帶魂衫”。上轎時,由父母或兄長牽出門,這時新娘要哭嫁,做出很傷心不忍舍家而去的樣子,而新娘的母親(或家中長者)則手持一盆水,朝送嫁隊伍潑去,意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樣做無非是要女兒從此孝敬公婆,侍侯夫婿,就如同“覆水難收”,不能輕意離異。

      送嫁隊伍中由媒人在前面替新娘“徑露水”,接著是新娘未成年的弟弟(胞弟或堂弟),扮演“阿舅”的角色,手裡拖一束由柏樹、松樹紮成的“青”,叫做“拖青”。這裡有兩重含義,其一替新娘將沿途“凶煞”拖掉,使新娘能平安到達夫家,蓋以“青”諧“淨”也,其二,松柏象徵“百年好合”、“白頭偕老”,愛情永篤。接著新娘後面是女嬪相,其中有一人專門用花籃裝著一隻公雞和一隻母雞,用一條九尺紅綢帶兩端綁住雙腳,這叫做“子婆雞”。“子婆雞”一定要大要壯,最好一帶進洞房,放在床下當日就會下蛋最佳。其用意是希望女兒嫁出去以後,能像雞一樣百子千孫、兒孫滿堂,而九尺紅綢帶以“九”諧“久”,寓長久之意。

      新娘下轎時,新郎用紅包從“小舅”手中贖過轎門鑰匙,將轎門用腳“踢”開,新娘則往外對“踢”,互相不甘示弱。新娘走出轎門,將手中一包“新娘果子”(裡邊有花生、糖果、蓮子、棗子等)拋給前來接親看熱鬧的人,自己則同新郎一起入屋“拜堂”、進洞房。

      中午設宴請客,以婆媳的“妹”家為中心,他們分坐在正廳廚房來菜的第一、二張桌,稱為上席,其他依次安席。在新娘母親和媒人席上,還專門給她們放了兩隻大雞腿,以示殊榮,宴席完後,山新娘、新郎給客人敬茶,被敬的客人則故意出一些難題刁難新娘,新娘也竭盡才智使每個人都接自己的“新娘茶”,因為喝過以後,客人必須在茶盤裡放一個紅包酬謝。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喜慶的娛樂形式。雙方鬥智鬥勇,盡情玩樂而已。

      下午由新郎“送”丈母孃回家,這是新郎一生中唯一可以接受丈母孃饋贈紅包的一次。聰明的女婿,會讓丈母孃多轉幾個門出去,這樣丈母孃每出一次門,都要給新郎一個紅包。丈母孃也趁此機會給小倆口道些吉利祝願的話。

      新娘過門後的第一次洗澡和洗臉水,都由家中姑嫂代為準備,待新娘淋浴以後,則要在水桶或臉盆裡放一個紅包答謝。藉此溝通彼此之問的感情,以便日後和睦相處。第二天起早,新娘還要偕婆婆到萊園裡轉一圈,俗謂這樣便可以婆媳有緣(“園”諧“緣”),相敬如賓了。

      鬧房不屬結婚儀式,或有或無。一般在賓客宴散以後,一些青年男女親友進新房與新郎新娘逗樂,要新人說唱捧逗,如新郎抱新娘咬紅花(紅包),新郎新娘合吃一顆糖果,唱歌跳舞等。過去還有“坎壓油堆”的陋習,就是一個個壓到新娘身上。這種現象多少帶有人類早期野蠻群婚的遺風,現已革除。過去有些地方因新房狹窄,鬧房改在廳堂舉行。鬧房連續三天,這三天內不分大小,男女老幼均可參加。客家鬧房,還受一種觀念的支配,認為越鬧越吉祥。廣東客家人鬧洞房的習俗中特別突出說四句,以吉祥、祝福、禧戲的語言構成押韻四句詞,貫穿著整個鬧房過程,典雅、風趣。如

      月光光,看新娘,新娘肚屎圓丁當,今朝下種子,明年八月生出桂子滿天香。

      ?這類既帶嬉戲又含祝福的四句詞常引人捧腹大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教origin做頻率曲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