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誰和蒲公英有約定
-
2 # 劍書神俠
林沖和魯智深是《水滸傳》中的重要人物,他倆是結拜兄弟,魯智深還認識林沖的父親林提轄。這兩位刎頸之交、生死兄弟,後來上了梁山後,他們的關係疏遠了嗎?其實並沒有疏遠。在《水滸傳》中,魯智深和二龍山的兄弟上了梁山後,宋江等眾頭領大擺宴席,喝酒慶賀。席間,林沖相謝魯智深當年的相救之恩,魯智深也動問道:“自與教頭滄州別後,曾知阿嫂資訊否?”,林沖回答說:娘子被高俅逆子所逼,自縊身亡,丈人張教頭也憂疑病亡。在書中,林沖和魯智深在梁山上只有這唯一一次對話。有些人說魯智深不喊林沖為兄弟,而稱呼為教頭,是兩人關係變得有點陌生疏遠了。其實,當初林、魯兩人剛剛結拜後,魯智深也稱呼林沖為“教頭”。又有人說在野豬林,林沖出賣過魯智深。其實,當時董超薛霸已經猜想到眼前這位胖大和尚是魯智深,並且決定向高俅報告時,把殺不了林沖的責任推給魯智深。林沖後來說的那句話:這直甚麼,相國寺那棵柳樹,連根都拔出來!主要意思是稱讚魯智深的神力,不存在出賣之意。在梁山,作者沒有多著墨寫林沖和魯智深的相聚、飲酒談笑,但他們打仗時還是在一起的。比如,魯智深被沒羽箭張清飛石打傷後,林沖把張清趕進水裡活捉。林沖被瓊英飛石打傷後,魯智深立刻帶領步兵衝上去和瓊英軍廝殺。林沖和魯智深兄弟情義深厚的鐵證是:魯智深後來在杭州六和寺圓寂,林沖也在六和寺病亡。魯智深的墓塔和林沖的墳墓靠近在一起。他們生是兄弟,死後也葬在一起。
-
3 # 賀蘭山下的守望者
就憑林沖野豬林出賣魯智深一事,魯智深再見林沖不打他都是給他面子。林沖被髮配滄州,高俅一夥安排董超薛霸找機會殺林沖,魯智深放心不下山裡護送,果然董超薛霸動手的時候魯智深出現,用禪杖打掉了他倆的兇器,救下了林沖。
董超薛霸想著聊天套出魯智深的底細,魯智深察覺,打斷一顆松樹威懾倆公差,這倆就不敢再問了。魯智深剛走林沖就給倆公差說魯智深在東京大相國寺有過倒拔垂楊柳的壯舉。出賣魯智深所屬的寺院給倆公差。林沖是聰明人,不會聽不出來之前倆公差套話想打聽魯智深線索。這時再暴露魯智深底細就是故意出賣,這個時候林沖對高俅還有幻想,還想著流放服刑完畢回來重新謀差事。這倆公差回去一反映魯智深的底細,魯智深又沒了容身之地,繼續亡命天涯。魯智深對林沖可謂肝膽相照,前有林沖妻被高衙內欺負,魯智深馬上叫著幾十個小弟要去給林沖撐腰,後有山裡護送林沖。魯智深為了林沖這個認識不到一年的朋友可謂是兩肋插刀。
林沖所作所為那就是反手插朋友兩刀呀。比真小人更噁心的正事林沖這種道貌岸然的偽君子。
-
4 # 今古講堂
林沖和魯智深進入梁山後二人的地位、作用、分工都有所不同。平時訓練時互相接觸不多,打仗時也很少協同作戰。這就造成兩人漸行漸遠。
1.林沖是馬軍首領,魯智深是步軍首領,軍種不同。林沖被逼上梁山落,先是火併王倫,尊晁蓋為梁山寨主。他幾乎參與了梁山的各大戰役,成為山寨中的元老和極其重要的一個角色。梁山大聚義時,排到第六位,上應天雄星,馬軍五虎將之一。
魯智深聚集二龍山、桃花山、白虎山三山兵馬攻打青州。青面獸楊志建議聯合水泊梁山。魯智深讓孔亮趕赴梁山求援。宋江率領梁山部隊攻破青州,呼延灼入夥。魯智深率楊志、武松、施恩、曹正、張青、孫二孃、李忠、周通、孔明、孔亮等十一位頭領加入了梁山。
這部分人到梁山後,自成一派。幾乎形成了一個小山頭。小山頭的首領就是魯智深。這一派基本上是以步兵為主。
宋江成為梁山之主後,改聚義廳為忠義堂,梁山英雄排座次時,魯智深排到了第十三位,星號天孤星。
魯智深是步軍十頭領之首,他和武松把守山前南路第二關。因此他始終和武松走得比較近,關係兩個人比較好。
在古代作戰時,騎兵相當於王牌部隊。有點類似於二戰時德國的坦克快速突擊部隊。在軍隊中的作用和地位非常高。而林沖是馬軍的五虎將之一,之前又曾經是80萬進軍總教頭,因此在水泊梁山中,他率領的是王牌主力部隊。
而魯智深的步兵。相比較而言是馬下作戰,其機動性和快速作戰能力遠遠比不上馬軍部隊。在戰鬥中往往是馬步協同。騎兵衝鋒,步兵在後跟上。相當於現在的坦克開路,步兵在後。因此魯智深在梁山中的地位比不上林沖。這從二人的英雄作者排名上也能看得出來。
2.分工不同,各管一塊。宋江當了老大後,他在忠義堂周圍設立了四座旱寨。魯智深坐鎮的是前軍寨,在七位守寨頭領中位列第三。
而林沖與吳用、公孫勝等人擁立宋江為新寨主,有擁立之功。位居左軍寨第一位。後鎮守梁山泊正西旱寨。經常正面抗擊來圍剿的官軍。他幾乎參與了梁山所有的重大戰役。一直到征討方臘,林沖始終是水泊梁山的主力戰將。一直到平定江南,六和寺中養病後病故。
魯智深在生擒方臘後,不願接受朝廷官職,到杭州六合寺出家,聽聞錢塘江潮信響,圓寂於杭州,追贈義烈昭暨禪師。
在整個水泊梁山期間,一直到被朝廷招安,林沖和魯智深基本上是各管各的一塊,互相交涉不多。打仗時,基本上是林沖充當主力,魯智深等人配合作戰。
由於兩人兵種不同,又是各管一塊。這就造成平時接觸不多。就算之前關係比較好,進入梁山後有了各自的小圈子。平時來往就漸漸稀少了,這樣造成兩人關係沒有以前密切。
-
5 # 周
為什麼說上了梁山以後,林沖和魯智深的關係疏遠了?上了梁山後,不但林沖和魯智深的關係加深,而且這個小團體又增加了一個新兄弟武松。
大家看書會覺得上了梁山以後,林沖和魯智深沒有初識時的熱情,這不是因為他們疏遠了,只不過是施耐庵公不再寫他們之間的交往細節。要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只能透過最後的結局來揣測一下。
燕青道:“主人豈不聞韓信立下十大功勞,只落得未央宮裡斬首;彭越醢為肉醬;英布弓弦藥酒?主公你可尋思,禍到臨頭難走!”
其實這時候誰和誰的關係就顯露出來,李俊童威童猛他們是一夥,互相結伴出海了。裴宣楊林一夥,自回飲馬川。朱武樊瑞公孫勝一夥出家當了全真道士。而林沖魯智深武松三人一夥,都在六合寺脫了身。
魯智深在六合寺突然圓寂,武松在六合寺出家做了清閒道人,林沖也突發風癱,留在六和寺中,後半載而亡。
魯大師的死有沒有陰謀看不出來,最大的疑點也就是事發突然,不過魯大師有智真長老留的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但是林沖就沒有好師傅留的偈言,所以只能用普通人的方法裝病,突發風癱風疾這招最少四人用了,林沖算一個,李俊一個
宋兵人馬,迤前進,比及行至蘇州城外,只見混江龍李俊詐中風疾,倒在床上。手下軍人來報宋先鋒。宋江見報,親自領醫人來看治,李俊道:“哥哥休誤了回軍的程限,朝廷見責,亦恐張招討先回日久。哥哥憐憫李俊時,可以丟下童威、童猛看視兄弟。
李應一個
李應受中山府都統制,赴任半年,聞知柴進求閒去了,自思也推稱風癱,不能為官,申達省院,繳納官誥,復還故鄉獨龍岡村中過活
柴進一個
且說“小旋風”柴進在京師,見戴宗納還官誥,求閒去了;又見說朝廷追奪了阮小七官誥,不合戴了方臘的平天冠,龍衣玉帶,意在學他造反,罰為庶民,尋思我亦曾在方臘處做駙馬,倘或日後奸臣們知得,於天子前讒佞,見責起來,追了誥命,豈不受辱?不如自識時務,免受玷辱。推稱風疾病患,不時舉發,難以任用,情願納還官誥,求閒為農。辭別眾官,再回滄州橫海郡為民,自在過活。
風癱風疾是最好的裝病藉口,其他人都是直接寫出來是假裝的為啥林沖的沒有說明是假的,還說明半年以後就去世了呢?
因為林沖和高俅有殺妻之仇,高俅不會讓林沖活著,所以林沖在六合寺裝病。當蔡京高俅開始逐步的解決梁山殘存勢力時,
阮小七受了誥命,辭別宋江,已往蓋天軍做都統制職事。未及數月,被大將王稟,趙譚,懷挾幫源洞辱罵舊恨,累累於童樞密前,訴說阮小七的過失,
林沖就及時的死亡了。
林沖的風癱死亡就是一場精密的計劃,其中自然有武松魯大師的幫忙(我覺得魯大師也是假死脫身),就算魯大師真死,武松肯定和林沖是一夥的,而魯大師和武松的關係自不用說 ,所以魯大師和林沖之間絕對是關係親密,而不是逐漸疏遠。
-
6 # 民間奇門
在小說的前七十回裡,對人物性格的刻畫,以及他們各自不同的經歷,是小說這部分敘述的重點內容,所以描寫兩人的細膩感情比較多。而上梁山之後,梁山好漢們的共同命運就成了小說後半部敘述的重點內容,相比較而言,兩人之間的關係的描寫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但不代表兩人的感情就疏遠了。
回覆列表
林沖和魯智深在上梁山之前的關係,的確是非同一般的,而上梁山以後,他們的關係就變得疏遠了,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林沖和魯智深的性格截然相反
林沖和魯智深在初次相逢的時候,兩人的內心深處都是十分孤獨的。林沖每天面對的,都是一些同事和士兵,而魯智深就更可憐了,和他相處的人,不是和尚就是潑皮,正所謂“英雄惜英雄,好漢惜好漢”,所以兩人才會一見如故。
但是,他們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性格,林沖隱忍,魯智深灑脫。兩人在性格上的不同,在他們後來打交道的時候,尤其是在野豬林時,被作者展現的淋漓盡致。
魯智深要救出林沖,但林沖不肯,他還幻想著將來能再次回到東京呢。要是當時林沖聽從了魯智深的建議,殺了董超和薛霸,兩人一起在江湖上快意恩仇,憑著他們的武藝,什麼樣的事業業做不出來!可是,林沖做不到。
後來,兩個人依著各自的處事原則,經歷著不同的人生道路:魯智深搶佔了二龍山,做了一寨之主,林沖則在梁山上受盡了王倫的欺辱。
這種性格上截然不同的兩個人,是很難把友誼持續下去的。
不能以小人之心,度魯智深之腹
林沖在野豬林裡,不小心對董超和薛霸說出了魯智深的來歷,以至於後來,魯智深在大相國寺也呆不下去了,於是很多人認為,是因為林沖出賣了魯智深,所以後來在梁山大會和之後,兩人之間的交流才變得少了,這真是太小瞧魯智深的胸懷了。
且不說,即使是沒有林沖的那句話,董超和薛霸也早就猜到了魯智深的來路,兩人回到東京之後,也是一定會把罪責算到魯智深頭上去的,就算是因為林沖的那句話,才導致了魯智深不得不離開了大相國寺,魯智深也是不在乎這個的。
魯智深為了救萍水相逢的金氏父女,連提轄官都做不成了,他不是也沒有感到過後悔麼!魯智深連軍官都不在乎,更不用說什麼和尚了,要是連這點兒廣闊的胸懷都不具備,魯智深也就不能成為魯智深了。
小說敘述的側重點變了
在小說的前七十回裡,對人物性格的刻畫,以及他們各自不同的經歷,是小說這部分敘述的重點內容,而上梁山之後,梁山好漢們的共同命運就成了小說後半部敘述的重點內容,相比較而言,人物之間的關係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我們不能說因為林沖和魯智深之間的交流變少了,就說明他們兩人之間的感情變得淡薄了,宋江上山之後,也沒有和他的弟弟宋清說過一句話,難道是因為這兩個親兄弟之間有了裂痕?其實,不過是小說前後的側重點不同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