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歷史敘述也行,儘量相對客觀。
6
回覆列表
  • 1 # 史海爛柯人

    嚴格來講,所謂的“閉關鎖國”是後人對清朝政策的一種總結和評價。因而並沒有史書專門記載。其實,有清一代除順康兩朝曾厲行遷界令之外,並沒真正關閉海關和自鎖國門。

    滿洲鐵騎踏入關內後,得以入主北京,並隨即開展統一戰爭,相繼消滅了幾個南明政權。但鄭成功率軍懸居海島,不時騷擾東南沿海,蓄勢反攻,以圖反清復明。

    由於順治時期海軍尚不足以同鄭氏爭雄,只得採用扼守之法,下令將沿海居民內遷,想借此來斷絕鄭氏糧道,使其成為海外孤軍。

    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崛起,滿清統治者的危機意識日益凸顯,但並未緊跟歷史潮流,而是採取了故步自封的方式,減少了開放口岸,以期加強管理。

    到乾隆朝時,雖然盛世的餘輝尚在,但畢竟也是強弩之末。一向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滿清統治者,採用了自縛手腳的方式來以求安穩。

    清乾隆二是二年,即公元1757難,乾隆皇帝下達諭旨,僅保留廣州一地作為通商口岸。此事件一處,標誌著“一口通商”政策的正式施行。也被史學界視為清代“閉關鎖國”政策的開始,直到鴉片戰爭時,才被迫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清政府推行一口通商,但卻始終未曾禁絕海外貿易。當時的廣州十三行,也是極盛一時,成為重要的貿易口岸,商業活動十分頻繁。

    而且,在國際貿易中,清政府的貿易順差還是相當可觀的。也正因如此,近代史上的英國才千方百計地利用鴉片敲開了滿清政府的國門。

    “閉關鎖國”是一個形象的比喻,也被視為解釋滿清政府逐漸衰落的原因。但實際上,清王朝衰落的原因,並不在於遏制對外貿易,而且它也從未真正地將國門封鎖起來。晚清統治者,真正封鎖的,是自己的眼界和思想,而這,才是導致其落後的根本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刷機墨路上水不上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