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州同1
-
2 # 陌上花開j
面對物慾縱流的社會,面對紛繁複雜的生活,我們的確都給自己戴上了一張無形的面具,就這樣每天在面具下生活,行色匆匆。我們身邊不乏有這樣一部分人:面帶笑意,心裡藏刀,總是一副虛情假意。有時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真是假,是對是錯,所謂真真假假快意人生。
但是人還是應該活得真實些,真實的人生才會變得輕鬆。很做作的人生只會讓我們累上加累。卸掉面具,才是真實的自己,希望從現在起,自己更加真實,身邊也充滿真、善、美……相信世界一片美好……
-
3 # 勞動人民同志
不能說,有的人!而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一種無形的面具下。不同的是,面具有重有輕,有厚,有薄!
什麼時候才是真實的你?利益,危難,自私,公德,大災大難,公共奉獻,道德品質,尊紀守法,愛國愛家,責任重擔。只有在以上問題面前考驗,才能真正去掉面具!看到真實的你。
-
4 # 平分秋色317
知足常樂的觀念中國自古有之,而且主要源於道家思想,像老子就從多個角度進行過闡釋,比如“知足者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知足者富”是多維度的,可能是錢財,可能是官職,或許是名聲,也或許是感情,把眼睛向內關注到的是已經得到的,便會心滿意足。下雨時靜坐細聽雨打芭蕉,天晴時欣然外出踏青尋芳,囊中羞澀時窩頭就鹹菜也心甘,大富大貴時鮑魚海參亦心安。沒有處下中的焦灼,沒有居上裡的炫耀,恬淡便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財富了。 知足不會受辱和知止不會有危險是相輔相成的,懂得何時駐足便可避免墜入深淵,懂得何時住手就能免於鋃鐺入獄。人生而有私,呱呱墜地的嬰兒就知道找奶吃,孔融讓梨應是家庭薰陶的結果,克己奉公是長期修煉所致,將私慾用道德法紀的繩索捆綁住就能遠離自取其辱,也不會如履薄冰般的戰戰兢兢了。 讀懂自己遠比去解讀別人重要。許多人樂於對他人評頭論足,張家長李家短的絮叨似乎顯得自己很有見地,殊不知在聒噪裡透出的只有淺薄,而且極易招惹是非。清醒地知道自己能吃幾碗乾飯,就不會吃撐而跑肚拉稀,清楚地明白自己幾斤幾兩,便不會瘦驢拉硬屎出現難堪,正所謂“自知者明”,其明不僅在明晰自身的長處,更是在於知曉自個的短處。不知足是禍端之始,這話千真萬確。貪慾往往不是由於佔有的少,而是源於想得到更多,當慾望不被遏制時,欲得的念頭就會演變為貪婪,它恰似沒有套上韁繩的Mustang,隨時會狂野地撒歡尥蹶子,將主人掀翻馬下,把周圍人一腳踢飛。知足便是避禍,就連開車都會小心翼翼,這要比在自家車後屁股上貼只壁虎管用得多。 知足猶如一面鏡子,對內照見的是不足和謙遜,對外照亮的是準繩和敬畏,不自大,不妄為,就會在自得其樂中深感富足,在淡泊安寧裡自然規避災禍。時光飛逝,轉眼就是寒來暑往,轉身便是老之將至,一生何求?知足之足足矣。
回覆列表
生活是一面鏡子,每一次的上鏡自會不同,但都是真實的。只是在他人那裡,多了層有色眼鏡。
不同的場合,見不同的人,他人單從外在看,能全面嗎?感覺甚至假的很,簡直是偽裝。殊不知,時易事遷,心境自然不同。客觀地講,Ta仍是真實的。不要讓錯覺,錯過了美好。
只要還是那個人,弄懂Ta的心,這個人不論怎麼變,Ta依然是真實的。
公共場所,我遵守公德,要像個人樣;私下生活,看似很隨意,實則我不違道德良知。
家懶外勤,那是你以為的。只說對了一半,我做完家務、外面無事了,抱著書本啃,不知多有趣!你搖頭,我就虛偽了嗎?
有人是說到做到,或是做到說到,其實是兩種態度。我是先做了,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