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毫無變化。

    八旗人口日繁,入關的時候不過二三十萬,清末已經是三百多萬,又禁止八旗子弟經營工商業和耕地,只能從軍從政。鐵桿莊稼又得年年發,養活不起。

    同時頑固牴觸外界事務,不願發展工業,也沒有合格的軍事工業及國防動員體制。漢族百姓顯然不願為清朝殉死。

    鴉片戰爭後,白銀加速外流,國內相當於嚴重的通貨緊縮,導致工商業全面凋零,自耕農大量破產,國家財政困難,只能加大對農民的攤派,反抗自然更多也更猛。

    而恭親王並無什麼多出色的能力,最少在他與西方接觸之前是這樣。就算當了皇帝,他就不可能再主持對外事務了,對西方的那一點可憐的瞭解,自然就不會再有了。

  • 2 # 老虎他爹

    這確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雖然歷史不允許假設,但在事實上,幾乎所有歷史學者在研究中都會使用假設,因為沒有假設相參照,我們就只能被動地接受歷史結果,無法去評判它。

    換言之,當我們評價歷史時,一定會自覺不自覺地將假設帶入進來。

    假設道光皇帝將皇位傳給恭親王奕訢(注意,標題的昕是個錯別字),那麼晚清的歷史可能完全不同,清政府可能會把握住現代化轉型的機遇。

    1、奕訢的頭腦原比咸豐(奕詝)要好

    據《清官遺聞》,道光皇帝原本準備把皇位傳給奕訢,但擔心奕訢太聰明,不夠老成。

    圖片說明:道光皇帝雖然是一位守成之君,但個性保守、不喜興作,他看不上奕訢也在情理之中。

    奕詝的師傅杜受田給奕詝建議,如果道光帝自稱年邁,將不久於人世,問他該如何治理國家,則只能伏地痛哭,表示道光皇帝會長壽,自己沒想過接班的事。

    果然,道光皇帝問奕訢如何做,奕訢滔滔不絕,道光雖覺得說的很在理,卻內心不快。

    圖片說明:後來咸豐皇帝的奕詝雖然有傳聞稱他驕奢淫逸、不理朝政,但事實上,他是一個非常果斷的人,在對外戰爭中立場堅定、寸步不讓,可惜不瞭解天下大勢,敗出北京後,心理崩潰,遲遲不肯回京,他的暴斃對晚清政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再問奕詝,奕詝大哭不已,道光皇帝深受感動,認為奕詝比奕訢仁孝,決定傳位於奕詝。

    此外還有一種傳說,說道光皇帝春天行圍,奕訢斬獲甚多,奕詝卻遲遲不發箭,道光皇帝問何故,奕詝說春天正當百獸孳生,不忍傷害。道光皇帝當時就說:此真帝王之言。

    後一傳說不靠譜,因為清朝是秋獮,豈有春天興圍之理?且道光時,木蘭牧場已荒廢,只能在北京北苑行圍,北京春天甚短,且道光皇帝明確表示,行圍是為了提高騎戰能力,與歷代皇帝行樂不可同日而語,怎能鼓勵不發箭的行為?

    圖片說明:這是英法聯軍隨軍攝影師給奕訢拍攝的照片,當時正在談判,英方請奕訢拍照,奕訢見攝影機造型古怪,以為對方要槍決自己,所以一臉恐懼、惶惑。雖然奕訢不喜歡英華人,但透過溝通,奕訢意識到東西方巨大差距,成為洋務運動最堅定的支持者,可見他是一個通實務、善變通、明事理之人。

    至於前一記載,可信性亦不高,清朝皇子每天都有繁雜的禮儀,一天至少要三次問安,仁孝與否早見,哪能決定於此一時?

    問題關鍵,還是出在道光皇帝性格上,道光皇帝是守成皇帝,個性保守、拘謹,喜用剛毅、果決之員,如林則徐,不意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使他產生了很強的挫敗感。他擔心英明如奕訢會不甘寂寞,政策激進,引發危局。

    2、奕訢如何上位

    奕詝登臺後,奕訢被邊緣化,恰好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東南糜爛,清政府財稅重地盡失,加上八旗戰鬥力下降,已到無兵可用的地步。更麻煩的是,太平天國北伐,接連突破清軍防守,直逼北京,此時奕詝不得不使用奕訢。依祖制,奕訢是親王,不能入閣,此時亦提拔為軍機大臣。

    奕訢重視漢官,任人唯能,且他判斷力非常強,工作勤奮,所謂“參贊軍務,夙夜勤勞”,終於將北伐的太平軍全部消滅。

    北伐太平軍滅亡後,奕詝立刻找茬罷免了奕訢,使其又成為閒散宗室。

    圖片說明:1853年夏天,太平天國北伐,到了10月,約有三萬太平軍兵臨天津外緣,離北京已不足百里。太平軍在此遭遇官軍,漸次南退,諸鎮相繼失守,最後退到大運河邊的連鎮。太平軍在此被官軍困了八個月,於1855年3月被殲滅。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逼近北京,奕詝無法抵擋,不得不遠遁承德,讓奕訢留在北京與洋人談判,實有借刀殺人之意。

    沒想到,奕訢很快得到了洋人的認同,但他和洋人簽訂的協議皆被奕詝否決,雙方進入凝局,幸奕詝及時駕崩,清政府匆匆與聯軍達成協議。

    在鑾駕返回過程中,奕訢與慈禧聯手,幹掉了顧命八大臣,從此形成了叔嫂共和的局面,外政基本由奕訢負責。

    圖片說明:透過祺祥政變,慈禧、恭親王將顧命八大臣幹掉,其實顧命八大臣多能臣,如首領肅順堅決對外,此外重視漢員,曾國藩便曾得他提拔,故曾視之為師。

    3、奕訢是洋務運動的開啟者

    奕訢原本對洋人充滿惡感,但透過接觸,他很快意識到洋人之強不只在軍事上,應該向西方全面學習,在他主導下,洋務運動得以迅速開展。

    然而,洋務運動存在先天不足。

    首先,奕訢沒有絕對權力,他只是軍機大臣之一,不斷遭遇慈禧掣肘,此外還有極端保守派倭仁等的壓力,使洋務運動無法由中央統一指揮,只能交給各地方督撫去做,從而形成了地方勢力增強,呈半割據狀態,洋務運動只滿足了地方利益,未能滿足中央利益,帶來低效、內部傾軋、缺乏連續性、重複投資、無人監管等問題。

    圖片說明:洋務運動大大提高了清政府國力,但恭親王力挺的鐵路建設卻長期被推遲。

    其次,奕訢的班底是漢官,這些人也被慈禧拉攏,事實上呈現為多頭管理,曾國藩等本非洋務之才,對世界瞭解甚少,他們主持洋務,幾乎無一廠能盈利,可奕訢卻無法監督,也無法撤換他們。

    洋務運動其實呈現為:奕訢出政策、地方出行動的格局,沒能一竿子插到底。洋務運動大大增強了清政府國力,開啟了近代化歷程,但在與日本的國家競爭中,落到了後面。

    圖片說明:洋務運動創造出大量新軍閥、新財閥,李鴻章便利用洋務運動中飽私囊,大大影響了洋務運動的健康發展。

    加入奕訢是皇帝,無人敢挑戰他權威,由他指定中央來實施洋務,那麼效率肯定會大大提升。

    4、奕訢壯志未酬

    1884年,慈禧太后發起甲申易樞,這是第二次宮廷政變,將奕訢等軍機大臣全部拿下,藉口是中法戰爭表現不佳。

    圖片說明:透過甲申易樞,無能、懶散的醇親王上位,清代最後兩個皇帝都出自醇王府。

    其實中法戰爭中,清軍表現尚可,體現了洋務運動的成果,但奕訢長期把持軍機處,引起科道官員的嫉妒,科道以彈為能,不懂實務,成為洋務運動中最大的掣肘方。

    慈禧罷免奕訢,更主要是為了獨攬大權,她自認為已把持了李鴻章等重臣,有沒有恭親王已無所謂,她希望一展政治抱負。所以藉口科道官員的彈章,開始直接干預外朝運作。

    經此挫折,奕訢精神幾乎崩潰。後來慈禧太后又啟用奕訢,可在甲午之戰的關鍵時刻,奕訢卻大談頤和園整修情況,言不及要。奕訢與慈禧的矛盾已半公開化。

    圖片說明:恭親王的書法非常有內涵,體現了他全面的文化修養和非凡的領悟力,真是一代天才。

    1898年,恭親王奕訢去世,他因在晚清政局中發揮重要作用,而成為鐵帽子王,他的後代凋零,在孫子輩中,溥偉與溥心畲(著名畫家)最為有名。

    圖片說明:溥心畲先生的繪畫,民國時期溥心畲的畫售價最高,與張大千並稱“南張北溥”,溥心畲的畫品格甚高,繼承了傳統中國畫的風骨。恭親王之後,果然不得了。

    奕訢天潢貴胄,有才尚不能被盡用,則普通人就更沒機會了,由此看來,清朝滅亡也是咎由自取。

  • 3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清宣宗道光帝不選擇清文宗咸豐帝繼位,而選擇恭忠親王奕訢繼位,這本身就是一個不成立的假設。清朝雖然沒有嚴格遵守嫡長子繼承製,但是,嫡庶有別的原則多少還是有所體現的。加之道光帝本身就是以嫡子的身份繼承皇位的,嫡庶有別這一點在他心裡的印記或許更加深刻。咸豐帝的生母鈕鈷祿氏是清宣宗的繼後,因而曾經的庶子咸豐帝自然水漲船高擁有了嫡子的身份。而恭親王奕訢的生母博爾濟吉特氏直到道光帝去世,也只是以皇貴妃身份統攝六宮而已。通俗說,就是代理皇后,有皇后的權力,卻沒有皇后的名分。奕訢自然也只能作為庶子存在。

    同時,咸豐帝在其老師杜受田的教導下,在道光帝面前始終擺出一副孝子賢臣的姿態。對於道光帝而言,選擇一個有仁君之風的守成之君似乎比鋒芒畢露的奕訢更加合適一些,這也是中國曆代帝王選擇繼位之君的正常邏輯。加之咸豐帝擁有的嫡子的身份,自然勝出,在儲位之爭中勝出幾乎是必然的。從後來的作為來看,咸豐帝雖然治國上無甚建樹,但也並不是一無是處的昏君,如果沒有列強入侵的歷史大背景,做個守成之君也還算過得去。而在玩弄帝王權術方面,咸豐帝更加是一把好手,這一點奕訢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即便葉赫那拉氏那樣強勢的女人,在咸豐帝生前也基本是個老實的小媳婦兒,不敢太過放肆。

    拋開這些不論,即便奕訢真的取代咸豐帝而成為了皇帝,清王朝的命運也未見得就會發生質的改變。

    首先,奕訢能力的確是有的,但在玩弄權術、培植勢力方面並不是很強勢。從被咸豐帝架空,到“甲申易樞”讓慈禧輕輕鬆鬆就把他弄回家抱孩子來看,奕訢在權力鬥爭方面應當說是有所欠缺的。換句話說,奕訢當上皇帝,治國方面或許會有所建樹(也未必),但是,在帝王權術方面要比乃兄咸豐帝、甚至寡嫂慈禧差得太遠。這一點是做皇帝的短板,要不得。

    其次,奕訢雖然對西方列強有所瞭解,其思想也相對開放。但是,基本還是停留於技術層面。奕訢所主導和推崇的“洋務運動”,其出發點仍然是利用西方科學技術強化清王朝的集權統治,而沒有上升到政治層面去考慮。即便是日本式的立憲也沒有進入奕訢的思考範疇。其主張的“洋務運動”終究擺脫不了現有的命運。

    再者,“洋務運動”是是一場從上而下的政治指標式運動,缺乏民眾根基。“洋務運動”興起之初的洋務企業幾乎都是官辦模式,沒有引入現代企業管理模式。雖然辦的是新式企業,但管理者卻幾乎都是舊式官僚。這直接導致了“洋務運動”期間許多興辦企業不計成本、利潤,甚至虧本經營。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選址、裝置都存在嚴重硬傷,開辦伊始就只能虧損經營,最後不得已改為官督商辦。不可否認,洋務運動對中國的資本運作有啟蒙作用,但其本身與中國近代的資本主義化基本沒有太大關係。

    此外,奕訢本身對於西方列強的侵略並沒有明確的抵制,甚至某些喪權辱國的條約背後還可以找到他的身影。也就是說,奕訢即便當了皇帝,也基本不會改變清王朝以錢財換取統治權的荒謬邏輯。清王朝喪權辱國的地位基本改變不了。

    最後還有一點,奕訢本身對於清王朝內部的腐敗問題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某些方面,甚至連他的政敵肅順都不如。“洋務運動”在所謂富國強兵的幌子下養活了龐大的“碩鼠”集團,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清王朝在“洋務運動”期間,吏治的越來越差也是不爭的事實。以至於晚清唯一廉潔的部門只有英華人赫德控制的海關。這或許不是奕訢一個人的責任,但是他在任期間沒有引起重視是事實。那麼,他如果成為皇帝,也未見得就能引起重視,這也是可預見的。

    綜上所述,即便奕訢取代咸豐帝,清王朝的命運未必就能有質的改變,充其量多苟延殘喘幾年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鋼材鑄件缺陷面積多大視為重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