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人閒事閒語
-
2 # 唯愛者夏
有些人總在抨擊蘇聯農業發展不行,僅僅是軍工業發達,這是有問題的。如果注意一下勃列日涅夫時期的照片,會發現蘇聯人的生活條件非常優越。超級大國的稱號絕不是吹出來的。蘇聯問題出在戈爾巴喬夫時期。戈爾巴喬夫時期由於政治上板結化,計劃失靈,戈爾巴喬夫又無力控制,導致了最後經濟問題。然而蘇聯並沒有到經濟垮掉的地步。戈爾巴喬夫為了收奪權力,開始民主化改革,而改革後,自身能力不足,控制不住,導致整個社會亂套,沒有人發展經濟了。本身並不是很嚴重的經濟問題,成了巨大的問題。民族問題,政治問題一起爆發。
回過頭來想想,蘇聯經濟真的到了垮塌地步?並沒有。蘇聯是農輕重失調。如果戈爾巴喬夫能力很強,他就可以進行資源調配的調整。實際上戈爾巴喬夫也是如此做的,但沒人鳥他。所以他開始政治改革。希望用政治改革手段抓權,藉助民主派打擊保守派。然而事與願違,戈爾巴喬夫能力太差,控制不住局面。最後就破罐子破摔,為自己的改革安排上一個好聽的名字,新思維。迎合了歐美國家的期望。戈爾巴喬夫認為,即便蘇聯解體,他也可以憑藉改革的名頭,在未來獲得歐美的認可,擔任新俄羅斯的領導人,和歐美親近。然而他徹底想錯了,不但被拋棄,還徹底害了蘇聯人民。
-
3 # 燒死的火
首先蘇聯絕不是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發展起來的。蘇聯的前身俄國雖然在工業和科技方面不如美英法德等最先進的國家,但絕對是一個工業強國,要不然他們憑什麼打敗瑞典、奧斯曼帝國、波斯、中國劫掠那麼大領土的?他們不僅打敗過較弱的國家,還打斷了拿破崙的脊樑,如果說1812年是因為天氣幫忙,那麼他們在七年戰爭中打敗強悍的普魯士腓特烈二世大帝,殺進柏林又作何解釋?如果不能製造威力強大的武器,又怎麼能打敗那些兇悍的帝國?一戰前,俄羅斯科技水平是不低的,他們擁有門捷列夫、西科斯基、齊奧爾科夫斯基等科學巨人和傑出的工程師,都是人類歷史上的頂級大師,與西方的科學巨匠相比毫不遜色。一戰前他們就能製造強大的戰列艦,他們還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四發重型轟炸機--伊利亞穆洛梅茨號。俄羅斯的文化藝術成就也是登峰造極,在白銀時代湧現的文化和音樂大師超過同期任何西方國家。像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裡、柴可夫斯基,五人強力集團等等,數都數不過來。一個科學和文化成就如此傑出的國家怎麼會只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二戰後,蘇聯作為戰勝國獲得了大量其他國家的資源,在加上權力高度集中的體制,發展更是迅猛無比。在航天、航空、造船、材料、化學、鋼鐵等支撐國力的領域都與美國並駕齊驅,甚至還有所領先。他們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衛星、第一艘載人飛船、造了世界上最大的飛機、最大的直升機、最大的核動力破冰船、最大的空間站、最大的壓機、最大的潛艇。在這些尖端領域只有超級大國美國可以與之抗衡,那麼蘇聯不是超級大國又是什麼?蘇聯取得這些成就都是在四十年前,在四十年後的今天,世界上能做到這些的仍然只有美國和已經破敗的俄羅斯,可見當年蘇聯與除了美國以外的國家根本不在同一維度上。當今世界上,在這幾十年裡也只有中國多少拉近了一些與美蘇當年的差距,其他國家就差得太遠了,所以蘇聯當年是貨真價實的超級大國。
-
4 # 使用者231910179
稍微學點歷史,也不敢把蘇聯稱為落後的農業國吧?近500萬多鋼鐵、幾萬公里鐵路、製造戰列艦的農業國?沙俄世界第四吧?當然了,你把全校第四名當成差等生,誰也沒辦法
-
5 # 劉西化
有那些國家不是農業國發展成工業國家的呢?資本主義國家都是從農業國發展過來的。而且美國、英國、法國都發展成了核武器國家。
-
6 # 隨雨飄渺
蘇聯一靠偷偷竊取,原子彈技術是美國軍事上的發明創造,但蘇聯人私自使用美人計,策反收買了該技術核心資料圖紙,讓蘇聯人走了捷徑。
蘇聯利用了一戰中德國戰敗後,大量引進技術人員,靠國家內部統一全國,集中全國之力量,完成了工業化程序。
沙皇俄國本來就有工業化,特別是軍事工業為主體。
二戰後蘇聯將戰敗國的工廠整體性,全部搬空了。
-
7 # 羅西小南多
本來世界市場於第二次工業革命即重工業革命後就已完全形成,既然世界經濟大蕭條了,按理說蘇聯應該受牽連,為何蘇聯不但沒受影響,其工業產量反而在1932年躍居世界第二位,很形象的體現了西方不亮東方亮,彷彿一顆新星冉冉升起,讓我們一起看看到底怎麼回事,蘇聯是如何變魔術一樣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原來蘇聯已從世界市場退出,既然退出西方主導的世界市場,其經濟不受大蕭條的影響。蘇聯依仗其龐大的身軀自己玩,就在西方經濟大蕭條的前一年即1928年開始一系列計劃經濟的首個五年計劃。總的策略就是犧牲農業,大力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對於農業,由於戰時共產主義的餘糧上交政策引起廣發農民的極度不滿,甚至反抗無償徵收。1921年國家採取新經濟政策,即允許農民出售多餘的農產品,一定程度上恢復資本主義;國家掌控的是所謂制高點即重工業、外在貿易等。斯大林執政後對農業控制加強即農民土地集體化,在五年計劃中陸續建立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然後為農產品制定低價格出售,這樣的剪刀差就可以為發展工業提供資本。工廠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均歸國家所有,為了讓工業提速,工人必須完成制定的任務,否則進行處罰,當然超額完成有獎勵的,這種獎罰制度一定程度上促進工業的快速發展。工業發展了,當擴大再生產時,西方一般是投入1/6國民收入,而蘇聯則翻倍投入,使工業生產的獲得資本更多,並且可以根據自己意願投資某個領域,這樣多吃少拉的策略讓蘇聯的工業發生驚人的快速發展,短短5年就竄了上來,當然西方大蕭條導致西方國家的經濟衰退,也使蘇聯能比較容易的排名靠前。但這種壓抑蘇聯人民勒緊褲腰帶幹經濟的做法在非常時期比較適用,但長遠來看誰都受不了,所以也出現了諸多問題,但蘇聯實行的計劃經濟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因為在不久後的二戰爆發後,蘇聯短時間搞起來的強大工業為其最終打敗德國納粹的入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是歷史小玩家,關注我哦,一起分享更多精彩!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如侵權速刪。謝謝!
-
8 # 股海人生260
俄羅斯現在的所有社會精英人才基本全部流失了。前蘇聯那批精英基本移民去了歐洲北美洲以色列大洋洲。要想恢復前蘇聯那樣強大的基本已經不可能了。
-
9 # 使用者夏天的風
其實這很簡單,就是用"集體化"過程中強力壓榨"富農"的所有剩餘價值然後把這些"剩餘價值“用來投入與發展工業。也正是在1932~1935的工業突飛猛進時代蘇聯的烏克蘭、白俄羅斯及哈共產克等共和國發生了谷前的大饑荒!用成千上萬人民人尤其是農民的屍骨才建立起來了蘇聯的工業尤其是重工業體系。
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大蕭條資本家們變賣工業設施的情況下蘇聯也算是"趁火打劫”用很便宜的價格賣了很多,包括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工廠、莫斯科機械總廠及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都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
10 # 萬事皆空70
蘇聯的逆襲就是計劃經濟,國家集中資源進行產業建設,
首先,蘇聯建立之前的沙皇時代俄羅斯已經有一定的工業基礎,畢竟俄羅斯跟工業革命起源地西歐距離不遠,能夠接受工業文明輻射,如果沙皇時代的發展水平跟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國家一樣,就是再計劃,國家也集中不了多少資源,
其次,蘇聯地域龐大,資源豐富,人口眾多,這同樣為工業化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因為蘇聯工業化主要是重工業,對資源依賴非常大,比如當時科技水平與蘇聯相當的日本實現工業化受制於資源困擾,甚至因為資源發動戰爭最終引火燒身,而蘇聯卻沒有這個困擾,
蘇聯在具備一定條件的基礎上,用國家集中資源發展工業,這個模式在工業化初期效果非常明顯,因為蘇聯只需要模仿歐美的先進工業就行了,用國家資源進口歐美的裝置,模仿歐美的產品,發展速度遠遠快於歐美的私人資本,
但是,蘇聯模式的缺點非常明顯,因為是集中資源,這個模式模仿已經存在的事物很擅長,但是卻無法創造未知的事物,因為沒有自由,這樣當模仿差不多的時候,經濟發展停滯,而歐美模式卻可以透過創新,創造新事物,經濟不斷髮展,比如二戰後的新技術,新事物大部分源於美國,而美國經濟也因而具備了充分的活力,
-
11 # 國史論壇
蘇聯之所以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擁有核武器的超級大國其主要原因是1917年俄國的十月革命列寧進行的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造充分發揮集中力量幹大事的特點,以及斯大林時期進行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和農業集體化利用農產品和工業品的巨大剪刀差來進一步壓榨農民從而為高度重工業提供充足的資金。
蘇聯建國前的沙俄時代,俄國可沒有那麼強,當時的俄國是落後的農業國,連半工業國都算不上,農業在俄國的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俄國雖然看似強大實則外強中乾,和德國、法國等工業強國比差得遠。但在1917年蘇聯建立後,蘇聯僅僅用了二十年時間就完成了工業化,從落後的農業國一躍成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眾所周知,工業化程序是非常漫長的,英法等西方國家都花了上百年,但蘇聯僅僅用了二十年就完成了工業化。那麼蘇聯為什麼能在短短的二十年內就實現了工業化的逆襲? 第一,蘇聯繼承了俄國的衣缽,俄國可是世界上土地面積最遼闊的國家,俄國領土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人口高達上億,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都非常豐富。此外,沙俄又有非常不錯的工業基礎,雖然工業算不上發達,但門類還算齊全,大部分工業產品都能生產。蘇聯的工業化正是建立在沙俄的老底子之上,沒有沙俄雄厚的底子,蘇聯不可能在短短二十年內完成工業化。 第二,蘇聯採用的集權體制和計劃經濟充分激發出了蘇聯的國家潛力,把蘇聯豐富的人力和自然資源有效組織起來,把國民的勞動積極性調動起來,所以蘇聯用了短短二十年就完成了西方需要上百年工業化的道路,這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大優勢,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
第三,蘇聯工業化趕上了好時機。一戰後,由於德國和俄國同時遭到西方的排斥和限制,因此兩國順理成章的走到一起。德國為了突破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將很多軍事工業和武器研發試驗搬到了蘇聯,讓蘇聯的重工業和軍工技術得到飛躍式的發展。此外,1929年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更是幫了蘇聯的大忙。由於空前嚴重的大蕭條讓西方經濟遭到了重創,大量的歐美人員、技術和資本被迫前往蘇聯尋找出路,至少有十幾萬歐美技術人員因為失業移民去了蘇聯,許多陷入危機的歐美企業都是靠蘇聯的鉅額訂單活下來的。可以說,蘇聯的重工業大部分是西方產能過剩轉移過去的滯銷貨。 第四,蘇聯採取片面的重工業路線,以犧牲農業和輕工業為代價瘋狂發展重工業,因此造成了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的飛速發展,所以蘇聯僅僅用了二十年時間就實現了工業化。不過蘇聯的片面工業化路線也為蘇聯埋下了隱患,由於過度發展重工業造成人民生活水平低甚至長期吃不上飯。可以說,蘇聯的解體一定程度上和蘇聯忽視農業、輕工業生產以及國民生活質量有關。
-
12 # 日出東方68254316
毛子侵略成性。中國幫助俄羅斯人就是養虎為患。沙俄無恥至極。有些俄粉們又該噴了,他們看俄羅斯怎麼都好,俄羅斯干過的壞事,比日本都多。殺我同胞,搶我們國土,現在的俄羅斯人是需要我們才與我們靠近。強大的俄羅斯人不利於中國經濟發展,
-
13 # 那咩村部長
一直以來蘇聯在軍事上勉強比一下美帝,在經濟力量上一直都是非常貧窮的國家,當時毛主席都有詩云: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諷刺當時赫魯曉夫的所謂富足。
其實當年蘇聯窮兵黷武,當權者掠奪了地主資本家的鉅額財富,讓老百姓餓著肚子發展軍事,這樣也叫超級大國?
-
14 # duh23333
斯大林時期施行的舉國工業化,以及二戰後從戰敗國獲得的工農業資源使蘇聯聚積了大量材富使蘇聯變成了一個二戰後能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
-
15 # 乾井衚衕
蘇聯在科學技朮上完全走正路的,緊抓又放,腳踏實地,比西方囯家有過之無不及。斯大林早就說過,讓鍊鋼工與辦公室清潔工有相同的待遇是不能容忍的。蘇聯過去是我們的老師,今天我們仍然向它學習。中國當年反修反蘇,實屬愚蠢之至!
-
16 # 樓上王哥
蘇聯從來都不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
蘇聯是推翻沙皇建立起來的,是完整繼承了沙俄科研,工業,軍事,教育體系的,是解放了千百萬沙俄時代農奴百姓的,集體農莊制度在一定時期內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的。
可以詬病的只能是布林什維克人並沒有將馬克思主義和本國一些具體實際有效的聯絡起來解決某些問題,例如:民族融合,工農業均衡發展,內部矛盾的解決,意識形態的對外輸出,大國沙文主義等,感覺上整個蘇聯時代都缺乏政治思想明晰的一套理論和理論所支援的高階人才。
但蘇聯中前期大方向是在健康發展的。有完備的科研教育,三十年代就能實現平民度假,青少年教育普及,有無數的俱樂部包括航空,(給二戰時期儲備了充足的飛行員)。
在反法西斯鬥爭中蘇聯起到的決定作用。也正是因為底子厚實才能在逆境中絕地反擊,最終取勝。
可惜一手好牌,執政黨沒能形成自我完善,修正的意識,空有數千萬黨員卻脫離群眾,即便如此,大多數人並沒有拋棄蘇聯,是上層領導層自我放棄的,只能說可惜可嘆。
-
17 # 綠色星球188
無疑是蘇聯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現在不提了,因為蘇聯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計劃經濟是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辦大事的,而蘇聯社會主義制度建立,面臨著周圍資本主義國家的顛覆和侵略,隨時隨地都有可能滅亡,所以蘇聯必須快速走上軍事優先的發展道路,事實已經證明,這條道路是正確的,不然二戰世界政治格局版圖就可能改寫,還有蘇聯是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建立起來的,使得馬克思主義,由理論到實踐獲得首次的成功,作為新生事物,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蘇聯後來變質,解體就是明證,但是,不能認為蘇聯社會主義制度變質解體,就說明社會主義制度是不行的,實行不了,這樣認識就形而上學了。
-
18 # 品位男人1324356967
哪方面超級?
土地面積超級?————
運動整死人超級?————2000萬
科技超級————帶給人類了哪一種科技?
叫人盲目崇拜超級?
個人英雄主義超級?
百姓生活幸福超級?
-
19 # 陳海洋67019320
蘇聯為什麼發展成超級大國的,原因,當時蘇聯沒有〈小便〉成在,沒有(小便)搗亂,所以,蘇聯人沒有任人受到(小便)干擾一心一意按目標發展。
回覆列表
一,蘇聯在列寧去世後,逐漸改變了原先的新經濟政策,不再允許私有經濟的存在,開始推行計劃經濟,簡單說來就是農業集體化和工業國有化,並且舉全國之力按照先重工業,然後輕工業最後農業的順序發展經濟。二,由於農業實現了集體化,有了比較多的剩餘勞動力為工業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也同樣由於農業集體化,國家可以利用工業產品和農業產品之間的價格上的剪刀差,為發展工業提供了資金。三,蘇聯開始發展經濟的時代,正趕上西方二十年代末的經濟危機,這次經濟危機嚴重打擊了西方經濟體系,使西方經濟發展倒退了很多年,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市場,蘇聯利用了這次危機,大量引進了西方工廠,裝置和先進技術,為發展壯大自己做出了貢獻。四,按照計劃經濟模式建立起來的經濟體系,其特點就是沒有企業,沒有競爭,也沒有企業家存在,只有經濟計劃部門,所有的生產者都是按照國家計劃生產產品,這種經濟模式對於戰爭特別有用,所以在二戰開始的時候,蘇聯的計劃經濟特別能適應戰爭,調整到戰時模式也特別快,蘇聯能最終戰勝德國,這種計劃經濟模式不能不說起到了很大作用。五,事物都有兩面性,能夠適應戰爭的經濟模式,卻並不能適應和平時期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其根本原因在於市場經濟模式中,社會消費是一種推動經濟發展的力量,現在華人都知道,無論你辦什麼企業,生產什麼產品,都必須考慮消費者需求,考慮消費者是否購買,最大限度滿足消費者是企業生產的根本出發點,所以企業生產的產品不會出現供不應求,更不會常年出現短缺。消費是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但是計劃經濟模式下,消費是計劃分配的一部分,它不但不能起到推動市場經濟發展的作用,反而是計劃經濟的負擔,為了生產,必須降低消費,產品按照計劃方式指令性生產出來,產品特點就一是永遠短缺,永遠不夠分配,二是產品很少更新換代,因為指令性的生產永遠缺少改進產品的動力。所以在二戰結束後,東西方國家進入到冷戰的對峙中,雖然沒有大的直接戰爭,但是經濟上的競爭並沒有停止,這時候計劃經濟固有的缺點都暴露出來了,那些跟隨蘇聯的發展計劃經濟的國家普遍不如那些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發展的好,最典型的就是東西德國,南北北韓,大陸臺灣,北越南越之間的對比,中國在改革開放前後經濟發展的對比,最能說明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