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生於法國諾曼地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他拜福樓拜為師,福樓拜不僅在寫作上嚴格指導莫泊桑,還讓他結交了當時第一流的作家左拉·龔古爾和屠格捏夫。莫泊桑因創作出短篇小說《羊脂球》而一舉成名,登上法國文壇。《羊脂球》的成功,進一步增強了莫泊桑從事文學創作的信心和決心,他辭去公職,專心致力於寫作,寫出大量優秀作品。短短10年間寫了300多篇中短篇小說。他的文學成就突出表現在中短篇小說的創作上,享有《短篇小說之王》的美稱,在法國以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他的短篇小說內容廣泛,從各個方面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各階層人物的人情世態,生動勾畫出一幅幅逼真感人的風俗畫,在思想和藝術上達到爐火純青的藝術效果。莫泊桑爐火純青的藝術技巧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以小見大,由點及面 魯迅先生在比較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式樣時認為短篇小說的優點是“只頃刻間,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集外集》近代世界小說集小引)因此,短篇小說不該成為長篇小說的壓縮,它的長處在於以小見大,由點及面,從部分到整體的概括,反映社會生活。在這點上,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堪稱楷模。 首先,莫泊桑以有限的篇幅,少許的人物和比較單純的背景及事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時代的某一側面或片段本質。他常常把確定的主題,高度凝練地集中到幾個場景和場面中去表現。 讚揚普法戰爭中法華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是莫泊桑短篇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在表現這一主題時,他很少在廣闊的背景和複雜的情節中,全面地展開法國各階層人民反抗普魯士侵略軍的鬥爭,他多半寫其中的一個插曲。例如《蠻子大媽》,這片短篇小說描寫一個普通法國勞動婦女,她丈夫因私獵被警察擊斃,相依為命的兒子在兩國宣戰後從軍,她一個人孤單在家。普魯士軍隊開進村子後,派四名年輕士兵住進她家,起初她跟他們相處得不錯。有一天,她突然收到兒子被普軍炮彈炸成兩段的噩耗,就在當天夜裡點燃自己的房子,把四名普魯士士兵燒死了。小說特別突出“蠻子大媽”臨刑前的一幕:她同時拿出兩張紙,一張是報告兒子犧牲的信件,另一張是她記下四名普國士兵姓名地址的紙單。他要求通知他們家裡,並對普軍軍官說:“您將來要寫出這件事的來由,要告訴他們的父母說是我乾的……請您不要忘了。”然後從容地等待處決。 小說截取了普法戰爭中一個很小的斷面,生動反映出法華人民對侵略軍的深仇大恨,更可貴的是有深度地揭示了這場戰爭的危害。當普軍侵佔法國領土時。法華人民協同法國政府奮起反抗,是正義的愛國行為,值得歌頌,但這次戰爭歸根結底是由於兩國統治者爭奪歐洲霸權引起的,所以,真正的受害者不止是法華人民,也包括普魯士人民。兩張紙就是這種實際情況的凝練而巧妙的藝術概括。 其次,在短篇小說的藝術構思上,莫泊桑不製造離奇情節刺激讀者的好奇心。他善於從現實生活中選取有典型意義的人物、事件和生活片段作為透視點來窺視大千世界,以小見大,由點及面反映普遍的社會真實。他從一把傘的小洞眼看到市民利己主義哲學;用一根繩子繞出一個趨炎附勢荒唐混亂的世風;不見了一串項鍊,引人尋找小資產階級丟失的淳樸(《雨傘》、《繩子》、《項鍊》)。 二.冷眼看人生,客觀寫世界 莫泊桑善於描寫人情世態,他的每片短篇小說都是一幅幅生動的法國生活風俗畫。他的短篇小說另一個重要特點是作者本人基本上不直接表達自己的傾向,而是透過故事本身表達這種傾向,盡力做到客觀、冷靜。但是小說並不是完全沒有激情,它的激情隱藏在內容之中。“藝術家不該在他的作品中露面,就像上帝不該在自然界露面一樣。”恩師福樓拜的這句話對莫泊桑產生過較大影響。 在更多時候,莫泊桑把自己的愛憎、褒貶寄託在情節之中。譬如,他對自己所熟悉的小資產階級的態度就是這樣表現出來的。1881年2月15日在巴黎《新雜誌》上發表的《在家裡》寫出了一樁奇特的家庭變故。工作多年,剛剛得到勳章的老科員伽辣汪90歲高齡的老母,突然在飯桌上病故。隨後,許多有關聯的人員都賣力地表演:診斷醫生不顧人家死活,自己先鬧一頓飯吃。鄰居剃頭師兩口子為了要不要去看望而吵架。兒子雖到處訴說自己的悲傷,目的不過是“去引起別人的弔慰,使自己變為若人注意”。媳婦是單打老太太主意,終於在財產競爭者——丈夫的姐姐到來之前,慫恿丈夫把老人的美女玩球掛鐘和大理石前的五斗櫥抬到自己屋裡。哪料,第二天兒子發出訃告,又開始吃飯時,老人竟“死”而復活——原來只是一種昏厥症。眾人正吃驚,老人的女兒和女婿來了,老人因為已經知道兒子、媳婦的行為,對女兒特別親熱,結果又引起媳婦和女兒、女婿的一場混戰。在上述情節和場面中,作者用辛辣的筆調勾勒出各色人物臉譜:吝嗇的老母,貪婪尖刻的兒媳,怕老婆,愛虛榮,假情義的兒子,凶神惡煞般的女婿和貪心的女兒,騙子似的庸醫,“看死人來求自己開心”的弔客……把小資產階級市民自私、狹隘、庸俗的特點揭露得淋漓盡致。從中,讀者認識到當時法蘭西社會風氣的腐敗和道德的墮落,正是作者流露的“傾向”。讀者還可以產生對這個社會制度的懷疑和否定。而這種“傾向”是透過作者冷靜的、純客觀的敘述體現出來的。 莫泊桑如此這般冷眼看人生,客觀寫世界,並沒有妨礙或減弱他的傾向性的表達。相反,倒是造成了更大的藝術感染力,更加打動讀者。 三.工於構思,巧做文章 構思和佈局的巧妙是莫泊桑短篇小說的又一大特點。取材於平凡的日常生活,巧妙、引人入勝的情節結構和佈局使莫泊桑的小說生動而富有吸引力。他的短篇小說常常像故事一樣娓娓動聽,給人親切自然的感覺。在似乎平淡的敘述中,早已埋伏了精心設計的妙筆。有時,正在緩慢進展的情節會因為一個細節的插入而迅速推向高潮,形成意想之外的場面。人物和主題從中得到深刻的表現。有時先製造重重迷霧,故意將讀者引入歧途——對故事的發展和結局做出種種猜測,而結果卻全然相反。幾乎每篇都新穎別緻又存在一個共同點:入情入理,真確可信十分自然樸實。為了實現精巧和自然相統一的藝術構思,莫泊桑出色的運用了多樣化的藝術表現手法,在這裡選以下2點重點分析。 1.設計疑筆,使情節撲朔迷離,真假難辨,當真相揭開時給讀者造成一種深刻難忘的印象。 在這方面表現得相當突出的是《珠寶》。小說刻畫了一對平庸的“小人物”夫婦,他們愛金錢勝過愛一卻。小說佈下兩個疑陣:開始是夫妻“恩愛”,接著是丈夫“愛名譽”。小說開篇多方面渲染夫妻間感情融洽、篤厚。妻子出嫁前是“一位賢妻良母的典範”、“具有一種安琪兒式式的純潔風範”。婚後憑“巧妙的經濟手腕制家”,使丈夫“過著一種難於相信的幸福生活”“以至於相遇六年後,他之愛他甚於初期”。隨後,輕輕點出妻子的缺點:愛看戲和愛假珠寶。但突然之間,她看戲著了涼。“第二天,他咳嗽了。八天後,她害肺炎死了”。於是,一卻都由這關鍵的一筆而發生變化。丈夫失掉妻子,不但情感空虛,而且經濟窘迫。過去尚可充裕度日的工資,現在只供他一人花銷都不夠。他無措了,借債,追求金錢只好在發薪前去賣妻子留下的“假”珠寶。不料,卻驅散了夫妻“恩愛”的迷霧。原來妻子愛他是“假”,“假”珠寶貨真價實,是妻子用愛情和色相的代價換來的。故事到此也許可以結束了,但作者的解剖刀沒有放下,它又深入到丈夫的靈魂。第二個假象又出現了:他知道珠寶是真之後,對妻子的貞潔產生懷疑,竟昏倒在地。真是痛苦已極、羞愧難當。然而,當他走在街上,看到有錢人悠悠然的樣子,羨慕之情,悠然而生,他不顧一卻的把妻子的項圈和另外的珠寶全買掉,得到近二十金法郎的鉅款。這時,先前的震驚、羞愧、傷心、全被他對金錢的貪慾掃光了。他不但心安理得地接受妻子用欺騙手段所獲得的珠寶,而且恬不知恥地以此誇耀於人。至此,愛情、家庭、名譽……一卻都是假的,惟有珠寶,惟有金錢才是真的,他能夠主宰和役使一卻。 “珠寶”所揭示的事實和道理,本來是資本主義社會司空見慣的最尋常的生活現象和邏輯,莫泊桑的本事是化平淡為新奇,寫出了這篇真真假假,以假襯真的故事,而且剖析了人物的靈魂,所以才會令人讀了“啼笑皆非”,慨嘆不已,這就是作者運用疑筆進行構思所產生的藝術力量。 2.借力於“巧”,這種“巧”是偶然和必然的結合,藝術真實和生活真實的統一。 《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的故事本身相當簡單,甚至可以說是缺乏故事性的,但讀起來並不枯燥乏味。其原因在於作者鋪砌摒棄了平鋪直敘,採取兩種巧合方法,從而更加強烈和深刻地表現小說人物的命運和主題思想。小說開始並不去寫于勒,極力渲染的倒是兄嫂家庭的困窘和全家急切盼他回來的心情。緊接著,又概括插敘于勒的歷史,他先前如何揮霍金錢成為全家的“恐怖”,而後又在外面混得不錯,變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這些描寫都為于勒在基本情節中正面出場蓄滿了氣氛,造足了條件,使讀者急於知道他能否回來,回來後會怎樣。但揣摩透了作者心理的莫泊桑並不急於回答。他故意剪斷了于勒的線索轉而寫上文交代過的另一條線索。即寫二姐的婚事。莫泊桑不露痕跡地一筆寫來,終於讓于勒在全家去哲賽島旅行所乘的海輪上突然露面,並且被兄嫂認出。但是十幾年來全家千呼萬喚,望眼欲穿的于勒,把時來運轉的希望全寄託在他的身上的于勒,此時竟敗落成一乞丐模樣的賣牡蠣的人,太出人意外。然而,這種意外含有合理成分。于勒被兄嫂趕到美洲後的興敗,正是資本主義社會中,處於風雨飄搖,可上可下地位的小資產階級的共同命運的真實寫照,也完全合乎作為這個階級的“敗家子”的于勒的性格發展規律。莫泊桑忠於生活,忠於人物性格,使巧合的運用具備了現實的可能性、合理性,而他在敘述中所作的渲染、鋪墊。則是保證上述情節偶然性與必然性,出人意外與合情合理,精心設計與自然平實相統一的必要的藝術處理方面的因素。 莫泊桑的藝術構思,體現了文藝創作的一般規律,一方面要使作品具有獨特性,要調動起伏、真假、巧合等藝術表現方法,造成一種偶然、一種特殊、一種意外……另一方面,還需運刀動斧不露痕跡,使精巧、奇特出於自然。這樣的藝術構思必須要求一種與之相適應的靈活多變,不拘一格的結構形似。他的結構,從敘述方式看,既採用由原因推向結果的順敘式,又採用由結果溯原因的倒敘式,還有插敘之中再雜倒敘。從結構手段看,許多篇章在情節的主幹以後,還在開頭設有“引子”,結尾也多有照應。這不是莫泊桑的獨創,而確實是他結構小說時最喜歡用的一種手段。 四.準確而傳神的細節描寫 莫泊桑在短篇小說的細節描寫方面表現了非凡的才能。他的短篇小說裡,細節的描寫既準確又傳神,他的短篇小說裡許多人物之所以能夠站起來給人留下經久不滅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跟他細緻的細節描寫有關。 莫泊桑很善於透過特徵性的典型細節來表達自己對人物的態度,自己的社會觀點和美學理想。他的成名作《羊脂球》就含有許多精彩的細節描寫。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他善於選擇和提煉典型化的細節,因此他的作品裡,人物性格的刻畫往往落筆不多,卻能躍然紙上學習栩栩如生。故事的情節展開並不曲折複雜,卻能扣人心絃,引人入勝。小道具派大用場是莫泊桑短篇小說細節描寫的“特技”之一。據不完全統計,莫泊桑在他的短篇小說中曾運用過雨傘、繩子、跳蚤、項鍊、珠寶等道具。而運用最成功的是《項鍊》中的那一串改變瑪蒂爾德命運的項鍊。《項鍊》中的這串項鍊在小說中的地位和作用比《雨傘》中的那把雨傘,《繩子》中的那根繩子,顯然更重要。小說前段歸結到借項鍊,轉折段起因於丟項鍊,後段是為了賠項鍊,結果發現原來是假項鍊。在故事程序中,這串項鍊每一次出現,主人公的悲劇都有一次新的發展,在作品結構中,他又將各部分自然、緊密、有機地溝連起來,渾然一體。 最後說一說莫泊桑短篇小說的語言。他的 短篇小說的語言是準確的、明晰和生動的。曾經使托爾斯泰和法郎士讚歎不已。莫泊桑短篇小說的風格,如果用幾個詞簡單加以概括的話,那就是:簡練、精緻和優美。
莫泊桑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生於法國諾曼地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他拜福樓拜為師,福樓拜不僅在寫作上嚴格指導莫泊桑,還讓他結交了當時第一流的作家左拉·龔古爾和屠格捏夫。莫泊桑因創作出短篇小說《羊脂球》而一舉成名,登上法國文壇。《羊脂球》的成功,進一步增強了莫泊桑從事文學創作的信心和決心,他辭去公職,專心致力於寫作,寫出大量優秀作品。短短10年間寫了300多篇中短篇小說。他的文學成就突出表現在中短篇小說的創作上,享有《短篇小說之王》的美稱,在法國以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他的短篇小說內容廣泛,從各個方面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各階層人物的人情世態,生動勾畫出一幅幅逼真感人的風俗畫,在思想和藝術上達到爐火純青的藝術效果。莫泊桑爐火純青的藝術技巧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以小見大,由點及面 魯迅先生在比較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式樣時認為短篇小說的優點是“只頃刻間,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集外集》近代世界小說集小引)因此,短篇小說不該成為長篇小說的壓縮,它的長處在於以小見大,由點及面,從部分到整體的概括,反映社會生活。在這點上,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堪稱楷模。 首先,莫泊桑以有限的篇幅,少許的人物和比較單純的背景及事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時代的某一側面或片段本質。他常常把確定的主題,高度凝練地集中到幾個場景和場面中去表現。 讚揚普法戰爭中法華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是莫泊桑短篇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在表現這一主題時,他很少在廣闊的背景和複雜的情節中,全面地展開法國各階層人民反抗普魯士侵略軍的鬥爭,他多半寫其中的一個插曲。例如《蠻子大媽》,這片短篇小說描寫一個普通法國勞動婦女,她丈夫因私獵被警察擊斃,相依為命的兒子在兩國宣戰後從軍,她一個人孤單在家。普魯士軍隊開進村子後,派四名年輕士兵住進她家,起初她跟他們相處得不錯。有一天,她突然收到兒子被普軍炮彈炸成兩段的噩耗,就在當天夜裡點燃自己的房子,把四名普魯士士兵燒死了。小說特別突出“蠻子大媽”臨刑前的一幕:她同時拿出兩張紙,一張是報告兒子犧牲的信件,另一張是她記下四名普國士兵姓名地址的紙單。他要求通知他們家裡,並對普軍軍官說:“您將來要寫出這件事的來由,要告訴他們的父母說是我乾的……請您不要忘了。”然後從容地等待處決。 小說截取了普法戰爭中一個很小的斷面,生動反映出法華人民對侵略軍的深仇大恨,更可貴的是有深度地揭示了這場戰爭的危害。當普軍侵佔法國領土時。法華人民協同法國政府奮起反抗,是正義的愛國行為,值得歌頌,但這次戰爭歸根結底是由於兩國統治者爭奪歐洲霸權引起的,所以,真正的受害者不止是法華人民,也包括普魯士人民。兩張紙就是這種實際情況的凝練而巧妙的藝術概括。 其次,在短篇小說的藝術構思上,莫泊桑不製造離奇情節刺激讀者的好奇心。他善於從現實生活中選取有典型意義的人物、事件和生活片段作為透視點來窺視大千世界,以小見大,由點及面反映普遍的社會真實。他從一把傘的小洞眼看到市民利己主義哲學;用一根繩子繞出一個趨炎附勢荒唐混亂的世風;不見了一串項鍊,引人尋找小資產階級丟失的淳樸(《雨傘》、《繩子》、《項鍊》)。 二.冷眼看人生,客觀寫世界 莫泊桑善於描寫人情世態,他的每片短篇小說都是一幅幅生動的法國生活風俗畫。他的短篇小說另一個重要特點是作者本人基本上不直接表達自己的傾向,而是透過故事本身表達這種傾向,盡力做到客觀、冷靜。但是小說並不是完全沒有激情,它的激情隱藏在內容之中。“藝術家不該在他的作品中露面,就像上帝不該在自然界露面一樣。”恩師福樓拜的這句話對莫泊桑產生過較大影響。 在更多時候,莫泊桑把自己的愛憎、褒貶寄託在情節之中。譬如,他對自己所熟悉的小資產階級的態度就是這樣表現出來的。1881年2月15日在巴黎《新雜誌》上發表的《在家裡》寫出了一樁奇特的家庭變故。工作多年,剛剛得到勳章的老科員伽辣汪90歲高齡的老母,突然在飯桌上病故。隨後,許多有關聯的人員都賣力地表演:診斷醫生不顧人家死活,自己先鬧一頓飯吃。鄰居剃頭師兩口子為了要不要去看望而吵架。兒子雖到處訴說自己的悲傷,目的不過是“去引起別人的弔慰,使自己變為若人注意”。媳婦是單打老太太主意,終於在財產競爭者——丈夫的姐姐到來之前,慫恿丈夫把老人的美女玩球掛鐘和大理石前的五斗櫥抬到自己屋裡。哪料,第二天兒子發出訃告,又開始吃飯時,老人竟“死”而復活——原來只是一種昏厥症。眾人正吃驚,老人的女兒和女婿來了,老人因為已經知道兒子、媳婦的行為,對女兒特別親熱,結果又引起媳婦和女兒、女婿的一場混戰。在上述情節和場面中,作者用辛辣的筆調勾勒出各色人物臉譜:吝嗇的老母,貪婪尖刻的兒媳,怕老婆,愛虛榮,假情義的兒子,凶神惡煞般的女婿和貪心的女兒,騙子似的庸醫,“看死人來求自己開心”的弔客……把小資產階級市民自私、狹隘、庸俗的特點揭露得淋漓盡致。從中,讀者認識到當時法蘭西社會風氣的腐敗和道德的墮落,正是作者流露的“傾向”。讀者還可以產生對這個社會制度的懷疑和否定。而這種“傾向”是透過作者冷靜的、純客觀的敘述體現出來的。 莫泊桑如此這般冷眼看人生,客觀寫世界,並沒有妨礙或減弱他的傾向性的表達。相反,倒是造成了更大的藝術感染力,更加打動讀者。 三.工於構思,巧做文章 構思和佈局的巧妙是莫泊桑短篇小說的又一大特點。取材於平凡的日常生活,巧妙、引人入勝的情節結構和佈局使莫泊桑的小說生動而富有吸引力。他的短篇小說常常像故事一樣娓娓動聽,給人親切自然的感覺。在似乎平淡的敘述中,早已埋伏了精心設計的妙筆。有時,正在緩慢進展的情節會因為一個細節的插入而迅速推向高潮,形成意想之外的場面。人物和主題從中得到深刻的表現。有時先製造重重迷霧,故意將讀者引入歧途——對故事的發展和結局做出種種猜測,而結果卻全然相反。幾乎每篇都新穎別緻又存在一個共同點:入情入理,真確可信十分自然樸實。為了實現精巧和自然相統一的藝術構思,莫泊桑出色的運用了多樣化的藝術表現手法,在這裡選以下2點重點分析。 1.設計疑筆,使情節撲朔迷離,真假難辨,當真相揭開時給讀者造成一種深刻難忘的印象。 在這方面表現得相當突出的是《珠寶》。小說刻畫了一對平庸的“小人物”夫婦,他們愛金錢勝過愛一卻。小說佈下兩個疑陣:開始是夫妻“恩愛”,接著是丈夫“愛名譽”。小說開篇多方面渲染夫妻間感情融洽、篤厚。妻子出嫁前是“一位賢妻良母的典範”、“具有一種安琪兒式式的純潔風範”。婚後憑“巧妙的經濟手腕制家”,使丈夫“過著一種難於相信的幸福生活”“以至於相遇六年後,他之愛他甚於初期”。隨後,輕輕點出妻子的缺點:愛看戲和愛假珠寶。但突然之間,她看戲著了涼。“第二天,他咳嗽了。八天後,她害肺炎死了”。於是,一卻都由這關鍵的一筆而發生變化。丈夫失掉妻子,不但情感空虛,而且經濟窘迫。過去尚可充裕度日的工資,現在只供他一人花銷都不夠。他無措了,借債,追求金錢只好在發薪前去賣妻子留下的“假”珠寶。不料,卻驅散了夫妻“恩愛”的迷霧。原來妻子愛他是“假”,“假”珠寶貨真價實,是妻子用愛情和色相的代價換來的。故事到此也許可以結束了,但作者的解剖刀沒有放下,它又深入到丈夫的靈魂。第二個假象又出現了:他知道珠寶是真之後,對妻子的貞潔產生懷疑,竟昏倒在地。真是痛苦已極、羞愧難當。然而,當他走在街上,看到有錢人悠悠然的樣子,羨慕之情,悠然而生,他不顧一卻的把妻子的項圈和另外的珠寶全買掉,得到近二十金法郎的鉅款。這時,先前的震驚、羞愧、傷心、全被他對金錢的貪慾掃光了。他不但心安理得地接受妻子用欺騙手段所獲得的珠寶,而且恬不知恥地以此誇耀於人。至此,愛情、家庭、名譽……一卻都是假的,惟有珠寶,惟有金錢才是真的,他能夠主宰和役使一卻。 “珠寶”所揭示的事實和道理,本來是資本主義社會司空見慣的最尋常的生活現象和邏輯,莫泊桑的本事是化平淡為新奇,寫出了這篇真真假假,以假襯真的故事,而且剖析了人物的靈魂,所以才會令人讀了“啼笑皆非”,慨嘆不已,這就是作者運用疑筆進行構思所產生的藝術力量。 2.借力於“巧”,這種“巧”是偶然和必然的結合,藝術真實和生活真實的統一。 《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的故事本身相當簡單,甚至可以說是缺乏故事性的,但讀起來並不枯燥乏味。其原因在於作者鋪砌摒棄了平鋪直敘,採取兩種巧合方法,從而更加強烈和深刻地表現小說人物的命運和主題思想。小說開始並不去寫于勒,極力渲染的倒是兄嫂家庭的困窘和全家急切盼他回來的心情。緊接著,又概括插敘于勒的歷史,他先前如何揮霍金錢成為全家的“恐怖”,而後又在外面混得不錯,變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這些描寫都為于勒在基本情節中正面出場蓄滿了氣氛,造足了條件,使讀者急於知道他能否回來,回來後會怎樣。但揣摩透了作者心理的莫泊桑並不急於回答。他故意剪斷了于勒的線索轉而寫上文交代過的另一條線索。即寫二姐的婚事。莫泊桑不露痕跡地一筆寫來,終於讓于勒在全家去哲賽島旅行所乘的海輪上突然露面,並且被兄嫂認出。但是十幾年來全家千呼萬喚,望眼欲穿的于勒,把時來運轉的希望全寄託在他的身上的于勒,此時竟敗落成一乞丐模樣的賣牡蠣的人,太出人意外。然而,這種意外含有合理成分。于勒被兄嫂趕到美洲後的興敗,正是資本主義社會中,處於風雨飄搖,可上可下地位的小資產階級的共同命運的真實寫照,也完全合乎作為這個階級的“敗家子”的于勒的性格發展規律。莫泊桑忠於生活,忠於人物性格,使巧合的運用具備了現實的可能性、合理性,而他在敘述中所作的渲染、鋪墊。則是保證上述情節偶然性與必然性,出人意外與合情合理,精心設計與自然平實相統一的必要的藝術處理方面的因素。 莫泊桑的藝術構思,體現了文藝創作的一般規律,一方面要使作品具有獨特性,要調動起伏、真假、巧合等藝術表現方法,造成一種偶然、一種特殊、一種意外……另一方面,還需運刀動斧不露痕跡,使精巧、奇特出於自然。這樣的藝術構思必須要求一種與之相適應的靈活多變,不拘一格的結構形似。他的結構,從敘述方式看,既採用由原因推向結果的順敘式,又採用由結果溯原因的倒敘式,還有插敘之中再雜倒敘。從結構手段看,許多篇章在情節的主幹以後,還在開頭設有“引子”,結尾也多有照應。這不是莫泊桑的獨創,而確實是他結構小說時最喜歡用的一種手段。 四.準確而傳神的細節描寫 莫泊桑在短篇小說的細節描寫方面表現了非凡的才能。他的短篇小說裡,細節的描寫既準確又傳神,他的短篇小說裡許多人物之所以能夠站起來給人留下經久不滅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跟他細緻的細節描寫有關。 莫泊桑很善於透過特徵性的典型細節來表達自己對人物的態度,自己的社會觀點和美學理想。他的成名作《羊脂球》就含有許多精彩的細節描寫。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他善於選擇和提煉典型化的細節,因此他的作品裡,人物性格的刻畫往往落筆不多,卻能躍然紙上學習栩栩如生。故事的情節展開並不曲折複雜,卻能扣人心絃,引人入勝。小道具派大用場是莫泊桑短篇小說細節描寫的“特技”之一。據不完全統計,莫泊桑在他的短篇小說中曾運用過雨傘、繩子、跳蚤、項鍊、珠寶等道具。而運用最成功的是《項鍊》中的那一串改變瑪蒂爾德命運的項鍊。《項鍊》中的這串項鍊在小說中的地位和作用比《雨傘》中的那把雨傘,《繩子》中的那根繩子,顯然更重要。小說前段歸結到借項鍊,轉折段起因於丟項鍊,後段是為了賠項鍊,結果發現原來是假項鍊。在故事程序中,這串項鍊每一次出現,主人公的悲劇都有一次新的發展,在作品結構中,他又將各部分自然、緊密、有機地溝連起來,渾然一體。 最後說一說莫泊桑短篇小說的語言。他的 短篇小說的語言是準確的、明晰和生動的。曾經使托爾斯泰和法郎士讚歎不已。莫泊桑短篇小說的風格,如果用幾個詞簡單加以概括的話,那就是:簡練、精緻和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