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豫南小平

    馬鈴薯黑脛病主要危害莖和薯塊,在馬鈴薯不同的生長期都可以發病,一旦發病,就會造成減產,所以種植馬鈴薯一定要做好防治,避免減產損失。

    馬鈴薯黑脛病的發病症狀有哪些?

    種薯感染黑脛病就會造成不發芽,或者剛發的芽爛在土中,無法出苗。幼苗染病一般會出現植株矮小,節間縮短,葉片上卷並且退綠黃化,莖部變黑,最後植株萎焉死亡,把馬鈴薯的莖橫切可以看見有三條主要的維管束變為褐色。薯塊染病,開始薯塊臍部呈放射狀,向髓部擴充套件,病部呈黑褐色,橫切可見維管束呈黑褐色,用手按壓皮肉不分離,溼度大時,薯塊變為黑褐色,並腐爛發臭。

    馬鈴薯黑脛病主要透過種薯帶菌成為初染源,在馬鈴薯的種植過程中,病菌隨著灌溉水,雨水和昆蟲傳播,從植株上的傷口侵入造成馬鈴薯發病。

    如何防治馬鈴薯黑脛病?

    1,種薯消毒:馬鈴薯首先要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品種比如勝利1號,抗疫1號,反帝2號等。選擇大小均勻,飽滿,沒有創傷,沒有病蟲害的薯塊做種薯。在播種之前,要對種薯和種植田進行消毒。

    2,合理灌溉:馬鈴薯黑脛病會隨著灌溉水進行傳播,因此我們再給馬鈴薯澆水的時候,要小水快澆,隨澆隨排,避免大水漫灌,多雨天氣要及時清理田間的積水。

    3,清理病株:馬鈴薯發生黑脛病後我們要及時清理病株,並帶出大田進行燒燬。同時在病穴以及周圍撒石灰粉進行消毒,防止病害的蔓延。

    4,藥劑防治:馬鈴薯發生黑脛病要及時的噴施化學藥劑防治,可用噻黴酮滴灌,每畝150克,也可以進行葉面噴施,每畝80克,連噴兩次。

    總結:以上就是馬鈴薯黑脛病的發病症狀,以及防治方法,以供農朋友們參考,馬鈴薯發生黑脛病,你到當地的植保部門諮詢,根據專家的指導進行用藥,切不可盲目用藥。

  • 2 # 兵團娃

    馬鈴薯黑脛病:是指受害的植株莖基部變黑故稱黑脛病!

    (一)發病症狀

    主要感染莖和塊莖。從苗期到生長期均可感染。種薯感病重者腐爛成黏團狀,不發芽,或剛發芽即爛在土中,不能出苗。幼苗感病生長緩慢,植株節間縮短,比健株矮小,分枝少,葉片退綠髮黃,複葉與莖的角度變小,小葉片向上捲曲,病重時植株莖基部變黑色,萎蔫而死。橫切莖部可見三條主要維管束變為褐色。受害的植株因基部在土壤中腐爛,用手極易拔出。塊莖感病,開始從臍部呈放射狀向髓部擴充套件,病部黑褐色。橫切塊莖可見維管束呈黑褐色,用於擠壓皮肉不分離。溼度大時,塊莖變成黑褐色腐爛發臭,別於青枯病。從幼苗到成株常陸續發病,在土壤溼度大時發病植株較多。

    (二)發病條件與傳播途徑

    黑脛病菌生長最適宜溫度為26℃,在23~27℃條件下,病害發展較快,在15~25天即可致病,病菌活動最高溫度為33℃,最低溫度為4℃。種薯帶病,病菌透過切塊擴大傳播,田間病菌還可以透過灌溉水、雨水或昆蟲傳播,經傷口侵入,自維管束進入塊莖。儲藏期間病菌透過傷口、皮孔侵入健薯。窖內通風不良或溼度大、溫度高,有利於病情擴充套件。多雨或低窪田塊塊莖帶病率高,發病重。

    (三)防治方法:

    (1)選擇良種選用無病種薯,建立無病薯留種田。

    (2)整薯播種,杜絕切刀傳播,如果切塊播種,應嚴格把關,進行切刀消毒。

    (3)發現病株,及時拔除,並細心挖除塊莖,減少菌源,用生石灰消毒。

    (4)儲藏 種著入容前要嚴格挑選,並加強儲藏期管理,保持窖內乾燥通風,防止溫度過高,溼度過大。

    (5)藥劑浸種用0.01%~0.05%溴硝丙二醇溶液浸種15~20分,或用0.05%~0.1%春雷黴素溶液浸種30分,或用0.2%高錳酸鉀溶液浸種20~30分,取出晾乾播種。

    總結: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發現馬鈴薯患病時及時聯絡農技人員或相關部門進行診斷治療!不可憑感覺隨意打藥!以免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

  • 3 # 農學博士教種植

    馬鈴薯又叫做土豆或者洋山芋,與小麥、稻穀、玉米、高粱並稱為世界五大作物,隨著馬鈴薯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馬鈴薯黑脛病發病率也是逐年提高,造成馬鈴薯大面積減產,給種植戶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1、發病症狀

    馬鈴薯黑脛病從苗期到生育後期,都有可能發病,主要危害植株莖基部、薯塊等。當馬鈴薯幼苗生長到15-20釐米時,就開始出現發病症狀,表現為植株矮小、葉色褪綠黃化,節間短縮或者葉片上卷,莖基以上部位組織發黑腐爛,最終導致植株萎蔫而死。由於馬鈴薯莖基部、地下部受害,會影響到水分、養分吸收和傳導,容易造成不能結薯或者結薯後停止生長,並容易發生腐爛,且根系不發達,很容易就從土中拔出。當植株莖部發黑以後,橫切莖可見3條主要維管束,均變為褐色。當薯塊染病後,始於臍部,呈現放射狀向髓部擴充套件,發病部位呈現黑褐色,橫切可見維管束也變為黑褐色,用手壓擠皮肉不分離。當土壤溼度大時,薯塊會變為黑褐色,腐爛發臭,但又區別於青枯病。發病較輕時,只是臍部呈現很小黑斑,重病植株的病薯會在收穫時呈現腐爛狀。種薯染病腐爛成黏團狀,不能發芽,或剛發芽就腐爛在土中,不能出苗。

    2、防治措施

    防治馬鈴薯黑脛病,我們一定要因地制宜,綜合運用各項防治措施。

    (1)從無病地區調種,加強檢疫

    馬鈴薯黑脛病主要依靠帶病種薯傳播蔓延,選用無病種薯是防止馬鈴薯黑脛病擴充套件蔓延的主要措施。

    (2)肥料選擇

    在選擇肥料時,應該儘量傾向磷肥、鉀肥,因為在馬鈴薯生長前期,磷肥可以促進長根,到了後期,主要作用於果實、種子,使其能夠正常生長;鉀肥主要促進長莖杆,更有利於早期抑制黑莖病產生,為馬鈴薯正常生長提供必要條件。

    (3)藥劑浸泡種薯

    黑脛病菌主要存在於維管束中,一般藥劑很難殺死薯塊內部的致病菌。採用藥劑浸泡種薯,通常用0.05%-0.10%春雷黴素溶液浸泡種薯30分鐘,然後取出晾乾即可播種。

    (4)及時摘除病株

    在大田種植時,如果發現病株,我們應該及時全株拔除,並集中銷燬,在病穴及周邊撒上少許熟石灰。到了後期,病株要連同薯塊提前收穫,避免同健壯植株同時收穫,防止薯塊交叉感染。

    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如果出現黑脛病,推薦用5%丙烯酸-惡黴-甲霜水劑1000-1500倍溶液、50%苯菌靈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溶液防治,根據病情輕重緩急,3-5天澆灌一次,可以避免病原大面積傳播。

  • 4 # 三農小解同學

    馬鈴薯在中國被稱為土豆或者山芋,是世界的主要五大作物之一,現在在中國也開始有著廣泛的種植面積,慢慢的與玉米,小麥,高粱等成為中國的主要產物之一。在隨著馬鈴薯不斷擴大種植面積的過程中,各種病害也隨之不斷產生,馬鈴薯黑脛病就是其中一種危害比較廣泛而且比較嚴重的病害。

    主要內容:馬鈴薯黑脛病發病症狀以及防治方法

    發病症狀

    雖然國內馬鈴薯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以及連坐方式的年年往復,馬鈴薯誘發黑脛病機率呈現了逐年的上升趨勢。馬鈴薯的莖或薯塊是黑脛病的主要侵染部位,從馬鈴薯的育苗期開始,一直到馬鈴薯儲存完畢,這個時間段內都有可能誘發黑脛病。如果是種薯感染了黑脛病的話,就會出現不發芽的現象,而且種薯也會大量的腐爛,或者在出苗的過程中,發芽的種薯爛在土壤中,出苗率大大降低。而如果是幼苗感染了黑脛病的話,會造成植株矮小黃化,葉片會大量地蜷縮,情況加深的話,馬鈴薯的莖部會變成黑褐色,逐漸的萎靡而死。如果是馬鈴薯的薯塊兒的話,從臍部發生,逐漸上整個薯塊兒逐漸擴散,黑褐色病斑逐漸擴大,最終腐爛出現惡臭。

    防治措施

    選良種,減少擴散面積

    馬鈴薯種植戶在選種,一定要事先做諮詢,選擇知名度高、信譽好的種公司,在購買種子時,與對方的相關管理或技術人員核實好種子的基本狀況,確保選用的種子為良性種此外在種植時,要注意選擇地勢高、光照好、排水暢的地塊兒,馬鈴薯在整個播種、施肥、澆水、收穫期間切忌不要觸碰和損傷種薯,對一些患病的病株,要及時予以清理拔除,避免其病原面積擴大,影響最後的收成

    播種原則

    馬鈴薯的種植區間在北緯71至南緯40°之間,而中國恰好處在這個緯度上,最適宜馬鈴薯的種植。種植戶在播種時,在溫度與溼度滿足條件的情況下,儘量提前幾天種植,不能完全遵照節氣進行種植,早播種,早出苗可以有效防止黑莖病的發生

    肥料的選擇

    種植戶在選擇肥料時,儘量傾向磷肥和鉀肥,因為磷肥在馬鈴薯生長前期主要促進長根,後期主要作用於果實和種子,使其正常生長,鉀肥主要長促進長莖杆,這樣更有利於早期抑制黑莖病的產生,為植株的正常生長提供了必要條件。

    清潔農具與相關容器

    種植戶在種植馬鈴薯前,必須檢査所用農具的清潔情況,在清潔農具時可以適量的加入一些消毒溶液,比如福爾馬林、次氯酸鈉或者漂白粉,將農具表面影響馬鈴薯生長及產生病變的病毒徹底清除。另外,對於盛裝馬鈴薯種子的容器也要經過消毒處理,避免種子發生病變。而給整片種植區域帶影響。

    精挑細選,防止病菌傳播

    在種薯入窖前,要經過嚴格的人工挑選,把一些爛薯、病薯剔除,而儲存窖的溫度必須控制在10~13℃,放置時間為8~10,而後要每日觀察儲存窖的溫度和溼度,如果溫度偏低要及時做升溫處理,如果溫度較高就要採取適當的降溫措施,以防止溫度差異而導致爛窖情況的發生,從而使病菌在儲存窖中傳播。

    化學防治法

    透過一些物理方法的處理,會有效降低馬鈴薯黑脛病的發病機率,如果透過以上方法收不到理想效果,種植戶可以選擇化學的方法對黑脛病予以防治。化學防治法的前提是保證切刀面清潔,遵循薯刀的方法先將刀具放置在酒精溶液中,溶液中酒精的含量要控制在75%左右,切-個種薯換一次刀具,確保每一塊種薯都使用無菌的刀在完成以上步驟以後,選用鏈黴素10g加甲基託布津100g攙兌滑石粉10kg,將其均勻的塗抹攪拌在100kg的種薯切塊上面,利用這種化學方法可以有效的解決馬鈴薯根源發病的情況。

    而馬鈴薯如果在生長過程中岀現黑脛病,可採用5%的丙烯酸-惡黴-甲霜水劑1000倍溶液,或者50%的苯菌靈可溼性粉劑100倍的溶液加50%福美雙可溼性粉劑50倍溶液,視病情的輕重緩急,3~5天或5~7天澆灌次。這樣可以避免病原的大面積傳播,對單植株種薯的病情也起到緩解和洽療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調查結果確認擊落馬航MH17的導彈來自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