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家一起聊聊

    道德底線是現代語言,在漢朝當時,以“忠義”為道德標準,同時期的關羽因為“忠義”被民間奉為神,也稱“關二爺”。

    其實,曹操也是忠義之士,並非無道德底線之人,只是在小說人物刻畫上面,貫穿了奸詐的特點。就歷史而論,忠的體現,略舉一二:曹操刺董卓,不是對漢室王朝的忠義,於個人安危不顧,除天下大惡!多年的南征北戰,始終沒有稱帝霸權,也是忠於漢王朝的體現!

    義的體現,略舉一二:對於關羽曹操上馬金,下馬銀,賜侯晉爵,體現對關羽忠義的敬重!曹操對夏侯家族的重用,以及夏侯家族的忠貞回報,均體現了重義的兄弟情。

  • 2 # 萬事之始

    確實如提問者所言,曹操一面招賢納士,一面清洗漢室忠臣,不僅沒有受到太多的詬病,反而深受世人推崇。這其中的原因很複雜,簡而言之,就是推崇曹操的都是中小士大夫階層,他們能夠從曹操打擊高階士大夫中得到利益。

    漢末士大夫們的選擇

    東漢自“黨錮之禍”後,士大夫階層受到了沉重的打擊,緊接著出現的“十常侍之亂”、“黃巾之亂”、“董卓之亂”,再次給士大夫階層以沉重打擊。大漢朝在失去了士族們有力的 支援後,已經處於風雨飄搖的境地。因此,此時的漢朝急需出現一位能夠力挽狂瀾的人物。

    曹操迎取漢獻帝之後,聲望一時達到了頂峰。漢朝那些經過戰亂碩果僅存的的大士族們紛紛來投靠,如荀彧叔侄、孔融等。但是這些人他們投靠的不是曹操,而是漢獻帝。他們這些人根本沒有認清現實,還停留在往日的榮光中,期待著曹操會對他們倚重,依靠他們來實施行政,管理國家,中興漢朝!

    相比曹操,更適合的人選是袁紹。無論從出身背景,在士族中的地位,還是軍事實力,袁紹都遠超過曹操。可是,從荀彧離開袁紹投奔曹操這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出,袁紹不僅沒有曹操的戰略眼光,而且還有篡漢的心思,這就自然使得本來對其寄予眾望計程車族們失望,進而離去。

    反觀曹操,在關東諸侯們對漢獻帝棄如敝屣的時候,主動迎接漢獻帝,表現出了高明的戰略眼光,而且,用人不拘一格,無論是士人也好,還是平民也罷,只要是具有一技之長,都會被納入麾下。這也就吸引了大批計程車族來投奔。就連大士族的代表孔融也曾撰寫詩歌來誇讚曹操。如《六言詩》中就可以看出:

    瞻望關東可哀。夢想曹公歸來。從洛到許巍巍。曹公憂國無私。曹公輔政思賢並立。

    我們要正確理解以孔融為代表的這些士大夫們投靠曹操的行為。他們投靠的不是曹操,而是回到漢獻帝為代表的漢朝身邊,這也是傳統士大夫們追求的“王道”。而曹操呢,也需要這些士大夫們用所謂的“王道”來吸引更過計程車人來投奔。雙方各取所需!

    可是,時間一長,這些大士族們發現,他們所追求的“王道”並沒有實現,反而成為了曹操利用他們的工具。面對曹操權勢的不斷膨脹,再不予以制止,漢朝將國將不國。因此,士族們開始反對曹操,並由此產生了分裂。

    士族們分裂的型別

    歸附曹操計程車族

    歸附曹操計程車族中的代表是潁川荀氏,代表人物是荀彧和荀攸。他們的觀點是:既然“王道”在短期內實現不了,還不如在曹操的領導下恢復漢室。待到漢室中興之後,再重新迴歸王道。不過,這條道理經過實踐證明走不通,荀彧最後也只得透過自殺來為漢朝殉葬。而荀攸則不同,他是真正認清了現實計程車族,在內心深處已經徹底投靠了曹操。

    其次,就是以陳群、程昱未代表的中小士族。在曹操招賢令的吸引下,大量的中小士族和平民階層紛紛加入到曹操麾下。

    曹操雖然也是出身官僚家庭,但是卻是宦官之後,本身就沒有那麼多的顧忌。招收人才的時候只看本事,不計較品德。這種做法為曹操快速集聚了大量的人才,但也為日後曹魏政權的穩定埋下了隱患。

    說句題外話,在創業之初,確實不應該過多計較人才的品德問題,可是在守業時,如果手下的員工品德有問題,就會嚴重影響企業的發展和穩定。從曹魏政權日後被司馬氏攫取之時,曹魏那些高官們基本上沒有人站出來抵抗就可見一斑。

    反對曹操計程車族

    反對曹操計程車族中的代表人物是孔融。在經過了短暫的蜜月後,以孔融為代表的這些大士族們已經感覺到,他們奉行的所謂“王道”在曹操身邊根本得不到發揮,自身的利益也得不到保障。過去那種一呼百應,保持朝政的局面再也不會出現了。因此。他們選擇了反抗。

    可是,這些人大多數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手下有沒有軍隊,不具備硬抗的實力,所以,他們普遍採取了“軟抗”,對曹操的施政方針各種不配合。還有另外一種型別,如禰衡等,透過做出一些驚世駭俗的舉動來表達對曹操的不滿。這些人對後世的影響很大,直接促成了魏晉時期的玄學。

    機會主義計程車族

    還有一種型別,就是司馬家族。他們奉行的是機會主義,既不明著反對,也不暗著對抗,而是採取了部分在朝,部分在野的手段。如司馬徽在野,其兄司馬朗則在朝,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防止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結論

    因此說,曹操殺得那些人,如孔融,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漢朝忠誠,而是一些 沒有實現自己價值或者利益的高階士族們;而推崇曹操的,也不是在內心深處真的擁護曹操,而是曹操能夠給他們帶來在政治上的地位和利益。因為這批人數量巨大,又在曹魏政權內擔任高官,所以就造成了曹操深受世人推崇的這麼一番局面。

  • 3 # 江湖小曉生

    曹操的唯才是舉,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追捧,但是隻有少數人明白,他這麼做,是為了清除那些忠於漢室江山計程車族大臣。

    在清除這些人的同時,曹操不斷吸納新鮮血液進入朝堂。這些人要麼是寒門子弟,要麼是地方性的小貴族,很少有登上漢朝高層士族的那種人。

    當這幫人在朝堂之中佔據了主導地位後,曹操的目的自然就已經達到了。只要忠於漢室的人大臣越來越少,那麼他們老曹家取代漢室的阻力也就越來越小。

    一、唯才是舉的目的是為了清除異己,還是為了選拔人才?

    在我看來曹操的確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雄,他能夠獨佔北方全境,手下文臣武將不計其數,這需要相當大的魄力和能力才能夠做到。

    這麼多人該怎麼應付,這是曹操需要考慮的問題,要想全部照顧到,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曹操常常被人家罵,而且是當著他的面被罵,比如說北海孔融和禰衡,就總是罵他。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三國志》

    為此我們可以想到,曹操當時的處境肯定很不好。那麼他該如何扭轉這種局面呢?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讓這幫人消失。

    解決不了問題,那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這是歷史上自古流傳的辦法。這麼一來孔融和禰衡就相繼消失了。

    其實消失的又怎麼可能只有他們倆呢?大多數忠於漢朝計程車族,其實都被曹操弄消失了。有些藏得比較深的,勉強能存活下來。

    由此我們就能夠看清一點了,曹操的唯才是舉,其實真正的目的,就是為了清除異己。只有透過唯才是舉,才能讓這件事做得行雲如水,絲毫沒有跡象。

    二、唯才是舉,讓大多數寒門子弟有了上升之路。

    漢朝的察舉制度,在運行了多年以後,其實已經變得腐敗不堪了。選拔官員的權力落在了士族集團的手裡,那他們當然會選擇讓自己的子孫後代做官。

    這麼一來情況就變得複雜了,朝廷發現以後,那麼他們就會改變策略,互相推薦彼此的孩子做官,這麼一來不就沒問題了麼?

    久而久之,漢朝的官場就被這幫士族集團所壟斷了。就算民間有一些非常有才能的人,那也沒辦法做官,因為不給機會啊。

    曹操上臺以後,抓住了這一點,他發現士族集團大多數都忠於漢室,沒幾個是真心支援曹操的。為此曹操只能想辦法弄死這幫人。

    可是這件事還要做得悄無聲息,於是曹操就將寒門子弟中的大部分有才華的人,都給提拔了上來做官,這麼一來曹操的行為就引起了寒門子弟的一致擁戴。

    得到這幫人的擁戴以後,曹操就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標了。寒門子弟的一致好評,使得曹操可以放手清除士族集團的成員,反正輿論已經倒向他這邊了。

    三、唯才是舉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當年商鞅變法的時候,對軍中士卒進行獎懲制度,只要立下軍功,那麼就能夠得到嘉獎和晉升。這是一件好事,畢竟過去士兵想要升官,幾乎不可能。

    在秦國能做官的,都是貴族集團,底層人員根本沒有翻身之日。所以整個王國都顯得暮氣沉沉的。貴族集團們才不管這些,他們為了保住自己和子孫後代的權益,寧可放棄王國的發展,也要阻撓改革。

    其實曹操所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曹操想要在選拔人才上做出改革,可是士族集團全都不同意這件事,為什麼呢?因為士族集團要保護自己的權力地位不受到傷害。

    為此曹操針對士族集團,也是有好處的。至少唯才是舉,調動了寒門子弟的積極性。曹操的求賢令下發以後,若干人才前來效忠,可見影響力有多大。

    曹魏集團也是三國當中,人才最多的一個集團,為什麼呢?前期人才選拔策略的正確性,給曹魏積累了大量人才。

    四、曹丕為了個人利益,再次向士族集團妥協。

    曹操可以順利實行唯才是舉,那是因為他在曹魏有絕對的權威性。他雖然不是皇帝,但是比皇帝的權力還要大,因為他手裡有軍權。

    那些士族集團成員,想要反抗他的,基本都被他消滅了。剩下的人,只能唯唯諾諾地苟活著了。可就是這幫人,依舊還有很大的影響力。

    曹操去世後,曹丕繼位。他登基稱帝以後,採取了陳群的九品中正制來選拔官員,其實就是將選拔官員的權力再次交還給了士族集團。

    為什麼他要這麼做呢?因為曹丕無法再實行唯才是舉了。過去選拔上來的人才,經歷了曹操一代,已經成為了新計程車族,他們也想要擁有讓後代做官的權力,這是人的天性,根本改不了。

    而曹丕不像曹操那樣擁有大量戰功,為此他只能透過籠絡人心,來加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不就是一點官位嗎?留給士族子弟也翻不上天。可是如果曹丕得不到士族集團的支援,那麼他的皇位可是坐不穩的。

    總結:都為了各種的利益,沒有高尚低賤可言。

    曹操唯才是舉,是為了打擊士族集團,籠絡寒門子弟。給一幫新人機會,比籠絡老人的成本要低得多。況且老人擁有權力,他們覺得是理所當然的,而新人擁有權力,他們會對曹操感恩戴德。

    此後曹丕把這件事給終止了,其實保護的還是那幫人的利益。因為那幫新人經過時間的洗禮,也已經變成了老人,所以曹丕的策略也是對的。

    參考資料:《三國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前額老是長小豆豆,是跟身體什麼有關係?